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芳
【摘要】活動是品德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品德教學要提防“形式主義”這個陷阱,從不同的案例中總結(jié)、發(fā)現(xiàn)“形式”這個秘密,關注教學活動的目標本位、講究效益、貼近學生的生活,識別和選擇它作為教學活動的形式和內(nèi)容,真正打造高效、綠色、和諧的品德課堂。
【關鍵詞】目標本位;講究效益;貼近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下發(fā)的《教學管理指南及學科教學建議》一書中指出:“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常用的教學活動形式有討論、資料調(diào)查、現(xiàn)場調(diào)查、情景模式與角色扮演、操作性與實踐性活動、教學游戲、參觀訪問、欣賞、練習、講故事、講授等?!庇纱宋覀兛梢钥闯觯骸盎顒印睂τ谄返抡n程是至關重要的?;谶@樣的認識,我認為:活動是品德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因為學生在參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活動過程中,可以通過不斷體驗、學習、探究,來解決問題,并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與社會性發(fā)展。于是,活動越有效,品德課堂效果也就越好。綜觀現(xiàn)在的品德課堂,形式各異、繽紛多彩的活動看得人應接不暇。相比之下,品德課堂的教學效果卻并沒有相應的提高,甚至達不到教學預設目標。于是,呈現(xiàn)在我們所有一線品德教育實踐工作者面前的主要問題是:究竟是什么原因?qū)е逻@樣的局面呢?究竟該如何構(gòu)建品德課堂的活動教學呢?我們不得不來探討品德教學活動中的“形式”這個秘密。
一、活動要回歸原點——目標本位
活動性是品德課程的顯著特點之一。當前,一些品德課堂中,有些老師為了體現(xiàn)“活動性”,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多樣,節(jié)奏緊湊。學生一會兒小品表演,一會兒記者采訪,一會兒角色扮演,忙得不亦樂乎。乍看之下,課堂上熱鬧得如同菜市場??墒巧钊敕此己缶蜁l(fā)現(xiàn),老師對活動的目標與有效性卻并沒有細細思考。這就導致了一堂課中,學生處于一種應付狀態(tài),很少能在活動中獲取有價值的東西。教師精心設計的繽紛活動就像絢麗的煙花將課堂打扮得閃亮、激情。當繁華煙消云散時,一切趨于平靜,并沒有給學生留下什么。這種走馬觀花式的活動設計,為了活動而活動,出現(xiàn)了活動表面化、形式化的傾向,對學生品德形成并無推進作用。
【案例回放】《節(jié)日大觀》教學片斷:
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節(jié)日大觀》一課時,整堂課以知識問答的活動形式展開。第一個活動環(huán)節(jié)是教師播放動畫歌曲,學生猜一猜這首歌是歌唱哪個節(jié)日的,共有十幾個中外節(jié)日,從課件可以看出,教師為找到這些歌曲著實費了一番工夫。接下來的幾個環(huán)節(jié)基本類似,如:看對聯(lián)猜節(jié)日等都圍繞課件展開。這一節(jié)課學生興致高昂,充分享受了多媒體課件帶來的視覺與聽覺的刺激,但始終被媒體課件牽著鼻子走。
【反思】在以上案例中,教師煞費苦心地設計了活動,一首首動聽的歌曲,一幅幅詩意的對聯(lián),的確讓學生覺得很有趣,很新奇。這樣的課堂看上去熱熱鬧鬧,其實,所有的活動都是依賴于多媒體課件。從形式上看,教師給了學生表達的機會,但反思一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在同一個層次上,而多媒體課件的播放則占用了課堂大部分時間,幾乎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依然沒有放下主體的身份,把整個活動過程牢牢攥在手中。這樣的活動到底讓學生們收獲了什么?收獲了多少?為教學目標的達成又貢獻了多少?這樣的活動是漫無目的的“假活動”。
【對策】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有效的活動才是品德課的生命所在,只有那些讓兒童在活動中真正有所體驗、感悟和收獲的,才是有價值的活動,而不僅是為了活動而活動,為了游戲而游戲。因此,在設計活動時,教師要明確活動的目的和意圖是什么?
