馮 菲,馮雪松,劉 玲,安 胺
(北京大學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中心,北京100871)
2013年,北京大學正式加入全球MOOCs陣營,率先推出了11門大規(guī)模網(wǎng)絡開放課程,截至年底,這些課程均已接近尾聲,截至12月13日,課程平均選課人數(shù)為6667人,有3門課程選課人數(shù)上萬,最多課程選課人數(shù)達14014人。這些課程從籌備、建設、開課到結束,14位課程教師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也都樂在其中。美國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對103位2012年春季開設MOOCs課程教師的調查結果顯示,MOOCs課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但對教師而言,整個經(jīng)歷是一種成功的體驗,而且大部分教師都認為MOOCs課程內容相比自己的傳統(tǒng)教學,內容方面更加嚴謹而學術。[1]北大第一批MOOCs課程教師魏麗萍老師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她曾在網(wǎng)易的訪談中提到,準備MOOCs比傳統(tǒng)教學的備課所花的時間精力要多10倍,但是素材卻可以準備得更充分、豐富,語言也可以經(jīng)過反復推敲變得更精煉。
MOOCs課程的建設是一件浩大的工程,需要調動教師、助教、技術人員共同協(xié)調工作。我們的實踐發(fā)現(xiàn),如果按照統(tǒng)一而規(guī)定的階段進度來進行課程建設,可以幫助教師按部就班地完成整個建設過程,而教師也可以在不同階段重點關注這一階段的核心問題和任務,有的放矢地逐步完成整個課程建設。如果以時間軸來劃分教師MOOCs課程的建設過程,可以分為準備嘗試、準備招生、資源制作、開始上課、總結反思五大關鍵階段。
在整個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學設計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MOOCs課程和我國的國家精品課、資源共享課、視頻公開課相比,更加強調的是學習路徑和學習資源的全部開放,獨特的課程特點要求教師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的設計和開發(fā)。因此,利用系統(tǒng)化教學設計的思路,審視教師在MOOCs課程建設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可以更為清晰地分析和解釋教師必須要做的工作及其重要性。
階段1:準備嘗試
在這一階段,大部分教師剛剛接觸MOOCs課程,根據(jù)MOOCs的中文含義,不少教師會認為MOOCs和國家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視頻公開課差不多。然而隨著MOOCs浪潮的不斷沖擊,MOOCs在新聞報道中不斷出現(xiàn),甚至出現(xiàn)在學校的文件中,出現(xiàn)在學院其他教師的津津樂道中,于是不少教師開始好奇,想要嘗試看看。
這個階段是教師開展前期分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會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關注可能面對的學習者的特點和需求,也會思考自己的課程是否適合采用MOOCs的形式,包括MOOCs對課程目標實現(xiàn)的支持以及MOOCs將會給教學帶來的改變。
在這一階段,教師需要做好理念的準備,包括要真正理解MOOCs課程特點,還需要了解在做這件事兒的過程中可以獲得的支持和幫助。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最好可以嘗試著去做一周的課程小樣,親自體驗一下課程建設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明確對自己課程的合理預期。
剛開始,教師可能會對下列5個問題感興趣:1)什么是MOOCs課程?MOOCs課程具有哪些特點?2)為什么其他老師愿意開設MOOCs課程?3)我的課程是否適合使用MOOCs模式?4)已有的課程資源如何充分利用?5)MOOCs課程可能的學習人群及其需求?有些教師會在此時去選修其他教師的MOOCs課程,實地考察和感知MOOCs課程的學習過程和特點,也有些教師會去和自己之前的學生或者同行聊一聊,詢問他們對于MOOCs課程的認識和評價。在逐漸了解MOOCs課程之后,教師會開始關心課程實施的細節(jié),比如:大量的選課學生,論壇答疑會不會把我累垮?我的郵箱會不會擠滿學生的郵件?開設一學期的MOOCs課程,我是不是其他事兒都不能做了?
