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吉林 長春130024)
教育懲罰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效地進行教育懲罰有利于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否則,教育懲罰不當,就可能會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造成傷害。本研究指出了目前中小學教育懲罰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進行有效教育懲罰的實踐策略。
目前我國的教育法中既未明確指出教師享有教育懲罰權(quán),也未對此進行否定,基本持回避的態(tài)度。如《教育法》在第28條“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gòu)行使的權(quán)利”中規(guī)定,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者處分;《義務教育法》第27條中規(guī)定,對違反學校管理制度的學生,學校應當予以批評教育,不得開除。這些法律將權(quán)利賦予學校,但卻并沒有明確指出教師應具有何種教育懲罰權(quán),造成教師在懲戒學生時名不正言不順。
在《義務教育法》、《教師法》關于“教師權(quán)利及義務”的相關條款中,僅僅規(guī)定教師對學生有教育、管理的權(quán)利,其中隱含著教師有教育懲罰權(quán),但缺乏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教師沒有得到關于教育懲罰權(quán)的直接授權(quán)。上述法律授權(quán)的空場導致教師對懲罰權(quán)利的運用缺乏規(guī)范性。
教師在行使懲罰權(quán)利的時候,缺乏基本標準,不同教師對懲罰權(quán)利的適用范圍存在迥異的認知差異,導致了懲罰手段使用的不確定性。教師在采取懲罰手段時,往往以懲罰的結(jié)果來評判懲罰手段自身的合理性,如果懲罰的結(jié)果制止了學生的不良行為,且并沒有引起學生的反抗,或是并沒有給學生造成顯見的身心傷害,則懲罰手段的使用即被認為是合理的。
由于缺乏對懲罰權(quán)利使用的透明化監(jiān)督機制,導致懲罰權(quán)利的模糊性機制在不斷膨脹,多數(shù)學校都賦予教師較大的自由裁量權(quán),只要教師對懲罰權(quán)利的使用沒有造成嚴重的校園事故,則教師就對使用何種形式的懲罰手段擁有完全的決斷權(quán)。正是這一約定的規(guī)則導致教師在使用懲罰的手段上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并且在規(guī)則的層面上產(chǎn)生了形式多樣的懲罰手段。
一部分教師對教育懲罰往往采取“無作為”的態(tài)度。當學生的不良行為需要做出懲罰決定時,有的教師選擇了交給家長、班主任或?qū)W校處理,有的教師選擇了不采取措施;有的教師對犯錯誤的學生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態(tài),還有一些學校的領導告誡廣大一線教師:安全第一(不出教學事故),教學第二。這在客觀上也為教師不敢懲罰學生,甘當“好好先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近年來,一些侵權(quán)事件和校園糾紛的曝光,一些教師采取了新的懲罰學生的策略,在訪談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認為體罰學生容易留下對自己不利的直接證據(jù),且很容易釀成校園內(nèi)家長和教師的糾紛,因而他們改變了處理問題的方式,一些教師往往用心理懲罰的方式來處理學生的過錯行為。有些教師為了讓學生感到自己的威懾力,對學生的教育經(jīng)常用威脅、恐嚇的方法來束縛學生:比如,“以后再做錯題就別來上學了”、“把你的家長叫來”、“你再說話就縫上你的嘴巴”,“不……就會不及格、不能畢業(yè)、不能評優(yōu)”等等這樣的話經(jīng)常掛在嘴邊。采用語言暴力、心理懲罰的方式來抑制學生的過錯行為,模糊了學生的過失性錯誤與邊際錯誤,這不僅泛化了懲罰權(quán)力的適用范圍,也損害了學生的正當權(quán)益。
高明的懲罰者總是針對不同的時間、場合、錯誤程度以及違紀者個性特點等,機智靈活地選擇不同的懲罰方式,并努力將懲罰教育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筆者認為,高明的教育懲罰需掌握下列原則[1]:
1.反思教育懲罰中的合法性原則
(1)懲罰教育原則
懲罰教育原則,是指懲罰作為一種不得已才采用的教育手段,必須具有教育性。懲罰行為的出發(fā)點是為了使學生受到教育,要求學生改變現(xiàn)有的過錯行為,幫助學生更好的發(fā)展。因此,在施行懲罰行為時,必須以教育為目的,并遵循一定的教育性限度。在實施懲罰行為時,學校及教師要做到對事不對人。
此外,在選擇懲罰的方式時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且針對不同的年齡、性別采取不同的懲罰方式。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明確懲罰只是一種教育手段,是為教育服務,懲罰的使用不僅僅是使學生感受痛苦,而是促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改正錯誤行為,實現(xiàn)教育的目的。
(2)違禁有懲原則
違禁有懲原則,是指任何有責任能力的人,在做出法律禁止的任何一種行為以后,都要受到法律制裁[2]。在學校教育中,懲罰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管理秩序,以教育人、塑造人為根本目的。所以,在學校中,任何一名學生在做出學校禁止的任何一種行為以后,都要受到學校的懲罰。教師在懲罰學生時,要做到一視同仁,不能根據(jù)個人偏好、成績好壞決定是否進行懲罰及如何進行懲罰。
(3)懲能止禁原則
懲能止禁原則,是指懲罰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是保障學校教育功能的發(fā)揮,維護學校、班級的秩序的方法之一,不僅要對犯錯的學生進行教育,使其改正過錯行為,還應起到預防的作用,促使學生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即懲罰能夠使學生不再違反學校禁止的行為或一些不合規(guī)范的行為。
(4)懲罰法定原則
法律法規(guī)是實施教育懲罰的依據(jù),也是順利進行教育懲罰的保障。懲罰法定原則,是指對于教育懲罰的主體、客體和程序應明確規(guī)定。行使懲罰權(quán)的只能是懲罰主體,其懲罰行為必須遵循權(quán)限要求和法律約束。其所采用的懲罰方式應該是法律允許的,懲罰過程應嚴格遵守法律程序的要求。目前,我國學校教育中,懲罰的主體包括教師、教師集體、校長等,而懲罰的客體是學生的過錯行為,而非學生本身。此外,在實施教育懲罰時,還要有合理合法的規(guī)章制度。
2.反思教育懲罰中的倫理性原則
在探討教育懲罰的問題時,應將公正這一倫理學中最基本的價值概念納入其中,考慮什么樣的懲罰才是符合受教育者與教育者共同利益的,如何實施教育懲罰才能夠真正促進受教育者的發(fā)展。針對教育懲罰的問題,學校或教師應通過理性提升自我認知,促使學生自覺遵守規(guī)則,抵制不良誘惑。
(1)建構(gòu)人道主義取向的懲罰規(guī)范
懲罰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其目的不是為了懲,而是幫助學生更好的發(fā)展。所以,在實施教育懲罰的過程中,要考慮學生的感受。從倫理學的視角出發(fā),這就要求學校、教師在學校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即使學生出現(xiàn)違規(guī)行為,需要對其懲罰,也不能侮辱、歧視學生,而是尊重學生。
(2)推行平等公正的教育懲罰方式
公正是維護學校秩序和規(guī)則的必要條件。在教育領域中,教育公正包括在教育目的和教育過程上的公正。根據(jù)教育目的的公正的要求,教育懲罰的目的應當是改正過錯行為,而非泄憤或出于其他私人目的。從教育過程公正出發(fā),要平等的對待學生、評價學生,并考慮到學生的客觀差異。而在教育懲罰的實施過程中,也應當做到平等與公平,對于同一過錯行為的懲罰不應當因人而異或有失偏頗。
此外,在進行教育懲罰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客觀差異,如不同年齡的學生接受能力不同,應選取不同的懲罰方式,有些方式對年齡小的學生有效,而對年齡大的學生作用不明顯或失效。
(3)完善理性自覺的教育管理模式
在教育懲罰過程中,教育者要考慮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并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達到自我管理的水平,要給學生一定的自由。
