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寅寅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廣東廣州 510420)
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師生面談反饋研究及實踐
杜寅寅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廣州510420)
師生面談反饋指的是師生之間一對一的關于學生作文和寫作過程所進行的寫作會議。寫作師生面談被認為是一種高效并有效的寫作反饋方式(Ferris,2003;Williams,2004)。以往對于寫作教學中的師生面談反饋更多是一語的語境下;即使是二語的語境下,研究的重點更多的是放在對于教師或學生某一方在互動中的表現(xiàn)。本研究基于交互假說(Long,1981,1985,1996)和注意假說(Schimdt,1990)搭建起的溝通和輔助相結合的理論框架,根據(jù)對某中國大學的兩位英語寫作老師和五位大學一年級學生為期兩個學期的調查和數(shù)據(jù)采集,針對老師和學生雙方在互動中的表現(xiàn)以及其效果進行分析,作者發(fā)現(xiàn)利用師生面談反饋對低水平學生的英語寫作進行輔導時效果明顯,并整理出一套師生面談反饋的談話模式以供其他老師實際操作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師生面談。
寫作會議;師生面談反饋;英語寫作教學
在過去的幾十年,對于寫作會議的研究會出現(xiàn)很多不同的名稱,如師生面談反饋,寫作輔導會議,及寫作咨詢等。這些不同的名字其實反映了寫作會議的不同作用:如反饋階段; 面談互動; 一對一師生互動; 互動對話; 意義協(xié)商等。
以往的對于寫作會議的具體研究中,大部分都是一語的語境下的對于互動雙方某一方的研究;
或者是針對寫作面談反饋對于不同語言水平學生的效果的研究。而本研究是針對低語言水平的學生和英語寫作教師在參與英語寫作師生面談反饋中雙方的互動表現(xiàn),并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以期望能夠總結出一套師生面談反饋的談話模式以供其他英語寫作教師應用到寫作教學中。
Long的交互假說和Schmidt的注意假說認為二語習得者的語言能力是在面對面的互動和交際中發(fā)展的;而在這過程當中,只有讓學生自己注意到語言的特點,才能真正習得目標語。因此,學生的作文并不是其習得語言的最終結果,而是一個溝通交流的中間階段。當寫作教師批改學生的作文,并進行書面反饋后,如果沒有進一步的聽取學生對于教師反饋意見的反饋,以作文為溝通手段的交際就沒有完成。因此通過寫作會議方式的師生面談反饋,提供了師生一個絕佳的機會,讓二者進行互動交際,從而讓老師能夠建立起一個與學生的合作關系;同時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學習寫作的過程中來。從教師的角度,本研究認為師生面談反饋過程中某些教師的行為和態(tài)度更能夠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習作能力(Cumming&So,1996;Thonus, 1998,1999,2004),如,教師作為合作者的態(tài)度和行為也許比教師的權威和命令更能夠增加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情感因素(DeGuerrero&Villamil,2000;Weigle & Nelson,2004),從而讓學生更容易吸收教師的反饋意見,并對作文中的一些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根據(jù)以上的理論背景,本研究認為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和教師給予學生的輔助支持是英語寫作師生面談過程中的關鍵。首先,基于交互假說,溝通指的是為了解決對話和其他語言功能中的交際問題,所采取的有效的策略和手段,包括:信息確認檢驗、理解檢驗及澄清詢問等。這些技巧和策略也被認為能夠通過提供修正的輸入和糾錯的反饋,從而促進學生的語言習得 (Schmidt,1990)。
其次,基于注意假說,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當學生出現(xiàn)無法獨自完成任務或問題的時候,教師則需要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這些情況,在師生面談的互動交際中,運用策略和技巧來幫助學生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從而發(fā)揮其輔助學生語言習得的作用。同樣對于學生,也要能夠在互動交際中,回應教師的策略運用,發(fā)現(xiàn)自身的問題和難題,并通過語言技巧來尋求教師的幫助,這樣才能最終實現(xiàn)語言習得的目的。
基于這兩個假說,在師生面談反饋的寫作會議中,如何讓師生雙方互動和有效交際才能夠讓學生主動提出自己對于某些語言問題的看法和意見; 如何讓寫作老師可以通過交流溝通注意到學生語言習得中所需要的幫助?教師如何啟發(fā)低水平的語言習得者增強主動性,啟發(fā)他們主動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而教師則如何改變自身的角色,才能更有效的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寫作水平?