這個階段是開展集中培訓的良機。北大MOOC工作組會在這個階段提供集中培訓,解決上述提到的諸多問題,這時候可以提供的培訓主題有:MOOCs課程展示和特點分析、課程建設流程、網(wǎng)上教學成功策略等。這個階段也會組織教師交流活動,教師們可以分享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相互鼓勵,也會邀請項目教師談談自己的理解。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也需要讓教師了解一些可以獲得的支持性服務,幫助教師加強勝任課程建設的信心。
在這個階段,親自嘗試做一周的課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真正地體驗課程重新設計、制作開發(fā)的過程,才能對于課程建設的要求、難度和工作量做到心中有數(shù),還可以調整自己對于課程重要元素(比如視頻)的評價標準,幫助教師在完美和現(xiàn)實之間找到平衡。課程的小樣(一周的課程內容)也是MOOCs支持團隊評估教師是否做好加入MOOCs的重要數(shù)據(jù)。教師對于MOOCs理解上的偏差也可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得到矯正。
總之,這個階段是教師分析諸多客觀要素的重要階段,教師會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做MOOCs課程。
階段2.準備招生
在這個階段,課程已經(jīng)確定上線,教師正式開始MOOCs課程的建設。
一門成功的MOOCs課程,需要團隊化的運作方式。因此,在開始建設課程之前,教師首先需要組建課程建設團隊。課程建設團隊中需要由任課教師牽頭,成員中最好包含有教學設計師、負責學科內容建設的助教(建議博士生)、負責視頻技術和平臺技術的助教(對拍攝技術和信息技術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在課程建設團隊中,教學設計師的主要工作是幫助教師綜合利用技術工具來實現(xiàn)教學創(chuàng)意,引導教師按照MOOCs課程的特點規(guī)劃和設計網(wǎng)上教學活動。在北大第一批MOOCs項目開展過程中,教學設計師這一角色是在后期加入的,但其關鍵的作用在課程上線之前就充分體現(xiàn)出來了。比如由于課程資源一般是按照類型來劃分的,在平臺上呈現(xiàn)的學習序列大多是線性的,如視頻-->閱讀材料-->練習題-->擴展閱讀,但教師原本的活動設計是耦合而迭代的,這類活動設計如何在平臺上實現(xiàn)就需要教師設計師的介入,教師設計師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地利用平臺的功能來將教師的教學設想巧妙地實現(xiàn)出來。如畢明輝老師的《20世紀西方音樂》中要求學生反復觀看視頻并借助視頻中的信息來完成練習題,有些練習題和課程視頻中某個時間段的信息有關,但是根據(jù)edX平臺顯示出來的序列,一般會按照視頻-->習題這樣的順序來呈現(xiàn)教學內容,于是負責畢老師這門課的教學設計師就根據(jù)習題和視頻的關系,提出將密切相關的習題放在視頻下方的建議,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同一頁面隨意拉動視頻進度條找到完成習題的關鍵信息,最終在網(wǎng)上課程中構建一個更加有助于學生學習的環(huán)境。上述例子是為了說明教學設計師在整個MOOCs建設過程中的輔助設計作用。北大團隊的教學設計師為三名畢業(yè)于教育技術專業(yè)的碩士,對于網(wǎng)上教學已有五年多的實踐經(jīng)驗,在首批課程上線的過程中,他們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課程建設團隊組建好之后,在“準備招生”階段需要完成兩項重要工作,一是準備課程宣傳視頻,二是準備其他相關的課程資料,包括設計體現(xiàn)課程精髓的課程標志圖片、課程大綱等。
1.準備課程宣傳視頻
成功的課程宣傳視頻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來選修課程。一般課程宣傳視頻在5分鐘到10分鐘不等。在北大第一批MOOCs課程的宣傳視頻中體現(xiàn)出了不同的風格,有唯美動人型(《20世紀西方音樂》,畢明輝;《藝術史》,朱青生),溫婉敘事型(《民俗學》,王娟;《翻譯技術實踐》,俞敬松;《數(shù)據(jù)結構與算法》,張銘),引人入勝型 (《電子線路》,陳江;《大學化學》,卞江),座談聊天型(《人群與網(wǎng)絡》,李曉明、邱澤奇),還有大氣磅礴型(《計算概論(A)》,李戈;《生物信息學:導論與方法》,高歌、魏麗萍)。
