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氣候資源產權制度初探
    ——基于公共池塘資源理論的分析

    2014-03-10 14:08:05楊惜春肖子牛
    閱江學刊 2014年2期
    關鍵詞:氣候資源產權制度所有權

    楊惜春,肖子牛

    (1.中國氣象局,長沙410125;2.中國氣象局,北京100081)

    氣候資源產權制度初探
    ——基于公共池塘資源理論的分析

    楊惜春1,肖子牛2

    (1.中國氣象局,長沙410125;2.中國氣象局,北京100081)

    氣候資源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資源的復雜特性,既不是純粹的公共物品,也不同于純粹的私人物品,具有“公共池塘資源”的典型特征。氣候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利用與保護,首先要明確和建立氣候資源產權制度,清晰界定國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所有權以及開發(fā)與利用、使用與收益等權利與義務的邊界。公共池塘資源的混合產權表現為共有產權和私有產權在某一資源系統和單位中并存,治理公共池塘資源的關鍵在于建立起連接共有產權和私有產權的制度性橋梁。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下的氣候資源產權制度設計需要體現公平與效率相統一的原則,充分發(fā)揮政府、市場和社會多方治理氣候資源的力量,可以采取切合實際的混合產權形式。國家一方面應成為全民氣候資源所有權的代理人,對氣候資源履行保管和看護等職責;另一方面,對氣候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私人行為和市場行為,承擔必要的行政管理職能。

    公共池塘資源;氣候資源產權制度;氣候容量資源;混合產權

    一、引 言

    2012年6月14日,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黑龍江省氣候資源探測與保護條例》,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條例中關于氣候資源歸于國有的規(guī)定,在社會上引發(fā)激烈討論,并招致強烈質疑。條例頒布很長時間之后,對氣候資源是否應歸于國有的討論仍然頻繁見諸報端和各大主流門戶網站,充斥著“以后我們曬曬太陽、吹吹風也要向國家繳稅”之類的揶揄嘲諷,氣候資源歸于國有的規(guī)定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

    一方面,關于氣候資源產權制度的討論方興未艾,另一方面,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了“加快制定出臺氣候資源開發(fā)利用和保護條例等行政法規(guī)”的建議?;诹⒎ㄑ芯康男枨?,本文擬對我國氣候資源產權問題進行專題研究,為我國氣候資源立法提供咨詢意見。①參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吉炳軒于2013年10月21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做的報告,題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執(zhí)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本文從各類爭議中提煉出幾個焦點和核心問題,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是不是自然資源,有什么性質特征,為什么要對氣候資源產權制度進行規(guī)定,氣候資源產權制度應該如何設計等等,由此構建起基本研究框架,并從經濟學和法學的角度展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

    二、氣候資源的概念及其公共池塘資源屬性

    (一)氣候資源的概念及分類

    氣候資源是氣候要素中可以被人類利用的那一部分自然物質和能量,包括太陽能資源、風能資源、云水資源、熱量資源和大氣成分資源等,此外,氣候容量也是一種新型的氣候資源。[1]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對氣候資源進行不同的分類。根據組成要素,可將氣候資源分為太陽能資源、風能資源、云水資源、熱量資源和大氣成分資源等。根據氣候資源與行業(yè)的關系,可將氣候資源分為農業(yè)氣候資源、旅游氣候資源、建筑氣候資源、交通氣候資源、氣候能源和其他行業(yè)氣候資源等。根據氣候資源尺度,可將氣候資源分為全球氣候資源、區(qū)域氣候資源、局地氣候資源和微觀氣候資源等。

    在上述分類中,根據組成要素對氣候資源進行的分類最為常見。太陽能資源也稱光能資源,是一種清潔、無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是自然界中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源泉,是熱量的主要來源。風能資源是空氣運動所具有的能量,是一種可再生、潔凈的并可就地取用的自然資源。云水資源在維護水循環(huán)的穩(wěn)定、調節(jié)氣候與生態(tài)中具有重要作用。熱量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所必需的資源,對農業(yè)種植和自然生態(tài)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響,是所有生物生長發(fā)育的基本條件,是由太陽輻射的熱效應形成的??衫玫拇髿獬煞仲Y源主要包括氧、二氧化碳、氮、氫、臭氧等,是地球上生物存活的基本條件和保護屏障。[2]

