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孝經(jīng)》:承接偉大的文化傳統(tǒng)

      2014-03-20 01:14:35張京華
      武陵學(xué)刊 2014年1期
      關(guān)鍵詞:孝經(jīng)圣人孔子

      張京華

      (湖南科技學(xué)院濂溪研究所,湖南永州 425100)

      □中華德文化研究□

      《孝經(jīng)》:承接偉大的文化傳統(tǒng)

      張京華

      (湖南科技學(xué)院濂溪研究所,湖南永州 425100)

      《孝經(jīng)》一書,正文僅1 800余字,但地位極為特殊。有學(xué)者認(rèn)為《孝經(jīng)》之稱為“經(jīng)”尚在漢代立太學(xué)講《五經(jīng)》之前,其意義重大尚在各經(jīng)之上,有“大本”、“總會”之稱,可謂經(jīng)中之經(jīng)。“學(xué)”、“教”、“孝”三字形、音、義均有其相同的形態(tài),即均與“爻”字相關(guān),解為上行下效之“效”。父祖行,子孫效;圣人行,賢人效。凡我華夏子孫,當(dāng)以承接文化傳統(tǒng)為孝。孔子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刪述《詩》《書》,殿以《孝經(jīng)》,其意欲以紹述三代文明為期許,以承接神州固有文化傳統(tǒng)為胸懷,此則孔子之“孝”也,孔子之“作”也,孔子之所以為“圣人”也。

      《孝經(jīng)》;孔子;文化傳統(tǒng)

      一 《孝經(jīng)》之為經(jīng)

      《孝經(jīng)》一書,正文僅1 800余字,但地位極為特殊。有學(xué)者認(rèn)為《孝經(jīng)》之稱為“經(jīng)”尚在漢代立太學(xué)講《五經(jīng)》之前。如宋儒黃震著《黃氏日抄》、清儒陳澧著《東塾讀書記》,都將《孝經(jīng)》列在首卷,位于《五經(jīng)》之上?!对姟贰稌贰抖Y》《樂》,常人所誦讀,《易》則“探賾索隱,鉤深致遠(yuǎn)”,不便初學(xué),而《孝經(jīng)》與《春秋》更多地寓含了孔子的宗旨、大義,后人認(rèn)為其意義重大尚在各經(jīng)之上。其中《孝經(jīng)》獨(dú)有“大本”、“總會”之稱,可謂經(jīng)中之經(jīng)。

      孔安國《古文孝經(jīng)》序稱:“《孝經(jīng)》者何也?孝者,人之高行;經(jīng)者,常也。自有天地人民以來,而孝道著矣?!?/p>

      鄭玄《孝經(jīng)注》自序稱:“《孝經(jīng)》者,三才之經(jīng)緯,五行之綱紀(jì)。孝為百行之首;經(jīng)者,不易之稱?!?/p>

      鄭玄《六藝論》曰:“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恐道離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jīng)》以總會之?!?/p>

      《中庸》曰“大經(jīng)大本”,鄭玄注:“大經(jīng)謂《六藝》,而指《春秋》也;大本,《孝經(jīng)》也?!?/p>

      《孝經(jīng)緯·鉤命決》曰:“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jīng)》?!庇衷唬骸翱鬃釉唬骸洞呵铩穼偕?,《孝經(jīng)》屬參?!庇衷唬骸翱鬃釉疲骸^我褒貶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倫之行,在《孝經(jīng)》。’”

      邢昺《孝經(jīng)注疏》序稱:“是知《孝經(jīng)》雖居六籍之外,乃與《春秋》為表矣?!?/p>

      黃道周《孝經(jīng)集傳》序稱:“《孝經(jīng)》者,道德之淵源,治化之綱領(lǐng)也?!读?jīng)》之本皆出《孝經(jīng)》,而《小戴》四十九篇,《大戴》三十六篇,《儀禮》十七篇,皆為《孝經(jīng)》疏義?!?/p>

      皮錫瑞《經(jīng)學(xué)歷史》曰:“漢人推尊孔子,多以《春秋》、《孝經(jīng)》并稱。《史晨奉祀孔子廟碑》云:‘乃作《春秋》,復(fù)演《孝經(jīng)》?!栋偈涫繁吩疲骸鬃幼鳌洞呵铩?,制《孝經(jīng)》?!w以《詩》、《書》、《易》、《禮》為孔子所修,而《春秋》、《孝經(jīng)》乃孔子所作也?!?/p>

      二 古人為孝之次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曾子曰:

      “烹熟鮮香,嘗而進(jìn)之,非孝也,養(yǎng)也?!保ā洞蟠鞫Y記》)曾參以孝著聞,但他自己說:“參,直養(yǎng)者也,安能為孝乎?”

