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華
摘 要:李煜,南唐后主,一代杰出的文學(xué)家,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一位才子,然而拋開這一切名號,李煜首先是一個人,一個有喜有淚至真至淳的人。他用他的筆書寫著他的真,他以他的真書寫著他的人生,也正因為如此,使他短短42年的生命永垂不朽。翻開李煜的作品細細品味,字字真心,滿紙真情。
關(guān)鍵詞:李煜;真;不朽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2-0147-04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個兒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后主。李煜生于937年的七夕,歿于978年的七夕。七月七日是中國傳統(tǒng)的情人節(jié)、乞巧節(jié),李煜生死都在七夕這天,似乎是上天的一個刻意安排,注定他多情,注定他多才多藝。果如其然,李煜少而聰慧,情深義重,詩樂書畫無所不精。本文暫且不論他的政治業(yè)績、書畫成就,僅從他的文學(xué)方面剖析他的不朽。誦其詩,品其詞,讀其文,可知其為人,浮華盡去,處處體現(xiàn)著一個“真”字。
依張玖青編著的《李煜全集》,現(xiàn)存李煜詩17首,殘句若干;詞38首,存疑詞16首,殘句兩句;文14篇,殘篇6篇?,F(xiàn)就其中數(shù)篇解讀李煜的“真”。
一、對詩書典籍的真熱愛,對書畫藝術(shù)的真鉆研
作為一個皇室子孫,李煜沒有去熱衷權(quán)力,而是追逐古圣先賢的足跡,探討書畫藝術(shù)的奧妙,這種精神甚為難得。而生在皇家,也為他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得以暢游于詩書的世界,書畫的海洋。
在《題〈金樓子〉后》這首詩中,李煜寫道:
牙簽萬軸裹紅綃,王粲書同付火燒。不是祖龍留面目,遺篇那得到今朝。
李煜就蕭繹焚書而作的歷史批評,不僅表達了他對書籍價值的認識與珍惜,還見出他有超越一己之私的歷史識見。他為梁元帝和王粲悲慨的同時,也表達出自己對詩書典籍的熱愛和珍惜。
《書評》是李煜和張洎觀賞《蘭亭集序》時寫下的題跋,他指點江山,以書圣王羲之為祖,對近代以來的書法家一一分析,充分展現(xiàn)了他對各家書法的獨到看法和評價。《書述》則講述了李煜對書法的獨家見解,如果他沒有對書法的真鉆研,是不會有如此深刻的見解的。
二、對遁世出塵的真追求,對快活自由的真向往
人無法選擇他的出生,卻可以選擇他的生活。李煜出生在帝王之家,在那個宗法制極其森嚴的時代,他卻無法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他篤信佛教,渴望過一種與世無爭、晏然自安的生活,然而歷史卻無情地把他推向巔峰,最終亡國非命。在他的詩詞里,我們可以看到他對隱逸的真追求、真熱愛,對現(xiàn)實的真矛盾、真厭惡。在《病起題山舍壁》這首詩里寫道:
山舍初成病乍輕,杖藜巾褐稱閑情。爐開小火深回暖,溝引新流幾曲聲。暫約彭涓安朽質(zhì),終期宗遠問無生。誰能役役塵中累,貪合魚龍構(gòu)強名。
在這首詩里,作為王子的作者卻像一個看破紅塵的隱士,杖藜巾褐比紫衣玉帶更逍遙自在,自然簡樸的生活比驕奢富貴更讓人心曠神怡,完全陶醉于擺脫俗務(wù)羈絆的山居生活,厭棄在魚龍混雜的塵世博取虛名,進而表達出自己遁世出塵的真實想法。
在《漁夫》這兩首詞里寫道:
