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攀
劉世攀,教師,現居江蘇贛榆。
常言道“作文如做人”“言為心聲”,是說文章品格、說話能體現人的修養(yǎng)和內心的心理變化??鬃釉凇吨芤住の难詡鳌?中提出“修辭立其誠”,從寫作要求看,是指文章既要語言嚴謹,更要內容求“真”。寫作的表情達意,也是與自我的心靈對話。所以,抒發(fā)感情要發(fā)自肺腑,發(fā)表看法要出自真實的認識。寫作一旦過于功利,就容易失卻自我,下筆往往言不由衷,為文造情。如果文章充滿虛情假意,空話假話連篇,那不但是對別人的欺騙,也是對自己的欺騙。那么考場作文如何寫出“真我的風采”呢?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也即“我”是一個整體,它包括三個部分:1.本我——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構成本我的成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包括饑、渴、性等。本我之中的需求產生時,需要立即滿足。因此支配本我的是快樂原則。2.自我——在現實生活中由本我和超我共同作用的結果。由本我產生的各種需求,因為受到超我的限制,不能在現實中立即滿足,需要在現實中學習如何滿足需求。最終的現實狀態(tài)就是自我。因此,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間,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3.超我——人格結構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構成超我的成分是社會道德規(guī)范、個體的良心、自我理想等。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則。據此及本人在作文教學中的具體感受,我們覺得考場作文要想寫出“真我的風采”必須兼顧以下幾個方面:
“本我”是現實生活中有原生態(tài)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的我,這是一種有血有肉真實的我。這種真實在作文中第一體現在符合生活的真實,第二體現在感情的真摯,第三體現在思想的真誠。
然而,我們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考場作文,編寫故事,感情虛假,思想空泛的文章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一是在當前教育背景下,學生生活單調重復,宿舍、食堂、教室三點一線,了無生趣。所謂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也都是形式大于內容,讓學生心生厭倦。二是處在網絡時代的孩子,在真實的感情方面呈現出一種集體的淡漠。他們一方面渴望交流,一方面又極力地掩飾自我,用虛擬的空間代替實實在在的感情交流。很多學生恰在青春年少活力四射的年紀,卻也學會了戴著面具,過著“老于世故”的生活。沒有了真生活、真感情怎么辦?只能從各種作文選中“嫁接生活”,“嫁接感情”。名人事例、“大掉書袋”成了作文的“常規(guī)武器”。
作為語文教師要千方百計利用各種途徑來豐富學生的人文實踐,一學期不妨有幾次將作文課堂搬到社會實踐中,真實的生活中,讓學生融入活動獲得真感受。走進生活僅僅算是第一步,還要讓學生愛生活留心生活,真誠地記錄生活提煉生活。我們很多語文老師都有讓學生寫“周記”的習慣,而且每周一查,將優(yōu)秀的周記當范文在教室讀一讀,并且為了思想正確還給寫作的內容設置了很多紅線,例如:不要寫男女生之間的不正常交往,不要寫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校之間不和諧的話題,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因此好多愛習作的學生一開始都有了兩本周記,一本寫真話給自己看,一本寫假話交給老師。時間久了,作業(yè)一多,干脆就變成了一本,全寫假話交給老師,這樣的周記要有何益。因此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寫自己的真生活,流露自己的真感情。每天語文課前拿出五分鐘開辟一個“我的生活風景線”欄目,讓學生說自己生活中酸甜苦辣的故事;每周拿出一節(jié)課讓學生進行“我說新聞”,以我的生活視角體味生活的本真。其實優(yōu)秀的文章,就是自己真生活、真感情的積累。
語文教育專家陳鐘梁先生在談到高中作文教學時要求學生“千萬勿忘‘我’是誰”,寫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發(fā)現自我,表達自我,進而塑造自我、發(fā)展自我。中學生作文要自覺突出自我意識,要勇于表現自我,學會坦蕩為文;要善于表現自我,學會借“我”為文生色。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力求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地積累素材,多寫多想,做到有感而發(fā)。”這就要求學生作文要寫出個性。
