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長江三角洲北翼興化-通州地區(qū)第四紀地層劃分及古環(huán)境分析*

      2014-03-19 03:28:56楊祝良于俊杰勞金秀曾劍威
      華東地質 2014年4期
      關鍵詞:粉砂海安通州

      蔣 仁,楊祝良,于俊杰,勞金秀,柯 學,曾劍威,彭 博

      (南京地質礦產(chǎn)研究所,南京 210016)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海陸交互作用及其環(huán)境響應研究的不斷深入,長江三角洲及毗鄰地區(qū)第四紀以來海陸演變已成為研究熱點[1-7]。近年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長江河口晚第四紀沉積分區(qū)的劃分、沉積序列的識別、層序地層格架的建立、事件沉積的探討,以及對長江三角洲發(fā)育模式和控制因素等[8]。研究表明第四紀以來,長江三角洲歷經(jīng)海陸變化,形成了以陸相河流沉積為主,間夾海相沉積層[9-10];其南、北兩翼的第四紀地層在沉積厚度上有較明顯的差異,南翼第四紀地層厚度一般100~200 m,而北翼地層厚度較大,一般在200~400m[11-12]。

      筆者等在長江三角洲北翼以地質鉆探方法為主開展了較系統(tǒng)的第四紀地質調查。選取興化-通州地區(qū)分屬兩個不同地層小區(qū)的5個第四紀地質鉆孔(圖1),以巖石地層為基礎,在地層年代的約束下,利用層序地層的方法對鉆孔巖芯進行劃分對比,分析探討第四紀以來不同時期巖相古地理特征及古河道變遷過程。

      1 區(qū)域地質概況

      圖1 研究區(qū)第四系鉆孔及剖面位置圖(據(jù)文獻[14]修改)Fig.1 Location of the drill holes and sections in the studied Quarternary distributed area

      研究區(qū)位于南黃海內(nèi)陸架陸緣地區(qū)、長江三角洲沉積結構單元的北翼。地貌上北部興化、東臺屬里下河淺洼平原,南部海安、通州屬長江三角洲蘇北濱海平原和長江下游沖積平原,整個區(qū)域自西北向東南方向傾斜。新近紀以來,長江三角洲北翼是以蘇北地區(qū)為中心的一個巨大沉積盆地(蘇北盆地),向東延伸至南黃海,其中東臺為沉降中心之一,沉積厚度可達1400 m 以上[12]。第四紀以來,沉積中心由蘇北盆地向南遷移,海安為沉降中心之一,第四紀地層厚度達330m 左右[12]。

      本區(qū)基巖構造斷裂活動頻繁,其中印支-燕山期表現(xiàn)最為活躍。斷層通常表現(xiàn)為北東向,控制了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基底構造格局。蘇北盆地沿北東向斷裂延伸,西界還受限于郯廬大斷裂[13]。

      2 研究方法

      本次選取的鉆孔由北西至南東分別為:ZK10孔位于興化市區(qū)西北部,ZK02 孔位于東臺市區(qū)西側,ZK01位于海安縣城區(qū)南側,ZKA4位于南通市通州區(qū)騎岸鎮(zhèn),ZK03 位于南通市通州區(qū)二甲鎮(zhèn)。研究區(qū)大致以泰州-姜堰-東臺潘鎮(zhèn)一線為界劃分為兩個不同地層小區(qū),其中北側ZK02 孔(東臺)、ZK10孔(興化)屬東臺地層小區(qū);南側ZK01孔(海安)、ZKA4孔(通州)、ZK03孔(通州)屬南通地層小區(qū)。兩個小區(qū)在第四紀地層結構、巖性組合特征、物質來源等方面均存在較明顯的差異。

      2.1 鉆孔

      2.1.1 東臺地層小區(qū)

      東臺地層小區(qū)以位于興化地區(qū)的ZK10孔為代表。該孔巖芯從上到下分別為:

      0~12.25m:頂部1.61m 為人工回填;中下部為深灰色粉砂夾灰褐色粉砂質粘土,有機質含量較高;為潮間帶沉積序列。

      12.25~34.80 m:頂部為灰黑色粘土,夾黑色泥炭層;向下粒度逐漸變粗,中部黃褐色粉砂與粘土互層,下部為黃褐色粉砂,后期暴露氧化較強;水平層理。淺水湖相沉積。

