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娜 (臨沂大學音樂學院 山東臨沂 276000)
音樂是聽覺藝術,但聽覺不局限于音樂,當人類的視覺感官喪失(例如盲人),聽覺是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研究證明正常人獲取外界信息約有90%來自視覺,約5%來自聽覺;而對于喪失視覺的盲人,聽覺是他們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來源?,F(xiàn)代研究表明,行為代償使盲人的聽覺、觸覺異常發(fā)達,使他們記憶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語音加工能力比正常人更占優(yōu)勢。這些優(yōu)勢正是喪失視覺的盲人認知世界的主要手段。例如關于天氣的認識,常人主要依賴于視覺對天氣的觀察;而盲人可以通過鼓、三弦等樂器音色的變化來獲知天氣情況,或者自己推算季節(jié)氣候(會占課算卦的盲人)。可以說他們對天氣的認知依賴于歷法記憶或聽覺信息。這種獨特的認知方式很早便出現(xiàn)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中。
《國語·周語上》載:“先時五日,瞽告有協(xié)風至,王即齋宮,百官御事,各即其齋三日。王乃淳濯饗醴,及期,郁人薦鬯,犠人薦醴,王祼鬯,饗醴乃行,百吏、庶民畢從。及籍,后稷監(jiān)之,膳夫、農正陳籍禮,太史贊王,王敬從之。王耕一墢,班三之,庶民終于千畝。其后稷省功,太史監(jiān)之;司徒省民,太師監(jiān)之,畢,宰夫陳饗,膳宰監(jiān)之。膳夫贊王,王歆大牢,班嘗之,庶人終食。是日也,瞽帥音官以風土。廩于籍東南,鍾而藏之,而時布之于農。稷則遍誡百姓,紀農協(xié)功,曰:‘陰陽分布,震雷出滯。’土不備墾,辟在司寇?!?/p>
這是虢文公建議周宣王循古法修籍田禮的一段話。前一句“瞽告有協(xié)風至”、 “瞽帥音官以風土”指什么呢?按照史學家李純一的解釋:“在舉行籍田禮和開始春耕的前五天,知風聲的瞽告知有協(xié)風來的時候,國王進入齋宮……在舉行籍田禮和開始春耕的當天,瞽率領音官去省察土風,聽測風氣土氣是否易于耕種……”1。由此可見,瞽人通過聽覺感知協(xié)風,從而判斷適合耕種的“風”的到來。這種利用聽覺感官判斷氣候與農事的認知是盲人的聽覺認知;而非正常人的視覺認知。
另據《國語·鄭語》載:“虞幕能聽協(xié)風,以成樂物生者也”。韋注:“協(xié),和也。言能聽知和風,因時順氣,以成育萬物,使之樂生”。農時已到,是否進行耕作要看協(xié)風是否來臨。可見古人對耕作氣候的認識是運用了歷法和“聽風”的雙重手段來測定?!奥狅L”無疑成為農事的一項重要工作,而勝任這項工作的多為先秦的盲人群體。
先秦社會的“風”對“樂”有著重要的影響。《呂氏春秋·古樂》:“為天之和,正風乃行,其音熙熙凄凄鏘鏘。帝顓臾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樂效八風之音”?!暗垲咊Ш闷湟簟保y道是顓臾愛好音樂藝術嗎?不是,顓臾看中的是:“為天之和,正風乃行”,這種氣候對于農業(yè)生產和人民生活是最好不過的,因而“作樂效八風之音”,希望通過這種音樂維持“為天之和,正風乃行”的狀態(tài)??梢婎咊а壑械囊魳肥敲芮新?lián)系“八風”的音聲。無獨有偶,《左傳·紹公二十一年》:“天子省風以作樂,器以鐘之,輿以行之”;另據《國語·周語》載:“而鑄之金,磨之石,系之絲木,越之匏竹,節(jié)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風”。由此可見 “風”對樂的重要影響。而能夠利用聽覺感知協(xié)風的又是先秦的盲人群體——瞽??梢娤惹亍皹贰钡挠^念受到先秦盲人聽覺認知的極大影響。畢竟上古時期聽風與作樂的均離不開盲人群體。
耕種是上古時期主要經濟方式,決定耕種的季節(jié)氣候在古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古人眼中,適合耕種的氣候是否到來可以通過感聽協(xié)風或辨識音律鑒別出來,因而律與風又有著某種對應的關系。
先來看風與律的關聯(lián)?!妒酚洝ぢ蓵份d:“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天所以成熟萬物也……不周風居西北,主殺生……十月也,律中應鐘……廣莫風居北方……十一月也,律中黃鐘……十二月,律中大呂……條風居東北,主出萬物……正月也,律中泰簇……明庶風居東方。明庶者,明眾物盡出也。二月也,律中夾鐘……三月也,律中姑洗……清明風居東南維,主風吹萬物……四月也,律中中呂……五月也,律中蕤賓……景風居南方……涼風居西南維,主地……六月也,律中林鐘……七月也,律中夷則……八月也,律中南呂……閶闔風居西方……九月也,律中無射……鐘律調自上古”??梢?,這里的風和樂律一一對應,古人是將“風”與“律”聯(lián)系起來進行認知的。