課程宣傳視頻需要經(jīng)歷需求溝通、腳本設計、素材準備和拍攝、后期制作等環(huán)節(jié),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評估和反饋貫穿始末。有些教師愿意自己制作視頻,比如陳江老師和畢明輝老師,那么從腳本設計、素材準備到后期制作都需要親歷親為。
也有教師需要和專業(yè)的視頻拍攝人員合作,這時需求溝通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在前期的需求溝通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將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達出來,而視頻拍攝人員也會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根據(jù)教師的要求和實際情況給出合理化的建議。
在腳本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更需要參與其中,首先需要完成的是口述性的課程介紹文案。撰寫課程介紹文案時可以采用寫信的形式,就好像要給未來的學生寫一封信,說明教師希望學生了解的有關課程的信息,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學生可能想要了解哪些信息。在撰寫該文案時,教師可以思考5個問題:1)課程設置的原因和意義是什么?2)課程和其他同類課程相比,特色在哪里?3)什么樣的人適合學習本課程?4)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什么?5)選課學生需要具備什么先修技能?教學設計師也可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介入,可以通過上述的5個問題引導教師暢所欲言,也許兩人之間的交談就可以成為一篇非常成功的課程介紹文案。
視頻拍攝人員(負責視頻技術的助教)會根據(jù)教師的文案編寫視頻拍攝腳本,其中包括有分鏡頭描述、串場、轉場的設計等。教師需要和視頻拍攝人員一起討論腳本,努力理解腳本所描述的呈現(xiàn)方式是否是自己所期望的,經(jīng)過多次商討,最終確定最終的腳本,然后準備拍攝。雖然拍攝過程中會對腳本進行一些修改,但最好不要進行大變化,以免影響拍攝進度。在正式拍攝前,教師需要熟悉自己的臺詞,并且盡可能自然地配合視頻拍攝的需要。
在素材準備和拍攝的環(huán)節(jié),負責視頻技術的助教和負責學科內容的助教也需要根據(jù)視頻拍攝的需要準備課程內容相關的素材,包括圖片、動畫等,作為后期編輯的素材之一。在整個拍攝的過程中,助教最好全程參與,這樣的投入可以確保團隊內的認識和工作進度保持一致。
在后期制作環(huán)節(jié),專業(yè)人員將會結合腳本編排,將所有的分鏡頭錄像和相關的素材整合,完成整個課程宣傳視頻的制作。有時候還需要根據(jù)后期制作的情況進行一些補錄的工作。視頻成品出來之后,教師可以進行反饋,并提出修改的建議,為了便于專業(yè)人員的修改到位,教師提供的建議必須要明確而具體。
2.準備其他相關的課程資料,包括課程標志圖、課程大綱等。
不同MOOCs平臺對于招生時課程宣傳材料的要求不同,比如目前edX的課程宣傳頁面主要由edX團隊負責,而課程團隊需要提供指定的資料即可;Coursera平臺的課程宣傳頁是由教師在創(chuàng)建課程時填寫的相關信息自動生成的。整體而言,用于招生的課程資料除了宣傳視頻之外,還需要課程標志圖和課程大綱。
在設計課程標志圖時,教師最好可以提供和課程教學內容有關的圖片,由美術設計人員進行設計,北大首批MOOCs課程中,大部分課程標志圖都是由專業(yè)美術設計人員設計的。但教師也需要和設計人員進行溝通,明確需求和想法,這點是很重要的。
對于課程大綱,需要包含六方面,即課程基本信息、課程簡述、課程受眾、課程安排、教師簡介、考核方式和獲得證書的標準。
課程基本信息,包括課程名、所屬學科、教學語言、學習時長和學生每周學習用時預估。
課程簡述,需要用500字左右的文字陳述該課程的核心內容和重要價值。在寫課程簡述時可以站在學生的角度提出一些問題,然后解釋課程是如何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教師思考這些問題的作用在于給課程定義一個范圍,也可以讓感興趣的學生快速了解課程的內容和重要性。
課程受眾,明確這門課程的學生范圍,至少描述老師心目中選修這門課程最適合的學生,課程學習是否需要相應的知識基礎?是否需要先修課程等?