浪花有情千里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一棹春風(fēng)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盈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這兩首詞雖是李煜在《春江釣叟圖》上的題畫之作,卻表達了他對漁夫的獨到理解,也傳達出自己對漁夫般快活自由生活的欽羨和向往。這樣的欽羨和向往也恰恰說明他渴望而不得的境地,作為皇子,他有太多的約束和責(zé)任,根本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農(nóng)夫或漁夫,這個矛盾伴隨了他一生始終未能解決。
三、對兄弟手足的真關(guān)愛,對相思之女的真同情
李煜兄弟10人,自己位居第六,在明爭暗斗的皇室之中,難得他對兄弟手足的一片疼愛之情。在《送鄧王二十弟從益牧宣城》中寫道:
且維輕舸更遲遲,別酒重傾惜解攜。浩浪侵愁光蕩漾,亂山凝恨色高低。君馳檜楫情何極,我憑闌干日向西。咫尺煙江幾多地,不須懷抱重凄凄。
從益是李煜同父異母的弟弟,李煜在送別從益出鎮(zhèn)宣州時寫下了這首詩并序,全詩明白簡潔,字里行間充滿著對兄弟的依依不舍之情。作為君王的兄長,又不能光顧兒女情長,在結(jié)尾處的豪壯語又一轉(zhuǎn)悲情,化作深深的寬慰。
而《送鄧王二十六弟牧宣城序》則是作為君王的兄長對弟弟的贈言,既然富貴已足,傷感不取,那么所贈者就在于為人之道了。李煜在文中叮囑從益,此去執(zhí)政,一要用吏治民以教化為本,二是個人修習(xí)堅持文武之道。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李煜對弟弟的一片深情,也反映了他本人寬厚的品格。
作為帝王的李煜同時又是一位多情的才子,他深深的用心感受著相思的滋味,為那些飽受相思之苦的女子代筆,寄予著自己的理解與同情,寫下了動人而幽怨的嘆歌。
再如《謝新恩》:
櫻花落盡階前月,象床愁倚薰籠。遠是去年今日,恨還同。 雙鬟不整云憔悴,淚沾紅抹胸。何處相思苦?紗窗醉夢中。
這首詞描寫的是宮中女子的春怨,漫長而無望的等待陪伴她們此去經(jīng)年,相思的煎熬讓她們懶顧青春的風(fēng)采,在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的封建帝王傳統(tǒng)制中,我們能夠看出做為國王的詞人對她們的同情和無奈。
再如《長相思》:
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秋風(fēng)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這是一首寫閨怨相思的詞。上闋寫女子的梳妝,已帶哀怨;下闋寫秋景,以彰顯人的萬般愁懷。一句“夜長人奈何”將上闋柔弱之貌的輕靈描述和下闋重冷的氣候描寫束為一體,化為內(nèi)心深處悠長的嘆息,讓人頓生憐惜。
《搗練子令》:
深院靜,小庭空,斷續(xù)寒砧斷續(xù)風(fēng)。無奈夜長人不寐,數(shù)聲和月到簾櫳。
這是一首月夜懷人的詞,月光的冷寂極好地襯托了思婦內(nèi)心的凄苦和幽怨。庭小、院深,空蕩、幽靜,讓人窒息的秋夜,無邊的思念充滿這個寒夜,耿耿難眠。endprint
四、對幸福生活的真享受,對親密愛侶的真懷念
李煜新婚燕爾的時候還是個無憂無慮的皇子,而美滿中意的婚姻又超出了他的想象,沉浸于甜蜜幸福的生活,盡情享受著二人世界的快樂,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在盡情享受的同時李煜用他柔情的筆抒發(fā)他的快樂,毫不掩飾,毫無顧忌。
在《一斛珠》這首詞里,他寫道:
曉妝初過,沈檀輕注些兒箇。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 羅袖裛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
這首詞著意刻畫一位少女的美艷與嬌嗔,寫得天真爛漫,情態(tài)生動,處處生情。據(jù)詞推測,這位女主人公很可能就是李煜的嬌妻大周后,女為悅己者容,她淡抹濃妝莞爾動人,一曲清歌斜倚繡床,風(fēng)情萬種,笑著向那個最親愛的他撒嬌,作為檀郎的李煜是多么幸福,此時的世界在他們眼里也許只有他們兩個人了吧。
在《浣溪沙》這首詞里,他寫道:
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
這首詞傳神地寫出了李煜時代南唐的富足繁華,也寫盡了南唐貴族的雅致與享樂。酒宴通宵達旦,還要繼續(xù)狂歡,金碧輝煌的宮殿,處處艷麗浮華,身為南唐國主的李煜,確有奢華生活的條件。而他又是一個喜愛歌舞樂藝,通音律,善填詞的風(fēng)流才子,這種興致、場面就不足為奇了。李煜能把宮廷之中肆情酒宴、歌舞狂歡的景象鮮活生動的展現(xiàn)給讀者,足見他毫不掩飾的“真”。
而在《菩薩蠻》這首詞中,卻是另一番景致: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朝好向郎邊去!刬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這首詞寫的是和小周后幽會的情景,以女主人公的口吻敘述。對愛情炙熱而大膽的追求,多少驚慌,多少匆忙,多少擔(dān)心,多少欣喜,畢竟是偷情,然而二人相偎的喜悅已超越了一切。這雖然是在大周后生病期間發(fā)生的事情,但絕不能說李煜是風(fēng)流多情,因為生在萬花叢中的他只有對這兩個女人癡情,她們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兩個女人。也正因為他的專情,用情的深,才會寫下下面這樣催人淚下的詩篇。
《清平樂》: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落梅如雪飄灑一身,歸雁已來音信無憑,芳草萋萋無邊,人在天涯望遠,繚亂的心情,綿延的離恨,滿目憂傷,這首詞是作者的懷人之作,可能是懷作為人質(zhì)的兄弟從善,亦可能是懷深愛卻已亡故的嬌妻大周后,但無論是誰,都充滿了深情與無奈。
在《喜遷鶯》這首詞中,他則寫道:
曉月墮,宿云微,無語枕頻欹。夢回芳草思依依,天遠雁聲稀。 啼鶯散,余花亂,寂寞畫堂深院。片紅休掃盡從伊,留待舞人歸。
據(jù)《李煜傳》推測,這首詞可能作于入宋之后,小周后被凌虐,而作為丈夫的自己卻無能為力,起坐難眠,有口難言,只能坐等心愛的人兒從虎口歸來。個中滋味又有誰人能夠體會?而李煜的癡情卻讓我們動容。
再如《采桑子》:
轆轤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晝雨新愁。百尺蝦須在玉鉤。 瓊窗春斷雙蛾皴,回首邊頭,欲寄鱗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觀其愁情欲寄處,自是一字一淚。眼看的是愁,耳聽的是愁,手握的是愁,無邊愁緒欲寄給心上人,卻是九曲寒波不泝流,只好獨自憂傷。
五、對妻兒早歿的真哀痛,對孑然孤身的真苦悶
李煜和大周后的結(jié)合本屬政治婚姻,卻歪打正著,二人琴瑟和鳴、燕侶鶯儔,夫妻感情極為甜蜜,次子仲宣的出生更是給這個幸福之家增添了歡快的笑聲。然而天有不測風(fēng)云,仲宣的突然夭折,娥皇的臥床病故,給李煜帶來深重的打擊,哀痛之情無人可傾訴,只好訴之紙筆。在《悼詩》中他寫道:
永念難消釋,孤懷痛自嗟。雨深秋寂寞,愁引病增加。咽絕風(fēng)前思,昏朦眼上花??胀鯌?yīng)念我,窮子正迷家。
愛子痛失的打擊讓他難以自拔,而這份痛苦又不能加在臥病在床的妻子身上,所以只有自己獨自承受……這使悲痛欲絕的李煜更加思念那無病無災(zāi)的極樂世界。還沒有從幼子夭折的悲痛中走出來,嬌妻的亡故又給他不堪一擊的心靈雪上加霜。
在《挽辭二首》中他寫道: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未銷心里恨,又失掌中身。玉笥猶殘藥,香奩已染塵。前哀將后感,無淚可沾巾。
艷質(zhì)同芳樹,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實,又苦雨傷叢。秾麗今何在?飄零事已空。沉沉無問處,千載謝東風(fēng)。
全詩直抒胸臆,無一字雕琢,滿紙血淚,只有對嬌妻愛子的哀痛,對無常的控訴。
類似的詩還有《感懷二首》《梅花二首·其一》《書靈筵手巾》等等字里行間對妻兒無不深深懷念之情。而在《岐王墓志銘》《昭惠周后誄》中則是字字讀來皆是血,沉痛哀悼無限悲。
六、對家難國勢的真憂愁,對亡國臣虜?shù)恼胬⒕?/p>
本無心于皇位的李煜卻陰差陽錯的做了帝王,承擔(dān)治國安邦的大任,不能不使李煜感到沉重的壓力。在其位謀其政,雖然他缺少一些帝王的霸氣與謀略,但卻對家國社稷充滿了赤子之愛,字里行間我們都可以體會的到。雖然他天性惻隱,草木不殺,禽魚咸遂,廣大孝以厚時風(fēng),勵惟精而勤庶政,賞人之善,??植患?;掩人之過,惟恐其聞。然而以厭病之俗,當(dāng)用武之世,在五代十國那種弱肉強食的亂世之中,不喜兵、不行威、躬行仁義只能得到臣民的愛戴,卻不能避免亡國的命運。作為一國之君的李煜面對強敵不能不萬分憂愁。只一味退讓乞和,終究不能擺脫被吞并的命運。975年冬,金陵城破,李煜出降,舉族冒雨乘舟,從江南過江北入宋,悲慨萬分,從此開始了他將近3年的亡國君生活。入宋后,他沒有樂不思蜀,而是更加思戀他的家國,他的赤子之心更加強烈,每一天都與愧疚和悲痛相伴,最后也因為他念念不忘自己的舊邦而殞命。
在《九月十日偶書》這首詩中,他感慨到:endprint
晚雨秋陰酒乍醒,感時心緒杳難平。黃花冷落不成艷,紅葉颼飗競鼓聲。背世返能厭俗態(tài),偶緣猶未忘多情。自從雙鬢斑斑白,不學(xué)安仁卻自驚。
李煜接過父親手中已經(jīng)岌岌可危的權(quán)力,竭力維持已經(jīng)風(fēng)雨滿樓的南唐,就此結(jié)束了無憂無慮的生活。他身為國君,卻只是個傀儡君主,處于宋朝的威逼之下,逢節(jié)請安,獻金納貢,深感屈辱,而國勢日蹙,即使安于傀儡的地位,也不知是否能夠留住這份父祖的基業(yè),每每想來,深有憂慮。而正值中年的李煜卻又經(jīng)歷了喪子喪妻的哀痛,心中不無飄零之意,因此有衰老之慨,我們可以領(lǐng)會其“多情”背后的軟弱無助。
而他的《卻登高文》表面上是想念被扣押的兄弟從善,實則是對南唐國勢衰微的憂戚。
最是擔(dān)憂的一天不期而至!李煜在《渡中江望石城泣下》中寫道:
江南江北舊家鄉(xiāng),三十年來夢一場。吳苑宮闈今冷落,廣陵臺殿已荒涼。云籠遠岫愁千片,雨打歸舟淚萬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閑坐細思量。
全詩充滿了詩人失國失家之后的落魄景象和凄涼心境。作為一國之君,國破了;作為一家之主,家亡了;整個家族被俘去做階下囚,這時的李煜滿滿的愧疚和無助。
在《烏夜啼》這首詞中,他寫道: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凄涼況味,欲言難言,滴滴是淚。不是世俗的別離而是家國的永別,這份離愁又是常人怎能體會到的呢?
