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力 王麗芳 郭學蘭 肖唐華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編輯部,湖北 武漢 430062)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以下簡稱本刊)是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全國唯一一種有關油料作物的專業(yè)學術期刊。本刊創(chuàng)辦于1979年,現為雙月刊。本刊編輯部始終以促進油料科技創(chuàng)新、推動學術交流和學科發(fā)展為宗旨,堅持嚴謹辦刊理念,以質量為基礎,以傳播為手段,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刊物影響力不斷提升:連續(xù)兩屆被列入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多次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農業(yè)專業(yè)期刊和湖北省優(yōu)秀期刊;載文被國內外26家重要數據庫收錄,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逐年上升,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fā)布的2013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數據中,《中國油料作物學報》的影響因子為1.037,比上年的0.909增長14.2%,在農藝學、園藝學類期刊中列第4位,在全部核心期刊中名列第120位;2012年中國引文數據庫(CSCD)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油料作物學報》的影響因子為0.851,在農藝學、園藝學期刊中列第3位。載文已受到同行專家的廣泛關注,成為展示我國油料作物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本文以近幾年本刊辦刊實踐為例,論述學術期刊擴大影響力的措施與途徑。
優(yōu)化編委和審稿專家隊伍。具有人才組成合理、不斷更新的編委會是辦好學報的前提和基礎,[1]高水平的編委、審稿隊伍是刊發(fā)稿件學術質量的保證。[2]本刊編委每四年換屆一次,審稿隊伍則每年都有調整,及時補充一些新的年青的審稿人,不斷優(yōu)化審稿專家隊伍,依靠強大的編委會和審稿專家隊伍嚴把稿件的學術質量關。為了提高學報英文部分的質量,本刊特聘請了一位新西蘭籍博士擔任英文校審。審稿也由一審改為二審,確保稿件的學術質量。
提升編輯業(yè)務水平。具有一定專業(yè)學術素質的高學歷編輯人員是辦好高水平學術期刊的重要因素。[3]本刊編輯部領導一向注重對高學歷人才的引進與培養(yǎng)。目前編輯部5名工作人員中有3名博士,全部人員都先后參加了編輯業(yè)務培訓,持有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發(fā)的責任編輯證。編輯部領導鼓勵編輯們參加全國甚至國際學術討論會,了解目前本學科的研究進展和前沿熱點問題,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及時掌握觀點新穎的原創(chuàng)性論文的信息;組織全體編輯針對日常編輯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開展學術討論,解決了編輯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提高了編輯業(yè)務水平。同時,編輯部還建立了編輯崗位責任制和稿件編發(fā)審核制度,堅持責任編輯初審、專家主審、主編終審和主辦單位負責人審核的四審制度,并根據期刊出版流程,制定了稿件編排各個技術環(huán)節(jié)的操作規(guī)程和管理制度,做到編輯部工作人員之間既相互協作,又相互監(jiān)督和促進。
爭取優(yōu)質稿件。科技期刊辦刊實踐表明,稿件的質量決定著期刊質量。[3]首先,應策劃選題,通過選題來組約優(yōu)質稿件。為此,編輯們要關注本學科各類基金,如國家基金項目、重大課題等的情況,加強與項目主持人聯系,有的放矢地向他們約稿,爭取優(yōu)質稿源;其次,積極參加油料行業(yè)學術年會和專題研討會,掌握學科發(fā)展動向,加強同專家溝通,了解他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進展,主動向其約稿。另外還爭取優(yōu)質博士、碩士論文。