本次研究對象為某中國大學英語專業(yè)一年級的五名學生和兩位老師。 在為期一年的兩個學期英語寫作教學過程中,師生共進行了十次左右的寫作會議,時間長度從十分鐘到三十分鐘不等。這些學生都是剛剛通過全國統(tǒng)一高考進入大學學習的一年級新生,在所有參加師生面談反饋中寫作課內成績普遍偏低的幾位同學。學生每次來面談的時間都是在作文得到老師書面反饋之后的當周,與寫作老師約時間,在辦公室進行師生面談作文反饋。反饋過程全部錄音和錄像,并全文轉錄為文字;在每次面談后,都會對老師和學生進行采訪,并錄音及轉錄為文字;學生會在每次面談后修改自己的作文并提交,再由其他寫作任課教師進行批改;在每學期結束時,都會讓老師和學生提交關于師生面談的反思日記。
根據(jù)對以上數(shù)據(jù)的整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有效信息,包括
1.師生面談討論的內容—
a.面談過程中,師生進行討論,提問及問答,爭辯及論述;
b.面談過程中氣氛時而緩和時而緊張;
c.面談過程中,師生討論話題包括學生作文的任務要求及寫作任務完成情況、學生作文的語言、內容及謀篇布局等;
d.面談過程中,師生互動的話語控制時間長度;
2.師生面談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影響--面談后學生修改作文與之前作文的比較;
3.師生面談反饋后,教師對于每位學生情況的記錄, 及學生對于教師口頭反饋的意見和建議等。
對于師生面談后的學生修改的作文和之前作文的比較,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內容、結構、語言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針對面談反饋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反思日記中提到:
“在office hour之前,尤其是寫作文的時候,腦海里有很多idea,但是更傾向于來自brainstorm,然后也不知道該如何在寫長法的大環(huán)境下進行取舍,使得文章重點突出,更有層次感,謀篇布局更加好,然后office hour之后有一個領悟就是:idea不一定要很多,但是一定要懂得篩選,取舍,使全文服務于一個中心點,才能把要表達的想法說清楚說明白。結果我在三稿的時候做出了比較大的改動,在一定程度是精簡了篇幅,但是明確了我想要說明的電話對我生活的影響,文章讀起來也比較順暢和明白。”
“office hour時間與老師面談時,我總有一種與你心有靈犀的感覺,或許我們的想法有那么一點是相同的,這很讓我開心,因為你懂我想表達什么,還耐心地教我如何用詞語去表達心理的感想,通過告訴我你對主題的想法,讓我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去深入主題?!?/p>
不難看出,學生在與寫作老師的面談反饋過程中,不僅對學生寫作方面存在的問題能夠針對性的得到解決,也能夠增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
除了以上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對師生面談的錄像和錄音材料的整理過程中,本研究還總結出了一套更適合語言水平較低學生的師生面談反饋交際模式,僅供對寫作會議感興趣的老師參考:首先,教師邀請學生參與談話;其次,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老師在此過程中認真聽學生如何說明和解釋自己的問題和感受;接著,老師對學生的看法進行釋義并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并回答,最后教師再給出學生需要的各種選擇意見,讓學生自己做出選擇并制定修改計劃。
在師生面談反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通過互動了解對方的意圖和想法,通過一篇作文的寫作和修改達到了溝通交際的目的。而在教師給予學生幫助的環(huán)節(jié),師生雙方都更加注意到自己想法和表達,從而有效的實現(xiàn)了教師在學生語言習得過程中的輔助作用。在寫作會議中,教師的角色由傳統(tǒng)的權威和編輯轉換為聽眾和合作者;而學生的角色則由被動的接受作文反饋信息轉換為主動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并積極思考解決辦法,從而通過師生面談反饋提高了自身的寫作水平。
[1]Cumming, A.,&So,S.(1996).Tutoring second language text revision: Does the approach to instruction or the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 make difference?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5,197-226.
[2]DeGuerrero,M.,& Villamil,O.(2000). Activating the ZPD: Mutual scaffolding in L2 peer revision.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4, 51-68.
[3]Ferris,D.(2003).Responding to writing.In B.Kroll (Ed.), Exploring the dynamic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pp. 119-140).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Ferris,D.(2004).The ''grammar correction'' debate in L2 writing: Where are we, and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and what do we do in the meantime..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3, 49-62.
[5]Long, M. (1981).Input,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Winitz,H.(Ed.). Native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pp.259-278).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379.
[6]Mendonc?a,C.O.,& Johnson, K.E.(1994).Peer review negotiations:Revision activities in ESL writing instruction.TESOL Quarterly,28,745-769.
Interview feedback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Du Yin-y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 China)
Interview feedback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fers to the one-on-on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bout students’composition and writing process of the meet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writing interview is considered to be an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ways of feedback in writing Ferris,2003;Williams,2004). In the past, one language context was more; even the second language context, the focus of the study is a teacher or a student one side's performance in interactio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 (Long, 1981, 1985, 1996) and attention hypothesis (Schimdt, 1990) set up communication and auxiliary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 two English writing teachers and five freshmen are investigated for two semesters of investig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both sides in the interaction and its effect. The author found that using interview feedback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low levels of the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guidance effect is obvious, and compiled a set of interview feedback mode of convers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or other teachers to practice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interview.
writing meeting; interview feedback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H315
A
1000-9795(2014)012-000098-02
[責任編輯:周 天]
杜寅寅(1976-),女,漢,河南漯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二語寫作與教學。
本文為廣東省高等教育改革重點項目《基于交互假說和注意假說的英語寫作教學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101-GK1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