【對比案例】《多彩服飾》教學片斷:
師:旗袍被稱為“國服”,在一定的時候它甚至可以代表中國呢!咱們好好看看,它到底有什么獨特之處?(PPT)
生:我發(fā)現(xiàn)旗袍……(學生發(fā)現(xiàn)三個特征:開衩、立領、盤扣)
師:你們回答得真棒,咱們中國小朋友送來一個禮物,我請一個同學上來摸一摸,猜猜可能是什么?師拿出一個信封,讓學生摸里面的物品。
生猜:是蝴蝶。
生猜:是圓圓的一個東西。
生猜:是一條繩子。(眾生笑)
師:中國小朋友還把禮物送到了每個學習小組里,請組長從抽屜里取出信封,不打開,請組員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
師:你摸到了什么?是什么樣子的?
生:小組里交流。
師:拿出來看看,它是什么?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盤扣”。
這個簡單的活動,花了不到2分鐘時間,便讓學生在懸疑和好奇的體驗活動中,通過觸摸、想象和觀察,了解了生活動中不常見的“盤扣”。
可見,品德活動不在乎它是否開展得轟轟烈烈,不在乎活動以何種形式出現(xiàn),更重要的是看學生究竟得到了什么,教學目標實現(xiàn)了多少。
二、活動要經(jīng)濟實效——講究效益
學生的年齡特點注定孩子們是喜歡游戲的。老師們在教學前的確也用心在思考、創(chuàng)設各種各樣游戲、競賽形式來適應教學。然而教師面對繁雜的教學活動時,是否學會化繁就簡,舍棄瑣碎,精簡活動,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提升空間。我們該選擇什么樣的活動方式更經(jīng)濟、更實效呢?
【案例回放】《失敗怕什么》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游戲嗎?
生:喜歡!
師:好,今天我們來玩一個游戲《夾彈珠》。規(guī)則是……
于是,老師請上來8個人,分成4組,一個夾彈珠,一個數(shù)。伴隨著時間滴答聲,臺上同學很激烈地進行著比賽,臺下同學伸長著脖子想一睹比賽場景,但由于看不到什么結(jié)果,有的坐下來聊天了,有的小屁股一撅,很無聊地趴在桌面上,有的依然很努力地伸著脖子……
師:好,時間到!第一組幾個?第二組幾個?……最終第四組取得這場比賽的冠軍。
師:你們組贏了比賽心情怎樣?endprint
生:很開心。
師:你們呢?輸了比賽心情怎樣?想不想再比一局。
生:想!
師:好,大家準備。比賽開始,臺上同學很投入地夾著彈珠。臺下同學又歷史重演,索然無味。
師:好,時間到!第一組幾個?第二組幾個?……最終第二組取得這場比賽的冠軍。
師:為什么會取得勝利?
生:可能是我以前玩過吧。
師:是以前練過呀!是呀,成功肯定不是偶然的,這與你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反思】在這個課例中,老師為了讓學生明白“成功與努力是分不開的”這一道理,花費了將近十分鐘時間。不能說老師沒有體現(xiàn)“活動性”這個理念,但學生的參與面太小,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體驗。雖然,最后,老師也得出了“成功與努力是分不開的”這個道理,但這目標的達成代價太大了。難道就沒有更為經(jīng)濟、實效的活動可以取而代之嗎?
【對策】“活動性”,最重要的含義就是要重視學生當下的體驗,它需要我們教師創(chuàng)造各種有效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體驗,進而啟動內(nèi)心深處的感悟。在教學中,我們要多挖井,少挖坑。我們要針對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地通過各種經(jīng)濟實用的活動來引起學生的共鳴,既要讓老師減輕負擔,又要讓學生玩得快樂,學得輕松,最終,達到促進品德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對比案例】《寸金難買寸光陰》教學片斷:
師:你能在一分鐘內(nèi)做什么事呢?
出示: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小組長負責分工并擔任裁判,其他同學從做口算、查字典、寫數(shù)字四個項目中選一項參加,小組長記錄成績,準備匯報。
學生匯報……
師小結(jié):僅僅一分鐘時間,同學們就能做這么多的事情。如果我們把10個一分鐘,100個一分鐘,甚至更多的一分鐘好好的利用起來的話,那就能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一分鐘能做什么?老師運用一個簡單易操作的一分鐘挑戰(zhàn)活動,從而明白時間的寶貴,建立珍惜時間意識。這樣的課雖然看上去不是熱熱鬧鬧,然而卻是實實在在的。這樣的活動形式無需什么財力,時間也花費得不多,卻真正實現(xiàn)了人人參與、個個體驗的教育目的。
三、活動要親近學生——貼近生活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學生品德素養(yǎng)的提升、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是在活動中習得的。新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敝挥性从趦和瘜嶋H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而信息的發(fā)展,教學手段的豐富,品德材料鋪天蓋地地向老師們襲來,我們該擷取哪些生活情景進入課堂呢?
