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略論漢代佛教教育的初興

      2014-03-15 01:08:07程劍波
      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4年12期
      關鍵詞:譯經佛經佛教

      程劍波

      (青海師范大學校辦公室 青海西寧 810008)

      略論漢代佛教教育的初興

      程劍波

      (青海師范大學校辦公室 青海西寧 810008)

      佛教自兩漢時期傳入中國,通過授經、譯經等活動不斷弘揚教義,宣傳教理,在初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早期佛教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為以后佛教教育進一步發(fā)展完善奠定了基礎。

      漢代;佛教教育

      佛教教育起源于佛教始創(chuàng)之時,是為傳播佛教知識和擴大影響的需要而出現。自兩漢時期佛教初傳開始,通過授經、譯經等活動,佛教通過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方法來促進傳播發(fā)展。

      一、伊存授經

      關于佛教傳華尤可確信的史料是《三國志·魏志·東夷傳》注引三國時魏國魚豢的《魏略·西域傳》上的一段記載:“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此段史料除了說明在西漢末時佛教已經傳入了漢地之外,還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中國佛教教育起端的兩個特點:首先,中國佛教教育一經出現便影響到了上層知識分子階層。西漢的博士制度自漢武帝時專為儒家經典的傳授所設。凡通一經大師,經朝廷首肯尊為博士,他所傳授的經說,便可為師法。而由他的弟子加以章句形成的小流派,便可為家法。演繹下去,便造成“經有數家,家有數說”的局面,為沖破門戶之見,接收外來思想文化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此外,從董仲舒開始的神學化的儒學思想,到西漢未年,有了惡性發(fā)展,讖緯迷信廣泛流傳,而佛教《本起經》、《本行經》之類的佛經在敘述佛陀一生的故事上也充滿了神秘的宗教意味,如說佛的出生是其母夢白象而孕等,這種宗教性的渲染,恰與當時讖緯盛行的神秘主義氣氛相吻合,予以了佛教教育產生的精神土壤;再者,由于官學的發(fā)展,漢武帝時博士弟子已達三千人之多,使得教師少、講堂少的矛盾突出,于是,太學的教育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一為安排正式課程,稱為“正業(yè)”,一為增加課外的自修,稱為“居學”。允許博士弟子向校外的學者討教學習,這類舉措客觀上也為接受經學之外的思想文化提供了制度上的條件。因此,作為國家官學系統(tǒng)的學生——“博士弟子”學習《浮屠經》,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但這時的佛教教育主要應該是由往來于漢地與西域間的使節(jié)官員來實施的,正如史料中所記載的“大月氏使伊存”一樣。而且這時的佛教教育應該只是對一種神秘主義的宗教內容的介紹而已,時人并未把它當作一種知識文化系統(tǒng)來接受。

      其次,口授佛經是當時佛教教育的基本方法。佛法的流傳以及佛教的弘揚,不只是信仰不可知的神異,而是通過理性的疏導,對于佛陀言教的信受奉行。當佛陀開始其漫長的弘法里程,奔走于摩揭陀、跋耆等國家,一腔熱忱地度化眾生時,由于時代的局限性,當時還少有用文字記錄思想的習慣,佛陀說法也較多采用易于記誦的韻文形式口耳相傳。這種口授佛經的教育方式也是我國古代佛教教育初興時采用的傳統(tǒng)方法。因為在佛典還未被介紹、翻譯出來時,全憑口頭誦傳,這與西漢太學從師口授的方法相契。我國早期譯經,也多從口授。這種口授的教學方法與太學教學方式相結合,在以后的譯經傳播過程中,便形成了口授實錄的中國早期佛教教育的基本特征。

      二、譯經講學

      佛教從漢時傳入中國,佛經的翻譯事業(yè)也隨之而起,佛教在東漢的發(fā)展,基本上就是依靠佛經的傳譯和講習為媒介,并且在以后佛教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始終形成了佛教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當佛教教育開始在華夏大地傳播,大批西域或天竺學問僧便接踵而來,開始了初具規(guī)模的佛經傳譯活動。這一時期的佛經翻譯,是由這些外國僧侶用口誦出梵文或胡語,然后再行翻譯。這一方面是由于天竺的習慣注重口授,師弟輾轉相傳,“不聽載文”;一方面也是由于書寫的困難,還不能做到兼通華梵語言。這一時期口授梵文或手執(zhí)梵本的譯主,大都不通漢語,而中土信徒也多不能華梵兼通,因此在開初的佛經翻譯中相互合作,是自然而又必要的。一般由外來僧人擔當口授,由華人任筆記。這種合作的傳統(tǒng),構成后世中國佛教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上的意義就在于,形成了中國佛教教育中一個鮮明的特征:講學以譯經。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譯經工作只是在布教修道之暇偶爾從事,僅僅是私人翻譯的階段,因此在組織上并不完備。加之外僧不諳漢語,甚至對佛教義理的了解也很有限,當時又沒有原典文字為依據,便只是根據他們口述大意,由中國人記錄為文字。正如后來贊寧形容說:“初則梵客華僧,聽言揣意……咫尺千里,覿而難通?!边@樣,譯文必然是很粗陋的。但這一時期作為譯經初始期,其功績卻不可低估。這是翻譯實踐的探索期,正是通過這些拙樸的譯文,中國才開始了佛教教育的探索與開拓。佛教譯典的出現,使佛教教育有了基礎教材,佛教學者編譯佛經,又為佛教教育提供了通俗教材,在譯經講經過程中出現的對佛經的注疏,推動了佛教教育的普及與發(fā)展,拓寬了佛教教育內容的范圍,譯經作為佛教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自佛教傳入中國時起,直至隋唐時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佛教教育思想體系,一直發(fā)揮著獨有的作用。

      [1]丁鋼.中國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較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蘇晉仁.佛教文化與歷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4]伍德勤.佛教與中國古代教育[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993(4).

      The initial rise of Han dynasty Buddhism education

      Cheng Jian-bo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Office, Xi’ning Qinghai, 810008, China)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since the Han period, through teaching, carry through activities such as the doctrine, propaganda teachings, in the early in the process of gradually formed the early Buddhist basic method and form of education,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fter the Buddhism education perfect.

      Han dynasty; Buddhism education

      B94

      A

      1000-9795(2014)012-000055-01

      [責任編輯:周 天]

      程劍波(1975-),女,漢族,陜西南鄭人,青海師范大學講師,宗教文化。

      猜你喜歡
      譯經佛經佛教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天中學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佛教藝術
      協(xié)通論視佛經一例
      譯經用字與譯經詞語新釋
      佛經音義同形字輯釋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xù)》
      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05:23:14
      《秦漢文學編年史》獻疑
      北方文學(2017年26期)2017-09-21 07:37:59
      西夏佛經所見官職名人名述考
      西夏研究(2016年4期)2016-07-10 12:08:14
      佛教史視閾下康僧會譯經之儒學化及其意義
      中州學刊(2016年5期)2016-05-30 10:36:34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合
      安图县| 色达县| 张家港市| 临城县| 鞍山市| 临猗县| 长寿区| 泾阳县| 涞源县| 中江县| 绵竹市| 安庆市| 博野县| 康定县| 保康县| 临邑县| 拉萨市| 松江区| 巴青县| 平潭县| 那曲县| 保康县| 吉安县| 北安市| 元谋县| 汶上县| 丰宁| 吴忠市| 三河市| 呼玛县| 上饶县| 清苑县| 武清区| 库伦旗| 元氏县| 灌云县| 安仁县| 昆明市| 浏阳市| 泸溪县| 大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