      有孝敬,有孝養(yǎng)。如果沒有敬,只有養(yǎng),那么養(yǎng)就不能稱之為孝。而今人往往看重儀式活動,如跪拜、唱歌之類,又似乎只做敬,不做養(yǎng),也不是完全的孝。

      曾子論孝曰:“養(yǎng)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禮記》)曾子所說養(yǎng)、敬、安、卒,將孝劃分為四種程度。

      古人又分孝為大中小三等。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庇衷唬骸靶⒂腥盒⌒⒂昧Γ行⒂脛?,大孝不匱?!保ā抖Y記》)

      古人還分孝為始、中、終三段?!缎⒔?jīng)·開宗明義章》曰:“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yáng)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p>

      甚至不孝也有等級。如孟子曰:“不孝有三?!庇衷唬骸笆浪姿^不孝者五。”

      三 《孝經(jīng)》之“五孝”

      《孝經(jīng)》文本結(jié)構(gòu)的最明顯特征,首先是分列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章,稱為“五孝”:“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謹(jǐn)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邢昺疏:“凡有五章,謂之五孝。”“五孝者,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所行之孝也?!保ā缎⒔?jīng)注疏》)

      “五孝”各有不同的等級層面,與上述孝道之大中小三等、始中終三段,意義不同,不可以一身而兼有之,名位高的人要求有更高的承當(dāng)。

      與“五孝”等級最貼近的一段話,見于《禮記·曲禮下》:“國君去其國,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廟也!’士曰:‘奈何去墳?zāi)挂玻 倍抖Y記·禮運(yùn)》曰:“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左傳》鄖公辛曰“滅宗廢祀,非孝也”,可作這句話的補(bǔ)充。其中,四海為天子之責(zé),社稷為諸侯之責(zé),宗廟為大夫之責(zé),墳?zāi)篂槭咳酥?zé),而庶人匹夫亦謹(jǐn)守其烏鳥私情,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身為天子諸侯,不可以與匹夫論孝;身為庶人,也不可以與天子諸侯論孝。

      《后漢書》載漢明帝:“當(dāng)謁原陵,夜夢先帝、太后如平生歡。既寤,悲不能寐。即案歷,明旦日吉,遂率百官及故客上陵。其日,甘露降于陵樹,帝令百官采取以薦。會畢,帝從席前伏御床,視太后鏡奩中物,感動悲涕,令易脂澤裝具。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焉。”

      這段珍貴而感人的情節(jié),顧炎武卻有批評,認(rèn)為:“此特士、庶人之孝,而史傳之以為盛節(jié)。故陵之崇,廟之殺也;禮之瀆,敬之衰也?!蔽辉谔熳佣c士人、庶人同孝,故亭林譏之。

      四 “雖欲孝,誰為孝?”

      由此便產(chǎn)生出一個問題:孔子生三歲而父亡,未冠而母亡,原本無可盡孝,他為什么要作《孝經(jīng)》?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參》記載:“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yè),作《孝經(jīng)》。”

      《漢書·藝文志》曰:“《孝經(jīng)》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p>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曾參》記載:“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經(jīng)》?!?/p>

      但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丘生而叔梁紇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魯東,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薄翱鬃幽杆溃藲浳甯钢椤?,“郰人輓父之母誨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禮記·檀弓上》記載:“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于五父之衢。人之見之者,皆以為葬也。其慎也,蓋殯也。問于郰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孔子少孤,甚至不知父墓所在。如果他想冬溫夏凊,昏定晨省,左右就養(yǎng),進(jìn)奉飲食,像曾參那樣“躬行匹夫之孝”,胡可得也?

      如果他想“哭不偯,禮無容”,“擗踴哭泣,卜其宅兆”,像《孝經(jīng)》所述孝子之喪親那樣,胡可得也?

