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自由意志與語言學實證研究*

      2014-03-20 04:44:50河南大學徐盛桓
      外文研究 2014年1期
      關鍵詞:語言學大腦語言

      河南大學 徐盛桓

      這里是有關科學研究的三個觀點:

      一、在科學研究(包括人文科學研究)中,問題的解決可以通過三種途徑:理論思辨、定量分析、實驗發(fā)現(xiàn)問題和對結論進行實證檢驗。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先后順序并不是固定的,而且可以由不同的研究主體分別完成。

      二、在研究中,包括語言學研究,思辨是基本的研究環(huán)節(jié),它的直接的實現(xiàn)形式是理論的思考、推理和建構;一項研究不能缺了基本環(huán)節(jié)。

      三、實證研究是研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這些觀點的基礎上,本文只談論語言實證研究中一點應該注意的問題:自由意志與語言學實證研究的關系;只提到這一點,難免掛一而漏萬。

      在展開具體論述之前,我想回顧一下科學研究的發(fā)現(xiàn)史上的一些著名案例,盡管它們都不是人文科學研究的例子,但是,正因為自然科學研究的成果都可以這樣獲得,這就更啟發(fā)我們:任何科學研究都離不開思辨這一基本環(huán)節(jié)。當然,如果當時或日后輔以實證研究會更完美。

      先從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發(fā)現(xiàn)說起。我們在中學學物理時就知道,光既具有波動特性,又具有粒子特性,這就是波粒二象性。對于光的性質,近代哲學家笛卡兒提出了兩點假說:一是認為光是類似于微粒的物質;另一點是援引亞里士多德的一個假想的概念認為光是一種以“以太”(aether)為媒質的壓力。從17世紀初笛卡兒提出這兩點假說開始,至20世紀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終結,前后的探索共經歷了三百多年的時間,牛頓、惠更斯等多位著名的科學家是這一論戰(zhàn)雙方的主辯手;正是他們的努力思考逐步揭開了遮蓋在“光的本質”外面那層撲朔迷離的面紗。在此期間,1887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爾遜與化學家莫雷以“以太漂流”實驗否定了以太的存在;1905年3月,愛因斯坦在德國《物理年報》上發(fā)表題為《關于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推測性觀點》的論文,認為大量光子的產生,在其時間的平均值上,光表現(xiàn)為波動;對于個別光子產生的瞬間值,光表現(xiàn)為粒子性;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揭示微觀客體的波動性和粒子性的統(tǒng)一,即波粒二象性。當時愛因斯坦在伯爾尼專業(yè)局工作,那里各種條件都很差,沒有實驗條件,愛因斯坦通過考察經典物理學中的一些論述發(fā)現(xiàn),伽利略變換同光速不變之間存在著矛盾。他揭示了這一矛盾現(xiàn)象的實質就是波動同粒子運動的差異,并通過定量的數(shù)學表達,得到光的波動和粒子運動的認識,寫出了上述論文,在理論上提出了一個劃時代的認識;這樣,實驗的驗證就只能留待其他人去做了。1921年,愛因斯坦因為揭示“光的波粒二象性”這一科學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光一直被認為是最小的物質,探索光的本性也就等于探索物質的本性;整個物理學的發(fā)展史正是圍繞著物質究竟是波還是粒子而展開的,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L.V. de Broglie)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也跟波粒二象性有關。德布羅意大學時最初學的是歷史和法律,后來受了法國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龐加萊(J. H. Poincare)著作的影響,轉攻物理。那時,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研究成果剛剛確立,但是物理學界還是認為物質的基本性質只有粒子性。德布羅意注意到光同其他物質具有的相似性,因此認為物質也是波粒二象性的對稱統(tǒng)一。1924年他在博士論文中論述了物質的波粒二象性,提出了“物質波”(matter wave)的概念,給出了物質波的定量表達式。為此,1929年他史無前例地憑博士論文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56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合作,解決了當時的θ-τ之謎,也就是后來所稱的K介子有兩種不同的衰變方式:一種衰變成偶宇稱態(tài),另一種衰變成奇宇稱態(tài)。如果弱衰變過程中宇稱守恒,那么它們必定是兩種宇稱狀態(tài)不同的K介子,但是從質量和壽命來看,它們又應該是同一種介子。他們通過分析,認識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并提出了幾種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不是守恒的實驗途徑。次年,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李政道和楊振寧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學術界的公認,并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也是主要通過理論思辨的研究獲得成果的例子。

