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敏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云南 昆明:650500)
語言是人們抒發(fā)感情,發(fā)表言論,傳達信息和產(chǎn)生行為的工具。語言承載著一個人的文化內(nèi)涵和文化背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語言猶如滔滔不絕的流水,可以載舟,亦可覆舟。俗語道:賢者用婉言支持,能像父親使喚兒子一樣。人們常說寧跟君子打一架,不和小人說句話。這是因為和小人沒有共同的交際背景,不能夠彼此互相理解,從而阻礙了交際目的成功實現(xiàn)。因此,在如今高速發(fā)展、人們工作壓力普遍較大的背景下,交際顯得格外重要,如何才能更好的信任他人并贏得他人信任,讀懂他人的需求給語言使用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文章試圖用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對“狼來了”的故事進行語用分析,從中探究交際策略。
20世紀,人們開始從對語言意義的研究轉向對語言使用的研究上來,誕生了許多經(jīng)典的理論。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智慧的語言學家。維根斯特認為:一個詞的意義就在于他在語言中的使用,“也就是意義即用法”。[1]在維根斯特的啟示下,美國哲學家奧斯汀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他在1962年發(fā)表的《如何以言行事》標志著言語行為理論的誕生。隨著研究的深入,奧斯汀的學生賽爾對言語行為理論進行了補充和完善,使得理論更加科學。 首先奧斯汀提出了句子可分為施為句和敘述句兩種類型。施為句是能夠產(chǎn)生某種行為的句子。它有明顯的施為動詞,施為性可以與hereby連用而加強。[2]96它沒有真假判斷,表示的是一個行為。奧斯汀將施為句又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顯性施為句即有明顯的動詞能夠明確的表示說要實施的行為,隱性施為句則與之相反。敘述句是用來說明、描述陳述的句子,我們可以判斷其真假。隨著奧斯汀對言語行為的進一步研究,在二十世紀70年代,他提出了施為性假設,即隱性施為句可以通過一個施為從句變成顯性施為句,但是受到多方的質(zhì)疑。
奧斯汀認為語言即行為,語言不僅僅是包括發(fā)音、單詞、語調(diào)、聲音在內(nèi)的話語,它也存在產(chǎn)生行為的力量,不同的語言會產(chǎn)生不同的行為,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少說話多做事。他將言語行為分為三類:發(fā)話行為,施事行為和取效行為。發(fā)話行為即表示由單詞、聲音、音調(diào)組成的說出來的話。奧斯汀將說話行為分為發(fā)聲行為,發(fā)音行為和表意行為。實施行為指說話人希望聽話者所獲得的信息,所產(chǎn)生交際的目的。取效行為指的是一個說話者說完話后產(chǎn)生的一個結果,當聽話人產(chǎn)生的行為與說話者意圖一致時則交際成功,反之則失敗。
奧斯汀認為沒有必要區(qū)分施為句的真假,但是如果希望某種行為成功,則必須遵守一定施為準則,否則行為將沒有辦法實現(xiàn)。奧斯汀提出了三條準則:(1)必須在規(guī)定好的程序中發(fā)生,這個程序又會有一定的效果。在特定的語境中有恰當?shù)膮⑴c對象;(2)實施過程必須由參與對象準確完整的執(zhí)行;(3)參與者必從其思想、感情和意圖上自愿參與。約定程序需要參與者親自執(zhí)行。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誠實守信?!袄莵砹恕钡墓适麓蠹叶级炷茉敗_@個故事不僅教育我們要誠實守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中產(chǎn)生的言語行為和結果告訴我們應該怎樣與人溝通。
首先,“狼來了,狼來了”是顯性施為句,表示“來”這個動作正在進行,狼從起點正在向目標終點-放羊娃移動,遵循了“始源-路徑-終點”的模式[3]190,因此前兩次當農(nóng)夫聽到放羊娃的呼喊時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便是狼正對放羊娃造成威脅,所以立馬跑上山去營救。喊聲產(chǎn)生了行為,人類是高效率的信息處理者[4],雙方形成了互明的認知語境,農(nóng)夫根據(jù)已有的認知語境推導出小孩遇到了危險,于是產(chǎn)生了營救的行為。但是事實上并沒有狼,所以小孩提供的明示行為表象上具有很強的明示性,但與事實相比缺乏真實性,所以這樣的交際注定是失敗的。因此前兩次農(nóng)夫認為上當后,第三次便不再相信放羊娃。