      曾子曰:“親戚既歿,雖欲孝,誰為孝?老年耆艾,雖欲弟,誰為弟?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時?!保ā洞蟠鞫Y記》)

      五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

      孔子在《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中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贝苏Z謂孝為體,教為用;先有孝,后有教。故唐玄宗御注:“言教從孝而生。”唐玄宗序又云:“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邢昺疏引《禮記·祭義》中曾子曰:“眾之本教曰孝”,二語互證。“孝”與“教”的先后體用關(guān)系本極明朗。

      但孔子在《孝經(jīng)·三才章》又云:“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鼻罢哐浴靶ⅰ?,后者忽然轉(zhuǎn)而言“教”。

      并且“化民”意即“教民”,教之化民,語意重復(fù)。據(jù)文意,“先王見教”必作“先王見孝”為是。

      司馬光《孝經(jīng)指解》曰“:‘教’當(dāng)作‘孝’,聲之誤也?!?/p>

      朱熹《孝經(jīng)刊誤》曰:“其曰‘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又與上文不相屬,故溫公改‘教’為‘孝’,乃得粗通?!?/p>

      黃道周《孝經(jīng)集傳》疏解云:“孝而可以化民,則嚴(yán)肅之治何所用乎?孝,教也?!彪m未明言改字,其實(shí)解“教”為“孝”。

      但《春秋繁露》、《白虎通義》、鄭玄注引此句,已作“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

      故劉沅《孝經(jīng)直解》持異議曰:“不曰‘孝’而曰‘教’者,王者立教必本于孝,不必改教為孝也?!瘪R其昶《三經(jīng)誼詁·孝經(jīng)誼詁》曰:“《春秋繁露》、《白虎通》引此經(jīng)皆作‘教’字,溫公易之‘孝’字,非是?!?/p>

      今按《佚存叢書》本《古文孝經(jīng)》“孝”字與今體相同,“教”字均作“”,與散盤銘文同。而“孝”古文作“”,與“”字右文且諧聲,本出一義,實(shí)可通用?!跋韧跻娊讨梢曰瘛?,當(dāng)作“孝”而作“教”,疑出漢儒訓(xùn)讀之誤,非由字之誤與聲之誤也。

      六 右文與諧聲

      “教從孝生”一語可以由義理言之,亦可以由訓(xùn)詁言之。由訓(xùn)詁言之,孝、教、學(xué)三字右文且諧聲,字源相同,可以通用。

      古人所論,有“學(xué)”、“教”從“孝”之說,宋人王去非、清人侯度先后倡之。

      王應(yīng)麟《困學(xué)紀(jì)聞》卷七《孝經(jīng)》曰:“王去非云:‘學(xué)者學(xué)乎孝,教者教乎孝,故皆從孝字?!群?、蒙齋謂古‘孝’字只是‘學(xué)’字。愚按《古文韻》‘學(xué)’字,古《老子》作‘’?!獭郑亚洹蹲种浮纷鳌?。”[1]

      日本朝川鼎《古文孝經(jīng)私記》卷下《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解》全引《困學(xué)紀(jì)聞》,曰:“善乎王去非之言!……蓋謂孝外無學(xué)又無教也。夫子于首章發(fā)一經(jīng)之端,而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不其然乎!其字形,古《老子》作‘’,郭昭卿《字指》作‘’?!盵2]

      陳澧《東塾讀書記》卷二《論語》引侯度之說:“‘學(xué)之為言效也?!粑嵊押钭忧僭疲骸畬W(xué)之為言效也,如學(xué)書者云學(xué)歐學(xué)褚是效歐效褚也,學(xué)詩者云學(xué)杜學(xué)韓是效杜效韓也,學(xué)梓匠輪輿亦效其師為梓匠輪輿也?!苏f最明切。”

      此外,《論語》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敝熳蛹⒃唬骸皩W(xué)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fù)其初也”?!稏|塾讀書記》卷二《論語》曰:“朱注云:‘學(xué)之為言效也,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澧按:‘學(xué)’訓(xùn)‘效’,見《尚書大傳》及《廣雅·釋詁》?!笫ヒ啾匦仁ィ笸跻啾匦韧??!笥X效先覺’,圣人復(fù)起,不易斯言矣。”

      1933年魏建功論字音之轉(zhuǎn),曾舉例云:“其音之轉(zhuǎn),猶……‘爻’之于‘學(xué)’、‘覺’……皆所謂‘鼻通相轉(zhuǎn)’。”[3]其已注意到“學(xué)”、“覺”與“爻”的關(guān)系,惜未深論。

