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
《學記》中說:“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薄墩撜Z》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边@都體現(xiàn)出古人重視啟發(fā)式教學:把握啟發(fā)的時機,抓住關(guān)鍵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學過程就是一個以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善于提問,巧于啟發(fā)引導,使學生從中學到知識,開啟智慧。
由于古詩文和現(xiàn)代文的差距較大,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方式,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作為教師,更應善于運用引導技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古詩文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文本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迸d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之一,所以把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學內(nèi)容上就顯得尤為重要?!耙龑胛摹边@個教學初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與文本溝通的橋梁,是引導學生進入古詩文學習的過渡和準備。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能充分誘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動力,引導學生盡快進入文本。
以《〈詩經(jīng)〉兩首》的教學為例。這兩首意蘊豐富的詩歌,出自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接受起來有一段心理距離,如何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賞析呢?筆者在課堂上一邊播放音樂一邊這樣引入:“同學們,當你將與朋友分離時,腦海中是否會悄然憶起王勃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場景?當你看到電視中兵戈相接,尸橫遍野的畫面時,心中是否涌起‘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的豪情?古典詩歌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介入我們的生活,帶給我們無限的美感。今天,就讓《〈詩經(jīng)〉兩首》再次進入我們渴求美的心靈?!边@兩組情境都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中,他們具有一定的感受,再引入對《〈詩經(jīng)〉兩首》的品讀,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就顯得比較自然。
二、巧設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
教育家陶行知說:“發(fā)明千千萬萬,起點是疑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陶行知的話強調(diào)了“問”的必要性,問是有技巧的。教師的課堂提問,就是在學生與教學文本、語言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走向語文素養(yǎng)與語文智慧的殿堂。
為降低學生解讀古詩文的難度,筆者在施教中巧設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以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教學為例,筆者以“詩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到‘奇”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步步“陷入”詩人創(chuàng)造的“奇”境之中,深入詩歌,賞析八月飄雪奇、梨花比喻奇、白雪入戶奇、生活苦寒奇、沙塞夸張奇、樂器餞宴奇、戰(zhàn)旗凍結(jié)奇、路轉(zhuǎn)峰回奇等妙境。接著以“‘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猜想此時岑參在想些什么”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在“奇”境之中進入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大膽發(fā)表見解。學生回答“對行者難舍而生留戀”“為其山路綿延無盡而發(fā)愁”“為自己歸期未卜而惆悵啊”……學生在對“奇”字的感受之中完全投入在悠悠不盡的意境中,充滿奇情妙思。
三、驅(qū)動學習,引導學生討論問題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主動參與者。”教師恰當?shù)匾龑W生開展討論活動,構(gòu)建古詩文這種學習課堂模型“任務→自學→討論”,這樣既可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能拓展他們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
以《天凈沙·秋思》的教學為例,筆者先布置任務:體會作品雖用物象構(gòu)成,但形式和內(nèi)容都令讀者感到妙不可言的意境,領(lǐng)會“一切景語皆情語”。筆者利用電腦顯示詩中的景物圖片,并播放二胡樂曲《望鄉(xiāng)》,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暢談自己體驗過的郊外景色。接著讓學生自學:學生身處憂傷的音樂中聯(lián)系離家軍訓想家的心情,感受曲中的物象,筆者強調(diào)此時是游子身處其境。然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討論作者面對此景的情境和內(nèi)心的活動等。最后引導學生進入“斷腸人在天涯”的思鄉(xiāng)愁緒中,完成學生景與情的交融。課后,學生寫下對此小調(diào)想象的情景和感受。這樣教學的效果當然會比“滿堂灌”要理想。只有這樣,教師的教才能過渡到不教。
四、聯(lián)想想象,引導學生拓展探究
宋代學者陸九淵提出的“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指的就是要仔細地讀,反復吟誦和體會,才能引起聯(lián)想和想象,增加讀書的興味。詩歌凝練傳神,意境高遠,其豐富的思想,深刻的哲理,與詩作中的形象融為一體,猶如隱含在布局外的“棋意”,可意會而難言傳。教師就要善于設計一個有利于學生“頓悟”的情境與過程,引導他們在賞析中主動聯(lián)想想象,將詩中的“形象”化為心中的“意象”,正確領(lǐng)悟詩歌的意境和深入拓展探究文本,促使學生完成思維的質(zhì)的飛躍。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教學為例,筆者問:“由‘千樹萬樹梨花開‘風掣紅旗凍不翻你們聯(lián)想和想象到了什么?”學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春》的‘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梨花盛開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是一朵一朵,而是一團一團,花團錦簇,把樹枝都壓得彎下了腰,就像大雪壓在樹枝上的景象?!薄啊L掣紅旗凍不翻是‘萬白之中一點紅,帳外那以白雪為背景的鮮紅一點,更與雪景相映成趣?!薄澳鞘抢渖{(diào)的畫面上的一點暖色、一股溫情,也使畫面更加靈動?!薄P者說:“看來同學們學散文深入,理解很好;看雪景投入,聯(lián)想很美;畫圖畫出色,描繪很棒。其實‘千樹萬樹梨花開是詩人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差不多使人忘記奇寒而內(nèi)心感到喜悅與溫暖,造境堪稱奇絕,是詠雪之千古名句?!畠霾环蠹蚁胂笠幌履鞘窃鯓拥囊环N寒冷,南方人聞所未聞!所謂東北人冬天出門尿尿要帶一根棍子,是夸張嗎?其實是襯托出天氣的寒冷。‘紅字能反襯出白雪皚皚的景象?!?