其次,從奧斯汀的三分法分析,放羊娃喊出“狼來了”屬于發(fā)話行為,三次的喊聲都是一樣的。但是三次的意圖卻不盡相同,前兩次放羊娃是為了讓農(nóng)夫上山,以此戲弄他們,緩解其無聊感。在聽到喊聲后,農(nóng)夫迅速跑到山上營救,雖然農(nóng)夫的意圖與放羊娃的不同,但是其行為與放羊娃的意圖一致,放羊娃暫時實現(xiàn)了交際的成功。從另一方面思考,放羊娃的真實意圖是戲弄,但是農(nóng)夫并沒有聽出其弦外之意,故上山營救,于是農(nóng)夫對放羊娃的不信任感逐漸增加,造成了交際的失敗,說話者和聽話者并沒有讀懂彼此的意圖。第三次放羊娃真的遇到狼,其喊叫是希望得到農(nóng)夫的幫助,但是由于前兩次的交際失敗,根據(jù)之前的經(jīng)驗和認知背景,農(nóng)夫并沒有聽出其真實意圖,沒有產(chǎn)生與事實行為相對應的言語行為,造成了交際的失敗。
從奧斯汀對言語行為完成的條件來分析。“狼來了”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正在發(fā)生,這句話是否能夠產(chǎn)生相對應的行為要看其是否符合一定的準則。前兩次放羊娃說話的對象是農(nóng)夫,有能力與狼抗衡,遵循了準則,農(nóng)夫上山,說話者的意圖得以實現(xiàn)。但是前兩次放羊娃處于安全的環(huán)境,并沒有受到狼的威脅,所以其稱“狼來了”與真實的語境相違背。此外,放羊娃是出于好玩,戲弄才發(fā)出的喊叫,并非真心誠意,屬于不恰當?shù)氖┦抡Z句,當農(nóng)夫上山看到真實的情況時,對放羊娃產(chǎn)生了不信任感,對其誠意產(chǎn)生懷疑,于是第三次聽到喊叫便不再理會。由于前兩次放羊娃沒有遵守施事語句的規(guī)則,導致了第三次施事行為的失敗,最終導致交際的失敗。
言語引發(fā)了行為,行為的區(qū)別反映了言語的區(qū)別。言語是否有效要看發(fā)出言語者是否遵循了真實、真誠、真能力三個原則。真實即要符合語境,違背真實語境的交際必定會帶來交際的煩惱和危機。真誠指對待對方要尊重、真心,不應有捉弄和羞辱等不良動機。真能力指聽話人有執(zhí)行言語的的能力。其次,言語不僅僅指語言,既可指聽到的有意義的聲音,同時也可指非語言,比如手勢,表情等,同樣這樣的語言也可以傳達意思,產(chǎn)生行為。在交際中,除了推理聽到的語言之外,交際雙方還應該關注非語言,從而增強推導的正確性。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離不開與他人的溝通和交流。語言除了敘述事實,還傳遞關于話語者的身份、地位、意圖之類的信息,功能語法稱之為語言的人際功能。[5]奧斯汀將言語和語言區(qū)分開來,他認為,與作為交際工具的語言不同,言語本身就是交際活動的一種形式。[6]26哈貝馬斯將交際能力分為選擇表述語句的能力,表達說話者本人意向的能力,實施言語行為的能力。[7]通常說話者不僅僅是說出一句符合語法結構的句子,其背后傳達了說話者的真實意圖,同時實行了三種行為。交際意圖一般是指通過言語行為傳達的、進入言語交流過程的意圖。言語交際過程本身是一個言語行為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意圖的表達和辨識的過程,言語交際的實質(zhì)就是意圖的交際。交際意圖具有動力性,依附性,交流性和衍生性。[8]常說聽話要聽音,音即表示說話者的言外之意,只有知己知彼,準確的領會說話者所表達的意圖,才能夠做到百戰(zhàn)百勝,因此在交際中說話者要遵守一定的準則。
前文通過分析“狼來了”的故事,總結出如下交際策略。
(1)作為說話者,在交際中說話者要遵循真誠原則,輸出真心誠意的信息,這樣才能夠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喜歡。語言是身份的載體。后現(xiàn)代建構主義認為身份是動態(tài)的,不穩(wěn)定的。人們在話語中不斷改變和構建身份,Weedon認為身份是個體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他對自己與周圍世界關系的理解[9]22。因此語言即對彼此關系、對世界的理解,充滿謊言的言語增加了雙方的交際距離和心理距離,使得彼此關系趨于惡化,影響交際。說話人真心希望聽話人實施某一行為,這樣才會增加言語行為的執(zhí)行力。
(2)言語行為要符合交際對象和語境。人際關系錯綜復雜,有親疏遠近之分,不同的社團有不同的文化,社會化的過程就是社團中交際的過程,交際要遵循的一定的規(guī)則,關系、年齡,身份,地位的不同,說話者所使用的語氣,稱呼,措辭也都不同。語用移情要求說話人要從聽話人的立場上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信念、心態(tài)和意向,而聽話人要從說話人的立場上去理解說話人話語的語用含義。[10]在交際當中,我們要體會不同對象的心態(tài)和意向,從聽話者的角度出發(fā)進行交際,這樣有助于交際的成功。
言即行,但是不能說言一定能夠產(chǎn)生預期的行為,言和行中間有一個選擇的過程,即說話人選擇聽話人和聽話人選擇合理的推理和其具備的相關執(zhí)行能力,當表達不當時會影響聽話人的選擇,因此在交際中既要選對合適的具有相關執(zhí)行力的聽話人,又要有恰當?shù)谋磉_,符合語境,符合道德準則。