      宋明以來學(xué)者王圣美、戴侗、王觀國、張世南、黃生屢有“右文”之說。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四曰:“王圣美治字學(xué),演其義以為‘右文’。古之字書,皆從左文。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從‘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歹而小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如此之類,皆以‘戔’為義也?!?/p>

      諧聲之說則認(rèn)為“右文”不僅表意,而且諧聲。錢塘《溉亭述古錄·與王無言書》曰:“聲者,所以達(dá)意也?!庖粍t聲一。聲不變者,以意之不可變也。”

      關(guān)于“右文”的字例,以往沈兼士《右文說在訓(xùn)詁學(xué)上之沿革及其推闡》、錢穆《文字學(xué)大意》兩書列舉不少,但均未言及“學(xué)”、“教”、“孝”、“爻”之例,可能是由于未究古文字形之故。

      今按“學(xué)”字繁體作“學(xué)”,讀為xué,方言又讀為xiáo,古文又寫作“”。桂馥《說文解字義證》云:“‘’,經(jīng)典通用‘學(xué)’字?!敝祢E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亦云:“‘’,此字疑即‘學(xué)’之古文?!?/p>

      但“學(xué)”字又寫作“斆”?!墩f文》:“學(xué),篆文‘?dāng)谩??!倍斡癫米ⅲ骸按藶樽?,則‘?dāng)谩盼囊病!?/p>

      兼聲?!盵4]348是也。

      甲骨學(xué)家已有“學(xué)”用作“教”之例[5]。

      “學(xué)”字之義,訓(xùn)詁家解為“覺”?!墩f文》:“覺,寤也。從見,學(xué)省聲。”

      “覺”字繁體作“覺”,“覺悟”、“覺察”之“覺”方言又讀為jiáo,“睡覺”之“覺”今仍讀作jiào。

      段玉裁謂“學(xué)”與“教”古無分別?!渡袝髠鳌?、《廣雅·釋詁》皆云:“學(xué),效也?!敝祆湟嘣疲骸皩W(xué)之為言效也?!贝蟮钟蓭熼L教人一面而言,當(dāng)以覺人為主;由弟子學(xué)習(xí)一面而言,當(dāng)以仿效為主。

      “教”字讀為jiào,古文又作“斆”,又簡化作“敩”。

      《尚書·說命下》:“惟斆學(xué)半,念終始典于學(xué),厥德修罔覺?!薄抖Y記·學(xué)記》引此篇寫作《兌命》,作“學(xué)學(xué)半”。

      孔安國《尚書》注云:“斆,教也。教然后知所困,是學(xué)之半。終始常念學(xué),則其德之脩,無能自覺。”孔穎達(dá)《禮記》疏曰:“惟教人乃是學(xué)之半。”陸德明釋文:“‘學(xué)學(xué)’,上胡孝反,下如字?!苯暋渡袝⒁羰琛纷鳌皩W(xué)學(xué)半”,亦云:“上亦孝反,下于玨反?!?/p>

      古文獻(xiàn)“學(xué)”、“教”可相通?!渡袝ぢ逭a》中“乃女其悉自教工”,劉逢祿集解曰:“教工,《大傳》作學(xué)功。”《禮記·學(xué)記》中“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陸德明釋文曰:“教,一本作學(xué)?!庇衢杏种^“”、“教”可通,《尚書·皋陶謨》中“無教逸欲有邦”,《群經(jīng)平議》曰:“‘爻’、‘’、‘教’三字并聲近而義通?!?/p>

      《詩經(jīng)·魯頌·泮水》中“靡有不孝”,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曰:“‘孝’者,‘’之隸變,與孝弟之‘孝’異字。”今所見漢孝大廟寢瓦當(dāng)銘文“孝”字作‘’形。

      徐中舒云:“爻、效聲義同?!盵4]348是也。

      “爻”字又讀作xiào,解為“效”。

      《集韻》云:“爻,后敎切,音斆?!薄稄V雅·釋詁》云:“爻,效也?!?/p>

      《易經(jīng)·系辭下傳》載:“爻也者,效此者也?!薄柏骋舱?,效天下之動者也。”

      《易經(jīng)·系辭上傳》中“效法之謂坤”,古文作“爻法之謂坤”,馬王堆漢墓帛書《系辭》亦作“爻法之謂坤”。《玉函山房輯佚書·費(fèi)氏易》馬國翰注引晁氏云:“爻,古文‘效’字?!标懙旅鳌夺屛摹吩啤埃菏癫咆匙餍?。”又引馬、韓云:“爻,放也?!薄墩f文》“效”字段玉裁注:“‘效法’之字亦作‘爻’,《系辭》‘爻法之謂坤’是?!?/p>

