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潔
存在句(Existential Sentence)是一種表示“存在”的特殊句型。它的主要交際功能是傳遞新信息,引出新話題。這種句型之所以要用作形式主語而把“實義主語”置于動詞之后正是為了讓這種“實義主語”成為信息中心,以達到引出新話題之目的。無論在漢語還是在英語中,存在句都是一種非常特殊、常見而又重要的句型。
英語存在句的基本結構模式:
A 式:There+be+NP+(時地詞語)+(其他成分)
B 式:時地+(there)+be+NP+(其他成分)[1]
漢語存在句的基本模式結構:
A 式:(有)+NP+在+時地詞語+(其他成分)
B 式:時地詞語+(有)+NP+(其他成分)[2]
從基本結構來看,英漢存在句的主要區(qū)別體現在表意功能和思維方式上,有時為了特殊的表達要求,也可對基本結構適當調整。比如,當強調事物存在的時間和地點時,時地詞語可放在句首:
On the roof there is a small garden.
In the cage there is a lovely rabbit.
候車室里有很多旅客。
空氣中有一絲春天的氣息[3]。
就單個句子而言,無論如何調整,存在句的基本特點依舊存在。但是,在一整篇文章中,在上下文的影響下,存在句在翻譯過程中是否還會嚴格遵照其基本結構模式,其句式結構又會呈現出何種特點,受到哪些因素影響,這都是本文探討的主題。
選擇《散文佳作108篇》作為語料來研究以上問題[4]。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各選取中文及英文散文佳作54篇,再由名家將其翻譯為英文與中文。文章長度適中、風格多樣,很適合作為各類語言研究的對象。筆者先從中英文原文中按基本結構模式尋找存在句,然后再找出相應譯文,考察其結構句法上是否依舊遵循存在句基本結構模式及其原因,結果如下:從54篇漢譯英中,筆者總共從漢語原文中找出53個存在句,其中有24句在翻譯成英文時并未按基本結構模式處理,占45%;從54篇英譯漢中,筆者總共從英語原文中找出94個存在句,其中有18句在翻譯成中文時處理成了其他句式,占19%。從這個結果來看,似乎在散文中,漢語存在句在處理成英文時形式更加多樣,正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英文存在句則主要因為其基本結構模式較之中文更加典型,比如一定有There+be結構,所以在翻譯時譯者受其影響,往往傾向于處理成標準的中文存在句結構。如果從上下文語境方面來考慮,則原因更多樣化。
為了與上下文自然銜接,處理成普通陳述句或是從句。
[例1]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
……When I get up in the morning,the slanting sun marks its presence in my small room in two or three oblongs……
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因為前一句出現了morning,而sun與morning相對應或sun是morning的一部分,這時如果以There+be引導后一句則句子銜接就不自然了。
[例2]那幾處是碧綠的芳草,綠草中鋪著潔白的、筆直的石路……
……The grounds were covered with dark green grass through which stretched a straight white stone path……
在漢語原文中,前一個分句的末尾“芳草”與后一個分句的句首“綠草”相呼應,所以在翻譯時,譯者選用定語從句,既考慮到了這種呼應關系,也照顧到了原文的結構。
[例3]天大亮了。沒有葦席的土炕上,空落落地躺著他一個人……
……It was broad daylight when he woke up to find himself alone on the matless kang……
譯者在翻譯時將漢語原文的三個分句合并成一個句子,并且使用了強調句式,突出了主語He以及主人公醒來后那種孤零零的感覺。雖然沒有使用存在句結構,但英文譯文中把原文的主要內容點都考慮到了,而且也更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尤其是daylight與when的銜接十分自然。
[例4]淡淡的清苦味中,竟有一股甜絲絲的味道……
……It even tasted somewhat sweet mingled with a slight bitterness……
這句話說的是味覺,強調的是苦中有甜而并非甜中帶苦,并且漢語原文中沒有主語。因此譯者在翻譯時先將“有”處理成taste,然后再將原文中的“苦”與“甜”順序顛倒。之后再加上主語it,將前一個分句變換成修飾性的詞組,最終處理成普通陳述句。如果此時用There+be結構,那么這種微妙的味覺就體現不出來了。
為了避免重復表達,所以調整句式。
[例5]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Swallows may have gone,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 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 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
漢語原文采用了整齊劃一的句式,譯者在處理前兩個分句時還是遵循了漢語原文的風格,選用標準存在句結構,但在處理最后一個分句時卻將其轉換成了普通陳述句。主要由于英文不太傾向于選用相同的句式。此外,如果將“有再開的時候”也翻譯成but there is a time of…,那么最后一個名詞也很難選擇。regreening已經有些牽強了,再造一個類似的詞則更不自然,所以譯者這樣處理也是為了使譯文更加靈活多變。
[例6]我們宿舍里沒有穿衣鏡,飯廳門口倒是有一面。
Our bedroom has no full-length mirror.There is one at the canteen entrance.