課程安排,列出每周的課程內容和相關的教學活動。最好能有教學日程,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教學安排,包括每周的學習主題,學習時間要求,是否有作業(yè),作業(yè)或習題的分數(shù)是否計入總分。事實上,在準備課程安排的時候已經(jīng)進入到課程設計的初步階段了,如果此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去思考整體課程的設計,會對后續(xù)具體到周或主題的課程活動設計及資源制作提供清晰的藍圖。
主講教師簡介,可提供對主講教師250字左右的介紹。包括教師的研究興趣,其在課程相關領域中的研究成果和貢獻等。
評價學生的方式和標準,包括學生最終的總分將由哪幾部分累計而成,多少分數(shù)就可以通過課程?多少分屬于優(yōu)秀?給出這門課程的考核方式及每種考核方式占總分的百分比,每種考核方式的要求和評分標準。建議老師將以往學生的作業(yè)作為解釋評分標準的范例。
需要注意的是,課程大綱是非常重要的資料,不少教師會直接使用校內教學的課程大綱,或者截取其中的部分內容。但由于MOOCs課程面對的學生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教學活動也即將根據(jù)呈現(xiàn)形式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顯然直接使用之前的課程大綱可能會給MOOCs學習者帶來一些困惑。因此,建議教師從課程大綱的準備開始,就需要反思和重新設計自己的MOOCs教學了。
階段3.資源制作
MOOCs課程不僅具有結構化的課程設計,更有符合網(wǎng)絡學習者學習規(guī)律的學習路徑。MOOCs強調學習過程中的互動性,不僅是學習內容和學習者的聚集,更是一種通過共同課程的學習將教師和學習者連接起來的方式。[2]
因此,在資源制作階段,教師首先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網(wǎng)上教學的基本原則與傳統(tǒng)課程是一致的,都需要根據(jù)課程的教學目標,依據(jù)學生對象的特點,來選擇合適的內容,確定內容的表達方式,以及對學生的考核要求。[3]在這一階段,教師首先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整體的規(guī)劃,明確每周的學習主題和知識點,然后再分別準備每周或每講的資源。這項工作有些教師在準備課程大綱的時候就已經(jīng)完成了。
在正式開始準備每周的課程設計并制作資源之前,教師最好和課程建設團隊一起明確工作計劃和時間安排,需要明確課程的重要里程碑在哪里,按照時間進度倒推來確定每講內容完成的截止時間,在團隊內部明確時間計劃表并確定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與更正的機制,以便確保課程能夠在正式開課后像美劇一樣按時更新。
在開始按周或按主題來進行教學設計并制作相關資源時,教師首先需要設計學生的學習路徑,然后再分別準備相關的教學資源,比如視頻、習題等,最后需要按照學習路徑將相關的資源都上傳到MOOCs平臺上。
1.設計學生的學習路徑,明確并準備相關的資源
MOOCs采用貫通式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不再僅僅局限于課程教材本身,學習過程更多地轉向如何理解問題情境、如何界定問題、如何提出問題、從何處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等。[4]因此MOOCs課程強調以學習者的學習路徑為核心進行設計,其核心元素包括視頻、講義、閱讀資料、練習題等。這些不同類型的元素都可以對應到一種學生的學習活動。
教師首先需要按照知識點來設計學生的學習路徑。比如,陳江老師的《電子線路》課程就要求學習者首先需要通過視頻1學習一些知識點,接著完成一些練習題,再去學習視頻2,再繼續(xù)完成練習。而畢明輝老師的《20世紀西方音樂》則要求學習者反復觀看1個視頻,然后去做練習題,然后再閱讀相關的補充資料,去論壇中進行相關的討論。
表 周學習序列設計及資源說明表
學習路徑確定之后,就可以明確所需要的資源及其呈現(xiàn)形式,比如視頻、練習題、閱讀材料等。教師可以借助上表來記錄和梳理學習路徑的設計以及所需的資源,這樣可以方便負責平臺技術的助教將資源上傳到MOOCs平臺上,并實現(xiàn)教師所設計的學習路徑。在edX平臺,可以直接實現(xiàn)如上表所示的學習序列的結構;而在Coursera平臺,由于其課程主要是以資源類型為聚合的,因此可以將推薦的學習步驟用通知的形式告訴學習者,以實現(xiàn)對其學習路徑的學習指導。