      由上所論,“學(xué)”、“教”、“孝”三字形、音、義均有其相同的形態(tài),即均與“爻”字相關(guān),從而構(gòu)成“右文”之一例。

      右文與諧聲的意義在于,透過對造字規(guī)律的揭示,可以判斷古代同形、同音、同義之字,大抵均在一時或者依照同一原則,由王官(史官)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出來,而非漫無目標(biāo)地由于勞動者的勞動和人民大眾的使用“慢慢地豐富和發(fā)展起來”,故而在這樣

      的字例當(dāng)中,包含了更加充分的文化內(nèi)涵和學(xué)術(shù)精義。

      陳寅恪認(rèn)為:“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盵7]173又說:“‘右文’之學(xué)即西洋語根之學(xué),但中國因有文字特異之點(diǎn),較西洋尤復(fù)雜。”[7]171

      《易》理的基礎(chǔ)是排比爻畫,爻爻相比相從相系?!墩f文》云“爻,交也”,又云“文,逪畫也”,但“爻”或“文”并非僅為若干線條符號,其本身亦具有形、音、義的內(nèi)涵,亦即具有文字的性質(zhì)。由此即可以窺知《易》卦與文字的產(chǎn)生相關(guān),古人“畫八卦,造書契”之說確有根據(jù)。

      七 天之經(jīng)、天之明、天之道、天之時

      《孝經(jīng)·三才章》云:“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贝恕靶小弊址莻€人行為、言行之“行”,乃是人類生存、生命的運(yùn)行,即如天地星辰的運(yùn)轉(zhuǎn)?!懊裰小奔慈说?、人文、文化、文明之意。人道效法天地而助成萬物,故下文云:“則天之明,因地之利?!?/p>

      “天之經(jīng)”一節(jié)內(nèi)容與《左傳》論“禮”略同。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保ā缎⒔?jīng)》)簡子曰:“甚哉,禮之大也!”(《左傳》)邢昺疏曰:“此經(jīng)全與《左傳》鄭子大叔答趙簡子問禮同,其異一兩字而已?!北砻鳌靶ⅰ迸c“禮”可以互釋。

      《左傳·昭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Y……民之所以生也……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禮者,謂之成人?!倍Y由天地而生,故孝亦由天地而生。

      黃道周《孝經(jīng)集傳》解“天之經(jīng)”,備引《禮記·禮運(yùn)》“夫禮,必本于太一,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蚨Y必本于天”一節(jié)。

      鄭注《孝經(jīng)序》曰:“《孝經(jīng)》者,三才之經(jīng)緯,五行之綱紀(jì)。”唐玄宗御注:“孝為百行之首,人之常德,若三辰運(yùn)天而有常?!毙蠒m疏:“云‘若三辰運(yùn)天’,謂日月星以時運(yùn)轉(zhuǎn)于天?!本蕴斓澜庑?。

      董仲舒以“天有五行”解“天之經(jīng)”,可知“民行”之“行”亦如四時、五行之“行”?!洞呵锓甭丁酚涊d河間獻(xiàn)王問董仲舒曰:“《孝經(jīng)》曰:‘夫孝,天之經(jīng),地之義?!沃^也?”對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褐魃?,夏主長,季夏主養(yǎng),秋主收,冬主藏?!枪矢钢?,其子長之;父之所長,其子養(yǎng)之;父之所養(yǎng),其子成之?!纱擞^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經(jīng)也?!酥^也?!?/p>

      《孝經(jīng)援神契》及《孝經(jīng)左契》曰:“元?dú)饣煦?,孝在其中?!薄短接[》引《春秋說題辭》曰:“天地開辟皆在孝?!币嘁蕴斓澜庑?。

      《孝經(jīng)·三才章》云:“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薄堕_宗明義章》亦云:“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惫赎愔缎⒔?jīng)要義》謂“《孝經(jīng)》之學(xué)在明順逆”,不曰治天下、平天下,而曰“順天下”,“順之時義大矣哉”,《孝經(jīng)》“順”字凡十見,為《孝經(jīng)》最要之字。又舉證《春秋》三傳、《國語》、《易》、《詩》、《禮》所稱“順”字,并引唐文治之說:“《孝經(jīng)》一篇專言‘順’,《洪范》一篇專言‘?dāng)ⅰ?,其理一也。?/p>