【案例回放】《集體處處有規(guī)則》教學片斷
導入:(播放交通事故片斷)
師:10月10日8時30分,×××學生黃某,駕駛無號牌兩輪摩托車搭乘×××四年級學生黃某沿X104線由北往南行駛,行駛至田心路段時,追尾碰撞前方小貨車,造成摩托車、小貨車損壞,兩學生受重傷。
師:你有什么想要說的?
生:……
師小結(jié):看來規(guī)則真的挺重要。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生活中處處有規(guī)則。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去體驗,就會發(fā)現(xiàn)集體處處有規(guī)則。(板書:集體處處有規(guī)則,齊讀)
【反思】隨著當前人們對生活化德育認識的深入,品德課堂的活動教學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更多的老師認識到,生活是品德課程的資源。兒童的已有經(jīng)驗是品德課堂的基礎,品德課堂的活動體驗只有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才能讓他們進行有意義的學習。這位老師精心選擇了一個交通事故的小片段,這個教學材料對于大部分學生相去甚遠,讓他們從道聽途說的交通事故中得出規(guī)則兩字,活動體驗自然顯得蒼白無力。
【對策】在教學活動之前,教師最重要的準備是了解學生真實的生活,包括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等方方面面。關注引導學生深入生活,獲得“鮮活”的體驗、感受,從而促進積累直觀、鮮活的生活素材,使學生在活動中有話可說,有感可發(fā),能在親力親為中獲得道德認識、情感、行為的提升與發(fā)展。
【對比案例】《集體處處有規(guī)則》教學片斷
一位老師同樣以規(guī)則開課,并以規(guī)則結(jié)課,且有效利用課堂資源,巧妙地設置情境,將規(guī)則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一開課,老師就以一位朋友的身份與孩子們玩起了“剪刀、石頭、布”的游戲。孩子們一個個熱情高漲。在一次次的較量下,總是老師贏,細心的學生就發(fā)現(xiàn)了,老師出拳總是比同學們慢一拍。被識破后,老師又開始耍賴。同學們大呼“耍賴”的情境中,老師追問該怎么辦?同學們齊聲喊出要遵守游戲規(guī)則。就這樣,一個非常抽象的“規(guī)則”概念通過一個極其簡單的游戲就詮釋了。同樣在學生小組交流時,老師設問:我們在進行交流時,應該遵循哪些規(guī)則呢?(認真傾聽、記錄、友善地指出說的不對的地方,并幫助改正。) 在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時,指出:找到的同學請舉手示意,可不能大喊大叫呀!在結(jié)課時,教師巧妙導行,畫龍點睛:馬上就要下課啦,下課時我們要遵守哪些規(guī)則呢?讓我們比比誰做得更好。
老師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走進生活,貼近學生,不拘泥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材。老師還選擇了許多學生熟悉的場景與身邊的事物,科學、合理地開展教學活動,形式活潑,內(nèi)容豐富,使人感到非常親切,因而能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育情導行做到了“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品德課程的教學提倡通過課堂活動來引導學生感悟,學生通過感悟來明白道理。品德教學要提防“形式主義”這個陷阱,教學活動形式、方法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經(jīng)驗背景、能力水平和學習主題要求。發(fā)現(xiàn)形式這個秘密,重要招數(shù)是關注活動的目標本位、講究效益、貼近學生的生活,識別和選擇它作為教學活動的形式和內(nèi)容,真正打造高效、綠色、和諧的品德課堂。
參考文獻
[1]黃吉.警惕“形式主義”的陷阱:品德活動教學的再思考[J].中小學德育,2013(01).
[2]周漢斌.“活”在當下:深化品德課堂活動教學的有效路徑[J].中小學德育,2013(01).
[3]張漢龍.例談小學品德課活動教學的理性回歸[J].中小學德育,2013(03).
(編輯:畢力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