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國語大學 董海雅
幽默是一個古老的跨學科研究課題,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時代,在隨后兩千多年里不斷發(fā)展。幽默現(xiàn)象引起了古今中外諸多學科領域學者的廣泛興趣和關注,關于幽默的學術探究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研究方法上都有很多建樹。近二十年來,隨著翻譯學科的發(fā)展,幽默逐漸引起了譯界學者的關注,除零星見于學術期刊的相關論文之外,1989年加拿大國際翻譯期刊Meta(第34期)出版的“幽默與翻譯”特輯,標志著翻譯學界對這一話題關注的開端。2002年和2005年,《譯者: 跨文化交際研究》(TheTranslator:Studies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和《國際幽默研究》(Humor: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orResearch)這兩個重要國際期刊相繼出版了《幽默與翻譯研究》特輯,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標志著翻譯研究與幽默研究有了更多的交叉。過去十年間,幽默與翻譯這一話題已慢慢成為西方翻譯研究國際會議的一個重要子議題,相關論文數(shù)量逐漸呈上升趨勢,研究視角開始呈多樣化的趨勢,出現(xiàn)兩個顯著的變化: 1)研究者不再僅僅運用語言學和翻譯學的理論對幽默翻譯進行探討,而是結合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電影學、接受美學、教育學、跨文化交際學等多學科的成果, 呈現(xiàn)跨學科的態(tài)勢。2)對視聽幽默(audio-visual humor)的跨文化傳播開始給予越來越多的關注,這是因為,在當今這個媒體時代,幽默早已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文字、圖畫形式以及人們的日常會話中,而是隨著很多新興媒體的盛行大量出現(xiàn)在電影、戲劇舞臺和互聯(lián)網(wǎng)絡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0年,由英國持續(xù)出版社出版的《翻譯、幽默與媒體》(Translation,HumourandtheMedia)應運而生了。主編迪莉婭·奇里奧(Delia Chiaro)教授在序言里明確指出: “本書旨在研究一個更為廣闊、更為新穎同時也是學界關注相對較少的一個領域,主要探討電影、電視、漫畫書等媒介中幽默的翻譯”。(Chiaro 2010: 1)該書是首部專門研究以視聽媒介為載體的幽默與翻譯的著作,反映了幽默翻譯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該書是由英國利茲大學杰里米·芒迪(Jeremy Munday)教授擔任總編的《翻譯研究新進展》系列叢書之一,作為《幽默與翻譯》的下卷,與上卷《翻譯、幽默與文學》在內容上相對獨立。兩卷均由奇里奧教授擔任主編并作序,共收錄24篇論文,是迄今為止首部從跨學科視角分別對不同傳播媒介中的幽默進行探討的翻譯研究論著。
迪莉婭·奇里奧是長期在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現(xiàn)代口筆譯高級學院任教的英籍教授,近二十年來,一直活躍在幽默翻譯研究的學術舞臺上,尤其在視聽幽默的翻譯研究領域卓有成就,著述豐厚,曾擔任過多部學術論叢的主編。
《翻譯、幽默與媒體》一書共收錄論文13篇,作者來自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瑞典、中國、日本、美國等國,大多數(shù)都是在幽默與翻譯研究領域耕耘多年、成果頗豐的知名學者。限于篇幅,本文將主要對其中的11篇論文展開評介,期待能為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帶來更多有價值的思考和啟發(fā)。