(3)說話者要重視認知語境。言語交際雙方能否成功實現(xiàn)交際目的取決于他們能否顯映和相互顯映彼此的認知環(huán)境。共處的認知語境越大,成功交際的可能性越大。[11]103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在一定層次上體現(xiàn)了這個道理。之所以人們傾向于和某一類人相處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認知環(huán)境,能夠進行共同的話題,交際易成功實現(xiàn)。
言即行,不同的言會產(chǎn)生不同的行為,也就是說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含義。因此,我們在學習語言時同樣應當注重言的運用過程。語言不僅僅是供人們傳遞信息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不同語言的交際過程就是不同文化,如民族的文化,地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的過程,沒有足夠的文化意識和文化積淀很難在交際中取得成功。胡適強調(diào):“我們學習西洋文字, 不單是要認識幾個洋字, 會說幾句洋話, 我們的目的在于輸人西洋的學術思想, 所以我認為中國學校教授西洋文字, 應該用一箭雙雕的方法, 把‘思想’和‘文字’并教?!盵12]外語教學離不開文化的引入和傳輸,只有理解目標語文化的真正內(nèi)涵才能夠真正的掌握目標語,才能夠真正的實現(xiàn)言即行的目標。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老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和文化內(nèi)涵,另一方面運用恰當?shù)慕虒W策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強對異文化的接受和包容度。
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使人們對語言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同時也警醒我們不要忽視語言的力量。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整體,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人處于相互聯(lián)系之中,事業(yè)的成功,生活的成功離不開交際的成功。言語行為與人際關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交際中,我們要真誠對待,遵循交際原則,言語原則,做一個聰明的說話者。
[1] 朱慧敏.繼承與發(fā)展:從言語行為理論到交往行為理論[J].同濟大學學報,2010,21(4):87.
[2] Yan Huang.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2.
[3] 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 陳開舉.認知語境、互明、關聯(lián)、明示、意圖--關聯(lián)理論基礎.外語教學,2002,23(2):31.
[5] 何雅媚.言語交際中親疏關系信息的傳遞[J].外語學刊,2009,(5):85.
[6] 閆金萍.論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奧斯汀語言哲學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04.
[7] 韓雪峰.言語行為的人際關系視角[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8,(2):72.
[8] 李軍華.論交際意圖與言語行為[J].求索,2007,(4):189.
[9] 曹燕萍.身份、語言與學習.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10] 黃相會.語用移情的認知解讀[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1,27(7):55.
[11] 俞東明.什么是語用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12] 韓紅.全球化語境下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J].外語學刊,2002,10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