      科學問題的解決可以通過三種途徑:理論思辨的假設、分析、推論和論證;定量統(tǒng)計分析;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通過實驗對結論進行驗證。但是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先后順序并不是固定的。新西蘭著名實驗物理學家盧瑟福(E. Rutherford)發(fā)現(xiàn)原子結構是從實驗環(huán)節(jié)開始的,他通過實驗獲得了元素的半衰期就是從一個元素蛻變?yōu)榱硪粋€元素的認識,從而建立起原子結構說,1908年他因“元素蛻變以及放射性實驗”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量子力學的奠基人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M. Planck)因其量子力學的研究而在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而他建立量子論是從數(shù)學論證開始的;上文提到愛因斯坦等人的研究是從理論的思辨和推理開始的。自然科學研究是這樣,這應該能給人文科學包括語言學研究一些啟示。

      自然科學是探索自然界的奧秘。自然界一是一、二是二,所進行的探索從原則上來說最終總是可以通過實證驗證的。自然科學的實證研究(empirical study)要求研究者收集和觀察有關的資料并為提出理論假設或檢驗理論假設而展開實驗。實證研究具有鮮明的直接經驗性、實證性,強調得到的有關理論知識和規(guī)則、規(guī)律要建立在觀察和實驗的經驗事實之上,通過經驗觀察的數(shù)據(jù)和實驗結果來揭示一般結論,并且要求這種結論在同一條件下具有可以重復的特點,能夠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對象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fā)展規(guī)律。

      人文科學,包括語言學研究,早期主要是通過思辨完成的;近代以來,由于心理學實驗、聲學物理實驗的興起和數(shù)理統(tǒng)計學的廣泛應用,語言學作為一種口耳之學也有了這些方面一定程度的實證研究;在現(xiàn)當代,更深入的實證研究在人文科學業(yè)已開展起來,隨著計算機科學和腦科學的蓬勃發(fā)展,也隨著對語言多方位的屬性的深入揭示,通過語料庫的輔助研究和運用腦科學研究如事件相關電位 (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儀、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儀的應用,在語言學研究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語言學實證研究的具體手段包括觀察法、調查法、引證法、個案法、訪問法、問卷法、實驗法、語料庫運用法、統(tǒng)計分析法等等,通過這些方法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和確定有關因素間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數(shù)量關系,從數(shù)量關系總結出有關的規(guī)律性的結論。先進的腦科學研究儀器得到了應用,一些人文科學家、語言學家希望通過實證研究,使研究更具有客觀性、可重復性,真正解開人的大腦中、心智中的語言的秘密。

      做過實證研究的人都知道,在一項稱之為實證的研究中,其實理論性的思辨一直貫穿研究的始終,從研究開始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假設,在研究過程中進行必要的演繹和邏輯分析,在研究結束時進行歸納,都離不開思辨。而理論性研究也會涉及一定的實證。因此,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證研究,其實有時是主次、多少的問題,是相對的,通常不會是絕對的只有其一而沒有其二。所以,我們打算這樣進行區(qū)分:主要是依靠理論思辨獲得結論的還是以實證手段獲得結論的。前者,在研究中有研究主體所相信或默認的有關學科的理論和常規(guī)的邏輯規(guī)則提供規(guī)范,使得研究遵循一定的理論指導,人們就把這個過程叫作規(guī)范性研究(normative study);后者當然不能脫離理論的指導,但由于研究過程主要是依靠實證的手段,就叫作實證性研究。下面只就當前很熱的語言運用過程中運用“事件相關電位”測量的實證研究簡單談一點看法。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發(fā)生的“認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使語言的研究發(fā)展為語言的認知研究,語言學則成為同哲學、心理學、腦科學、人類學、計算機科學并列的六大支撐學科之一。(Miller 2003: 143)一方面是語言的生物學屬性的進一步揭示,一方面是腦科學研究的迅猛發(fā)展,21世紀成為“大腦世紀”,人類要把解開大腦的秘密提到科學研究的日程上來。語言研究使用腦醫(yī)學的生物學研究的ERP儀器就是在這樣的學科發(fā)展的背景下開展起來的;這樣的研究,就是試圖在一定程度上將語言研究當作一種人的生理現(xiàn)象進行研究,把語言的表征還原為一種腦生物信號的過程。