      34.80~43.37 m:灰褐-淺黃褐色粉砂,夾薄層狀粉砂質粘土;水平層理。

      43.37~77.80m:以青灰、暗綠色粘土為主,局部后期暴露氧化呈黃褐色;見少量麗蚌碎片;總體呈正粒序沉積,底部為粉砂;深水湖相沉積。

      77.80~117.80 m:主要為棕黃、棕紅色粘土,含大量鐵錳質結核;總體呈正粒序沉積,底部為漫灘相粉砂夾少量粘土;陸相沉積。

      117.80~175.50 m:主要為棕黃、棕紅及雜色粘土,含大量麗蚌殼體碎片;局部為半固結狀泥巖;總體可細分為三個正粒序沉積旋回,旋回底部均為粉細砂層;陸相沉積。

      175.50~212.00 m:主要為棕黃、棕紅及雜色粘土,局部為深水湖相暗綠色粘土;總體呈正粒序沉積,底部為灰白、灰綠色粉細砂;陸相沉積。

      212.00~243.00 m:以棕黃、棕紅及雜色粘土為主,含大量白色鈣質結核,局部為半固結狀泥巖;頂部與上覆層不整合接觸;陸相沉積(未見底)。

      2.1.2 南通地層小區(qū)

      南通地層小區(qū)以位于南通地區(qū)的ZKA4 孔為代表。該孔巖芯從上到下分別為:

      0~26.14m:頂部0.4m 為耕作層,向下為灰、青灰色粉砂,夾灰褐色粉砂質粘土,為潮間帶沉積序列。

      26.14~68.33 m:頂部為“第一硬土層”,黃褐色粘土夾粉砂,反映晚更新世晚期海侵、海退反復沉積過程;向下粒度逐漸變粗,由粉砂-中砂組成,底部混雜堆積,含大量鈣質結核及貝殼碎屑;陸相河間洼地沉積。

      68.33~102.35 m:深灰、灰黑色粘土、含淤泥質粘土,底部粗砂層氧化較強,呈黃褐色??傮w呈正粒序沉積。水平層理;淺水湖相沉積為主。

      102.35~132.44 m:以青灰、深灰色粉細砂為主,底部少量粗砂層斜層理發(fā)育。總體略顯反粒序序列;河流相沉積。

      132.44~186.34 m:頂部為河間洼地黃褐、暗綠色粘土;向下逐漸變粗,由粉砂-中砂組成;底部為河床相砂礫;總體呈正粒序沉積。代表河流較完整的“二元結構”沉積序列;河流相沉積。

      186.34~252.60 m:為棕黃、棕紅及暗綠色粘土;中部深灰色粉細砂;底部3m 為粗砂層;總體可細分為兩個正粒序沉積旋回。頂部淺水湖相,中、下部河流相沉積。

      252.60~291.72m:頂部暗綠色粘土;中部粉砂層局部固結成巖;下部砂礫層;總體呈正粒序沉積。

      291.72~302.70 m:暗綠色粘土,多呈半固結狀泥巖,含大量白色鈣質結核;頂部與上覆層不整合接觸;深水湖相沉積。(未見底)

      2.2 古地磁

      本次針對ZK10和ZKA4共計545.7m 深度的鉆孔巖芯,系統(tǒng)采集了古地磁有效樣品1632塊,其中粘土采樣間隔20cm,粒度較粗的砂層采樣間隔50 cm 左右。均在現(xiàn)場剖開巖芯,用直徑2.54cm 的無磁性塑料圓盒裝載,單件樣品重量平均10g左右。

      所有樣品均在南京地質調查中心古地磁實驗室按序作系統(tǒng)的磁性測量,測試儀器為美國Schonstedt儀器公司生產(chǎn)的“DSM-2”型數(shù)字旋轉磁力儀、“GSD-5”交變退磁儀、“HKB-1”高精度磁化率儀。樣品進行從10~70mT(毫特斯拉)交變磁場的逐步退磁,根據(jù)樣品的退磁曲線分析,樣品的退磁值多數(shù)選在20~50 mT之間,少數(shù)樣品選在60~70mT。交變退磁后的數(shù)據(jù)結果作為最終的分析依據(jù)。樣品的天然剩余磁化強度在10-6~10-2Am 之間。