習題需要以客觀題為主體,這樣是為了便于平臺的自動評閱。教師還需要根據(jù)練習題的考核目標來決定學生只能回答1次,還是可以多次嘗試回答。如果選擇了學生可以多次嘗試回答問題,那么MOOCs平臺一般會默認選擇最近一次得分作為最終得分。但如果練習題屬于平時作業(yè),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而不僅僅是考核,那么建議為練習題設置多次嘗試。
閱讀文獻一般可以提供pdf格式和word格式,建議在準備閱讀文獻時最好可以提供一段解釋,比如為什么需要閱讀這篇文獻,還可以配套提供有討論題。這樣做的目的是可以促進學生對閱讀文獻的理解和掌握。
2.制作教師視頻
MOOCs課程中,視頻是核心的課程信息傳遞形式[5],也是需要花費教師大量精力之處。一般要求視頻的長度不超過20分鐘。視頻的“短小精湛”和“有針對性”可以幫助學生減少無關性認知負荷、增加相關性認知負荷,保證學習者總的認知負荷保持在工作記憶容量許可的范圍內,從而產(chǎn)生有效的學習。
在錄制視頻之前,教師首先需要結合視頻使用的目標來確定內容講解的深度和講解的形式,并明確視頻錄制的方式,再結合具體實際需求調整或修改PPT課件。
視頻使用的目標決定了教師在視頻中和學生溝通交流的形式,是循循善誘還是娓娓道來。如果目標是要求學生快速了解這周的主要概念,學生還需要在后續(xù)去深入的鉆研,這時候教師在視頻中的定位就應該像一個新聞導讀者一樣,向學生概述核心的概念,然后再引導學生后續(xù)閱讀更多的材料或者去嘗試完成各種練習,比如張銘老師在《數(shù)據(jù)結構與算法(A)》第一周的視頻“問題求解”中舉了很多例子,帶領學生結合例子來理解問題求解的思路,學生可以在后續(xù)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中通過練習或程序題來進一步檢驗這些思路并加深對于問題求解的理解。而如果目標是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一種方法和理念,那么教師的定位應該是講解,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或解決問題,比如陳江老師在講解《電子線路》疊加原理時,就是在帶領學生一步步地完成解題的過程。
教師也需要確定視頻錄制的形式,外錄和內錄是目前國外MOOCs課程中主要采用的方式,在這兩種方式的基礎上還會衍生出更為具體的錄制方式,比如實驗課實錄、動畫課件內錄等。不同的錄制方式的難度不同,“性價比”也不同,教師需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視頻錄制的形式。
在正式錄制視頻之前,教師還需要完成對PPT課件的修改。PPT課件一般是作為視頻錄制的背景出現(xiàn),因此PPT課件的內容最好能和教師的講解配套呈現(xiàn),避免大量信息堆積在一張PPT上,盡量用圖表的形式呈現(xiàn)信息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學習者的理解。
在正式錄制前,教師最好可以先試錄一段,找到感覺并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在錄制的過程中,需要盡可能注視攝像機,要把鏡頭當作學生,試著去和鏡頭交流,也有教師會在鏡頭下方放置一個毛絨玩具,用這樣的方式讓錄制出來的視頻更加有交互的感覺。錄制時需要控制語速,盡量去克服口頭禪,也不要照著文字稿念,以免錄制出來的效果不自然,最好準備關鍵詞提醒,因為自己在思考用詞的時候也給聽眾留下了理解的時間。
北大首批MOOCs課程中也有使用隨堂錄像的,這種情況下需要對隨堂錄像進行重新編輯和加工。教師和助教需要確定內容切分的時間節(jié)點,由專業(yè)視頻編輯人員完成視頻切分的工作。
3.將準備好的課程內容上傳到MOOCs平臺上
這項工作一般由技術助教來主要負責。而作為教師,則應該重點關注MOOCs平臺在促進學生學習方面的一些創(chuàng)新細節(jié),并嘗試把這些技術和方法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去。比如,Coursera平臺上有嵌入視頻的小測驗(in-video quiz),這種練習可以讓學生在觀看視頻時停下來先回答視頻中的問題,然后再繼續(xù)觀看后續(xù)的視頻。Coursera平臺上的標簽功能也非常有用,可以顯示出視頻的長度,也是非常有利于學習者控制觀看進度的工具。而edX平臺的學習序列可以引導學生按照教師設定的步驟序列來開展學習,其Wiki工具可以支持團隊協(xié)作,在教學中可以利用Wiki來共建關鍵的概念和理解。