      美國著名神經心理實驗學家李貝特(B. Libet)指出,“心理現(xiàn)象,包括意識經驗,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大腦里的現(xiàn)象;但是,當前即使是最完善的檢測都無法直接觀察到物理性的大腦(physical brain)本身”(Libet 2003: 26)。目前間接觀察的方法是:認定大腦做出決定的結果是取決于大腦的構成與處理信息的方式,而大腦意識的神經活動如做決定的行為、感知、思想等,可從大腦神經信號加工過程來間接觀察,如了解在這期間的腦皮層的變化、時間維度、腦電波的波幅和走向等,從而了解大腦對這樣的語言現(xiàn)象的大腦機制,從中推知語言運作的機制。這就是把這些活生生的但不可觀察得到的思維活動、言語活動還原為大腦神經活動的脈沖信號,這有利于對此進行神經生物學測量的精確化,使精神現(xiàn)象成為可客觀量度的現(xiàn)象;用ERP進行語言研究的方法就是根據(jù)這一原理出發(fā)的。目前,從語言學研究來說,這種儀器以及其他兩三種儀器,是能間接“觀察”到語言運作的較理想的設備。

      用ERP進行研究的先驅李貝特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開始進行觀察大腦皮層受刺激后發(fā)生的電位變化這一類的實證研究了(如Libetetal. 1982: 322-325),當時他們這一研究是使用“單側的準備電位”(lateralized readiness potential),即為意識活動做準備而發(fā)生的電位。到現(xiàn)在,ERP除了在腦醫(yī)學使用外,在研究大腦的認知功能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國內外也將其廣泛地用于語言研究。事件相關電位研究涉及的物理因素有:ERPs各成分有不同的頭皮分布;靶刺激概率越小,波幅越高,反之波幅就減小;從刺激的時間間隔來說,間隔越長,波幅越高;從刺激的感覺通道來說,聽、視、體的感覺通道皆可引出ERPs,但其潛伏期及波幅不盡相同。這些方面的確可以客觀地反映一定的語言活動的腦活動情況。作為其內源成分的P300是ERP中最典型最常用的成分,并與認知過程密切相關,被視為窺測心理活動的一個窗口,是腦研究的一種新型手段。事件相關電位具有高時間分辨率的特點,這使其在揭示認知的時間進程方面極具優(yōu)勢,正如廖巧云所言:有學者用ERP探討了不同類型的熟語的表征和加工的時間進程和神經機制,豐富了人們對語言在大腦里加工的認識;“ERP(應用于語言學的)研究具有廣闊的前景”(廖巧云 2013: 12)??傊谡Z言學研究中引進包括ERP儀一類的儀器設備是語言學研究的大好事,體現(xiàn)了研究手段的多元化和研究視野的擴展,運用得得當,能豐富和加深我們對語言的認識,使語言學研究打開一個新的局面。但是,在我們充分認識運用ERP儀器進行語言研究的長處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留意它可能存在的某些短板。

      在進行認知神經語言學的實證研究時,不但所涉及的物理因素會發(fā)生影響,受試的心理狀態(tài)、生理因素也是重要的變量。這里有一個根本的原理不容忘記:人是有自由意志和主觀能動性的;正是人的自由意志、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在進行語言活動的時候表現(xiàn)出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意識還會在當時不同的生理狀態(tài)下有不同的反應,因為大腦是涉身的大腦(embodied brain)。語言活動的本質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而人的精神活動所涉及的大腦固然“是自然的產物,人的思維在本質上與自然界服從于同一的規(guī)律”;但同時“從自然中生成的人類及其思維,又不僅僅是按照‘自然的尺度’、‘物的尺度’去適應自然,而且是按照‘人的目的’、‘人的尺度’去改造自然,因此在思維和存在的相互關系中,又必須承認思維的能動性”(孫正聿 2012: 6)?!耙环矫?,人類毫無疑問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擁有著潛意識、內在沖動和基因設置;這種情況導致了自然科學將人的行為歸溯為化學反應、神經表現(xiàn)、基因條件和生理活動的機制。另一方面,人又不完全從屬于自然界的因果鏈條,不完全受制于自然規(guī)律的必然性,而是一種擁有自由意志的行為主體;這種情況導致了人文社會科學及日常心理學基于人的自由意志、基于人類所特有的感知和判斷力及決斷能力,認為人的種種行為在一定條件下基于理性的可理解的動因,它們并非預先就被決定好了的”(甘紹平 2013: 89)。還是拿ERP的實驗來說,受試個人即時的和通常習慣性的心理因素和生理條件對測試的影響不容忽視。這些因素可以集中地表現(xiàn)為受試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如電位檢測過程中受試的主動參與與否會產生影響,因而受試的自覺意識、覺醒狀態(tài)、注意力是否集中、主動投入的程度、對對象的喜惡等皆可發(fā)生影響,受試只有識別靶刺激并做出反應才能誘發(fā)出ERPs成分,因此,受試對作業(yè)難度的判斷和認定從而做出的反應也很有影響:感到難度大反應慢,波幅就會降低,潛伏期就會延長;從受試的個人生理情況來說,不同年齡的受試其波幅及潛伏期不同:潛伏期與年齡呈正相關,波幅與年齡呈負相關。這些其實就是個體的即時的和習慣性的意向性對ERP實驗的干預,說到底這些都是個人的自由意志在直接或間接地發(fā)揮作用。