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中,一切為了考試得分,漠視學生獨特的體驗和感受,壓抑學生個性心理的情況時有發(fā)生,作文教學的“麥當勞化”必然使我們的學生只有共性而沒有個性,千人一面,面目可憎,正像有人所形容的那樣,教師“克隆”了前人的思想,再來“克隆”未來國民的思想,長此以往,我們民族的創(chuàng)新精神從何而來?現在高中學生的作文中,同一種自然生活的物象被賦予了同一種涵義,寫“菊花”必想到“高潔”;寫“青松”必想到“先烈”;寫“秋風”必想到“凄涼”;寫“綠葉”必想到“奉獻”;寫“人與路”必想到“創(chuàng)業(yè)與成功”。
英國創(chuàng)造思維大師波諾博士說:人腦的工作機制有時像下雨,開始的雨灑落在地上,逐漸形成水道、溪流和小河,后面的雨水再灑落下來,便沿循著已經流淌而成的水道順勢流下,而不會形成新的水道。由于人腦的這種思維定勢,使人類思維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性受到了極大的局限?!安粫纬尚碌乃馈?,就像千家萬戶安裝的自來水龍頭一樣,開關一擰,流出來的都是白花花的自來水。你的作文還能有個性色彩嗎?記得《成才導報》組織的江蘇省第四屆作文大賽初賽的題目之一是《方圓》,從這次作文中,我發(fā)現絕大多數的學生均是從“規(guī)矩”與“方圓”的關系入手,寫如何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把“方圓”理解為“規(guī)則與標準”。這固然沒有錯,但卻顯得平淡無奇,沒有新意。須知競賽作文要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其中有兩篇作文讓人感到驚喜:一篇是由“方圓”聯想到古錢幣“孔方兄”,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幽默機智,鞭辟入里,切題切理,擊中時弊。另一篇是作者把“方圓”聯想到人格本質不同的兩種人的對話,從社會關系學的角度,透視了“圓滑之弟”在“方正之兄”面前為人處世的“變色龍”心態(tài),一針見血,入木三分??紙鲎魑木蛻撌沁@樣:把一個命題演繹成一個故事,把一個命題聯想為一個意象,然后用一個故事包裹著一種思想,用一個意象暗示出一種道理。在鮮活的生活中尋找情感的載體,在紛擾的世相中凝結思想的光環(huán),就能顯示出你作文的獨特個性。歷年高考滿分作文大都遵循了這一原則。
“超我”是人生的一種大境界,唯有大境界的人方能在文章中展現人文大氣審美的“我”,這種大境界是一種放眼世界的視野,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是一種詩意生活的審美能力。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這就決定了作文教學要注重人文性。長期以來,我們的作文教學一直行走在“泛政治化”的古道上,忽視了人格中最為重要而美好的因素,諸如善良、友愛、親情、仁慈、同情、憐憫、和諧、共處等等。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建構高尚的人格大廈,而人格大廈的建立,就是由這些土石壘成的。作文中只有“小喜小悲,小哀小怨”包裝起來的溫柔感,只有“桃花、溪水、游人”之類的“世外桃源”是遠遠不夠的。人格要變得完美高尚,必須有關于社會、關于自然、關于人生的滲入和思考。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寫作的情感方式說到底就是人生的方式。
想把文章寫得大氣,就不能忘了思想是文章的根。西方哲學家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脆弱如葦草,乃是思想使其顯示高貴、尊嚴和偉大?!蔽颐利?,因為我有思想。人需要思想,就像人需要空氣、陽光、鈣質、愛情一樣。學生有沒有思想,教師有沒有思想,取決于他們能不能解放自己,創(chuàng)造他們自己。《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指出:“學會多角度的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對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边@是寫作的基本條件。但在應試條件下,為了賺取高分,學生們不惜杜撰父母離婚的悲劇,乃至去了另一個世界;為了寫得有深度,他們還可以冒充“哲人”、“先賢”來幾句高深莫測的名言警句。
以上幾點,是我認為在考場作文中特別關鍵的幾個方面,也就是要學生在考場作文中努力塑造出“真我的風采”的主要內容。這既是對作文走向本真的一般要求,也是扭轉作文假、大、空局面的必由之路。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實驗[S].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程鈞.語文審美教育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 , 1996.
[3]黃活漢.文貴情真 文貴有我[J].珠江教育論壇,2011(12) .
[4]陳鐘梁.千萬勿忘我是誰[J].語文建設,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