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燕,胡華科,梁錦梅,鐘廣銳
(1.嘉應學院 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廣東 梅州514015)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約有200多所高校相繼開設了GIS及相關本科專業(yè),這其中不僅有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重點高校,也有嘉應學院、四平師范學院等不少地方院校[1-4]。
2002年9月,嘉應學院原地理系在地理科學本科專業(yè)下開設了GIS方向,并在2003年成為校級重點扶持學科,2005年3月被批準為新增專業(yè)。學生主要系統學習3S、數據庫、軟件開發(fā)等方面的基本原理與技術,具有熟練地運用3S技術解決地學相關應用中的信息采集、分析處理和決策支持中相關技術問題的能力。經過10多年的建設,已摸索出了適合GIS專業(yè)特點的“3+1”人才培養(yǎng)模式,著力于培養(yǎng)能夠適應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GIS人才[3]。
2010年,嘉應學院對人才培養(yǎng)方案進行了較大調整,加大了實驗實踐課的比重,并開始推行“3+1”人才培養(yǎng)模式。學生前3 a在校上課,第4 a在校外生產實踐。第8學期按學校要求安排畢業(yè)實習和畢業(yè)論文(設計);第7學期只開設2~3門結合生產的實踐性課程,由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就業(yè)意向主修其中一門,輔修其他課程。課程實習采取雙導師制,即每門課程由學校和生產單位至少各指派一位人員擔任,學校教師主要負責理論知識教育,生產單位技術人員則負責生產實踐指導。
實行“3+1”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優(yōu)點是顯然的:① 提高了學生應用實踐能力。學生能利用實習完整地做完一個生產項目,熟悉了整個項目流程,在理論知識結合實踐、軟件熟練應用、團隊協作、與人交流等方面都有了很好的鍛煉,積累了項目實踐經驗,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② 提高了生產單位的合作積極性。實習生有較充裕的時間參與完成整個生產項目,為生產單位創(chuàng)造了效益,他們會愿意建立長期有效的實習合作,并主動培養(yǎng)我們學生的實踐技能;③ 便于教師理論聯系實際。大部分教師是從一所高校進入另一所高校,生產實踐經驗少,借助學生在生產單位實習這一契機訓練實踐技能,使得教師在教學時能將理論與生產實際更有效地結合,課堂教學密切聯系社會生產,進一步明確“教什么,怎么教”,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GIS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從地理信息數據采集、處理到空間數據的分析、管理、應用,包含大量的技術性操作,而且應用領域廣[5]。往屆畢業(yè)生抓住了GIS技術在廣東廣泛應用的大好形勢,近幾年,先后有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建立了與GIS行業(yè)相關的廣州嘉柒、梅州長河實業(yè)、廣州圖訊、深圳耀永成公司。學生擁有較強的GIS生產實踐技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個人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都是十分重要的。
為加強產學研結合,通過各種關系大力拓展專業(yè)實習實踐基地建設。已先后在中科院廣州地理所、核工業(yè)韶關290所、廣東省國土資源廳測繪院、梅州市國土信息中心等單位建立實訓點。在這些實訓基地不僅完成專業(yè)教學計劃中的實習實踐環(huán)節(jié),在平時和寒暑假,也結合這些單位的科研項目、生產計劃對學生進行輪訓,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生產適應能力。通過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生產實踐技能;同時學??梢约皶r了解企業(yè)對GIS人才的需求,更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GIS技術人才;企業(yè)不僅可以調動學生資源完成生產任務,而且可以近距離考核,錄用優(yōu)秀人才,實現企業(yè)、學校和學生3方共贏。
在實驗教學開放改革實踐中,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計算機媒體的多樣性呈現知識內容;利用媒體的集成性對教學內容進行舉例驗證和動畫演示,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利用媒體的交互性進行自測練習和答疑解惑,培養(yǎng)學生對新知識內容的運用能力,同時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內容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使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能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利用媒體的創(chuàng)造性,使信息表現形式新穎,界面賞心悅目,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興趣,在愉快中獲得知識。
將實驗教學課件按實驗目的與用途、實驗要求、實驗軟件與硬件的介紹、實驗作品展示、實驗成績評定與登錄等幾部分進行設計,實現實驗課課件的課外輔導與課堂教學指導功能的有機統一。以網絡多媒體教學課件、實驗開放教學管理系統、實驗教學信息查詢系統等作為支撐,建立實驗教學網站,在高速教學局域網內實現網絡的完全交互化和多媒體化。實現選課、課內外輔導、實驗結果提交、成績評定等教學全過程的網絡化管理。實現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異時異地的信息交流。