意大利學者費德瑞克·扎內廷(Federico Zanettin)對單幅漫畫與連環(huán)漫畫中幽默的翻譯進行區(qū)分和比較,對已有相關研究進行梳理。他認為阿塔多和拉斯金(Attardo & Raskin 1991)的“言語幽默一般理論”(GTVH)并不能充分解釋漫畫中的幽默。當連環(huán)漫畫在其他國家出版時,不僅語言層面會發(fā)生一些改動,甚至一些非言語符號,如繪圖、顏色、版面等也可能會根據(jù)譯語文化的視覺傳統(tǒng)進行調整、改編或重新詮釋。以往研究通常會將其置于“受限型翻譯”的大框架下探討,將漫畫的視覺因素作為言語幽默翻譯的制約。然而,作者認為,視覺因素其實也可以對翻譯起到促進作用。
意大利學者瑞切爾·安東尼尼(Rachele Antonini)采用實證研究的方式,探討奧斯卡獎頒獎典禮中的幽默話語如何在意大利語同聲傳譯中得以展現(xiàn)。作者開篇指出: 幽默一般被公認為翻譯中最難處理的因素,一旦需要在同聲傳譯過程中傳遞,則難上加難。她之所以選擇奧斯卡獎頒獎典禮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在頒獎典禮的插科打諢中,以雙關、玩笑和反諷等形式為主的幽默使用頻繁,通常建立在美國人所熟知的文化典故之上。這成為意大利同傳譯員所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作者從2000、2001和2002年連續(xù)三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的意大利語同傳版本中截選了18段視頻,通過精心設計的問卷(分為三大板塊,共包含87個問題),考察四位不同的口譯員翻譯幽默話語時的策略,以及意大利觀眾對于譯文的感受?;趩柧斫Y果,作者最后對意大利語同聲傳譯在翻譯幽默話語時的質量給予了評估。
西班牙學者卡門·曼吉容(Carmen Mangiron)把幽默和電子游戲的本地化巧妙結合起來,以全球暢銷的日本角色扮演游戲《最終幻想》(FinalFantasy) 系列為案例,對該游戲的日語原版、美國版和西班牙版中幽默因素的處理進行了詳細比較和剖析。作者首先簡要概述了幽默的特點、幽默在電子游戲中的五種主要功能以及電子游戲的本地化翻譯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她認為,該游戲的幽默比較微妙,主要通過自我指稱、性格化塑造、個性語言與方言使用、性暗示、文字游戲以及雙關等幾種手段表現(xiàn)出來。游戲本地化的目的在于產生一個與原作感覺相當?shù)谋就涟姹?,為目標游戲者提供相似的游戲體驗。作者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該游戲的美國版相當于再創(chuàng)作,不僅改編了原來的游戲,還增加了劇中的幽默含量,增添了文化典故,在有些方面遠勝于原作。相比之下,從美國版翻譯而成的西班牙語版本,并沒有提及太多游戲場景外的文化因素。而這背后的原因是否與各國的翻譯規(guī)范有關,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中國香港學者邱偉平(Yau Waiping)研究香港這個雙語社會的語境下電影中的幽默如何翻譯,關注的焦點是雙語環(huán)境中語言、身份和權力之間的關系以及全球化的影響。他先以2007年美國動畫影片《辛普森一家》(TheSimpsonsMovie)的粵語配音版為案例,認為粵語配音版生動地將文字游戲、言語幽默和視覺笑話交織在一起,跨越了語言障礙,重新創(chuàng)造了喜劇情景。作者隨后又以其他幾部喜劇電影的港譯字幕片為例,重點討論了字幕中用粵語白話文來翻譯影片中的口語和性笑話所引起的種種問題,批判了香港字幕片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呈現(xiàn)的一種翻譯趨勢,即采用粵語白話文來對應外國娛樂片中的俚語、臟話和含有性暗示的話語,而采用標準國語翻譯其他內容。由于配音譯制片和字幕片中的對白不僅傳遞原片的幽默,還會從側面?zhèn)鬟_譯語觀眾的文化身份以及權力關系等信息,他主張字幕譯者應把語言中的標準和非標準要素都善加利用,避免僅僅把當?shù)胤窖跃窒拊谫嫡Z和粗俗語的使用上,否則可能導致進一步強化兩種語言之間權力關系的不對稱。