由師生共同協(xié)商并制定班級規(guī)則及相應獎懲方式,與學生講明懲罰的目的或意義,讓學生認識錯誤并有意識地改正錯誤,引導學生選擇對其有效的教育懲罰方式。通過對班級紀律和懲罰方式的認可,切實做到自我管理。
3.反思教育懲罰中的效度性原則
懲罰是通過不同的懲罰方式讓學生認識并改正其過錯行為的一種教育手段,在學校教育中具有一定的效用價值。學校要使教育懲罰達到維護學校秩序、保證學校活動正常開展并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就需要在運用教育懲罰中把握其有效性。許多學者提出了影響教育懲罰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懲罰的時間、懲罰的強度、實施懲罰時教師的態(tài)度、懲罰的方式。下文將從上述因素出發(fā),反思和探討如何確保教育懲罰的有效性。
(1)共識性
共識性是指讓學生認可其行為的錯誤性及受到懲罰的必要性。教師在實施教育懲罰時,應當對犯錯的學生進行說理,讓學生知道自己受罰的原因,認識自己錯誤的性質(zhì)、危害,真正讓學生有所體會和感觸,而不是孤立地使用懲罰手段,讓學生不明緣由,無所適從。只有讓學生認同教師的懲罰行為,真正做到心服口服,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懲罰的時間
懲罰的時間包括兩個方面:懲罰開始的時間和懲罰持續(xù)的時間。懲罰開始的時間必須與過錯行為緊密相連,具有及時性。當學生出現(xiàn)了不良行為或違規(guī)行為時,教師立即給予懲罰。另外,要注意懲罰持續(xù)的時間,有研究表明懲罰的時間與效果不成正比,并非時間越長,效果越好。尤其是對小學生而言,懲罰時間過長不適合其身心發(fā)展。所以,盡量避免懲罰的持續(xù)時間過長。
(3)懲罰的強度
在實施教育懲罰時,要把握一定的度。懲罰的強度若過大,則易演變?yōu)轶w罰;懲罰強度太小,難以起到警示學生的效果。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過錯行為的不同,在實際操作中教育懲罰的度仍難以把握,教師可以參考下述兩條標準盡量做到適度。首先,懲罰的強度不能超過學生的承受范圍。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不同,能夠接受的懲罰強度也不同。其次,學生所犯的過錯行為不同,懲罰的強度要與過錯行為的性質(zhì)、危害相對應。
(4)懲罰的方式
根據(jù)教育部的相關規(guī)定及實踐中的做法,教師可采用的懲罰方式包括批評、隔離、寫檢查、留置、罰作業(yè)、罰做某事等11種,而學校可以采用的懲罰方式包括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等多種形式。在教育懲罰過程中,選擇合理的懲罰方式是影響有效性的因素之一,教師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綜合考慮不同的場合、學生的個性、年齡等因素,再決定選取何種懲罰方式。并根據(jù)懲罰的效果進行反思,及時調(diào)整懲罰方式。
(5)懲罰實施時教師的態(tài)度
在實施懲罰時教師的態(tài)度有時會直接影響教育結(jié)果。當學生感受到教師是出于關心、愛護的角度而實施懲罰時,能有更理想的教育結(jié)果。教師的態(tài)度在這種情感的傳遞中起到重要作用。當教師在懲罰時態(tài)度特別嚴厲,會讓學生產(chǎn)生防御心理,產(chǎn)生敵對情緒,阻礙學生對其過錯行為的反思;而教師的態(tài)度溫和,則易于讓學生接受。在實施懲罰前,教師要調(diào)查清楚事情的原委,允許學生解釋做出過錯行為的原因,再根據(jù)情況實施懲罰。讓學生認識到教師是愛自己的,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的發(fā)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達到教育效果。
4.反思教育懲罰中的個性化原則
教育所指向的對象是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具有能動性的個體,且不同個體之間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會影響到教育的方法和結(jié)果。一般來說,學生的個別差異體現(xiàn)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方面。非智力因素又包括認知方式的差異、學習類型的差異、成就動機的差異、自我概念的差異、性格、氣質(zhì)及性別的差異等等[3]。在教育懲罰的過程中,仍需考慮到個體的差異,從而選擇適合的懲罰方式,達到教育的效果。