      2.3 AMS14C測年

      本次對研究區(qū)5個鉆孔的全新世及晚更新世晚期地層進行了絕對年齡測試,較好地控制了晚更新世與全新世地層界線。

      所有測年樣品均在北京大學文博與考古學院14C加速器測年實驗室完成??紤]到泥炭和腐殖泥易受到上游較老沉積物的污染[15]以及河流沖刷和年輕沉積物的污染[16],因此本次盡量采集上部60 m 以淺的原生泥炭樣品,且對測試結果進行了必要的篩選(若下部年齡值較上部值小,則取下部年齡值),結果列于表1。

      表1 鉆孔樣品的AMS14C測年結果Table 1 AMS 14C dating of core samples

      2.4 地層對比

      本次東臺地層小區(qū)ZK10孔(興化)與南通地層小區(qū)ZKA4孔(通州)進行了古地磁研究,控制了兩個不同地層小區(qū)的鉆孔年代地層。其它鉆孔第四紀地層劃分根據(jù)巖石地層對比,確定各時期地層劃分標志,尤其晚更新世地層頂部硬粘土層,均有AMS14C測年結果控制,是良好的地層劃分標志。

      3 地層特征

      3.1 磁性地層劃分

      地層劃分和第四紀下限的厘定是第四紀地質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由于磁性地層、氣候地層、生物地層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關性,確定第四紀下限和地層劃分必須要有古地磁磁性地層的依據(jù)[17]。

      以布容/松山(B/M)、松山/高斯(M/G)兩次全球性極性倒轉事件來標定鉆孔巖芯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第四紀和新近紀地層界線。由于研究區(qū)河流侵蝕作用、沉積物粒度較粗等原因對古地磁測試的影響,導致地層以及測試數(shù)據(jù)的不連續(xù)性。因此,本次對區(qū)域性極性倒轉事件不作討論。結合鉆孔巖芯編錄,對樣品的磁性測試數(shù)據(jù)進行詳細的分析整理,編制了鉆孔磁極性柱,鉆孔古地磁特征及極性世劃分(圖2)。

      圖2 ZK10(興化)和ZKA4孔(通州)巖性柱及古地磁測試結果Fig.2 Lithologic colum and palaeomagnetic measurement result for drill cores of ZK10(Xinghua)and ZKA4(Tongzhou)bore holes

      ZK10孔(興化):以湖沼、河間洼地沉積為主,粒度總體較細??傮w磁極性特征為:0~117.80 m段以正極性為主,為布容正極性世;117.80~212.00 m 段以負極性為主,為松山負極性世;212.00 m 以下以正極性為主,為高斯正極性世。

      ZKA4孔(通州):與ZK10孔比較,河流沉積作用較強,沉積物粒度較粗,對古地磁結果影響較大??傮w磁極性特征為:0~189.39m 段以正極性為主,為布容正極性世;189.39~291.72m 段下部以河床相砂礫層為主,粒度較粗,對古地磁測試有一定影響,結合巖石地層,該段以負極性為主,為松山負極性世;291.72 m 以下為正極性,屬高斯正極性世。該孔古地磁極性結果表明,與早更新世地層相比,中更新世以來地層較發(fā)育。

      3.2年代地層學與地層界線研究

      根據(jù)上述14C 測年數(shù)據(jù),結合鉆孔巖芯的古地磁極性結果,對本區(qū)第四紀地層界線確定如下:

      新近紀(N)與第四紀(Q)地層界限:本次兩個不同地層小區(qū)均有一個鉆孔巖芯進行了古地磁測試,高斯/松山界線(G/M)控制了新近紀與第四紀地層界限,下伏新近紀地層多呈半固結狀泥巖、砂巖。

      早更新世(Qp1)與中更新世(Qp2)地層界限:松山/布容界線(M/B)控制了早更新世與中更新世地層界限,其它鉆孔通過巖石地層對比及層序地層學劃分。

      中更新世(Qp2)與晚更新世(Qp3)地層界限:該界限的標準主要依靠巖石地層特征,5個鉆孔均發(fā)育一套藍灰、暗綠色硬粘土層,均與上覆砂、砂礫層呈突變關系,而與下伏層具較好的過渡性,表明該地層與上覆層截然不同的沉積環(huán)境,代表了一次較大的氣候環(huán)境變化。因此,將該層硬粘土歸屬為中更新世末期地層,作為中更新世與晚更新世地層劃分標志。