再看盲人與樂律的關系。《國語·周語下》:“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鐘,百官軌儀,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成於十二,天之道也?!表f昭注:“神瞽,古樂正,知天道者也,死以為樂祖,祭於瞽宗,謂之神瞽”??梢娚耦穆毼皇菢氛?,其職能包括了考訂樂律:“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鐘,百官軌儀,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成於十二,”講的就是先秦盲人樂官考訂樂律。
再看《國語·周語上》記載:“先時五日,瞽告有協(xié)風至……瞽帥音官以風土”。韋昭注:風土,以音律省土風,風氣和則土氣養(yǎng)也。這實際反映出上古“省風察氣”之術。學者張國安研究:‘省風’乃大師以耳辨聽風聲,以判時節(jié);而‘察氣’則以律管察地氣之發(fā)是否應時2。可見風、氣之屬均為判斷氣候時節(jié)的征兆,省風察氣乃修正歷法的手段。因而,律、歷、風、氣之屬表面不同而實質相通。其中省風、辨律均賴耳聽,是一種聽覺認知,即通過聽覺感官獲得對歷法等知識的認知,這是一種不同于正常人視覺認知的盲人式認知方式。文獻表明,從事聽風與制律、辨律工作的多為先秦的盲人群體??梢娤惹亍奥伞v、風、氣、樂”等相聯(lián)系的音樂思想,受到來自盲人聽覺認知的很大影響。
盲人視覺喪失而聽覺發(fā)達,強于審音?!吨茼灐び蓄罚骸肮{云:瞽,矇也。以為樂官者,目無所見,于音聲審也”。晉王嘉《拾遺記·卷三》載:“師曠者,或出于晉靈之世,以主樂官,妙辯音律……晉平公之時以陰陽之學顯于當世, 熏目為瞽人,以絕塞眾慮,專心于星算音律之中,考鐘呂以定四時,無毫厘之差。”可見 “秒辨音律”且本無視疾的師曠為了“專心于星算音律之中,考鐘呂以定四時”,仍然要“熏目為瞽人”。這則材料一方面透露出師曠對瞽人聽覺認知的高度認同;另一方面也透露出瞽矇所審之音是同歷律星算密切聯(lián)系的“音”,而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之音。不論此記載是否屬實,都透露出先秦古人對盲人聽覺認知特別是強于審音(歷律星算之音)的高度認同。
那么瞽矇審音的目的是什么呢?除了“省風察氣”測定季候之外還有辨吉兇的功用。古文獻多有上古時代盲人吹律聽音辨軍旅吉兇的記載?!秶Z·周語下》:“吾非瞽史,焉知天道?”韋昭注:“瞽、樂大師,掌知音樂風氣,執(zhí)同律以聽軍政,而詔吉兇”。《周易·師》載“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兇”?!妒酚洝ぢ蓵份d:“六律為萬事根本焉。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敵知吉兇,聞聲效勝負’,百王不易之道也。武王伐紂,吹律聽聲,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殺氣相并,而音尚宮”??梢婎瓗煷德陕犅暤哪康脑谟诒鎰e軍旅吉兇。簡言之通過音律這一聽覺認知獲得軍旅吉兇的信息:這一方面反映出先秦的巫術思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盲人式的聽覺認知方式。因為這里的“吹律聽聲”并非供人欣賞之樂,而是盲人獲取未知事件的方式,這種方式以其絕對依賴于聽覺器官而異于正常人的視覺認知方式。因而以吹律聽聲的方式預測吉兇本質是一種盲人式的聽覺認知方式。
同樣樂師也可以通過測知風的境況來判斷氣候,判斷是否有利于征戰(zhàn)。《左傳·襄公十八年》:“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杜預注:“歌者吹律以詠八風,南風音微,故曰不競也。由此可見先秦社會的吹律聽聲、審音、辨吉兇看上去類似巫術,實際反映了盲人利用聽覺信息認知世界的獨特方式,反映了先秦古人對盲人聽覺認知的高度開發(fā)。
綜上所述,我國上古時代對音律的認知是同風、氣、農事、民生與軍事等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人們對于音樂的認知也是從以上幾者的聯(lián)系中進行把握的。這種音樂思想深刻反映了盲人聽覺認知方式對先秦音樂理論的重要影響。通曉歷法并能聽風作律的先秦盲人樂官依據聽覺認知對風、律、歷、樂的關系進行梳理與歸納,總結出樂與律、歷、風、氣、農事、政治軍事、民生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從而體現(xiàn)了先秦神權政治下盲人樂官對樂的一種特殊的解釋與運用。簡言之,在先秦神權政治與農耕經濟體系下,盲人樂師以其對于律歷音聲的精通而被當時社會認可與推崇。他們借助聽覺認知獲得的信息,尤其是關于律、歷、風、樂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先秦的音樂思想、給先秦音樂思想以重要影響。
注釋:
1.李純一.先秦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2.張國安.大師與律歷——《周禮》樂官與先秦樂文化源流考述[J].藝術百家,2007(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