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叢青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 電子與信息工程系,福建 福清 350300)
新聞和歷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范疇。就學科屬性來說,歷史常被歸為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范疇,而新聞學多被納入應用學科。歷史和新聞作為各自學科的核心概念,一個最終沉淀為人類的抽象認知(歷史學科的最高形態(tài)是歷史哲學),一個通常被認為是可感覺化的報道,[1] P(202)差別實在很大。但不管如何,“有人類就有歷史,有歷史就有新聞”[2],新聞和歷史同樣古老。歷史學和新聞學的首要責任都是發(fā)現(xiàn)和陳述“事實”,只不過一個指向過去,一個聚焦于當下。年輕的新聞學科有必要從古老深厚的歷史學科那里借鑒智慧,以幫助我們澄清新聞學理論中一些基本問題,為新聞學科尋找更好的理論定位。
對于新聞的概念或定義,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傳統(tǒng)新聞學中就有170多種,也有人說是220多種,而且討論新聞定義的論文每年還在發(fā)表。國外更有人揚言,“新聞”的定義在千種以上。不斷反思“新聞是什么”這個問題對我們實在意義重大,畢竟核心概念的建構是一個學科理論大廈的基石,決定著整個學科理論的深厚程度。
目前在我國學界最盛行的新聞定義仍然是陸定一于1943年發(fā)表在《解放日報》上的《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中對新聞所下的定義:“新聞的定義,就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陸定一所說的“事實”是什么意思呢?按其在同文中的說法,“唯物論者認為,新聞的本源乃是物質(zhì)的東西,乃是事實,就是人類在自然斗爭和在社會斗爭所發(fā)生的事實?!标懚ㄒ徊]有給“事實”作定義。從文章的論述來看,陸定一是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反映論出發(fā),來反對法西斯主義新聞學的“性質(zhì)說”的。陸定一認為,新聞是“事實”,具有不可供人任意驅(qū)使利用的“政治性”。這無論是在哪個時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陸定一對新聞學最大的貢獻。但是,如果說新聞的本源是“事實”,而“事實”又是“物質(zhì)的東西”,在此條件下,僅從唯物、唯心二元對立的視角解讀新聞學的基本術語,可能一開始就被縛住手腳,無法進行進一步的思辨。
新聞概念中“事實”含義的模糊直接影響到新聞實踐。在新聞采訪寫作學中,就會出現(xiàn)所謂“事件性”新聞和“非事件性”新聞的討論。[3]因而,對“新聞事實”是什么問題的討論,不僅充實了對基本定義的理解,也可以使我們厘清新聞采訪和寫作實踐中的一些基本問題。
為了弄清楚新聞事實的含義,我們不妨先看看“歷史事實”是什么。1926年,美國歷史學家卡爾·貝克爾在康乃爾大學宣讀了影響力甚大的論文《什么是“歷史事實”》。在這篇演講中,貝克爾指出:“簡單說來,他(史學家)接觸的不是事件,而是證明曾經(jīng)發(fā)生過這一事實的有關記載?!薄皻v史事實”不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而是可以使人們想象地再現(xiàn)這一事件的一個象征?!薄懊恳淮硕伎梢杂靡环N新的方法來寫同一個歷史事件,并給它一種新的解釋?!薄安还苷鎸嵤录蜌v史事實兩者聯(lián)系多么緊密,它們卻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盵4]P(228-230)如果我們理解了貝克爾的思路和他論點的著眼點,如果我們能夠誠實地看待不同的學術觀點,就會發(fā)現(xiàn)貝克爾的觀點是正確的。發(fā)生過的是歷史事件(與過去人們的生活有關的一切事情),歷史事件存在于歷史記載中。再現(xiàn)于人的頭腦中的是歷史事實(屬于歷史學家對過去的發(fā)掘),兩者是完全不同的事情。貝克爾給歷史下了一個簡化的定義,那就是“歷史是說過和做過的事情的記憶”,歷史的本質(zhì)屬性是人類的記憶。