      對自由的探索一直是人文科學研究的一個主導動機,也是語言研究十分關注的論題?!八^自由,是指擁有行為能力的人類個體能夠自我決定,意味著當事人在某一給定的場景下,有能力不受外在和內在的因素的強制,做出一種與其事實上已經做出的選擇完全不同的選擇?!?甘紹平 2013: 84)自由可分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前者指行為主體能夠擺脫外在因素(社會和政治層面)的強制和內在因素(身體需求、感性沖動、情感偏好)的阻礙”;后者指行為主體的“自我決斷能夠得到真正的落實,……不僅是設定目標,而且還能選擇途徑、采取措施、滿足需求、完成心愿”(甘紹平 2013: 84)。自由又分意志自由和行為自由,“簡單來說,意志自由是行為自由的基礎,行為自由是意志自由的實現(xiàn)”(甘紹平 2013: 85)?;氐秸Z言,句型的選擇就是體現(xiàn)了一種最常見的、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甚至已經習焉不察的語言運用的自由意志。例如面對同一個事件作為表達對象,人們很難期待即使是相同的語言社區(qū)(language community)(例如漢語區(qū)的人)不做任何的選擇都用同一個句型表達。

      世界上的東西都可能表現(xiàn)出某種因果關系,人們的物質活動取決于粒子物理學意義上的原因,人們的精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神經生物學意義的原因。在精神活動中,包括語言活動,要靠大腦和身體,而大腦和身體本身也是物質,也是自然進化的產物,人們運用語言也要依靠大腦神經的運動,這是語言運用的一種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但人的精神活動有一個特點:它不完全取決于神經生理學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因為人們還有自主意志,人們表現(xiàn)出的意愿、偏好、決斷等等的心智活動,并不必然是唯一的選擇。“針對復雜的多樣的人的行為,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都試圖做出自己的解釋”(甘紹平 2013: 89)。自由意志的存在使得運用ERP儀器進行研究同其他的一些儀器或方法一樣,實際上都是帶有個案性質的研究,所獲得的腦電位圖其實是反映了受試實時的心理生理狀態(tài)的,不可能像在真空管里進行的自由落體運動的實驗,不管是羽毛還是鋼珠,其加速度不受影響。因此,如何使用得出來的數(shù)據(jù),應該充分考慮自由意志在語言運用中可能對ERP實驗造成的“干擾”。

      同時,思維活動、語言活動一旦歸化為大腦神經的電位信號、還原為神經過程,思維活動、語言活動就失去了它們的原來的本性和鮮活的色彩而成為一幅幅的圖片和一組組的信號,分析這些圖片和信號的確能讓我們獲得對語言表達式加工的時間進程和神經機制的認識。但是語言研究是語言研究,對語言表達式加工的時間進程和神經機制的認識是否就是對語言的自身機制的研究,看來值得思考。

      我國外語界的外國語言學研究,無論是理論性的還是實證性的,都是以進口的理論和方法為主導的。開放改革三十多年,這些研究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但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探討這里的得失,以下中外兩位大學校長的言論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fā)。