意大利學者羅塞托和奇里奧(Rossato & Chiaro)從觀眾接受這一視角展開實證研究,挖掘譯作如何影響觀眾對于幽默的感受。作者首先提出了四個假設,然后以德國喜劇片《再見,列寧》(GoodByeLenin!)(2003)的意大利配音版為樣本對44名觀眾展開問卷調查。由于該影片以柏林墻倒塌為主題,展現(xiàn)的是1989年至1990年間發(fā)生在一個東德家庭的故事,兩位作者在設計問卷之前,特邀兩位德國友人一同觀看電影并幫忙對視頻材料進行篩選,分別確認了文字游戲類幽默、文化背景類幽默和純粹的視覺幽默。問卷對象為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各不相同的44名觀眾,意大利人和德國人各占一半,而在這22個德國人中,有一半曾在前東德生活。問卷分為三大板塊,主要考察觀眾對于德國歷史的了解程度,對德語原版影片以及意大利語配音版本中幽默片斷的反應以及對于笑點的評估。結果表明,意大利觀眾在觀看意大利配音版的反應與前東德觀眾觀看影片時的反應更為相像,而與一直住在西德的觀眾的反應相差甚遠。作者認為,前東德觀眾較強的幽默體驗建立在熟悉影片中文化背景上,而意大利觀眾的相似反應或許可以說明,譯制片較高的質量以及翻譯中的文化順應有效增強了觀眾的幽默體驗。這一研究凸顯了以下兩點: 1)文化背景知識及相關經驗對于欣賞幽默的重要性;2)情感的疏離以及不帶偏見的態(tài)度對于產生心理沖擊的重要性。
瑞典學者托霍斯坦·施羅特(Throsten Schroter)重點探討語言游戲在配音和字幕譯制片中的翻譯以及質量評估等問題。作者首先回顧了語言游戲的不同類型,簡要概述了語言游戲的9種主要功能與效果,比如制造幽默效果,規(guī)避審查等,然后批判了“文字游戲不可譯”這樣的常見論調,認為這種觀點不僅對翻譯實踐毫無幫助,又有失準確。作者認為,如果不可譯的定義稍放寬松,就會發(fā)現(xiàn)語言游戲并不是全都“不可譯”,因為即使完全將語言游戲刪去不譯,也會對譯作產生影響,應被視為一個翻譯解決方案。作者最后探討了兩個重要問題: 一是如何在評估時做到客觀,二是語言游戲的翻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來衡量影片的整體翻譯質量。
西班牙學者帕特里克·扎巴比斯科(Patrick Zalbalbeascoa)研究了美國著名導演伍迪·艾倫電影中的主題及其西班牙語譯制片對這些主題的展現(xiàn)。他認為,伍迪·艾倫的喜劇作品獨具風格,為翻譯研究和幽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針對其作品翻譯中最常遇到的兩大難點——專有名詞和幽默的翻譯,作者主張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分別迎合其知識分子影迷與一般觀眾的需要。由于伍迪·艾倫早期的一些電影是在西班牙弗朗哥統(tǒng)治時期的壓制氛圍中譯制的,片中涉及性、宗教和政治性的因素被大量扭曲,影響了西班牙觀眾對其電影作品風格的評價。西班牙觀眾往往將其電影視作鬧劇類喜劇,而不是美國觀眾心中充滿智性幽默的喜劇。作者最后呼吁,伍迪·艾倫的所有電影最好能發(fā)行新版西班牙語DVD版本,既收錄最早的配音版本和質量更新的新配音版本,又能收錄不止一種字幕的翻譯版本,分別滿足普通大眾以及專業(yè)影迷的不同欣賞需求。
