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銘
摘 要: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那么,怎樣才叫得法呢?那就是在實踐中檢驗出來的科學方法,好方法。在課堂上只要學生愉悅了,有收獲了,感動了,就是一節(jié)好課。那么,在音樂學科中,怎樣巧妙且較恰當?shù)剡\用教學方法呢?下文是本人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積累的一些心得體驗,在這里和大家交流和探討。
關鍵詞:教學方法;嘗試法;問題法
教學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情境法、嘗試法、探究法、講授法、討論法等。具體而言,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可用。在教學過程中,每位教師也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嘗試法是常州特級教師邱學華首創(chuàng)的。在我的從教經(jīng)歷中,嘗試法對我的影響是深刻的!新授知識時,我會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鋪設一定的認知框架,讓學生進行自主嘗試。針對嘗試情況進行反饋、矯正、小結,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然后,指導學生做嘗試性練習和創(chuàng)造活動,加深理解。“先學后教”,旨在讓學生先自主嘗試、自主學習,然后再點撥提高。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學”并不意味著教師不作為,相反,后續(xù)的“教”,是一種更高難度的教!
那么,就音樂欣賞中如何開展嘗試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鑒賞力?我談談個人的看法。音樂欣賞是人們在接觸音樂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審美活動。它可以啟迪學生的智慧,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例如:欣賞藝術歌曲《鱒魚》時,在讓學生初聽完歌曲,有了基本的印象后,教師提出問題:歌曲給你的整體印象和感受是什么?先給一個大的框架讓學生展開想象和思考。然后復聽歌曲,由淺入深地提出問題:情緒特點怎樣?音色特征怎樣?歌曲表達什么內(nèi)容?節(jié)奏有什么特點?旋律有什么特點?等等,學生在嘗試思考后進行回答,在學生產(chǎn)生初聽的整體感受后引入到具體問題,這樣,有種想水落石出的感覺,也有益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在聽第三遍的時候,教師結合歌曲的故事背景以及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講解,針對本首歌曲中最具有藝術歌曲特點的地方,比如在教授弱拍弱位換氣等知識點時,教師能結合生活化的形態(tài)進行講解。如弱位換氣時的感覺就像生活中一個人想急于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時的沖動,表現(xiàn)了藝術歌曲的又一特征,就是善于表情達意。使學生既能加深情感理解,也能夠感同身受地體會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的一些技巧。這樣有助于后續(xù)學生創(chuàng)作活動的深入開展。因為他們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了。
音樂教育的任務是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通過自覺地感受音樂,自己動手創(chuàng)造音樂,從而獲得音樂素質(zhì)的提高,運用嘗試教學中“先練后講”“先試后導”的方法,從以教師為中心轉(zhuǎn)化為學生是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也體現(xiàn)了葉圣陶先生的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币驗槲覀兘虝W生的不只是固定的知識,還有學習的方法。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那么,怎樣才叫得法呢?那就是在實踐中檢驗出來的科學方法,就是好方法。只要學生愉悅了,有收獲了,感動了,就是一節(jié)好課。那么,在很多教學方法中,問題的設置總是很重要地體現(xiàn)在怎樣提問?提什么問?提的這個問題的作用是什么?問題是為了后續(xù)的展開而服務的。那么我在教學過程中是怎樣設置問題的呢?
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一首廣為流傳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它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摯愛情,憤怒地控訴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摧殘,流露世人對梁祝愛情悲劇的深切同情。當欣賞到“長亭惜別”“樓臺會”兩段時,學生往往會為那如泣如訴的大提琴、小提琴的二重奏所傾倒。為了讓學生能更快地了解這兩種樂器,利用電腦課件展示大、小提琴的圖片,插播它們演奏的音樂片段,讓學生直觀了解該樂器的形狀結構和音色特點,可以提問:為什么在這里用兩個樂器演奏?為什么用大提琴和小提琴?它們分別代表著誰?為什么?兩種樂器之間的演奏表現(xiàn)了什么情境?這段音樂表現(xiàn)了什么主題思想?然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一連串問題的設置,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緊扣,再適時切入相關的影視畫面,伴著大小提琴的旋律一同感受梁山伯與祝英臺痛不欲生的情緒。進而使學生更形象地去感受樂曲所表現(xiàn)的意境和情緒,欣賞課上,大提琴與小提琴一問一答,時分時合,把梁山伯與祝英臺在封建勢力重壓下那種欲愛不能、欲罷不忍的情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總之,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首先要打開作品大門的鑰匙,這把鑰匙就是情感體驗,情感體驗最好要嘗試運用聽覺、觸覺等多感官方式。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通過樂器的音色,旋律及力度的變化展開想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然后總結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的提出要有延續(xù)性,問題設置和分析要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緊扣,從整體到具體,從抽象到具象。在這一切的教學過程中,讓我們學會啟發(fā)、學會嘗試、學會互動,幫助學生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去渲染、去實踐,做一個勤思、勤學、勤練的教育工作者,因為一切真理都是通過實踐檢驗出來的,教學方法也不例外……
(作者單位:江蘇省清浦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