      將近一個世紀之前的1918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學開學演說詞中闡述道:“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yǎng)成資格之場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場所。學者尤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yǎng)成學問家之人格。”同年,他在《〈北京大學月刊〉發(fā)刊詞》中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所謂大學者,非僅為多數(shù)學生按時授課,造成一畢業(yè)生之資格而已也,實以是為共同研究學術之機關。研究也者,非徒輸入歐化,而必于歐化之中為更進之發(fā)明;非徒保存國粹,而必以科學方法,揭國粹之真相。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蔡元培先生主張“兼容并包”,崇尚“思想自由”,他認為教育者的使命是要使受教育者“走出奴化狀態(tài)”,萬不可將思想者當成有問題有缺陷的神經病而加以扼殺。2007年,美國哈佛大學第28任校長福斯特女士(D. G. Faust)在就職典禮上發(fā)表了她的就職演說《放飛我們最富挑戰(zhàn)性的想象力》。她在這里說的大學教育觀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振聾發(fā)聵。她說:大學的確要承擔責任,例如要求畢業(yè)率、入學率、考試分數(shù)、研究經費、教師的論著數(shù)目等等;但這些硬性的指標本身并不能說明我們取得多大的成績,更不能說是大學所力求達到的指標,雖然我們知道這些指標很重要,但我們的目標要比這些大得多;一所大學,既要回頭看,也要向前看,看的方法必須也應該與大眾當下所關心或是所要求的相對立,即大學必須對永恒做出承諾。(以上內容摘自網絡)

      一個世紀前,民國剛成立不久,中國人剛剛接觸到西方的“賽先生”,蔡元培就已經提出,“研究也者,非徒輸入歐化,而必于歐化之中為更進之發(fā)明”;想一想,開放改革三十年了,我們在國外語言學的研究中,“必于歐化之中為更進之發(fā)明”做了多少工作?福斯特校長高屋建瓴地描繪了世界一流大學的精神:反抗功利,拒絕媚俗,拆除樊籬,崇尚創(chuàng)新;我們在研究時能不能拒絕媚俗,拆除我們心目中唯項目、經費、評獎、論文數(shù)目等建起的“樊籬”?福斯特校長說得好:我們知道這些指標很重要,但我們的目標要比這些大得多?!按髮W必須對永恒做出承諾”。

      大學究竟是干什么的?我們的研究究竟是干什么的?唯有回歸到科學研究的本源上去,我們才能弄明白:大學是個修煉的場所,青年學子在大學里進行研究,確立人格、拓展個性,刷新思想、開闊眼界;大學也是個磨煉的空間,青年學子在此萌發(fā)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想象力,激活探索世界的興趣,提升判斷是非的本領。改革開放以來,思想的解放和價值的多元體現(xiàn)了社會的進步;但是所引進的理論、儀器和方法如何運用得更好,需要我們好好地思考。

      Libet, B. 2003. Can conscious experience affect our brain?[J].JournalofConsciousnessStudies10(12): 26; 24-28.

      Libet, B.etal. 1982. Readiness potential preceding unrestricted spontaneous pre-planned voluntary acts[J].ElectroenencephalographyandClinicalNeurophysiology54: 322-325.

      Miller, G. A. 2003.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7(3): 141-144.

      甘紹平. 2013. 意志自由與神經科學的挑戰(zhàn)[J]. 哲學研究(8): 84-94.

      廖巧云. 2013. 后現(xiàn)代哲學視域中的認知神經語言學進路[J]. 外語學刊(5): 8-13.

      孫正聿. 2012. 恩格斯的“理論思維”的辯證法[J]. 哲學研究(11): 3-10.

      猜你喜歡
      語言學大腦語言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認知語言學與對外漢語教學
      最強大腦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最強大腦
      最強大腦
      最強大腦
      我有我語言
      語言學與修辭學:關聯(lián)與互動
      當代修辭學(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
      遂溪县| 公安县| 荣昌县| 兴国县| 丰台区| 诸城市| 新邵县| 五河县| 海淀区| 孙吴县| 潮州市| 七台河市| 阿合奇县| 永宁县| 杂多县| 防城港市| 云梦县| 和顺县| 南昌市| 即墨市| 留坝县| 长垣县| 德安县| 井陉县| 大渡口区| 吉木萨尔县| 嘉定区| 莒南县| 五莲县| 调兵山市| 桑植县| 遂昌县| 黑水县| 太谷县| 湟中县| 通山县| 连山| 建阳市| 临夏县| 云浮市| 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