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和《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新調整組合實驗教學體系,改革實驗教學內容,減少重復的驗證性實驗,增加設計性、應用性、綜合性實驗[6,7]。在專業(yè)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逐步深入的實踐教學體系,即基礎技能訓練、基礎性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科研訓練等四個方面。如“地圖學”課程,基礎技能訓練包括地圖釋讀、GIS制圖軟件認識、地圖數據的獲取、屬性數據管理等練習,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地圖學實驗的基本技能?;A性實驗需要學生首先應用基礎實踐技能去獲取素材(圖形數據及關聯屬性數據),再結合課程某章節(jié)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處理,如地圖投影變換與分析、屬性數據編輯查詢。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是基礎性實驗的進一步提高,GIS專業(yè)要求每門專業(yè)課程都必須有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科研訓練即組織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各類專業(yè)競賽如SuperMap、MapGIS、ESRI等國內外知名公司在中國都結合教育部門組織有全國性的GIS地圖設計、遙感影像處理、GIS軟件設計大賽等。
實驗室協助打造GIS專業(yè)第二課堂,營造大學生研究學習和創(chuàng)新實踐平臺,使實驗室的開放工作得以進一步深化。以二級學院立項的開放實驗為基礎,逐漸形成覆蓋面廣,研究項目細、精、深的良好局面,實驗室充分發(fā)揮了應有的效益。
大學生課外科技創(chuàng)新和各類競賽活動以研究和實踐為基礎,是傳統實驗與實踐教學體系的進一步拓展,是學生自主學習、放飛思想和創(chuàng)造力的實踐平臺,是優(yōu)秀創(chuàng)新人才成長的土壤。鼓勵學生參加開放實驗,自主進行課題研究和探索,以自己設計的研究課題為主,作為大學生參加各種競賽的基礎教學訓練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通過開放實驗訓練,鼓勵學生參加嘉應學院、廣東省主辦的“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以及全國GIS類3大賽事等。
大四每門實踐課采用雙導師制,即每門課程由學校和生產單位至少各指派一位人員擔任。校外單位技術人員生產實踐技術強,引進來負責技術指導,專業(yè)教師走出去服務生產,負責理論教育。實行畢業(yè)論文(設計)的雙導師制,畢業(yè)設計結合生產科研選題,由學校的專業(yè)教師和企業(yè)的工程技術骨干同時擔任畢業(yè)設計的指導教師, 確保畢業(yè)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符合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要求。
GIS技術在水利、電力、警務、交通、林業(yè)等都有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在國土行業(yè)。10多年來,GIS專業(yè)的師生立足服務梅州,參與了多項梅州市的生產項目,如梅州地區(qū)防洪預警的數據處理、梅州市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梅州電力信息系統、豐順縣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三舊”改造規(guī)劃、興寧與豐順的土地確權、低丘緩坡綜合開發(fā)利用、梅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等,為梅州建設作出了較大貢獻。通過10多a的成長,目前GIS專業(yè)師生已經具備了承擔一定橫向生產項目的能力。應采取措施引導、鼓勵教師,并創(chuàng)造機會,與國土、農業(yè)等部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承擔土地整治規(guī)劃、高標準農田相關橫向項目,以鍛煉教師的生產實踐技能,擴大嘉應學院GIS專業(yè)在梅州的影響力,提高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
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力度,實施靈活的考核、考試制度,如用項目申報書、調研報告代替閉卷考試等,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探索實行校外教學的授課方式。
為了培養(yǎng)出實踐技能較強的應用型GIS人才,必須有一定比例的具有實際生產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隊伍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目前大多數教師是從高校畢業(yè)直接進入高校當教師。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進一步加強產學研校企合作。與企事業(yè)單位展開項目合作,一方面,發(fā)揮產學研優(yōu)勢,聘請GIS專業(yè)技術人才來我校教學或指導學生進行實踐;另一方面,要求中青年教師每年完成一定的培訓學分,并納入年底的績效考核,促使青年教師主動申請到企業(yè)掛職鍛煉或頂崗實習。
積極探索良好有效的考評體系,以保證實習達到預期效果。不再采用簡單的實習報告評分制,建立學校、實習基地、用人單位及行業(yè)部門共同參與的學生能力考核評價機制。除教師對在校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外,本專業(yè)將更加注重合作教育單位和社會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并以此作為調整教學改革方向和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重要依據。對畢業(yè)學生進行跟蹤調查,采用實地考察與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社會各界對畢業(yè)生的反映,通過分析研究后作為教學改革的依據。
GIS學科實踐性強,可以建立靈活的課程考核制度。例如,視課程性質,適當加大實踐比重,提高到50%;改革考核方式,允許學生用項目設計書、調研報告等,代替試卷考試;畢業(yè)設計允許用工程實踐作品(生產項目技術報告、項目總結等)代替。減少學生臨陣磨槍應付考試的情況,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生產實踐,提高GIS應用技術。
為了保證校外實習的落實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校外實踐制度。通過與校外實習基地簽訂技術合同等,明確知識產權的歸屬,明確學校﹑學生與校外單位三方的義務和責任。加強學生思想品德和職業(yè)道德的教育,切實保障企業(yè)利益。對學生開展信息安全和誠信教育,遵守實習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嚴守企業(yè)秘密,絕對禁止拷貝、傳播企業(yè)的數據資料,實習結束前做好項目的交接工作。
