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雪香
〔關鍵詞〕 “生存”課程模式;特點;教育目標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3—0022—01
一、“生存”課程模式的提出
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問題,是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中心論題,也是促進教師教育觀念更新、教育行為轉化的途徑。當前幼兒園的課程有多種多樣的模式,但大多數(shù)都是重視幼兒的認知發(fā)展,而相對忽視了對幼兒情感的教育和社會性發(fā)展的培養(yǎng),缺乏對幼兒的“人文關懷”。近年來一些研究課程的專家指出:課程不僅應考慮幼兒學到了什么,更應關注幼兒的生存狀況和生存的意義。專家對以往課程忽視幼兒的生存與完善作出批評,主張將生存論教育哲學的思想融入到幼兒園課程改革與實踐的研究當中。在此基礎上,我園以歐洲“生存”哲學學派以及“人文關懷”思想中的核心概念“生存”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了“生存”課程模式的基本觀點與主張。同時,還對當前我國幼兒園教育的種種不適宜現(xiàn)象,如教育目標單一、片面化,教育方法、手段的不合目的性等進行了審視與反思,在此基礎上探索與嘗試,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建構一種真正適應幼兒生存與發(fā)展的課程模式。
二、“生存”課程模式的特點
“生存”課程模式具有以下特點:1.自下而上,從問題出發(fā),即由教師集體審議而“生成”;2.采用主題活動而不是分科教學的形式;3.教師是實踐者,同時又是研究者。我們根據(jù)這些特點來評價現(xiàn)代幼兒園“生存”課程實施的適宜性。
三、“生存”課程模式的教育目標
幼兒園“生存”課程理念認為,課程本身是一種政府行為,但是幼兒園課程有其最大的靈活性,即以幼兒身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可以運用各種現(xiàn)場的定量與定性的實踐研究,了解幼兒的發(fā)展特點;從幼兒的興趣、動機和需要出發(fā),通過創(chuàng)設和提供各種有效并適宜幼兒生理與心理特點及個體差異特點的教育環(huán)境、教育活動、教育方法等,促進幼兒身心整體、和諧、健康、自主發(fā)展,并為幼兒現(xiàn)在和將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必要、有益的指導與幫助。我園根據(jù)課程改革、社會、家長的要求,教師的經驗,以及幼兒的需要制定了以下發(fā)展目標:
1. 學會做人
小班:應初步形成自我意識、自我概念,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心理品質。如,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能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臉、整理床鋪,自己想辦法解決小問題等。具有同情心,愛護小動物、小花小草,愛惜玩具。形成自制力,能初步對自己的行為有所克制。形成責任心,初步具有一定的任務責任心、自我責任心。意志力方面,學會集中注意力,避免外界的干擾。
中班:在小班的基礎上,良好個性心理進一步形成與發(fā)展。如,同情心、自制力、獨立性、意志力等品質的發(fā)展進一步升華。
大班:有責任心、同情心、愛心,能對他人的不幸與困難表示同情與關心。社會品質方面,如,助人、分享、友好、謙讓等行為有所鞏固。
2. 學會生活
小班:對自然生活、家庭生活、幼兒園生活喜歡與熱愛;喜歡吃有營養(yǎng)的食物,如,水果、蔬菜,不挑食,能愉快就餐等。
中班: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進餐習慣,坐姿自然,能正確使用餐具,餐具要輕拿輕放;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睡姿正確,安靜就寢;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
大班:具備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養(yǎng)成吃完飯后幫助他人收拾餐具的意識;東西擺放要整齊有序,能輕拿輕放玩具,不影響別人等。
3. 學會學習
小班:對事物具有好奇心、探究欲,了解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知識及大自然的現(xiàn)象;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自由地表達自我??臻g能力方面,掌握上、下、前、后等概念。音樂能力方面,初步體驗音樂的美感。數(shù)學能力方面,初步形成數(shù)、形等概念。
中班:能進一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形成較強的觀察力、判斷力和分析能力。
大班:在中班學習的基礎上,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力、發(fā)散思維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習數(shù)的概念、分類、集合等,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能了解當?shù)氐奈幕?、歷史、習俗等;喜歡科學、科技知識。
“生存”課程模式要求教師在制訂課程教育內容時應了解每個幼兒的實際情況,這樣教育的適切性才能得以充分體現(xiàn)??傊?,幼兒園應圍繞多元化、多方法的原則,提綱挈領,制定課程目標,從宏觀、整體及類別上扼要概括出內容的深淺度,通過不同的教育方法和途徑,針對個別幼兒的行為問題,為他們建立個人檔案,進行因材施教。
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