      晚更新世(Qp3)與全新世(Qh)地層界限:長江三角洲地區(qū)晚更新世末期普遍發(fā)育的青灰、黃褐、暗綠色硬粘土層被稱為“第一硬粘土層”,已成為劃分更新統(tǒng)與全新統(tǒng)的良好標志層[18-20]。本區(qū)5個鉆孔的“第一硬粘土層”均發(fā)育較全,且與本次部分AMS14C測年結果較吻合(表2)。

      表2 研究區(qū)鉆孔“第一硬粘土層”埋深及AMS14C年齡Table 2 Depths and AMS 14C ages of“The first hard clay bed”in the bore holes of the studied area

      4 第四紀地層劃分

      4.1 ZK10孔(興化)、ZK02孔(東臺)

      ZK10孔(興化)、ZK02孔(東臺)沉積物第四紀以來均以陸相河湖沉積為主,巖性相似、地層埋深相當,綜合對比二者巖性及沉積構造特點,結合古地磁特征,第四紀地層劃分如下:

      下更新統(tǒng)(Qp1):ZK10孔埋深212.0~117.80m、ZK02孔埋深221.00~120.22 m,底界對應古地磁松山/高斯(M/G)界線??傮w為兩個大的“下粗上細”正旋回沉積序列,每個旋回以棕黃、黃褐以及青灰色粘土、粉砂質粘土為主,底部砂層較薄,粒徑較細,反應其淺湖相、河間洼地沉積環(huán)境。該地層與下伏新近紀半固結狀泥巖、砂巖地層呈不整合接觸。

      中更新統(tǒng)(Qp2):ZK10孔埋深117.80~43.37m、ZK02孔埋深120.22~52.15m,底界對應古地磁布容/松山(B/M)界線。總體按巖性及沉積物顏色可分為上、下兩套沉積旋回:下旋回以黃褐、棕黃色粘土為頂,深灰、灰黃色粉細砂為底的正旋回,反映其河漫灘相氧化沉積環(huán)境;上旋回粘土多呈青灰、暗綠以及深灰色,底部砂層粒徑較下旋回細,反應其深水湖相還原沉積環(huán)境。

      上更新統(tǒng)(Qp3):ZK10孔埋深43.37~12.25m、ZK02孔埋深52.15~5.8m,為陸相沉積,巖性以黃褐、青灰、深灰色粘土、粉砂質粘土與粉砂互層,沉積物氧化較強,反映湖泊相和泛濫平原相沉積??傮w按巖性以及沉積物色調可分為上、下兩套沉積旋回:下部旋回略呈“下細上粗”的反旋回沉積序列,上部顯示“下粗上細”正旋回沉積序列。反映由淺湖相向河流相的沉積演化過程。

      全新統(tǒng)(Qh):ZK10孔埋深12.25~0m、ZK02孔埋深5.8~0m,下伏為晚更新世末期硬粘土層,ZK10孔15.70 m 處AMS14C 測年為24900±80 a.BP,ZK02孔5.90m 處AMS14C 測年為9580±30a.BP。該套地層在兩個鉆孔中具較明顯差異,ZK10孔以淡水湖沼相沉積為主,上部略顯灰黃色粘土質粉砂,為沖積平原相沉積。ZK02 孔全新世以來地勢較兩側高,屬西側潟湖與東側濱淺海過渡相,全新世海侵時,沉積了一套濱海潮間帶千層餅狀灰色粘土夾粉砂。

      4.2 ZK01 孔(海安)、ZKA4 孔(通州騎岸鎮(zhèn))、ZK03孔(通州二甲鎮(zhèn))

      ZK01、ZKA4、ZK03孔第四紀以來均受海陸交互作用,沉積物巖性相似,但地層埋深落差較大,表明該地區(qū)局部第四紀以來河流下切作用較強。綜合對比鉆孔巖性及沉積構造特點,結合古地磁特征,第四紀地層劃分如下:

      下更新統(tǒng)(Qp1):ZK01孔埋深324.80~269.90 m、ZKA4 孔291.72~189.39 m、ZK03 孔埋深288.19~167.70m,底界對應古地磁松山/高斯(M/G)界線,底部為河流相,對下伏新近紀地層侵蝕強烈。河流是控制該時期沉積的主要因素,總體可分兩個韻律旋回。每個旋回底部河床相為灰、淺灰色粗砂、含礫砂,上部邊灘多為深灰、黃灰色粉細砂,頂部漫灘相則以棕黃、黃褐、青灰色粘土、粉質粘土為主,組成河流“二元結構”;但總體砂、泥比<1,表明該時期河流動力作用較弱。