      《孝經(jīng)·庶人章》又云:“用天之道?!标懙旅鳌夺屛摹芬嵭ⅲ骸按荷?,夏長,秋斂,冬藏?!碧菩谟⒁?/p>

      簡朝亮《孝經(jīng)集注述疏》云:“‘用天之道’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時迭用其道也?!标愔缎⒔?jīng)要義》引之。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載夫子曰:“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薄皶r”亦即春夏秋冬四時。

      “用天之道”,日本《古文孝經(jīng)》徑作“用天之時”。

      可知天之經(jīng)、天之明、天之道、天之時,皆一義,均謂天道四時五行運(yùn)轉(zhuǎn)之順序。

      八 “周公其人”

      《孝經(jīng)·圣治章》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yán)父,嚴(yán)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孝經(jīng)》一書稱道先王、明王,而提到姓氏的只有周公一人。與“周公其人”此節(jié)最貼近的一段話,見于《中庸》,曰:“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又云:“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一戎衣而有天下?!庇衷疲骸拔渫酢⒅芄?,其達(dá)孝矣乎!”

      黃震《黃氏日抄》卷一《讀孝經(jīng)》:“愚按《中庸》以‘追王大王、王季’為‘達(dá)孝’,亦與此章‘嚴(yán)父’、‘配天’之孝同旨。”

      可知古人言“孝”,有“善繼”、“善述”之義?!袄^”言接續(xù)其事,“述”言循守其職?!墩f文》云:“繼,續(xù)也。”“述,循也?!薄袄^”與“述”皆謂繼承、承接。

      又《周禮·考工記》云:“知者創(chuàng)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贝斯?jié)言圣與賢、作與述最明。

      蓋有世業(yè)乃有所謂承傳,能開創(chuàng)、作始乃得稱之為智者、圣人,能承接其志意與事業(yè)乃得稱之為巧者、賢人。

      “圣”即“智”,《尚書·洪范》稱:“睿作圣。”“賢”即“巧”,《說文》云:“賢,多才也?!蔽从猩钔ㄖ?,不

      足以稱為“圣人”;未有多才之巧,不足以稱為“賢人”。故《考工記》此節(jié)亦可理解為:“圣人創(chuàng)物,賢人述之?!?/p>

      “守之世”,鄭玄注:“父子世以相教?!睂O詒讓正義:“即《大司徒》十二教之‘世事’,《荀子·儒效篇》云‘莫不繼事’”。

      “知者創(chuàng)物”,鄭玄注:“謂始開端造器物,若《世本·作》者是也?!睂O詒讓正義:“謂《世本·作篇》所說創(chuàng)作器物之人”。

      《韓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gòu)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贝思垂湃怂f圣人之所以為圣人之公論。

      而創(chuàng)業(yè)雖難,垂統(tǒng)亦難。“善繼”、“善述”而能“垂統(tǒng)”者,如此謂之為“孝”。

      《尚書·文侯之命》之“追孝于前文人”,孔安國傳:“繼先祖之志為孝?!?/p>

      《論語·學(xué)而》稱“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范祖禹《論語說》云:“為人子者,父在則能觀其父之志而承順之,父沒則能觀其父之行而繼述之。”

      《孟子·梁惠王下》曰:“茍為善,后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為可繼也?!?/p>

      朱熹《中庸集注》云:“上章言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以有天下,而周公成文武之德以追崇其先祖,此繼志述事之大者也?!?/p>

      魏文帝黃初三年詔曰:“子以述父為孝,臣以繼事為忠。”

      可知“善繼”、“善述”即“孝”之真義。

      陳澧《東塾讀書記》卷一《孝經(jīng)》云:“《孝經(jīng)》大義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皆保其天下國家,其祖考基緒不絕,其子孫爵祿不替?!贝思础缎⒔?jīng)》稱道周公之意。蓋能承接先祖基緒,則稱之為“大孝”、“達(dá)孝”、“至孝”;凡不能承接先祖基緒者,則亦不得稱之為“孝”也。故《考工記》“知者創(chuàng)物,巧者述之”一節(jié)亦可理解為:“先祖創(chuàng)物,孝者述之?!?/p>

      由此而言,《孝經(jīng)》當(dāng)可稱之為一部上行下效之經(jīng),一部繼承之經(jīng);也可稱之為一部教與學(xué)之經(jīng),與《大學(xué)》、《學(xué)記》諸篇共同作為中國教育史的開端文獻(xiàn)。但此處所說的教與學(xué)亦非普通的教育與學(xué)習(xí),“建國君民”,“化民易俗”,“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此大學(xué)之道也。

      九 孔子所孝何孝?