作者有無限的哀傷卻不能在現(xiàn)實中得到排解,只好向夢里、向酒里尋求暫時的解脫。而他那種蝕心嚙骨的痛苦也正是通過這種故作的解脫而真實、深刻地表現(xiàn)了出來。
在《望江梅》二首中,李煜深情地追憶故國:
閑夢遠,南國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綠,滿城飛絮輥輕塵,忙殺看花人!
閑夢遠,南國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
作者通過對比,一虛一實,一鬧一靜,傳神地描寫了江南故國的美好,借“閑夢”中的美景補償現(xiàn)實世界的缺憾,表達了囚居生活中的故國情思和現(xiàn)實痛楚。
在《望江南》二首中,充滿了故國之思、痛悔之意: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fēng)!
多少淚,斷臉復(fù)橫頤。心事莫將和淚說,鳳笙休向淚時吹,腸斷更無疑!
第一首,寫夢中醒來,悵恨無限,往昔江南暢游的快樂只能出現(xiàn)在夢中了!第二首,寫往事傷心,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李煜的淚是真正的悲痛難忍。
在《子夜歌》這首詞中,他寫道:
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當(dāng)國破家亡,身為囚虜之后,昔日的歡會和繁華都成南柯一夢。但偏偏又一次次夢回故國,讓人傷痛之極。夜的夢更說明日思的深!
在《浪淘沙》這首詞里,他寫道:
簾外雨潺潺,春意將闌,羅衾不奈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餉貪歡。 獨自莫憑闌,無限關(guān)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以夢中貪歡反襯現(xiàn)實生活的慘淡。身為亡國君的李煜時刻不在懷念故土,這不僅是天上、人間生活的巨大反差,更是因為他熾熱的赤子之心。
在《虞美人》這首詞里,他寫道: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據(jù)說這是李煜的絕命詞,全詞寄托了他對故國無法排遣的思念。以春風(fēng)帶起萬千思緒,飄逸婉轉(zhuǎn)而又沉重萬鈞,幾番感泣,幾番思量,終化為奔向虛空的故國之水。
從以上幾方面可以看出,李煜的“真”不事雕琢,不加掩飾,真的樸實,真的動人。他雖然最終亡國非命,但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文學(xué)家卻萬古流芳,“真”應(yīng)該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他用他的筆書寫他真實的生活,描摹他真實的感受,沒有無病呻吟,沒有矯揉造作,他的“真”成就了人間美的藝術(shù)。掩卷沉思,他的“真”到底源于什么?難道真如王國維先生所說:“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蔽铱床槐M然,閱世淺固然所受世俗的污染少,但這僅僅是外部客觀條件,不能決定后主的“真”,和他有著相似環(huán)境的人不可計數(shù),卻并不見得像后主一樣“真”。他的“真”還是源于他生性淳厚,史料記載:后主天資純孝,以世嫡嗣服,以古道馭民。欽若彝倫,率循先志。奉蒸嘗,恭色養(yǎng),必以孝;賓大臣,事耇老,必以禮。居處服御必以節(jié),言動施舍必以時。
李煜的不朽不僅僅因為他的真,更因為他用精美的文學(xué)語言去書寫他的真,本文就其“真”的方面做了一點小小的總結(jié),雖然只是蜻蜓點水不夠深入,但期望對各位讀者有所啟示,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不論是做人還是作文,都要以真示人。
參考文獻:
〔1〕張玖青.李煜全集.武漢:崇文書局,2011.
〔2〕董希平.李煜.北京:中華書局,2010.
〔3〕蔣方.李璟李煜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4〕田居儉.李煜傳.北京:當(dāng)代中國出版社,1995.
(責(zé)任編輯 姜黎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