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立平
(福建省南靖縣奎洋中心小學,福建 南靖 363600)
認識生活是前提培養(yǎng)興趣是基礎
莊立平
(福建省南靖縣奎洋中心小學,福建南靖363600)
教師指導學生認識生活,教給他們方法是寫好習作的前提,而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興趣是寫好文章的基礎,是改變習作教學最難的有效途徑,教師務必抓緊做好這一環(huán)節(jié)。
習作教學;認識生活;培養(yǎng)興趣
大家都清楚,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總是千方百計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是習作教學的現(xiàn)狀是學生怕寫文章,教師則怕習作指導。習作成為學生感到頭痛、教師感到棘手的一個難題。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提高學生的習作質量呢?
通過34年的山區(qū)語文教學實踐,我認識到,教師指導學生習作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把自己掌握的材料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這就不難看出,文章最終還是要學生寫的,學生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而要使學生寫出一篇好文章,首先要使學生有內(nèi)容可寫,內(nèi)容(材料)從哪里來?回答是肯定的,只能從生活中來,否則,就是無米之炊。對此,筆者是深有體會的:以前,我總是把重點放在課堂指導上,而課堂指導又往往放在作文形式的指導上,從篇章結構到遣詞造句,從開頭到結尾。盡管教師講得詳細,但學生還是寫不出好文章。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寫作材料也應該是取之不竭的。寫不好的原因是學生缺乏對生活的認識,因而學生對教師出的題目,往往搜索結腸,還是無啥可寫,為了完成任務,或把范文、例文改頭換面,或無中生有捏造材料,這樣寫出來的文章自然缺乏生活氣息,沒有童趣。久而久之,聞寫作而頭痛,寫作興趣自然失去。找到了癥結,我把精力轉移到引導學生認識生活,從生活中獲取寫作材料,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上。筆者從以下幾方面作了些嘗試。
教會學生留心周圍發(fā)生的事,注意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和參加的活動。告訴他們,這些事或活動經(jīng)過加工,都可以成為寫作材料。家中、上學、放學路上,學校,班級中的所見所聞,誰觀察得仔細,誰能在看到、聽到后用腦思考一下,誰就會掌握更多的寫作材料。這樣,在寫《發(fā)生在過的一件事或幾件事》、《記一次活動》……之類的文章中,就有內(nèi)容可寫了。如近年來冬春季大霧多,筆者就要求學生注意霧天發(fā)生的事,觀察大霧天的特點,要求學生把耳聞目睹的事加上心中感受寫下來。如霧天能見度差,汽車、自行車速度比往常慢,路上喇叭聲、鈴聲、人們的說笑聲構成了特有的景象;有的不小心自行車相撞,相撞之后的反響……學生談起來滔滔不絕,在此情況下,我稍加指點,一篇篇風格各異、感情真摯的好文章就產(chǎn)生了。有一個同學寫了死的慘景,寫得催人淚下,我在班上讀了她的文章,不但這個同學再一次流下淚水,也使班上一部分同學流下了同情的淚水。文章結尾,這位同學諄諄告誡大家:“千萬要注意交通安全”。滬嘉高速公路就在我校近旁,通車前,讓學生去看一看,回來三易其稿,有的學生寫出了歌頌工人忘我勞動精神的文章,有的寫出了高速公路寬闊、雄偉的氣勢。一位學生看到工人用鋼纖和錘子,一錘一錘在每座橋墩上鑿下一條條細縫,感嘆地寫道:“這要有多大的毅力?。《覀兘裉鞂W習不也正需要這種精神嗎?”有了材料,再運用學到的寫作知識,寫來得心應手,加上教師的適當點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抓住突發(fā)、偶發(fā)事件加以引導。這類事不多,但往往是寫作的好材料。讓學生深入體察,加深印象,養(yǎng)成積累材料的好習慣。如,有一同學在語文課上玩他心愛的兩顆鵝卵石,被我發(fā)現(xiàn)后,我沒收了他的石子。課后我對他進行了教育,當他認識錯誤后,把鵝卵石還給了他,并向他提出了要求。這樣處理的結果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我當即要求他把此事的經(jīng)過寫下來,并一定要寫上自己的心理活動或感受。由于此事是他親身經(jīng)歷的,又經(jīng)過我指點,學生寫來得心應手,他以《一次深刻的教訓》為題,寫出了事情經(jīng)過,寫出了當時的心理活動,最后寫道:“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某月某日”。文章生動感人,為了讓全班同學也從中受到啟發(fā),我讓這位同學朗讀了自己的作文,使大家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我又指出了該文好的地方,表揚了這位同學知錯就改的精神,這樣又為全班同學提供了素材。一天,班級中一女同學因身體不好而嘔吐了,幾個男同學不怕累不怕臟,主動打掃臟物,我抓住這件事在全班進行了表揚,并結合寫作,以“發(fā)生在班級中的一件事”、“一件好事”、“熱心的同學”等多個角度為題,要求學生寫作。
在教學中還要告訴學生,生活中的許多事,乍一看是瑣碎的,甚至不引起人的注意,但這些小事往往是有意義的材料。所以從生活中選取材料,不在事情大小,而看你如何立意、如何寫。我告訴學生,觀察生活要用“放大鏡”,既要注意“大材料”,又不要疏忽“小材料”。有大材料固然好,但不易遇到,且不一定寫得好。“一滴水可以照見大?!?。“小材料”可以寫出好文章。有一次,六年級作文訓練《救一個人》。第一稿中,我統(tǒng)計了一下,全班36位同學竟有將近一半寫落水救人,或救他人,或自己獲救。我把這一情況向全班作了介紹,引起哄堂大笑。因為大家心照不宣:內(nèi)容不真實。要么為什么還要寫呢?學生說:落水救人能表現(xiàn)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質。我組織全班進行討論,就教材中出現(xiàn)的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內(nèi)容為例,使大家認識到,反映一個人的品質,既可以從轟轟烈烈的大事寫,但也可以抓生活中的小事寫。所謂“以小見大”就是這個道理。第二稿再寫,有同學寫同學如何當家長小幫手,做好家務的;有寫班級中同學發(fā)現(xiàn)自來水下水道堵塞,用手挖去臟物的事;有寫班中一位同學腳受傷后,幾位同學腳受傷后,幾位同學背他上廁所的事……不但內(nèi)容豐富了,而且也使人感到真實可信。學生學會了認識生活、觀察生活的方法,寫作材料自然也豐富了。那么,就要鼓勵他們把儲存的信息表達出來。這又要付出辛勤的勞動,怎樣把學生從怕寫習作引導到愿寫作文上來呢?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為此,我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有發(fā)表自己作品的機會和場合,使他們看到自己的寫作成果被人欣賞,以提高他們的興趣。根據(jù)學生寫作水平的層次,我同學校廣播站掛起鉤來,把學生中的好文章或修改好的文章推薦到廣播站,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批稿子一廣播,學生又高興又激動,寫作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了,許多同學把“要我寫”變成了“我要寫”。大家躍躍欲試,我趁機向學生提出,爭取每人都有稿子上廣播,學生積極響應。寫怍熱情高了,文章質量高了。
總之,我從前年參加市《在教學中激發(fā)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研究》課題以來深深體會到,指導學生認識生活,教給他們方法是寫好習作的前提,而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興趣是寫好文章的基礎,是改變習作教學最難的有效途徑,我們務必抓緊做好這一環(huán)節(jié)。
G622.41
A
1674-9324(2014)28-0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