      《禮記·樂記》曰:“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圣,述者之謂明。明、圣者,述、作之謂也?!贝斯?jié)論“作”、“述”之別甚明,而儒家屢言圣人制禮作樂。

      然而《論語》載“子曰‘述而不作’”,學(xué)者于此議論紛紜,千百年間,至今未已。既稱孔子為圣人,而孔子自言“述而不作”,何以稱之為圣人?如謂孔子有作,則孔子之作在于何處?

      朱子《論語集注》解此節(jié),約有三義:其一,以孔子語為自謙之辭?!吧w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辭之謙也?!逼涠?,以為孔子確為有述無作,是賢非圣?!笆?,傳舊而已。作,則創(chuàng)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則賢者可及?!鬃觿h《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薄吨熳诱Z類》卷三十四又云:“孔子未嘗作一事,如刪《詩》定《書》,皆是因《詩》《書》而刪定。”其三,孔子雖然不作,功業(yè)則超乎始作?!叭划?dāng)是時,作者略備,夫子蓋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雖述,而功則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朱子語類》卷三十四又云:“要之,當(dāng)時史官收《詩》時,已各有編次,但到孔子時已經(jīng)散失,故孔子重新整理一番?!?/p>

      《孝經(jīng)》一書,以實(shí)情論之,文本多撮述經(jīng)傳,情節(jié)則孔子與曾參問答,而又篇幅簡短,絕似《小戴》、《大戴》之一篇,當(dāng)亦為漢人所傳“禮記”之類。此意以往著錄家已論之。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曰:“今其首章云‘仲尼居,曾子侍’,則非孔子所著明矣。詳其文義,當(dāng)是曾子弟子所為書也?!?/p>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jīng)部孝經(jīng)類小敘曰:“今觀其文,去二戴所錄為近,要為七十子徒之遺書。使河間獻(xiàn)王采入一百三十一篇中,則亦《禮記》之一篇,與《儒行》、《緇衣》轉(zhuǎn)從其類。惟其各出別行,稱孔子所作,傳錄者又分章標(biāo)目,自名一經(jīng)。后儒遂以不類《系辭》、《論語》繩之,亦有由矣。”

      章學(xué)誠《文史通義》亦曰:“大抵為典為經(jīng),皆是有德有位,綱紀(jì)人倫之所制作,今之《六藝》是也。夫子有德無位,則‘述而不作’,故《論語》、《孝經(jīng)》,皆為傳而非經(jīng),而《易·系》亦止稱為‘大傳’?!?/p>

      又按漢人雖重《孝經(jīng)》,而其簡冊形制僅當(dāng)經(jīng)書之半。

      孔安國《古文孝經(jīng)》序云:“魯共王使人壞夫子

      講堂,于壁中石函得古文《孝經(jīng)》二十二章,載在竹牒。其長尺有二寸,字科斗形。”

      《儀禮》孔穎達(dá)《疏》引鄭玄注《論語序》曰:“《易》、《詩》、《書》、《禮》、《樂》、《春秋》策,皆長二尺四寸?!缎⒔?jīng)》謙半之,《論語》八寸策者,三分居一又謙焉?!?/p>

      《左傳序》孔穎達(dá)《疏》引鄭玄注:“《春秋》二尺四寸書之,《孝經(jīng)》一尺二寸書之?!?/p>

      《通典》引《孝經(jīng)鉤命決》云:“《六經(jīng)》冊長〔二〕尺四寸,《孝經(jīng)》冊長尺二寸。”

      簡冊形制,經(jīng)、傳各有定數(shù),不可以意移易。故《孝經(jīng)》簡冊為經(jīng)書一半,亦可視為《孝經(jīng)》之重要性僅為經(jīng)書之一半。

      《易經(jīng)》有“隨時之義”,《中庸》有“君子時中”。當(dāng)其時之謂可,而時有盛衰。故當(dāng)盛世之時,始作為難,紹述則卑卑無足論;當(dāng)衰世之時,始作不可得,紹述則難能可貴矣。