階段4.開始上課
正式開課前,教師需要確定上課的助教(建議為博士生),這類助教的工作職責是檢查并核實課程內容的準確性,并且參與網(wǎng)上論壇討論。其中網(wǎng)上論壇討論是這類助教最主要的工作職責。要求助教定期整理精華帖和學生提問次數(shù)最多的問題,反饋至主講教師,并且要挖掘論壇中積極發(fā)言的學生,將其發(fā)展成為討論發(fā)起人或線下學習活動組織者。
雖然國外MOOCs建設的經(jīng)驗是要求教師在正式上課前完成所有的課程資源建設,但由于北大要求MOOCs課程和校內課程同步,所以首批MOOCs課程的模式是教師一邊上課,一邊準備后續(xù)的課程內容。這樣的壓力是很大的,但這樣的定位有效地促進了北大校內翻轉課堂(SPOCs)教學實踐的實現(xiàn)。在這一階段,教師需要反思MOOCs課程和校內課程如何結合并相互促進。在北大首批的MOOCs課程中大多都和校內教學同步 (10月后開設的課程之前都在Coursera的PKU平臺上為校內學生開設),具體實施的模式主要采用的是重合模式或相交模式。重合模式是在現(xiàn)行課程體系中使用MOOCs課程教學,實施翻轉課堂;相交模式是以本校的課程設計為主,將MOOCs課程內容作為課程資源,或者嵌入或者引用。[6]MOOCs課程和校內課程之間的影響和促進是相互的,有些教師也會將校內上課的資源分享到MOOCs課程中,讓全球的學生都有解北大課堂教學情況的機會。比如,張銘老師的《數(shù)據(jù)結構與算法(A)》會將校內的隨堂錄像分享在MOOCs課程中;高歌老師和魏麗萍老師的《生物信息學:導論與方法》會將校內學生匯報的視頻分享在MOOCs課程中,同時也鼓勵全球的學生在課程中分享學習的視頻。
另外,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關注如何能幫助學生更有效的學習,包括如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給學生反饋。
網(wǎng)上學習者往往會由于太忙,或者由于一個小小的學習困難就可能會放棄學習。教師可以定期準備一個公告,在公告中向學生介紹自己的學習體會,給出一些針對性的學習建議,這樣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者進一步的學習。每周的這個公告不僅可以發(fā)布在課程通知頁面,還可以自動發(fā)至學生的郵箱。有些課程的公告都是標準化的課程上線通知或答疑通知,缺少人性化的感知。而畢明輝老師每周都會給學生寫一封長信,侃侃而談自己的教學設想和本周的學習對學生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還會給出具體的學習建議和學習要求。每次閱讀這封信時都會讓人感覺是在和畢老師面對面的交談,讓人對前面的內容產(chǎn)生共鳴和反思,進而激發(fā)學生想去進一步學習的動機和興趣。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還需要考慮如何去給學生答疑。大量的學生在論壇中提問,教師逐一回答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國外MOOCs課程中有教師提出了“問題投票”的規(guī)則,教師只會回答排名前10位的問題。也有課程由助教定期收集關鍵的問題,然后教師用視頻的方式來統(tǒng)一回應這些問題。這些規(guī)則的制定都體現(xiàn)了教師教學的創(chuàng)造力,因此,對于學生答疑,教師需要考慮制定自己課程的答疑規(guī)則,并把這一規(guī)則提前告知課程的學生。
階段5.總結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需要不斷地進行總結反思,對于一門課程來說,總結反思有兩個關鍵節(jié)點:課程中期和課程結束。
在課程進行一半的時候,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一次期中調查,了解學生對上一階段學習的反饋,這樣有助于教師及時調整后續(xù)的教學安排。