1961年,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H·卡爾在劍橋大學發(fā)表了《歷史是什么》系列演講,后來正式出版,在第一章《歷史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事實》中,卡爾在批判蘭克的客觀主義史學和英國的經(jīng)驗主義史學的基礎上,提出把“事實”區(qū)分為“過去的事實”和“歷史事實”兩種在性質(zhì)上根本不同的類型??栔赋觯骸安⒎撬嘘P于過去的事實都是歷史事實”,只有當歷史學家決定讓“關于過去的事實”走上舞臺時,“關于過去的事實”才能開口講話,也即才轉(zhuǎn)化成為“歷史事實”。卡爾認為,“歷史事實”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它們總是通過記載“歷史事實”的人的頭腦折射出來的。[5]P(83)卡爾所說的“關于過去的事實”,約略與我們所說的歷史本體論范疇的“歷史存在”相當,是一種自在之物,完全獨立于歷史學家的主體意識之外,具有不以任何認識主體的思維、意志、目的和愿望為轉(zhuǎn)移的客觀實在性。而“歷史事實”則是歷史學家選擇的結果,也是歷史學家通過解釋創(chuàng)造出來的產(chǎn)物。
再以后,歷史學家提出區(qū)分事件(events)和事實(facts)這兩個概念。如海登·懷特說,事件是發(fā)生在過去的事情,而事實是歷史學家所構建的東西,是某種存在于過去的遺留物或文獻中的東西,亦即某種文本性的東西。[6]歷史記錄和再現(xiàn)就是把事件“事實化”的過程。由此可知,后現(xiàn)代歷史學家把事實的建構論推到極致。
歷史學家圍繞歷史學中的基本術語進行的思考不會沒有意義,它“決定了當代怎樣思索和建構歷史學理論”。[7]P(4)這是新聞學要借鑒的。
回到新聞學中來,“新聞事實”是什么?確如林帆先生指出的,新聞記述和歷史記述一個基本的不同是時間上的差異。[8]與歷史學家不能直接接觸到歷史事件相比,通常情況下,新聞記者是可以直接接觸到新聞事件的,如大公報館朱啟平先生在美國密蘇里號艦上觀看日本投降儀式;美國CBS新聞主播克朗凱特現(xiàn)場播出肯尼迪總統(tǒng)葬禮。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停留在簡單理解上。
首先,新聞事件和新聞事實是不同的事情。從本體論意義上說,新聞是事件(歷史學家所理解的事件),新聞事件,在新聞記者對其進行報道之前就獨立存在,是客觀對象,不依賴人的主體意志,不依賴語言。但從新聞呈現(xiàn)的角度來看,無論新聞發(fā)生和報道的時間隔得多近,無論記錄者是否親歷其中,原始的事件都被時間之流永遠地隔斷了,不可能再現(xiàn)或復活在新聞里。因此,我們說到新聞是對新聞事件的報道的時候,在理解上就要小心。任何新聞不可能完整地反映新聞事件的全部。就舉運動會的例子看,即便用最現(xiàn)代化的科技手段,都無法記錄一個運動會的全過程。新聞所報道的只能是運動會的一些片斷,或一些側面,也就是說只是關于這個運動會的一些事實。
其次,不存在脫離新聞記者的新聞事實。新聞的本質(zhì)是新聞事實的呈現(xiàn)。這種呈現(xiàn)是通過新聞記者對新聞事件的報道而實現(xiàn)的,新聞記者報道新聞事件的過程,就是選擇、描述和認知新聞事件中所包含的新聞事實的過程。對于同一新聞事件,新聞報道千姿百態(tài)。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在新聞記者的理解中,其中所包含的新聞事實可以是不同的。新聞事實屬于記者對新聞事件的挖掘,實際上并不存在固定的、鐵板一塊的新聞事實。西方所謂的“新聞客觀性”,正是因為做不到“客觀”,才提出一套所謂客觀的操作規(guī)則來制約。然而,只有那些大而無當?shù)摹罢谓?jīng)濟”活動,才最適合作客觀報道。
再次,新聞事實并非新聞事件,并不是不可抹殺的客觀現(xiàn)實的圖景,而只是新聞事件的一個象征,是事象,是新聞記者通過新聞手段對新聞事件的展示和反映,它的存在狀態(tài)是記者的頭腦對新聞事件的折射。這樣,新聞事實不僅是新聞事件的具體信息,還可以是記者對新聞事件真相的解釋和對新聞事件意義的挖掘。否則,只能說是對于新聞本質(zhì)的過于狹隘的理解。
