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泰
圣人的窩頭
□李立泰
明末清初,魯西大旱,顆粒無收,赤地千里。加之戰(zhàn)爭不斷,到處難民。草根樹皮吃光了,逃荒要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餓殍遍野。
東昌府一書生帶妻兒老母逃難,流落到黃河南,濟(jì)寧州地界。天色將晚連累加餓實(shí)在走不動了,書生一家宿在汶上城邊一莊破屋里。
書生望見了寺廟,就忍饑到那兒乞討。書生見過方丈,訴說要飯來到此地,麻煩師傅行行好給點(diǎn)吃的。方丈拿出一個窩頭給書生,書生謝過,快步走了。
過了不一會兒,書生又來到寺廟,還向方丈要飯。方丈這次給書生兩個窩頭,書生接過窩頭謝過方丈趕緊走了。書生回到破屋一會兒,又回到寺廟。
方丈這次給書生三個窩頭,書生兜住窩頭,謝過方丈仍是快步走了。書生回到破屋時間也不長,第四次來到寺廟見過方丈,深鞠一躬,還是要窩頭。
方丈面露難色,猶豫片刻,一狠心的樣子,進(jìn)屋拿出四個窩頭。方丈把四個窩頭遞給書生,慚愧地說,真是對不起,施主,你可能不信,我這兒的情況也很糟糕。徒弟都離去了,我實(shí)在給不了你更多吃的,請原諒。阿彌陀佛!
書生也很不好意思地接過四個窩頭,提起長衫兜住,向方丈千恩萬謝,深深地鞠躬。書生面色蠟黃,虛汗頻出,轉(zhuǎn)身搖搖晃晃地離去。
大約半個時辰的光景,一女子哭啼啼來到寺廟,見到方丈,二話沒說,給方丈跪下了。
方丈見此情景,說,施主快快請起,這是為何?
女子不起,哭訴,師傅啊,您快救救我丈夫吧!
原來這位女子正是書生的妻子。她說,丈夫餓昏在地,不省人事。方丈此時有些不信女子所說。方丈疑惑地說,我前后已經(jīng)給過你夫君十個窩頭,對吧。
女子回話,是的。
他說你家四口,平均每人也兩個半窩頭,吃了也不至于餓暈啊?
事情是這樣的,書生要到方丈一個窩頭時,要母親兒子吃,母親不吃,給了兒子。
要到兩個窩頭時,書生給了母親和兒子,他和妻子看著母親和兒子吃下。
要到三個窩頭時,書生分給母親、兒子、妻子,書生看著三人吃了。
當(dāng)書生要來四個窩頭了,書生面對生命中自己最親的三個人,他想世上人千千萬,但就這三人令他牽腸掛肚。書生把窩頭依次給母親、兒子、妻子,還剩一個窩頭。妻子、母親、兒子都勸書生:夫君、兒啊、父親你吃了這個吧!書生欣慰地看著家人和唯一的窩頭,舍不得吃,說,我在廟里吃過了。他遞給了兒子。
書生由于過度勞累,四次往返寺廟,滴水未進(jìn),他實(shí)在太餓了,一陣子頭暈眼花栽倒在地。
方丈聞聽女子一席話,心中感慨萬千。
對書生的行為表示贊嘆:有一個窩頭首先想到母親兒子,最終叫兒子吃了,這里有孝又有舐犢之情,雖算慈父,卻是脫不了本能的俗人。
有兩個窩頭時,再想到母親該吃,是孝順兒子,有盡孝之德,雖算孝子,也不過是常人之舉。
要到三個窩頭時,終于想到妻子也該吃了,顧伴侶之情,夫妻之義,可算是好夫君,但仍屬凡人一個。
倒是這最后之舉不一般化了,可圈可點(diǎn)。
有了四個窩頭,本該自己吃一個了,卻未留給自己。
書生果真有好的修行,真正的善人呀!當(dāng)救!當(dāng)救!方丈叫女子快領(lǐng)路去救書生。
方丈跟隨女子來到破屋里,方丈拿出最后僅有的一個窩頭救活了書生,方丈雙手合十,念出一聲:阿彌陀佛!然后回到廟里。
只一小會兒,正在打坐的方丈倒在蒲團(tuán)上。
其實(shí)方丈已一天未進(jìn)齋食。
世人說,舍己為親人者是善人,那么,為不相干的人而舍己呢?應(yīng)該是圣人!
第二天活過來的書生,安頓好母親,跟妻兒挨村要飯。
書生要來飯,路過寺廟,書生要進(jìn)去面謝方丈救命之恩。見方丈倒在蒲團(tuán)上,書生喊,師傅!師傅!你醒醒!書生趕緊端來水,給方丈喂水喂飯,方丈蘇醒過來。睜眼一看是書生,說,多謝施主。佛法無邊,普度眾生,愿佛保佑施主……
書生眼含淚水,師傅您叫我施主,羞煞我也。您才是真正的施主,要不是您的施舍我一家都會沒命了。
大災(zāi)過后,書生奮發(fā)苦讀,大考之年,進(jìn)京趕考。善有善報啊,書生中頭名狀元。
回鄉(xiāng)做官,特來汶上寺廟感謝方丈。
后書生又當(dāng)了巡撫,撥銀兩重修寺廟,汶上寺廟修得金碧輝煌,成為遠(yuǎn)近聞名的大寺。
書生后又為百年之后的方丈送殯、立碑……
(作者地址: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qū)委《東昌文學(xué)》編輯室 郵編:25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