五、比較鑒別,引導學生融會貫通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是多作比較、多歸納?!边@強調(diào)要讓學生學會比較的閱讀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將內(nèi)容或形式有可比性的兩個文本或一組文本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使學生能準確迅速地提取信息,找出其中景物描寫、表現(xiàn)手法及蘊涵的思想內(nèi)容等的異同。教師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比較鑒別,總結(jié)出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以防混淆,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使學生學會融會貫通。
在初三文言文總復習階段,筆者引導學生掌握比較鑒別的方法,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古文復習的效率。以“比較《與朱元思書》《答謝中書書》和《三峽》中對猿聲描寫的作用”為例,筆者引導學生把景物回歸原文,聯(lián)系景物所在的大環(huán)境及作者當時的心境,一邊聽取播放的猿聲,一邊感受猿聲的情境,從而理解《與朱元思書》的猿聲是與眾物齊鳴的聲音,突出富春江兩岸充滿熱鬧和生機的特征;《答謝中書書》的猿聲生動形象地寫出早晚之景的魅力,展示我們祖國河山的秀麗風光;《三峽》的猿聲是悲涼的,突出三峽山高嶺連的特點,渲染秋天蕭瑟的氣氛。在這基礎上引導學生拓展,歸納文言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先是景物自身具有的特征,然后是渲染出當時的氛圍,而且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有各自的特征和作用。
六、有意示錯,引導學生優(yōu)化思維
美國心理學家貝恩布說:“差錯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能原諒的。沒有大量錯誤作為臺階就不能攀登上正確結(jié)果的寶座?!苯處熞朴谧プr機啟迪學生思維,巧妙地運用示錯—糾錯—醒悟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錯誤中尋找疑點,在誤中思,在思中悟。
以《愚公移山》的教學為例,筆者有意示錯地講解這段文本:“這個年紀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一定是哭鬧著去完成這么艱辛的任務的。就像現(xiàn)在的你們,哪里會做這樣的苦差事呢?”筆者停頓了下來,學生剛開始還沒反應過來,但是看完文本,一部分學生稍一思索,便七嘴八舌地答“他是自愿愉快地參加的”“他是主動開心地參加的”“他媽媽是支持孩子去的”……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因為學生總喜歡找教師的錯誤?!澳銈兪窃趺粗赖??”“‘跳往助之就是蹦蹦跳跳地去幫助移山?!惫P者滿意地表揚了學生,學生都樂了,然后順勢引導:“這是細節(jié)描寫,側(cè)面烘托了愚公移山的決心?!痹谡n堂教學中,筆者在不容學生忽略的地方特意設“陷阱”,有意示錯,以引起學生的好勝心,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以上六點引導方法的嘗試在教學實踐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筆者曾做了一項統(tǒng)計,自己的教學班初一入學時有80%以上的學生害怕古詩文學習,經(jīng)過兩年的教學,只有15%左右的學生還害怕,另外古詩文的得分率也比原來入學時高出20%以上。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中強調(diào):“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lǐng)和點撥。”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所有的教師要努力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在教學中,教師是引路人,是引導學生尋路探奇的向?qū)В且龑W生長風破浪的舵手;學生是主人,時而在迷途內(nèi)峰回路轉(zhuǎn),時而在迷津里柳暗花明,時而在疑惑中豁然開朗。教師那滿含激情、繪聲繪色的引導,使學生消除跋涉時的勞累;那言簡意賅、說理透徹的點撥,使學生在路途上披荊斬棘,徜徉在語文學習的海洋中。
參考文獻
[1]湛蓊才.課堂教學藝術(shù)[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蔡偉,紀勇.語文案例教學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3]蔡偉.語文課堂教學技能訓練[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國慶波.語文教學情理法[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