1.恰當把握懲罰的尺度
恰當把握懲罰的“度”、選擇合適的教育懲罰手段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性別和氣質(zhì)等因素。一般來說,低年齡段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弱于高年齡段的學生,女生的承受力低于男生,因此在相同的情況下,對低年齡段的學生應多用口頭懲罰,對女生應私下懲罰。對于不同氣質(zhì)類型的學生也要區(qū)別對待,對性格敏感、內(nèi)向的學生要盡量避免當眾懲罰,以免挫傷其自尊心。懲罰的手段需要考慮學生所犯錯誤的性質(zhì)和程度,但同時還要把學生的行為動機、是否初犯、認錯態(tài)度等復雜的背后因素考慮在內(nèi),懲罰的強度最好以能引起學生的自我反省、并制止其錯誤行為即可,切不可隨意升級。
2.懲罰方式協(xié)商化
要實現(xiàn)懲罰過程的民主化,強調(diào)學生自主參與與師生之間的民主協(xié)商,使學生能充分了解懲罰決策的實施依據(jù)、運行過程與決定的公平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陳述自己的實際情況,對事實進行澄清,也可以對懲罰結(jié)果的公平性進行質(zhì)疑,或是進行申辯,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刻反省自己的錯誤行為,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監(jiān)督和自我管理能力,強化學生的主人翁觀念。
1.把握懲罰的時機性
通常來講,懲罰的時機性包含及時性與延時性兩個原則。
懲罰的及時性原則主張懲罰應緊隨兒童的過失行為,要求懲罰一定要及時,在學生初犯錯誤時,教師就應指出學生的過失之處,明確學生應承擔的責任,并且應毫不吝嗇地使用懲罰的手段來保證上述決定的權(quán)威性。由于懲罰的時機性是非常短暫的,所以教師一定要緊緊抓住這個短暫的時刻,因為一旦錯過懲罰的時機,時過境遷,教師施加給學生的任何懲罰措施都會缺少應有的效力。出于對懲罰時機的及時性把握,這種觀點也暗合預防主義的懲罰觀,即認為當學生的錯誤行為處在萌芽狀態(tài)時就應予以堅決的糾正,或是給出警告。
懲罰的延時性原則主張當兒童發(fā)生過失行為或犯了錯誤時,父母或教師不應立即介入事態(tài)的發(fā)展,而是讓兒童自己去承擔自己所犯錯誤的后果,如果兒童在承擔自己過失錯誤的過程中感受到不愉快甚或痛苦的心理體驗,那么他們自然就會感到悔恨,從而彌補自己的過失并糾正自己的錯誤。
在日常的教學行為中,教師需要掌握一定的智慧去區(qū)分懲罰的及時性原則與延時性原則的不同適用范圍,并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性去靈活地運用各種懲罰的手段,以此來達到懲罰的高超的技巧性。
2.追尋懲罰的智慧
懲罰作為一種教育力量,是一種改變和約束學生錯誤行為的反向刺激方式,它與表揚、激勵帶給學生興奮、愉悅的正強化情感不同,懲罰如果使用不當,就可能偏離教師預設的目標而損害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并有可能最終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因而聰明的懲罰會使學生在思想意識上產(chǎn)生強烈的震撼,意識到自己錯誤行為會產(chǎn)生的后果,進而改正錯誤。因此,懲罰也需要講究智慧。
懲罰的智慧性主要表現(xiàn)在:懲罰的智慧性在于能喚醒兒童心中沉睡的巨人,在于以一種兒童可接受的方式為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懲罰的智慧性還表現(xiàn)在有創(chuàng)意地選擇懲罰手段;觸及心靈的道德懲罰是一種充滿智慧的懲罰方式。
總之,教育懲罰以其自身的優(yōu)勢,在教育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要正確認識教育懲罰,并在實踐中有效運用它,充分發(fā)揮教育懲罰的教育作用,將鼓勵與懲罰相結(jié)合,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1]魏王國.教育懲罰要“講原則”[J].青年教師,2007(12):11-13.
[2]彭志敏.法律視角下教育懲戒的正當性[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4):17-21.
[3]路海東.教育心理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