      中更新統(tǒng)(Qp2):ZK01孔埋深269.90~169.00 m、ZKA4 孔189.39~132.44 m、ZK03 孔埋深167.70~128.00m,底界對應古地磁布容/松山(B/M)界線。該時期河流作用較早更新世強,沉積物總體砂、泥比大于1,表明河流的強水動力作用??傮w為一個大的沉積旋回,下部灰、淺灰色粗砂、砂礫,為河床相河流滯留沉積物;向上漸變?yōu)檫厼?、漫灘相,以深灰色粉砂、含粘土粉砂為主;頂部均為深水湖相深灰、青灰色粘土,代表其水下還原環(huán)境。

      上更新統(tǒng)(Qp3):ZK01孔埋深169.00~26.50 m、ZKA4 孔132.44~26.14 m、ZK03 孔埋深128.00~52.76m,該時期以河流沉積為主,但沉積作用受控于海平面變化,海平面下降,河流水動力強,河谷下切,以侵蝕作用為主;海平面上升,海侵進入該區(qū)域,河流水動力減弱,河道以滯留沉積和溯源堆積為主??傮w按巖性以及沉積物色調可分為上、中、下三套沉積旋回:下部旋回為“下細上粗”沉積層序,由深灰色粉砂向上過渡為中粗砂、粗砂,為河口砂壩進積作用形成;中、上部旋回均為“下粗上細”沉積層序,由底向上呈粗砂-中細砂-粉砂-粘土變化,反映河流三角洲相沉積;上部變?yōu)闇\海、濱海沉積。頂部為黃褐、灰綠色硬粘土層,為湖沼、河間洼地沉積。

      全新統(tǒng)(Qh):ZK01孔埋深26.50~0 m、ZKA4孔26.14~0m、ZK03孔埋深52.76~0m,下伏為晚更新世末期硬粘土層,ZK01孔24.6m 處AMS14C測年為7540±25a.BP,ZKA4孔26.6m 處AMS14C測年為13245±30a.BP,ZK03孔52.80m 處AMS14C測年為11970±30a.BP。該時期地層受海洋作用較強,其中ZK01、ZKA4孔下部為青灰色粉砂夾粘土,為全新世海侵早期潮間帶沉積;中部以灰、黃灰色粉砂為主,為濱淺海相地層;上部粘土與粉砂呈紋層狀,為潮間帶沉積。ZK03孔以青灰色粉砂與粘土互層,其中全新世早期為河口灣及潟湖相沉積,晚期為潮下帶-潮間帶-潮上帶一套沉積序列。

      5 古河道變遷

      已有研究表明,在中國東部洪-沖積泛濫平原與淺海大陸架的不同深度內(nèi)埋藏著第四紀不同時期的古河道[21]。李從先等指出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存在自鎮(zhèn)江、揚州向東南延伸至海的古河谷[22-23]。長江北岸第四紀古河道分三支:第一支為泰州寺巷-海安北東走向;第二支向東南泰州口岸-通州騎岸-如東縣北坎;第三支泰州口岸-南通縣[24]。但持不同觀點的認為,東海陸架研究區(qū)內(nèi)未發(fā)現(xiàn)末次盛冰期時古長江沉積和古河谷[25]。

      由本次5個鉆孔巖芯第四紀地層沉積特征及古環(huán)境分析可知,第四紀以來海安以北區(qū)域主要為湖沼、河間洼地沉積,海安、通州地區(qū)均發(fā)育古河道,主要在海安以南區(qū)域內(nèi)改道變遷。

      早更新世早期海安、通州孔均處于古河床,分屬為分支河道,其水動力均較弱。早期氣候轉涼,古環(huán)境的改變使河流作用減弱,區(qū)域以湖沼、河間洼地沉積為主,暴露氧化作用明顯;中期河流沉積環(huán)境再次發(fā)育,至晚期逐漸減弱。早更新世該區(qū)域總體表現(xiàn)為兩個正旋回沉積序列,代表了早更新世氣候環(huán)境兩次較大的演化。