計劃用一定的專業(yè)發(fā)展經費支持學生的專業(yè)第二課堂,制訂詳細的使用制度,并視情況不斷擴充。為了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每年的“地理風情節(jié)”系列活動中,鼓勵教師擬定專業(yè)參賽項目,如GPS越野大賽等,引導學生踴躍參與,取得較好名次的參賽組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對于入圍、需要現場答辯的參賽組學生與指導教師,給予一定的經濟資助,提供住宿費和車費。對于參加校、省、全國GIS大賽獲獎的學生,給予相應的配套獎勵。引導學生建立ArcGIS、MapGIS、GIS設計與開發(fā)、地圖制圖、GPS測量等各種學習小組,并為在校的3個年級劃撥一定額度的經費,用以購買學習用品、開展專業(yè)知識競賽等。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和強化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以實習、就業(yè)為導向,考慮將GPS技術與應用、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土地利用規(guī)劃、GIS軟件應用等部分實踐性強的任選課安排在大四,由校外實習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選學。課任教師可采取的授課方式主要有:
1)將課堂搬到校外。專業(yè)任課教師根據實習依托的生產項目實時調整教學內容,并到校外實習單位進行理論知識講授和實地技術指導。
2)實時遠程視頻授課,在線答疑。授課時間可統一安排,授課地點不受空間的限制,但教學內容需生動、易懂,要求能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實現課堂互動。
3)移動教學。開發(fā)支持安卓操作系統的嵌入式教學網絡系統,任課教師將教學視頻、教學大綱、教案等放在網絡上,規(guī)定學生在一定時間段內完成學習任務。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閑暇時間自由學習。
學校根據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來實施教學,調整課程設置,學校與企業(yè)共建實習基地。通過長期良好的校企合作,嘗試與校外實習單位簽訂協議,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yǎng)計劃,充分利用雙方的優(yōu)勢資源,共同參與人才培養(yǎng)過程,實現預定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最后由實習單位按照協議約定安排一定數量的學生就業(yè)[8]。用人單位會主動參與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及時反饋用人需求,提供實習崗位,并根據需要派一些技術骨干參與校內課程教學與校外實踐指導。這種培養(yǎng)方式的實施,將有助于實現學生、學校、用人單位的共贏,有利于學校GIS專業(yè)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培養(yǎng)適應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有效提高學生就業(yè)率,而參與合作的企事業(yè)單位擇優(yōu)錄取的人才可以直接上崗,減少培訓成本。
“3+1”人才培養(yǎng)模式十分有利于開展“訂單式”培養(yǎng),前三學年學生在校有針對性地學習專業(yè)理論課程,將企業(yè)的工程師“請進來”,為學生講解部分實踐性強的課程;第4學年將學生“送出去”,根據企業(yè)用人需求、學生就業(yè)意向等將學生分派到合作單位實習,由企業(yè)、學校共同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實踐技能。
本文以“3+1”人才培養(yǎng)模式為前提,以培養(yǎng)應用型創(chuàng)新GIS技術人才為基礎,強化實踐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模式,探討相應的教學管理、教學方式改革。嘉應學院GIS專業(yè)強調GIS實踐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從2010級開始大學四年實習不間斷,第四學年以生產實踐為主。目前,第一屆實行“3+1”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學生,本學期正在廣東省國土廳測繪院等單位實習。從實習單位反饋的信息知,這種培養(yǎng)模式頗受歡迎,大多數學生專業(yè)實踐技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高,相當一部分實習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認可,有可能在實習單位就業(yè)。但在實施“3+1”的教學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學生在校三年的學習任務加重、任課教師反映課時不夠、學生的理論知識不夠等,需要不斷探討與“3+1”人才培養(yǎng)模式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另外,建立長期有效的實習基地也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1]湯國安,龍毅,李云梅.地理信息系統專業(yè)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9(9):45-47
[2]許捍衛(wèi),張友靜.論GIS專業(yè)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測繪通報,2005(3):62-65
[3]鄭春燕,胡華科.地方院校產學研合作的GIS實習基地建設探討[J].地理空間信息, 2011,9(2): 130-131,138
[4]鄭春燕.普通高師院校GIS專業(yè)課程設置探討[J].高師理科學刊,2006,26(2) :101-105
[5]夏麗華,陳穎彪,王 芳,等.“三位一體貫通式”實踐教學模式在地理信息系統專業(yè)的教學探討[J].測繪通報,2012(7):101-104
[6]胡華科,鄭春燕,熊永柱.產學研合作與GIS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探討[J].嘉應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 28(8):75-78
[7]賈澤露.GIS專業(yè)實踐教學綜合改革研究[J].測繪科學,2007,32(6):199-201
[8]李選芒,王永蓮.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實踐與探索[J].成人教育,2011(17):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