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甘肅省肅南縣草原工作站 734400
大沙鼠是甘肅省肅南縣大河鄉(xiāng)的主要優(yōu)勢種害鼠,多年來一直是草原鼠害的主要防治對象,因此我們將該地區(qū)作為大沙鼠生態(tài)治理實驗區(qū)。該地區(qū)平均海拔2660m,總面積2992.9km2,年日照時數(shù)2680h,無霜期90~120d,年平均氣溫3℃;草原類型大體屬草原草場、草甸草場和半荒漠草場,草原面積23.5×104hm2;主要植被有針茅、扁穗冰草、草地早熟和賴草等,不食草有棘豆、醉馬草和狼毒等;總蓋度37%,植株高度2~87cm。
大沙鼠主要分布于內蒙古、寧夏、新疆和甘肅省。在我省主要分布于民勤、永昌、山丹、張掖、金塔、酒泉、嘉峪關、玉門、安西、肅北和肅南等縣市的干旱荒漠區(qū),是我縣草原主要優(yōu)勢種害鼠之一。該鼠的個體較大,具有群居習性,危害程度較為嚴重。本文主要以肅南縣大河鄉(xiāng)山地荒漠草原的大沙鼠危害現(xiàn)狀為例,探討大沙鼠危害及防控對策。
大沙鼠棲息于荒漠及半荒漠中,尤其多生長在梭梭等灌木、半灌木叢的低緩沙丘和土丘上。多在梭梭、紅莎及合頭草根部周圍挖穴穿孔,以數(shù)十個不等的洞口組成龐大復雜的洞群。其在地下挖掘洞道又采食地面植物,而且在洞道有“倉”、“窩”和“廁所”。每個洞系一般只居住一對成年鼠和其當年的幼仔。大沙鼠不冬眠,活動隨氣溫變化而變化。出洞活動者多為雄鼠,雌鼠出洞活動者極少見。大沙鼠雄鼠多于雌鼠,一年繁殖1~2 胎,每胎產5~8 仔。5~6月進入繁殖高峰期。
大沙鼠隨季節(jié)變換而活動規(guī)律有所變化。清明過后至立冬前10日,大沙鼠的活動基本在早晚,取食和活動也較為頻繁。立冬以后至清明前這一時期,大沙鼠9∶00~11∶00 在洞口周圍曬太陽,待氣溫回升以后逐漸開始活動,14:00 ~16∶00 為活動高峰期,18∶00 以后即停止外出活動和采食。
為了控制草原鼠害的進一步蔓延,肅南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動員全縣干部職工開展草原鼠害集中防治工作。按照“加強監(jiān)測,突出重點,綜合防治,講求實效”的防治原則和“連片防治,集中力量打殲滅戰(zhàn)”的具體要求,利用20天時間,組織動員全縣干部職工和武警官兵,開展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草原鼠害集中防治工作。
為了保證鼠害防治工作有序推進,肅南縣成立了鼠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并在縣農牧委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宣傳教育、組織協(xié)調、督促檢查和驗收等工作。鄉(xiāng)、村和各部門、各企事業(yè)單位也成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確定專人具體負責鼠害防治工作。
集中防治期間,各部門、各單位相互協(xié)調配合,及時溝通情況,實行統(tǒng)一防治時間、統(tǒng)一組織調配勞力、統(tǒng)一提供技術服務、統(tǒng)一供應藥品和統(tǒng)一驗收考評的“五統(tǒng)一”工作方式,主要領導作為鼠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認真組織干部職工嚴格按照要求完成了劃分區(qū)域的鼠害防治工作。宣傳部門認真完成了鼠害防治期間的宣傳報道工作;大河鄉(xiāng)全力以赴,實行鄉(xiāng)、村主要領導包村、其他領導包片、工作人員包戶制,負責群眾和牲畜轉場的組織協(xié)調工作;農牧委及時編印了技術操作規(guī)程,并完成了技術培訓、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歸檔等工作。
針對鼠害防治藥物溴敵隆毒性大的特點,業(yè)務部門加強對鼠害防治人員和農牧民群眾的宣傳教育,在對每個防治單位確定專人負責做好技術指導及培訓的基礎上,發(fā)放技術操作規(guī)程等相關資料,提高了防治人員和農牧民群眾的安全防范意識。
在鼠害防治過程中,實行簽字確認制度,使物資發(fā)放、監(jiān)督檢查等工作制度化、規(guī)范化,確保了防治各項工作真實可靠??h委、縣政府督查室和領導小組辦公室定期對各單位的鼠害防治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及時協(xié)調解決出現(xiàn)的困難和問題;對鼠害防治工作不重視、未按技術要求投藥的單位,督促其按要求及時整改,保證了鼠害防治工作任務圓滿完成。防治工作結束后,縣草原工作站組織技術人員根據(jù)“鼠害防治滅效調查技術規(guī)程”進行了滅效調查。從調查的結果看,鼠害防治區(qū)域在投藥3天后大沙鼠開始死亡,4~8天達到死亡高峰期。防治前大沙鼠每畝平均有效洞口44 個,防后每畝有效洞口4 個,平均防治效果為90.7%。
調查顯示,集中防治前鼠害平均有效洞口44個/畝,防治后平均有效洞口4 個/畝,防治效果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