這么說,并非否認新聞事實的客觀實在性時。論到“歷史事實”的客觀實在性,卡爾作過很好的比喻,他以客觀存在的山脈為例說:“并不能因為從不同的角度看山,山會有不同的形狀,就推論說山在客觀上要么根本沒有形狀,要么就有無數(shù)的形狀。并不能因為解釋在確立‘歷史事實’時有它必要的作用,也不能因為現(xiàn)有的解釋還不完全客觀,就推論說這一解釋跟另一解釋一樣好,而‘歷史事實’大體是無法依從一種解釋的?!盵9]P(24)鮑德里亞在論及海灣戰(zhàn)爭的時候,竟至否認海灣戰(zhàn)爭曾經(jīng)發(fā)生過,被正統(tǒng)史學家譏之曰“是可忍,孰不可忍”。[5]在歷史學領域,否定“歷史事實”的客觀實在性,等于否定客觀的歷史真實是沒有的,這是最徹底的歷史虛無主義。新聞事實是人類對當下的生存環(huán)境的記錄與認知,否認“新聞事實”的客觀實在性,新聞就真成了可以任意涂抹的東西。這不屬于哲學,只屬于政治。
我們確實認為,事實可以進行一些分類。有些事實可以稱為“赤裸的事實”,較少與主觀價值相關,如“在中國首都北京”。有些事實,較多也與主觀價值相關,如“納粹屠殺猶太人”。歷史學家和新聞記者需要解釋的大多是與主觀價值相關的事實。這些事實涉及人的利益、情感等因素,必然會有價值評價的發(fā)生。在新聞學領域,這個問題屬于“新聞的傾向性”課題所要討論的,本文不作展開。只是,如果我們承認存在著普世的價值觀念,因而對有些事實的解釋也是可以達成相對一致的理解,這問題也包含在新聞事實的客觀性含義中。
艾豐先生論到“什么是事實”的時候說,“事實是客觀事物已經(jīng)發(fā)生和正在發(fā)生的較為完整的發(fā)展過程。它是客觀的、現(xiàn)實的、第一性的東西?!钡终J為,事實這個概念具有非常豐富的內(nèi)涵,闡明“事實”,很需要《事實論》這樣的著作。[10]P(36)如果真能產(chǎn)生一部《事實論》的著作,應該是跨學科的,至少與同為“事學”的歷史學是相通的。至今,我國多數(shù)新聞學者在論到“事實”時,“事實”的概念實際上類同于晚近歷史學家所說的“事件”的概念,如認為新聞事實是客觀對象,是實在性事實,并認為這是一種本體論的立場。[11] P(186)這從源頭可上溯至陸定一的新聞定義?,F(xiàn)今,到了我們應該區(qū)分“新聞事件”和“新聞事實”的概念的時候了。事實上,如果不區(qū)分新聞事件和新聞事實的概念,我們很難對“新聞敘述是什么”、“新聞是什么”等基本問題進行細致的分析,也無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有的放矢地探討新聞真實性問題。如果我們理解了“事實”與“事件”的區(qū)別,理解了“事實”的復雜內(nèi)涵,在實踐中,就不至于對何以會出現(xiàn)因?qū)Α笆录孕侣劇昂汀胺鞘录孕侣劇敝惖膯栴}感到疑惑而無所適從這種現(xiàn)象了。
參考文獻:
[1]李希光.新聞學核心[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
[2]張謙.激活歷史——評30年中國新聞傳播史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1).
[3]濮端華.“非事件性新聞”質(zhì)疑[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0(4).
[4]張文杰.現(xiàn)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5][英]E.H.卡爾:歷史是什么[M].陳恒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6]韓炯.歷史思考的新途徑:海登·懷特歷史哲學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
[7][英]基思·詹金斯.論“歷史是什么”[M].江政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8]林帆.新聞是“事學”[J].復旦學報(科學社會版),1983(5).
[9]黃進興.后現(xiàn)代主義與史學研究[M]北京: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
[10]艾豐.新聞采訪方法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
[11]楊保軍.新聞活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