在課程即將結束時,教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一次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等其他方面的整體反饋。在此時,教師也需要學習如何分析課程中的大數(shù)據(jù),利用這些數(shù)據(jù)來評估各種教學材料的準備和教學活動的設計,這將有利于教師在下一次MOOCs開課前修改和調整自己課程。
另外,在課程最終結束時,教師需要給所有學生發(fā)郵件,給出一些后續(xù)學習的建議,并且要感謝學生的堅持和支持,告知學生課程資料開放的截止時間,以便學生有機會再重溫課程。
結束語
課程建設過程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調查顯示,授課老師在開課之前平均需要花費100個小時進行課前準備,在開課過程中,每周需要花費8個小時為學生解答在學習過程中的疑惑[1]。北大首批MOOCs課程《生物信息學:導論與方法》的高歌和魏麗萍老師也做了工作量統(tǒng)計,明確教師平均每周需要花費34小時來準備MOOCs課程,而助教平均每人也需要花費22小時。
開設MOOCs課程對所有教師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和挑戰(zhàn)。上文列出的建設MOOCs課程的五大階段雖然是以時間為線索線性排序的,但教師在各個階段中所做的事情并非是絕對線性的關系,比如階段3資源制作環(huán)節(jié)和階段4開始上課在時間上可能會有重疊,教師一般會一邊上課一邊準備后續(xù)的教學資源,會根據(jù)之前學生學習的反饋螺旋式地調整教學設計,也會逐漸關注并熟悉平臺上可促進學生深入學習的技術和工具,并據(jù)此來調整自己的活動設計。
雖然在網(wǎng)上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無法像面授教學一樣及時抓住和利用靈光一現(xiàn)的教學時機,但采用生成性的教學設計思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樣的缺憾。生成性的教學設計關注教學的過程,強調教學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重視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更加注重教學中對個體學習的關注[7]。北大首批MOOCs課程教師已經(jīng)開始使用生成性的教學設計思路來創(chuàng)造更加具有人性化和交互性的MOOCs學習體驗。MOOCs模式不僅是在強調技術平臺,更重要的是強調教學思路的創(chuàng)新應用,而教師作為創(chuàng)新教學的主角,需要在教學前、教學中到教學后的整體過程中都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MOOCs這種教學方式的潛力。后續(xù)我們還將結合北大首批MOOCs課程,對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1]Steve.K.,The Professors Who Make the MOOCs [DE/OL].http://chronicle.com/article/The-Professors-Behind-the-MOOC/137905.[2013-12-19].
[2]李青,王濤.MOOC:一種基于連通主義的巨型開放課程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2(3):30-36.
[3]汪瓊.網(wǎng)上教學成功四要素[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133.
[4]黃榮懷,張曉英等.面向信息化學習方式的電子教材設計與開發(fā)[J].開放教育研究,2012(6):27-33.
[5]王穎,張金磊,張寶輝.大規(guī)模網(wǎng)絡開放課程(MOOC)典型項目特征分析及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 2013(7):67-75.
[6]汪瓊.MOOCs與現(xiàn)行高校教學融合模式舉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11):14-15.
[7]姜旭英,蔡鐵權.生成性教學設計的多維觀照[J].全球教育展望,2007(10):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