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耀遠
(大連外國語大學,遼寧 大連 116044)
我國的外語教學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學一直是“一壺總也燒不熱的溫開水”[1]。從1996年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指出我國的外語教學費時低效[2]到幾年來對學生所進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滿意度的調(diào)查[3][7],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都支持這個結(jié)論。一直以來,我國對外語教學,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視程度很高,教學投入越來越多,教學環(huán)境越來越好,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教學方法不斷改進,教師本體性知識越來越深厚,甚至教師的學歷也越來越高,然而學生對英語教學依然感到不滿意。
研究者從不同視角,對外語教學效果差的原因進行分析,例如,井升華[8]認為,詞匯、教學內(nèi)容、應試教育是導致費時低效的原因。戴煒棟[9]認為,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落后,把外語作為知識來傳授,不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與“外語人才要求相差甚遠”;教師素質(zhì)不容樂觀,制約我國外語教育總體水平的提高;大、中、小學各個階段的英語教學不銜接,造成不必要的重復與浪費。張堯?qū)W[10]、程曉堂等[11]認為,教學目標不清是原因之一。在分析原因時,蔡基剛[12]強調(diào),“靠應試來維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必然使學生對大學英語教學不滿”。并且,在2009年7—8月間,蔡基剛對全國289 所院校1282 名教師所進行的調(diào)查反映了教師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有42.8%的教師認為現(xiàn)在學生學習英語積極性不高。還有研究者從管理角度剖析學生不滿意的原因。王飛等[13]提出,“工廠倒閉破產(chǎn),分析其原因總是少不了‘管理不善’這一條,其實教學也是如此”。趙慶紅等[5]、龐繼賢等[14]、王艷[15]認為,“與傳統(tǒng)的主講和傳授知識相比”,學生更期待教師成為“動機激發(fā)者”“促進者”“幫助者”和“指導者”。竇東發(fā)等[16]指出,“在外語學習的‘生產(chǎn)力’沒有質(zhì)的飛躍的情況下,向管理要效益是重要出路”。但是在各種研究中,未發(fā)現(xiàn)研究者對學生的滿意度進行因子分析。因此,本文運用SPSS17.0 軟件,從大學英語教師的管理能力著手,探討學生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滿意度,并對其進行因子分析。
管理學認為,凡是人類有目的的活動中都存在管理,因為管理要解決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樣、怎樣做效率更高、怎樣做效果更好等問題。眾所周知,教學中蘊含著管理策略,大學英語教學亦如此。管理與大學英語教學的融合至少涵蓋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1)管理職能,包括計劃、組織、領導、控制、決策、創(chuàng)新等。(2)人性假設理論,包括經(jīng)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自我實現(xiàn)人假設、復雜人假設。人性假設“是指每個管理者、每個管理模式在哲學和文化觀念上對人性的基本觀點和看法”[17]。(3)人本主義管理理論,包括人際關系理論和人力資源理論。人際關系理論認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各種教學措施都應圍繞學生這個中心旋轉(zhuǎn);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民主的;教師應關注與學生的互動;學生應當參與決策;學生的自主性、自我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應受到尊重。研究證明,體貼的、富有人情味的管理方式可以減少學生的恐懼感,增加學習的滿意度,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人力資源理論則強調(diào)個人需要和組織需要的二元整合,在這一整合過程中,“個體試圖運用組織來實現(xiàn)其目標,而組織則運用個人來實現(xiàn)組織目標;個體在一定程度上在改造組織,而組織也在改造個體;通過組織契約實現(xiàn)個人的個體化過程和組織的社會化過程的雙向融合”[18]。
本研究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從旨在獲取定性數(shù)據(jù)的非結(jié)構(gòu)性問卷著手,收集學生對大學英語教師教學管理策略的看法,即“通過現(xiàn)象學,在人類基本行為中尋找常被認為理所當然的答案”[1]。在此基礎上,進行結(jié)構(gòu)性問卷的設計,再通過SPSS 統(tǒng)計軟件對問卷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進行定量分析,從而建立大學英語教學管理的因子,破解大學英語教學投入越來越多而學生依然不滿的困惑。本研究的對象是大學生,即從他們那里采集學生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滿意度及大學英語教師應采取的課堂管理策略方面的數(shù)據(jù)。
2010年6—9月,筆者先后在D 大學兩個年級、三個班級里進行非結(jié)構(gòu)問卷調(diào)查,題目是:在大學英語(主要指大學英語、二外英語、綜合英語)教學中,你認為教師采用何種管理方式能夠確保你學好大學英語?為什么?非結(jié)構(gòu)問卷共回收91 份,整理后得到116 條來自學生的看法,這些看法皆用于結(jié)構(gòu)問卷的設計。