      中更新世海安、通州一帶以河流沉積環(huán)境為主。早期主要表現(xiàn)為河流侵蝕下切,尤其海安較如東下切-80m 左右。中期隨著海平面上升,迫使河流水動力下降,下切河谷主要以河流滯留沉積和朔源堆積為主,河谷區(qū)充填了較厚的砂礫石層。晚期氣候環(huán)境逐漸變干、涼,海平面下降,河流作用較弱,區(qū)域以湖沼及河間洼地沉積為主。

      晚更新世早期海安處于主河谷區(qū),下切河谷發(fā)育;通州均為分支河道。至晚更新世中期,海安、騎岸以淺湖相沉積為主,河道逐漸南移至通州二甲。晚更新世晚期,海平面下降,北部海安、通州騎岸以湖沼、河間洼地沉積,暴露氧化作用明顯,通州二甲為湖沼相,為水下還原沉積環(huán)境。

      全新世時全球氣候轉暖,海平面上升,河道南移至海門南側,接近現(xiàn)今長江位置,海安、通州騎岸以及北部興化、東臺均以濱淺海相沉積為主,通州二甲為潟湖、河口相沉積共同作用。

      6 討 論

      以長江三角洲北翼興化-通州5個第四紀地質鉆孔為例,以巖性和沉積構造為基礎,采用古地磁、AMS14C等分析方法,結合層序地層學的理論,對興化-通州一線第四紀地層進行劃分(圖3)。第四紀不同時期,長江三角洲不同區(qū)域鉆孔沉積構造、層序地層具有不同的特征,反映了不同時巖相古地理的特征。受基底區(qū)域性構造控制,北部興化、東臺地區(qū)第四紀以來屬隆起區(qū),主要以陸相河湖沉積為主,全新世最大海侵時沉積了部分海相層;海安、通州屬坳陷區(qū),其中海安為沉降中心,與北部其落差最大可達110 m 左右,該區(qū)域第四紀地層主要受河流作用控制,中更新世及晚更新世早期,海安發(fā)育深切河谷。晚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為海陸交互作用的三角洲沉積。

      雖然鉆孔全新世與晚更新世晚期地層有AMS14C 測年結果控制其時代,且具有較好的區(qū)域對比性;但僅ZKA4孔(通州騎岸)、ZK10孔(興化)有古地磁控制地層時代,下部地層的劃分主要依靠巖石地層對比,只能是初步的,且鉆孔控制范圍有限,今后將輔以更多微體、孢粉的測試分析,以及更多鉆孔資料,地層的劃分及古環(huán)境恢復會更可靠。

      圖3 興化-通州第四紀地層對比Fig.3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Quaternary strata in the Xinhua-Tongzhou area

      7 結 論

      通過古地磁、AMS14C 測年結果,結合巖石地層對比,共劃分出下更新統(tǒng)(Qp1)、中更新統(tǒng)(Qp2)、上更新統(tǒng)(Qp3)和全新統(tǒng)(Qh)4個地層單元。據(jù)鉆孔巖芯第四紀地層結構,認為第四紀以來,兩個不同的地層小區(qū)沉積相及古環(huán)境存在明顯的差異。且第四紀以來的古河道主要在海安以南區(qū)域變遷,中、晚更新世海安發(fā)育下切河谷,下切深度-80m 左右,為主河谷區(qū)。晚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主河道南移至通州二甲鎮(zhèn)孔南側。鉆孔AMS14C測年結果印證了該區(qū)域晚更新世末期低海面時即末次盛冰期沉積的“第一硬粘土層”是劃分晚更新世與全新世地層的標志層。

      [1]Li Congxian,Wang Ping.Stratigraphy of the Late Quaternary barrier-lagoon depositional system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J].Sedimentary Geology,1991,72:189-200.

      [2]李從先,范代讀,楊守業(yè),等.中國河口三角洲地區(qū)晚第四紀下切河谷層序特征和形成[J].古地理學報,2008,10(1):87-97.

      [3]趙松齡,張宏才,黃慶福,等.長江三角洲地區(qū)上新世以來的古地理變化[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83,3(4):35-44.

      [4]李從先,汪品先.長江晚第四紀河口地層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222.

      [5]李從先,范代讀.全新世長江三角洲的發(fā)育及其對相鄰海岸沉積體系的影響[J].古地理學報,2009,11(1):115-122.