    此外,本文提出一種新型的氣候資源——氣候容量資源。氣候容量資源是指全球或者區(qū)域大氣成分在質與量上發(fā)生改變使氣候環(huán)境產生不可逆轉變化的極限值。在達到這個極限值之前,氣候環(huán)境能夠維持自身的平衡,而一旦超過這個極限值,氣候將發(fā)生異常變化,氣候環(huán)境與資源都會發(fā)生重大改變。目前,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變化已經產生了越來越明顯和明確的影響,提出氣候容量資源概念正是基于這種情況。氣候容量資源屬于環(huán)境容量資源的范疇,氣候容量之所以成為一種資源,是因為其逐漸表現出來的相對稀缺特性。當前,人類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大,氣候系統和環(huán)境已經無法獨善其身,只有對人類行為加以規(guī)范和限制,才能減緩氣候變化,維持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氣候條件。

    (二)氣候資源的公共池塘資源屬性

    氣候資源是我國基礎性的自然資源、戰(zhàn)略性的經濟資源和公共性的社會資源,具有突出的生態(tài)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3]氣候資源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資源的復雜特性,既不是純粹的公共物品,也不同于純粹的私人物品,具有“公共池塘資源”的典型特征。

    公共池塘資源是指那些集體共用資源系統,而分別享用資源單位的資源,如水資源、漁業(yè)資源等。②新制度經濟學派代表人物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在其代表作《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中對“資源系統”和“資源單位”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作了詮釋。資源系統是一種儲存變量,在有利的條件下能使流量最大化而又不損害存儲量或資源系統本身。漁場、地下水流域、牧區(qū)、灌溉渠道、橋梁、停車庫、計算機主機以及溪、湖、海洋和其他水體都是資源系統。資源單位是個人在資源系統中占用或使用的量,通常包括從漁場捕獲的魚的噸數,從地下水流域或者灌溉渠道抽取的水量(立方米),牲畜在牧場消費掉的飼料的噸數,橋梁每年的通過量,停車場被占用的停放空間,計算機系統中央處理器的使用次數,河、溪或其他水道每年吸納的生物垃圾的數量。區(qū)別作為存量的資源和作為流量的資源使用單位的收獲量,就有可能確定資源補充率。這對把公共池塘資源問題與可再生資源問題聯系起來考察是特別有用的。只要資源的平均提取率不超過平均補充率,可再生資源就可以長期維持下去。(參見[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M].余遜達,陳旭東,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36-37.)公共池塘資源具有非排他性,即集體內部無法將他人排除在對資源系統的使用之外,或者要排除因使用資源而獲取收益的潛在受益者的成本非常高,以至于不經濟。公共池塘資源的使用具有競爭性,即一個人使用了部分資源單位之后,就減少了其他人享用的數量。一方面資源系統的使用不受限制,另一方面資源單位的數量又是有限的。[4]

    公共池塘資源的這種混合特性使其與純粹的公共物品有所區(qū)別?;诠参锲凡豢煞中缘墓参锲防碚摬荒苡脕矸治隹煞仲Y源單位的占用和使用問題,資源單位的使用和占用與私益物品理論而非公共物品理論有著更密切的關系。[5]

    氣候資源作為人類生存發(fā)展必需的生態(tài)條件時,具有公共物品屬性,任何人在享受風、陽光與空氣的時候,都不可能排除他人的使用,具有非排他性。同時,氣候資源系統也具有不可分性:氣候資源是整個生態(tài)系統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與其他自然資源并存相連,共同構成龐大、復雜、流動、互相影響的生態(tài)體系;太陽能資源、風能資源、云水資源、熱量資源、大氣成分資源等互相制約,構成一定地域獨特的氣候資源類型,影響和造就了不同地域不同的自然生態(tài)條件。氣候資源的非排他性和資源系統的不可分性,讓它天然具有公共物品屬性。

    但是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人類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一些氣候環(huán)境因子轉化為氣候資源,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必不可少。比如,各國大力開發(fā)利用風能、太陽能資源,緩解傳統化石能源造成的危機,改善和提高貧困、邊遠地區(qū)民眾的生活質量;各地開發(fā)利用空中云水資源,緩解干旱,實現農業(yè)生產增收創(chuàng)收;農業(yè)大棚已得到廣泛應用,熱量資源被用于改善傳統農作物種植結構和種植方式,為人們提供了更多更豐富的產品等等。[6]這些氣候資源的廣泛應用,正是將氣候資源單位從資源系統中分離出來的結果。