隨后,在汲取英語專家、管理學專家建議的基礎上經(jīng)過多次修改、預測試、學生訪談等,設計出包含26 個問卷項目的里克特量表。為了避免學生在回答問卷時采取騎墻態(tài)度而選擇“說不準”的選項,問卷設計成為4 個等級的里克特量表,分別為“4 非常同意”、“3 基本同意”、“2 基本不同意”、“1絕對不同意”。正式問卷的項目如下:
(1)我的英語老師把我校英語教學的總體目標通報給我們。
(2)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我的老師把當前的教學任務(背多少單詞、做多少聽說、做多少閱讀等)與教學的總體目標緊密結(jié)合。
(3)通過英語課堂教學,我學習英語的信心增強了。
(4)通過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我學英語的興趣提高了。
(5)周圍的同學、圈里的朋友都努力學英語,所以我也努力學習。
(6)在英語學習中,我以好學生為榜樣,暗自與其競爭。
(7)課堂上的前幾分鐘,英語老師檢查我的預習情況,使我的學習過程形成了規(guī)律。
(8)我的英語老師在講課過程中提供豐富的背景信息,加深了我對課文的理解。
(9)我的英語老師所采取的互動式教學方式加深了我對英語學習的參與程度。
(10)大學英語的授課過程好像是老師帶領我體驗外國語言、文化、風情等的一種旅游。
(11)我的英語老師在講課的同時向?qū)W生傳授英語學習策略(如怎樣背單詞、如何提高口語能力等)。
(12)對于我在英語課堂上的點滴進步,老師都會及時地表揚。
(13)大學英語老師用當代大學生的使命感來激勵我把大學英語學好。
(14)英語老師用英語學習的最高境界來鼓勵我攀登英語學習高峰。
(15)我的大學英語老師更像我們?nèi)粘I钪械摹白约喝恕倍歉吒咴谏系?、師道尊嚴的長輩。
(16)老師用“學好英語,畢業(yè)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來鼓勵我把英語學好。
(17)我的英語老師具有學者風范,讓我感受到大師的魅力,使我能學到有學術意義的東西。
(18)我的英語老師責任心很強,我愿意配合他/她的教學。
(19)我的英語老師態(tài)度溫和,這是我愿意接受其授課的原因。
(20)有關小考、作業(yè)之類的英語教學活動,老師總是和我們商量著進行。
(21)英語老師要求很嚴,所以我養(yǎng)成了嚴肅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
(22)我愿意根據(jù)英語老師的指令,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計劃。
(23)我的英語老師經(jīng)常征求學生對上課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尤其是批評性意見。
(24)英語老師對我的作業(yè)、小考批改得很認真,感覺馬虎不得。
(25)英語老師對已布置給我的學習任務全程跟蹤,使我必須認真對待。
(26)由于英語老師平時抓得很緊,所以我的平時成績好于期末考試成績。
因變量則要求學生對大學階段英語水平的自我評價進行選擇:a.不如高中;b.有所提高;c.明顯提高。
量表定稿之后,于2011年3月用于正式測試。正式測試選取了21 個教學班級,回收問卷630 份,有效問卷544 份。
對奇異值進行檢測和整理之后,量表的頻率、均值、中值、眾數(shù)等顯示正常。其中包含“不如高中”“有所提高”“明顯提高”三個等距變量的“大學階段大學英語水平的自我評價”的頻數(shù)統(tǒng)計結(jié)果分別為58.8%、38.4%、2.8%。
對包含26 個問卷項目的量表所進行的T 檢驗和獨立樣本檢驗,sig(雙側(cè))值為.000,α <.05,表明26 個問卷項目具有很好的區(qū)分度。
在內(nèi)部一致性分析中,p 值全部為.000,p≤.05,統(tǒng)計描述中都標有“﹡﹡”號,表明26 個問卷項目具有相關關系。
本研究采用折半信度檢驗法來檢驗問卷的內(nèi)在信度,在可靠性分析中,第一部分的Cronbach’s alpha 系數(shù)為.875,第二部分為.862;Spearman-Brown 系數(shù)為.860。結(jié)果顯示,26 個問卷項目內(nèi)在信度較好。本案內(nèi)在一致性較好的原因是在問卷設計過程中各維度有意識地被打散。
初步因子分析表明Cronbach’s Alpha 系數(shù)為.922,項目載荷均在.30 以上;KMO 和Bartlett 的檢驗為.931;旋轉(zhuǎn)成分矩陣得出7 個因子,其中5 個因子的解釋總方差達55.493%。結(jié)果表明,5 個因子基本成立。在對因子進行深入分析、整理時,發(fā)現(xiàn)第5 個因子由(1)、(2)、(16)問卷項目構(gòu)成,達不到項目數(shù)的最低要求(4 個以上),所以全部予以刪除;第7 個問卷項目(7)載荷較低,予以刪除;第20 個項目(20)公因子方差值達不到要求,也刪除。最后得到21 個有效項目。經(jīng)過旋轉(zhuǎn)成分矩陣測試得到四個因子(見表1)。四個因子的總載荷為.928,達到優(yōu)良;總公因子方差在.742~.427 之間,超過.300;解釋總方差達到57.821%。
四個因子經(jīng)征名,確定了各自的名稱。第一個因子被命名為“組織策略”,由(10)、(13)、(14)、(12)、(11)問卷項目構(gòu)成;第二個因子被命名為“控制措施”,由(25)、(21)、(26)、(22)、(24)、23)問卷項目構(gòu)成;第三個因子被命名為“領導方式”,由(18)、(19)、(8)、(9)、(15)、(17)問卷項目構(gòu)成;第四個因子被命名為“自我效能感”,由(4)、(3)、(5)、(6)問卷項目構(gòu)成。
四個因子中每個因子的Cronbach’s Alpha 系數(shù)分別為.822、.796、.811、.803,達到因子分析的數(shù)據(jù)要求。
表1 四個因子的旋轉(zhuǎn)成分矩陣a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轉(zhuǎn)法:具有Kaiser 標準化的正交旋轉(zhuǎn)法。
a.旋轉(zhuǎn)在10 次迭代后收斂。
用四個因子作自變量,用學生對大學階段大學英語水平的自我評價作因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檢驗發(fā)現(xiàn),Pearson 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219、.209、.168、.337,顯著性(雙側(cè))為.000,證明兩變量呈高度相關。