西班牙學者阿德里安·魯克(Adrian F. Luque)的個案研究圍繞馬克斯兄弟(Marx Brothers)多部電影作品中的幽默展開,通過許多生動的例子,著重探討了馬氏幽默在西班牙譯制片中的誤譯、過載翻譯與欠額翻譯。作者首先簡單介紹了這個美國20世紀30—40年代的喜劇團體及其影響力,隨后分析了影片中幾種主要幽默來源(黑色幽默、政治諷刺、視覺幽默等),闡述了影片語言和文化上的致笑機制。片中雙關語的言語內容有時與文化典故交融在一起,有時與突然出現(xiàn)的視覺噱頭緊密相關,是翻譯中的難點。針對西班牙觀眾對馬克斯兄弟影片接受的實證研究表明: 諸多因素影響影片在西班牙的傳播以及對馬氏幽默的解讀。盡管政治審查是其中一個因素,但是對其幽默造成更嚴重“污染”的因素在于譯制片中極度生硬、不夠口語化、缺乏文體變化的語言,導致西班牙觀眾對馬氏電影及其幽默有著“石化”的解讀,對于英語觀眾眼中“機智”、“有才氣”且“復雜”的馬氏幽默,西班牙觀眾貼在其上的卻是“荒謬”、“超現(xiàn)實主義”且“無厘頭”的標簽(Chiaro 2010: 190)。
比利時學者德克· 德拉巴斯提塔(Dirk Delabastita)的研究以BBC英國情景喜劇《法國小館兒》(‘Allo’Allo!)(1982—1992)為個案展開,剖析了原劇中多種口音與語言變體的特點和功能,以及荷蘭語字幕版和法語配音版對這些語言變體的處理。在這部以二戰(zhàn)為背景的喜劇中,人物形形色色,至少講4種不同的語言(英語、法語、德語和意大利語),而這4種語言所構建的現(xiàn)實世界乃是通過5種英語的語音變體得以呈現(xiàn): 帶有法語口音的英語,德語口音的英語,意大利口音的英語,純正英式英語以及蹩腳的英語,這些語音變體之間的鮮明對比彰顯了該劇的喜劇性。作者認為,劇作家用來構建多語社會現(xiàn)實的多語文本對譯者來說將是一個巨大挑戰(zhàn),譯者必須清楚原片對白中多種語言之間的關系如何展現(xiàn)或重構真實世界中的社會現(xiàn)實,并找到處理這些關系的恰當方式。作者詳細剖析了荷蘭語字幕版和法語配音版在應對這一問題時的優(yōu)劣得失。
意大利學者奇婭拉·布卡瑞拉(Chiara Bucaria)認為,在視聽翻譯研究中,針對觀眾對視聽產品譯制片的接受狀況展開的研究盡管相對較少,卻非常重要。她的個案研究以美國電視連續(xù)劇《殯葬風云》(SixFeetUnder)中的黑色幽默為例,通過比較該劇的意大利語字幕版和配音版,探討這兩種譯制方式在處理潛在翻譯難點時的差異,挖掘影響翻譯策略選擇的因素。作者總結了意大利語配音版對劇中幽默元素的3種主要處理方式,指出其顯著特點就是對文本的操縱,尤其表現(xiàn)在對臟話以及某些禁忌話題的處理。而該劇的字幕版緊貼英語對白,使用了相同的臟話,語言總體更加準確。作者深入分析了這些差異背后的原因,闡明意大利電視臺審查制度對配音翻譯的干預、字幕市場上嚴格的翻譯時間要求等因素對于翻譯質量的影響。
西班牙學者羅伯托·瓦德昂(Roberto A. Valdeon)探究了美國情景喜劇《威爾和格蕾絲》(Will&Grace)及其西班牙配音版在表現(xiàn)同性戀題材、模式化人物以及幽默方面的主要差異。文字游戲、文化典故以及其他副語言特征是該劇圍繞同性戀男主角展開的多種幽默構建方式。西班牙語譯制片在處理挖苦和諷刺類對白時基本上保留了原來的語義和幽默效果,但對雙關語的處理并不成功。作者認為,原作和譯作在展現(xiàn)同性戀特征時分別呈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差異,導致觀眾產生不同的解讀。
本書反映了當今媒體幽默與翻譯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1)跨學科的研究手段是本書最突出的特色。正如本書封底的介紹文字所言: “翻譯學和幽默學都是已經建立多年、成果頗豐的學科,但鮮有人將兩者相結合。本書著眼于電視、電影以及報刊等媒介中兩個學科的交集?!北緯堑谝徊繉⒎g、幽默與媒體集為一體的專門論叢,作者大多為翻譯研究領域的學者,在研究中巧妙借鑒了社會學、語言學、心理學、傳播學、影視學、接受美學、符號學、跨文化交際學等多個學科的成果,擴展了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2)研究視角新穎,選題涵蓋面廣。從研究內容上看,除了涵蓋傳統(tǒng)上關注較多的影視喜劇片的翻譯之外,還涉及電視節(jié)目中幽默的語內字幕翻譯、幽默廣告的全球傳播、漫畫的翻譯、電子游戲以及現(xiàn)場直播節(jié)目幽默因素的口譯等,涵蓋了媒體的諸多方面。不少選題以往研究均未關注過,視角獨特新穎,例如奧斯卡頒獎典禮中幽默話語的同聲傳譯研究,知名導演或喜劇演員作品的譯介研究與受眾審美接受分析等。主編之所以把漫畫的翻譯收錄到本卷中,是因為漫畫的翻譯與影視翻譯有許多共通之處,畫面與言語內容有緊密的聯(lián)系。而在敘事結構上,連環(huán)漫畫又跟電影作品有不少相像之處。(Chiaro 2010: 7-8)