注重稿件的學術不端檢測。期刊中的學術不端行為常見的有抄襲、剽竊、不當署名、一稿多發(fā)等。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此類稿件的發(fā)表,提高論文質量則是提高學術期刊質量和聲譽的前提。[4]從2010年1月開始,編輯部利用“中國知網”的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工具,在收稿時及出刊前對稿件進行兩次學術不端檢測,杜絕了學術不端現象的發(fā)生。據“中國知網”2013年學報評價指標變化分析報告顯示,本刊近3年發(fā)表的論文學術不端文獻均為0篇,確保了本刊論文的學術原創(chuàng)性。
實現編輯手段現代化。編輯手段的現代化是編輯出版工作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和前提。[5]2008年1月學報編輯部建立了自已的獨立網站,建立了編輯稿件處理系統。不但實現了編輯工作無紙化、稿件管理電腦化、稿件審理的網絡化、編排校一體化,還可對學報的相關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如來稿、發(fā)稿情況,出版時滯等,及時掌握學報的發(fā)展動態(tài),為學報發(fā)展規(guī)劃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據。運用“中國知網”的檢索工具,檢索學報被引用情況,根據數據分析結果,指導學報選題。
出版方式多樣化。網絡期刊的出版方式具有無紙化、即時出版、多向互動及多媒體化等優(yōu)勢,是未來科技期刊出版的必然趨勢。1999年4月學報出版了第一期“光盤版”;2005年4月學報出版了第一期網絡版,2008年1月學報編輯部建立了自已的獨立網站,并開始自已制作網絡版。目前,已制作了50期網絡版,讀者可隨時登陸學報網站免費閱讀和下載。2013年,學報網站的訪問次數已達到了68萬次。現在,學報不但有紙質版、光盤版,同時還有網絡版,實現了出版方式的多樣化。
宣傳多渠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的快速發(fā)展對學術期刊的出版、學術信息的交流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為了擴大學報國內國際影響,除利用學報原有渠道和網站宣傳外,還采用借船出海的方式,與中信所合作,建立了旨在向世界推介中國頂尖科技論文的“領跑者5000”項目平臺。該平臺通過與美國的湯森路透公司檢索系統鏈接的方式,將中國的優(yōu)秀論文推送出去。學報的第一批19篇論文已進入該平臺,第二批19篇正在準備。繼續(xù)與科學出版社合作,在CAS-OAJ上發(fā)布全刊論文;并充分利用科學出版社的品牌效應及宣傳平臺,以中英文兩種文字對學報進行宣傳。從2013年開始學報論文在CNKI上優(yōu)先數字出版,縮短了出版時滯。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現已見成效。據“中國知網”近期公布的2013年期刊發(fā)行與傳播統計報告顯示,學報的機構用戶數為1967個,分布于14個國家和地區(qū)。
論文DOI編碼化。DOI是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是對包括互聯網信息在內的數字信息進行標識的一種工具,如同傳統出版物中的標準刊號(ISSN等)是數字信息的全球唯一永久性標識符。如果給數字信息加上這個標識符,就如同出版物貼上了條形碼一樣,無論走到哪里都有蹤跡可尋。2013年1月,學報編輯部與北京萬方數據公司合作,完成了學報中文DOI編碼的注冊工作,并從學報2013年第1期起,為每篇學報論文進行數據化處理并分配全球唯一的永久性標識符即DOI編碼。論文注冊DOI碼后即進入了全球解析系統,成為國際期刊學術論文的一份子,此舉將有助于加快《中國油料作物學報》學術信息的網絡傳播與利用,提高學報的影響力。
總之,期刊影響力是期刊質量的重要體現,擴大期刊影響力也是每個期刊追求的目標。不僅要在傳統辦刊的模式中提高載文的學術質量,還應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拓寬傳播渠道,做到質量、傳播兩條腿走路,打造質量與傳播雙引擎,才能使期刊影響力更強大,傳播得更高更遠。
參考文獻:
[1]肖唐華,吳克力,王麗芳等.科技期刊編輯的社會責任及其實現[J].編輯學報,2010(2).
[2]張春強,王尚勇,趙峰等.精品學術期刊培育策略探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6).
[3]陳銀州.提高科技期刊國際化探尋與實踐[J].江漢大學學報,2013(4).
[4]張宏,程建霞,王小唯.學術不端現象分析及期刊編輯應對策略[J].編輯學報,2010(1).
[5]張曉娟.論信息時代條件下的編輯手段現代化[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