通過學生對大學英語教學滿意度的因子分析,確立了四個因子,可為大學英語教學管理準則的建立提供參考?,F(xiàn)舉例如下。
準則一,體驗式教學組織。教學組織過程應當是:帶領學生去體驗外國語言、文化、風情,像一種旅游;用大學英語學習的最高境界激勵學生;對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地表揚;傳授知識的同時向?qū)W生傳授學習策略等。
準則二,跟蹤式教學控制。對教學的控制應當是:對布置的學習任務全程跟蹤;嚴格要求,認真批改作業(yè)和小考,使學生養(yǎng)成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抓緊平時學習,注重學生的形成性學習的養(yǎng)成;經(jīng)常征求學生意見等。
準則三,責任型領導方式。從管理學角度上看,教師就是管理學生的領導者。本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教師責任心強并且態(tài)度溫和,學生愿意配合并接受教師的教學(溫和型領導風格);教學中應向?qū)W生提供豐富的背景信息(支持型領導風格);互動式教學方式能夠加深學生的參與程度(民主型領導風格);教師應當像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自己人”,這樣才能被學生接受(融入型領導風格);教師須具備學者風范(專家型領導風格)等。
準則四,趣味式自我效能感。不管通過何種方式評價教學效果,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應視為必要的考察對象,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應當從以下方面進行衡量:學習興趣是否提高;信心是否增強;是否跟隨交際圈里的同伴一起努力學習;是否加入學習競爭。
這些準則既涵蓋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又涵蓋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果教師遵守這些準則,會獲得學生的滿意,否則可能導致學生的不滿意。
眾所周知,管理水平一直是我國各項事業(yè),尤其是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瓶頸。本文通過實證研究認為,在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的管理水平同樣是影響學生對大學英語教學滿意度的瓶頸。
[1]CAMMARATA,T.Negotiating curricular transitions: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learning experience with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J].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9(4) :566.
[1]陳思本.大學生對雙語教學的反映[J].高教探索,2007(3) :83-85.
[2]李嵐清.改進外語教育方法,提高外語教學水平[N].中國教育報,1996-09-05.
[3]夏紀梅.現(xiàn)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461.
[4]于 海,鐘曉華.2006-2007年上海大學生發(fā)展報告綜述[J].復旦教育論壇.2008(1) :19-25.
[5]趙慶紅,雷 蕾,張 梅.學生英語學習需求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J].外語界,2009(4) :14-22.
[6]蔡基剛.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定位再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 (5) :5-8.
[7]王海華,王同順.2003.雙語教學與公共英語教學的接口問題[J].外語界,2003(1) :26-31.
[8]井升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原因[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 (1) :21-23.
[9]戴煒棟.外語教學的“費時低效”現(xiàn)象——思考與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 (7) :1,32.
[10]張堯?qū)W.加強實用性英語教學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2 (5) :3-8.
[11]程曉堂,康艷.關于高校英語教學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育,2010 (6) :40-44.
[12]蔡基剛.關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重新定位的思考.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 :306-308.
[13]王 飛,楊春輝.關于高校英語教師對英語教學管理的思考[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12) :87-89.
[14]龐繼賢,葉 寧,張英莉.學習者自主: 身份與自我[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 (6) :22-25.
[15]王 艷.自主學習者對教師角色的期待[J].外語界,2007 (4) :37-43.
[16]竇東發(fā),曹原.外語教學的管理維度[J].外語學刊,2006 (6) :90-93.
[17]朱新秤.教育管理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0.
[18]黃 崴.教育學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