從研究視角來看,本書突破了以往過多對幽默可譯性的探討以及翻譯策略的逐一列舉,而是開始關注幽默文本之外的、與翻譯活動密切相關的各種社會、文化因素對于譯制作品的影響,將目光更多投射到原作與譯作的操縱者及接受者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上,尤其是受眾對幽默的感知與接受上,畢竟“笑者在幽默實現(xiàn)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譚達人 1997: 134)。譯語受眾對幽默的反饋更有助于研究者更好把握影響幽默跨文化之旅的諸多因素。13篇文章中,有5篇以受眾的接受性為視角進行分析。
3)研究方法以實證研究為主,例證涉及多種語言的轉換。論文絕大多數(shù)為個案研究,除理論演繹和例證分析之外,還通過訪談、問卷等多種方式以及定量分析,力求論證更加科學客觀,擺脫以往對幽默翻譯隨感似的研究或對譯作較為主觀的評判。實證研究盡管耗時耗力(Rossato & Chiaro的研究歷經一年之久),卻更有說服力,是當今幽默與翻譯研究領域的發(fā)展趨勢之一。此外,本書作者大多來自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比利時等雙語或多語程度較高的歐洲國家,在研究中善于利用多語譯本進行分析比較。例如,有的研究涉及對日語版、美語版和西班牙語版的平行比較,有的例證來自歐美電影的德語配音片和丹麥語字幕片,還有的研究涉及多種英語口音、荷蘭語與法語版本的比較等。
本書新穎的選題、跨學科的視角以及扎實深入的研究使我們對目前國際幽默翻譯研究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有了更為清晰的了解,部分學者的個案研究為未來相關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媒體幽默的翻譯研究在我國還是一個有待開墾的領域,期待本書為感興趣的國內學者帶來更多有價值的思考和啟發(fā)。
Chiaro, D. 1992.TheLanguageofJokes—AnalyzingVerbalPlay[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hiaro,D. 2005. Verbally expressed humour and translation: An overview of a neglected field [J].Humor: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orResearch(2):135-145.
Chiaro, D. (ed.). 2010.Translation,HumourandtheMedia(TranslationandHumour,Volumn2)[C].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Nilsen, D. L. F. 1989. Better than the original: Humorous translations that succeed[J].Meta34(1): 112-124.
范曉慧. 2009. 影視幽默的可譯性研究[J].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 (11): 92-97.
毛榮貴. 1992. 英語幽默語言漢譯漫談[J]. 外國語 (1): 48-52.
譚達人. 1997. 幽默與言語幽默[M].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