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秋
我的老家河北定興縣是燕趙大地上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然而中華民族歷來有修史的傳統,使我得以從定興縣志中了解到——唐太宗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留下的記憶。
據縣志記載: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冬巡路過定興,當地長官命令老百姓建地室蓄火種菜(相當于現在的溫室大棚),來孝敬這位居功至偉的開國英主。但唐太宗不為美食所惑,厭惡此讒媚之舉,當即就免其官職。
認真總結過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唐太宗,在天下初定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保持著警醒的頭腦。他認為地方官直接管理老百姓,關乎天下治亂,因而高度重視對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于是就有了這出“惡其讒免官”的好戲。
變著法兒討領導好的干部自古有之,而人的時間和精力又是十分有限的!他們費盡腦汁,往往愈是對上察言觀色,“深刻領會”,見風使舵,愈是對下充耳不聞,漠不關心,麻木不仁。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是為了如何保住自己的烏紗帽,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捎錾咸铺谶@樣的“領導”可謂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上了!
一統天下、光彪史冊的唐太宗不唯一己的口腹之欲,而想到老百姓的疾苦,的確難能可貴?!敦懹^政要》開篇記載,貞觀初年,唐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作為君王的基本點,必須首先考慮老百姓的利益。倘若損傷老百姓來奉養(yǎng)自己,那就如同割了大腿肉來喂肚子;肚子飽了,身體也就完了。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端正自己。世上從來沒有身子正而影子歪,上面治理得好而下面混亂的事。我常常想:傷害君王之身的不在外物,全在那不知滿足的嗜好與貪欲,是這種嗜欲促成了帝王殺身亡國的大禍。一個帝王,如果沉溺于美味佳肴,聲色犬馬,所貪求的既多,所損害的也就大;既妨害了國家政事,又侵擾了全國百姓?!疫@個皇帝常常想到這一點,不敢絲毫放縱自己。
安樂固然是一種快樂和享受,但它卻消磨人的意志和氣概,使人玩物喪志,耽于安樂,最后導致的只能是人本身力量和人格的喪失,也就轉化為失敗。可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患意識是人類對自己發(fā)展的悲壯歷史的自我意識,是防止人類和民族走向自我毀滅的重要的主體意識。唐太宗正是這種意識的身體力行者。
大唐時代是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黃金時代。統治前期,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廣大老百姓安居樂業(yè),有正義感、責任感的優(yōu)秀知識分子紛紛積極入世,充滿了樂觀、自信,不怕艱難困苦,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yè),哪怕遠赴邊塞,不愿再像陶淵明那樣做“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隱士。乃至赤縣神州群星璀璨,人杰輩出,四夷皆朝,國力空前強盛!文化空前繁榮!成為那時當之無愧的世界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其文治武功至今都令人嘆為觀止,引以為豪!而這一盛世最主要的代表就是唐太宗。
人心向背是治國的根本標準。唐太宗把江山社稷的安危與百姓疾苦等量齊觀,明察秋毫,果斷整肅。確實值得當今國人思考。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一千多年前以民為本的唐太宗與小縣定興的一次偶然邂逅,至今仍存留在人們的記憶里,發(fā)人深省……
責任編輯:譚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