漢語原文有兩個存在句,但譯者在翻譯時只將后一個分句處理成標準存在句。這么做的原因一是為了避免重復使用have,二是為了突出第二個分句中“倒是”這個語氣詞,以不同的句式體現漢語原文兩個分句中的意思差別。
以介紹背景為目的,通常位于篇首或段首。
[例7]在四川西部,有一美妙的去處……
One of Sichuan’s finest scenic spots is Huanglong……
這句話位于篇首,引出文章中心,直到第一段末尾才點出介紹的是黃龍風景區(qū)。如果譯為標準存在句,那么整段就要按照漢語原文的思維結構,但這并不符合英文旅游介紹性文章的特點。所以譯者將黃龍?zhí)崆?,并將其處理成普通陳述句,留下更多的空間介紹黃龍的特點。
[例8]近年來,在四川北部南坪縣境內,閃現出一顆五光十色的風光“寶石”……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the scenic beauty of Jiuzhaigou has added charm to the picturesque landscape……
此句與上一句相似,所以譯者也采用了相似的處理辦法,雖然弱化了漢語原文中留懸念的寫作手段,但更符合英文的表達方式。
將句子調整為修飾性詞組,突出重點。
[例9]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
……in a lush,shady ambience of trees all around the pond……
這句話的前一句是“夜晚更加寂寞”,雖然漢語原文中并沒表示這兩句有什么關聯(lián),但傾向于形合的英文卻要適量運用語言手段來表達這種內在聯(lián)系。所以譯者認為這句話更能襯托出夜晚的荷塘除了周圍的樹,沒有其他人的寂寞感,所以將其處理為修飾性詞組,從而突出前面的主句,使得前后兩句話主次分明,重點突出。
總之,在漢譯英部分,面對中文存在句,譯者的處理方式靈活多樣,可見語境對翻譯的影響還是非常明顯的。
如前所述,這一部分的例子不多,而且原因也不如漢譯英部分多樣,但筆者還是找出了兩種原因。
因為文章體裁和上下文影響從而調整句式。
[例 10]There ‘s something unseemly about the movie’s obsession with his exotic beauty……
……影片一味醉心于他的異族情調之美,總不那么妥當吧……
與漢譯英時相反,譯者在處理這個句子時將原句拆分成了兩個分句,而且也弱化了存在句的特點,主要是因為原句中包含一個總體評價性的詞語unseemly。如果按照英文的順序翻譯成“影片有些不妥當的地方,就是一味醉心于他的異族情調之美”,在語法上雖沒有錯,但并不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因為中文傾向于先說事實再評價,所以才會呈現出這樣的效果。
[例 11]and since this high-efficiency lamp does not make use of mercury,there is no toxic mercury to dispose of.
……而且,由于這種高效燈不使用汞,也就無需處理有毒的水銀。
如果將原句翻譯成 “也就沒有有毒的水銀需要處理”,雖然符合英文原句的表達,但總是不太自然流暢,不如取消存在句的特點,轉化為無主語的普通陳述句,不僅保留了原句的意思,也能與前一個分句更加流暢地搭配。
為了渲染或介紹背景而弱化存在句的基本結構。
[例 12]Suddenly there was a roll of drums……
……霎時間鼓聲震天……
如果將英文原句翻譯成 “突然間有一陣鼓聲”,那么原句要渲染的那種意外突然的氣氛就蕩然無存了,所以不如取消存在句的特點,用同樣緊湊的文字展現出作者意圖達到的效果。
英文原句介紹的時代背景處于動蕩不安之中。如果翻譯成標準存在句,那就等于化動態(tài)的時代為靜態(tài)的存在,不能體現出原句的意味。因此,譯者弱化了存在句的結構,還加入了一些動態(tài)的動詞,例如“組織”,使得譯文與原文在語言風格上更加貼近。雖然英文存在句在翻譯成中文時不如中文存在句的處理形式多樣,但特點也十分鮮明。語境所包含的多種因素依然會對譯者的遣詞造句產生不可忽略的影響,從而促使譯者選用其他句式來表達。
筆者在本文中從《散文佳作108篇》中的147個存在句中找出了42句來闡述英漢互譯時存在句因為語境因素的影響而偏離中英存在句的基本結構。總之,雖然在本研究中大多數情況下英漢存在句互譯時還是會遵循其固有的結構,但上下文、文章體裁以及一些特殊詞語等因素確實會在特定情況下影響譯者的選擇。
[1]Quirk R Et,al.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72.
[2]王逢鑫.英語意念語法[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3]包家仁.漢英句型比較與翻譯[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喬萍,瞿淑蓉,宋洪瑋.散文佳作108篇[G].江蘇:譯林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