      按吳兢《貞觀政要》載唐太宗謂侍臣曰:“帝王之業(yè),草創(chuàng)與守成孰難?”房玄齡與魏徵各有所對,而唐太宗以為當(dāng)草創(chuàng)之時則草創(chuàng)為難,當(dāng)守成之時則守成為難。

      孔子當(dāng)晚周衰世,故不可言始作,只可言紹述。劉炫《孝經(jīng)述義》曰:“夫子運(yùn)偶陵遲,禮樂崩壞,名教將絕?!毙蠒m《孝經(jīng)注疏序》曰:“(孔子)生不偶時,適值周室衰微,王綱失墜,君臣僣亂,禮樂崩頹?!薄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吩唬骸翱鬃又畷r,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庇衷唬骸棒斪源蠓蛞韵陆詢c離于正道?!币?,孔子“述而不作”,孔子之時也。

      在傳統(tǒng)中絕的時態(tài)下,對于古學(xué)的守舊,亦即是重要的創(chuàng)新。故孔子之所為在三代當(dāng)為述,在晚周則為作。

      當(dāng)周文疲敝之時,孰能保三代學(xué)術(shù)而守之?當(dāng)秦火之后,孰能?!读?jīng)》章句而守之?當(dāng)民國“赤縣神州值數(shù)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之時,熟能保數(shù)千年固有之文化精神而守之?當(dāng)此之時,似乎守舊,實(shí)則創(chuàng)新。故孔子之“述”,其實(shí)際作用甚至超乎先圣之“作”,亦猶《孝經(jīng)》之“總會”甚至超乎《六經(jīng)》。

      孝,上行下效也,先祖行子孫效也,圣人行賢人君子效也。凡我華夏子孫,當(dāng)以承接文化傳統(tǒng)為孝,不如此則不足以稱孝??鬃釉谒淖詈笠豢蹋瑒h述《詩》《書》之后,殿以《孝經(jīng)》,越過天子、庶人之“五孝”而論“三才”,繼論“孝治”、“圣治”,凡此均與孔子自身無關(guān),其實(shí)寄寓“大孝”、“至孝”、“達(dá)孝”一重境界?!缎⒔?jīng)》引《大雅》、《小雅》:“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蓋意欲以承接全部三代文明為期許,以全面承接華夏神州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為胸懷。

      此孔子之“孝”也,孔子之“作”也,孔子之所以為“圣人”也。

      [1]王應(yīng)麟.困學(xué)紀(jì)聞[M].四部叢刊影元刊本.

      [2]朝川鼎.古文孝經(jīng)私記[M].日本文化八年1811刊本.

      [3]沈兼士.右文說在訓(xùn)詁學(xué)上之沿革及其推闡[M].北平: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1933:848.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

      [5]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Z].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5:189.

      [6]沈建華,曹錦炎.新編甲骨文字形總表[Z].香港:香港中文大學(xué)出版社,2001:1577.

      [7]陳寅恪.陳寅恪集·書信集[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

      (責(zé)任編輯:張群喜)

      B822

      A

      1674-9014(2014)01-0005-07

      2013-10-18

      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資助項(xiàng)目。

      張京華,男,北京人,湖南科技學(xué)院濂溪研究所所長,教授,研究方向?yàn)橹袊糯幕贰?/p>

      猜你喜歡
      孝經(jīng)圣人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孝經(jīng)叢書》與《孝經(jīng)總類》異同考
      ——從明代朱鴻《孝經(jīng)》類編著來看
      《孝經(jīng)鄭注》輯本三種平議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2:10
      蒙古文《孝經(jīng)》及其詞語釋義研究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52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8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CHINA TODAY(2014年8期)2014-09-27 20:04:47
      孔子在哪兒
      不以己善示人
      讀者(2013年22期)2013-12-21 07:17:12
      镇远县| 阿拉善盟| 汤原县| 华坪县| 荆门市| 隆尧县| 新乡市| 仪陇县| 绥化市| 桂阳县| 米林县| 醴陵市| 宜都市| 金川县| 房产| 沙坪坝区| 石屏县| 郴州市| 涟水县| 长顺县| 老河口市| 延寿县| 大田县| 洞头县| 金沙县| 合山市| 广灵县| 博野县| 宝坻区| 井陉县| 西盟| 平泉县| 辽宁省| 兰西县| 肃南| 高邮市| 湖北省| 文水县| 温泉县| 三原县| 宁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