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左利
MOOC:讓教育格局更開放
文/本刊記者 王左利
幾乎每個教育群體都能在MOOC上找到利益訴求,這就難怪MOOC掀起了一場高等教育的風暴了。
MOOC 是2013年毋庸置疑的熱點,并一定會在2014年有很多深入的實踐。本刊曾整理并刊發(fā)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孫茂松的一篇文章,文章中他提到一個觀點很值得我們思考。他說,MOOC是一種重要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和創(chuàng)新平臺,它會放大、優(yōu)化傳統(tǒng)課堂,但在可預期的未來絕不會取代傳統(tǒng)課堂。MOOC會對平庸的大學形成巨大的壓力,甚至是生存壓力,但拒絕平庸、順變求新的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學依然會非常好的運作。
在MOOC出現(xiàn)之初,有人說,“MOOC點燃了學習者的熱情?!薄包c燃”這個詞用得一點也不過分。但MOOC同時點燃的,還有教師、信息化工作者的熱情。
MOOC的魅力在于——能將眾多參與者的興趣點打通:計算機系教授可以討論MOOC中涵蓋的技術問題,教育技術專家可以思考MOOC的教育模式,學校則寄望于通過MOOC擴大知名度,學科教授則可以參與MOOC進而實現(xiàn)培育天下英才的情懷??傊琈OOC讓許多不同視角的人都可以尋找到自己的發(fā)揮空間,進而把MOOC視為“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說,高校中幾乎每個群體都能在MOOC上找到利益訴求,這就難怪MOOC掀起了一場高等教育的風暴。
中文MOOC現(xiàn)在看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劃分,從實施者來看,一種是教育領域的,一種是商業(yè)的。從參與方式來看,一種是直接參與,一種是自己做平臺。比如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做法截然不同。北大重在優(yōu)質(zhì)資源的呈現(xiàn),而清華則更雄心壯志,“清華學堂”要做的是平臺。
MOOC的前期發(fā)展有目共睹,但這僅僅是開始。MOOC要想成功(當然這種成功并非是將高等教育的實體取而代之,而是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仍將遇到很多挑戰(zhàn)。
相關人士認為,中國和美國的文化差異、教育方式有非常大的區(qū)別,在線教育必須考慮中國的教育方式以及文化特點。如何做好MOOC,做好在線教育,需要冷靜思考。
華南師范大學焦建利教授總結(jié)認為,在中國發(fā)展MOOC存在幾個方面的挑戰(zhàn)。首先是學習內(nèi)驅(qū)力和學習動機,這是最大的問題。第二,是要學會在線參與的學習方法。第三,機制問題是比較大的一個困難。
可以預料的是,2014年國內(nèi)將會有更多大學加入MOOC。那時候?qū)OOC的關注點則將落在:如何組織實施、如何激勵教師、如何制作課程等一些非常具體的層面上。
對于參與MOOC的每所大學以及參與MOOC的每位老師來說,這都是件新鮮的事情,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
關于MOOC也有很多質(zhì)疑。對于商業(yè)市場來說,可能會存在盈利等相關衡量因素,疑慮不會少。但對于大學來說,將那些優(yōu)秀的課程搬上互聯(lián)網(wǎng)讓全部人看到它,這本身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也是服務社會功能的一種體現(xiàn),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后記:
2013年,本刊對MOOC的報道貫穿了全年。4月刊《MOOC:一場教育的風暴要來了嗎?》重在介紹全球MOOC的進展以及各界對MOOC的討論。9月刊《MOOC生態(tài)初現(xiàn)》則關注MOOC的具體落地實施。年末,在全年報道和分析的基礎上,制作了MOOC白皮書:http://www.edu.cn/html/rd/MOOC/。MOOC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技術,更是一種教育戰(zhàn)略,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