      [6]汪品先,閔秋寶,卞云華.等.我國東部第四紀海侵地層的初步研究[J].地質學報,1981,(1):1-13.

      [7]李保華,王強,李從先.長江三角洲亞三角洲地層結構對比[J].古地理學報,2010,12(6):685-698.

      [8]王國慶,石學法,李從先.長江三角洲晚第四紀沉積地質學研究述評[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6,26(6):131-137.

      [9]王強,李從先.中國東部沿海平原第四系層序類型[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9,29(4):39-51.

      [10]劉振夏,印萍,S.Berne,A.Trentesaux,等.第四紀東海的海進層序和海退層序[J].科學通報,2001,46(增刊):74-79.

      [11]陳中原,楊文達.長江河口地區(qū)第四紀古地理古環(huán)境變遷[J].地理學報,1991,46(4):436-447.

      [12]陳中原.長江三角洲之沉降[J].火山地質與礦產(chǎn),2001,22(2):95-101.

      [13]楊守業(yè),李從先,張家強.蘇北濱海平原冰后期古地理演化與沉積物物源研究[J].古地理學報.2000,2(2):65-72.

      [14]程裕祺.中國區(qū)域地質概論[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4.

      [15]Stanley G J,Hait A K.Deltas,radiocarbon dating and measurements of sediment storage and subsidence[J].Geology,2000,4:295-298.

      [16]Yim W W-S.Radiocarbon dating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late Quaternary sea-level changes in Hong Kong[J].Quaternary International,1999,55:77-91.

      [17]王潤華,郭坤一,于振江,等.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第四紀磁性地層學研究[J].地層學雜志,2005(增刊):612-617.

      [18]覃軍干,吳國碹,鄭洪波,等.從孢粉、藻類化石組合看長江三角洲第一硬質粘土層的成因及其古環(huán)境意義[J].第四紀研究.2004,24(5):546-554.

      [19]王張華,丘金波,冉莉華,等.長江三角洲南部地區(qū)晚更新世年代地層和海水進退[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4,24(4):1-8.

      [20]陳慶強,李從先.長江三角洲晚第四紀古土壤與古環(huán)境初探[J].沉積學報,1995,13(增刊):79-87.

      [21]趙艷霞,徐全洪,劉芳圓,等.近20年來中國古河道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3,32(1):3-19.

      [22]李從先,張桂甲.末次冰期時存在入海的長江嗎[J].地理學報,1995,50(5):459-463.

      [23]曹光杰,王建,屈貴賢.末次盛冰期以來長江河口段河道演變研究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2006a,21(10):1039-1045.

      [24]孔祥興,崔德庚.江蘇省平原區(qū)晚新生代以來的古河道[J].江蘇地質,1986,02:61-64.

      [25]夏東興,劉振夏.末次冰期盛期長江入海流路探討[J].海洋學報,2001,23(5):87-94.

      猜你喜歡
      粉砂海安通州
      雪落通州
      Child Vaccines and Autism
      普羅之城——通州新潞運河創(chuàng)意區(qū)
      福建省海安橡膠有限公司
      通州僑商:海外創(chuàng)奇跡 國內(nèi)獻愛心
      華人時刊(2020年19期)2021-01-14 01:17:12
      典型粉砂地層盾構選型及施工參數(shù)研究
      海安:聯(lián)手開展“雙隨機”執(zhí)法
      躍進總干渠粉砂地基上節(jié)制閘抗滑穩(wěn)定性分析
      通州商住限購,蝴蝶效應已經(jīng)顯現(xiàn)
      地下連續(xù)墻在富水粉砂層中降水加固成槽施工技術
      五大连池市| 泗阳县| 嘉兴市| 侯马市| 托里县| 绩溪县| 清水河县| 中超| 额济纳旗| 双桥区| 浑源县| 延吉市| 常熟市| 泰兴市| 城固县| 应城市| 和林格尔县| 沐川县| 昭苏县| 仙游县| 新泰市| 郑州市| 凤凰县| 黄陵县| 高阳县| 南宫市| 庄浪县| 宜兰市| 蚌埠市| 横山县| 福海县| 吉林省| 观塘区| 沈丘县| 孝感市| 巴青县| 临西县| 镇赉县| 托里县| 体育| 平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