    氣候資源在現實中已經呈現出稀缺性,并且具有了競爭性,不再是過去那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狀態(tài)。與人類對氣候資源開發(fā)利用無限大的需求相比,受認識水平、科技能力和成本投入等條件的限制,氣候資源實際可開發(fā)可使用的數量不能完全滿足人類的需求。[7]當代和未來急劇增長的人口與一定的氣候資源之間存在著消耗與供給的矛盾,氣候資源在地域、時間分布上具有不均勻性、變異性、不可儲存性,這與人類對氣候資源的普遍需求存在差距。[8]工業(yè)生產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增多、大氣環(huán)境污染導致光能資源和熱量資源發(fā)生改變、城鄉(xiāng)開發(fā)導致風能資源發(fā)生變化、生態(tài)破壞導致空中云水資源發(fā)生改變等等,這些原因都使氣候資源日益惡化,對千百年來適合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氣候資源構成了巨大威脅。此外,各地在氣候資源開發(fā)利用中,對風能資源、云水資源等的產權爭奪也越來越激烈。

    三、氣候資源產權制度的必要性與理論依據

    (一)氣候資源產權制度的必要性

    產權是社會認同的經濟權利,包括所有權以及在此基礎上派生的一系列權利。它是界定各經濟主體權、責、利的內容及邊界的范疇,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的權、責、利關系。產權是一組權利,當它們完整地集中于一個主體時,就相當于所有權。產權可以分解,完整的產權一經分解,就不再與所有權有對等關系。[9]產權制度是一種最基本的經濟制度,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在自然資源管理中處于核心地位。從哈丁提出“公地悲劇”到科斯提出產權定理,從黑勒的“反公地悲劇”到奧斯特羅姆的“公共池塘資源”概念,西方經濟社會學始終將產權制度的研究置于問題中心,并逐步超越過去對于自然資源產權制度過于絕對的一些概念理解和理論假設,將自然資源管理引向更為廣闊和多元的天地。但是,明確產權始終被認為是合理開發(fā)、利用與保護自然資源的首要前提。新制度經濟學派代表人物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在其著名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中,不僅提出了公共池塘資源的概念,同時也提出了公共資源自主治理的新模式。她認為,在純粹依賴國家手段和市場手段之外,在一定條件下,人們能夠為了集體利益而自主組織起來,進行自主治理。長期存續(xù)的公共池塘資源制度的核心原則首先是清晰劃定邊界,明確公共資源的產權。她認為:“公共池塘資源本身的邊界必須予以明確規(guī)定,有權從公共池塘資源中提取一定資源單位的個人或者家庭也必須給予明確規(guī)定”,“只要資源的邊界和(或)具體可以使用這些資源的人依然是不確定的,就沒有人知道管理什么和為誰管理”。[10]

    氣候是自然生態(tài)系統的重要基礎,也是自然生態(tài)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應對氣候變化、保護氣候資源、開發(fā)利用氣候能源、減少氣象災害,是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但是,如今我國的氣候環(huán)境和氣候資源卻面臨著嚴重的破壞和退化,主要表現為:溫室氣體的高排放,讓我國成為世界第一的排放大國;嚴重的大氣污染,消耗清潔空氣,全國大范圍出現嚴重霧霾天氣;生態(tài)環(huán)境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水資源日益短缺;城鄉(xiāng)發(fā)展規(guī)劃不合理,原有的氣候條件被改變,由此加大了各種氣象災害風險;局地氣候變化,導致農作物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各種嚴重的天氣、氣候災害輪番來襲,雨雪冰凍、臺風、暴雨洪澇、干旱等極端天氣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此外,氣候資源開發(fā)利用中也滋生了諸多亂象,比如:盲目開發(fā)利用風能、太陽能資源,既造成產能過剩,又導致新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氣候資源探測缺乏管理,一些外國企業(yè)趁機搶占市場,帶來潛在的國家安全問題;一些地方爭奪空中云水資源,引發(fā)區(qū)域糾紛;一些人工影響天氣活動侵害了其他主體的權利等等。氣候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利用與保護,理應成為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要實現國家的氣候資源管理職能,首先要明確和建立氣候資源產權制度,清晰界定國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氣候資源活動中的所有權以及其他一系列的開發(fā)與利用、使用與收益等權利與義務的邊界。

    氣候資源產權制度的建立,目前還需要人們展開更深入的研究和討論。2012年6月,《黑龍江省氣候資源探測與保護條例》審議通過后,社會各界對于條例中將氣候資源歸于國有的條款頗多質疑。2013年11月習近平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申明: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一定程度上與體制不健全有關,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權人不到位,所有權人權益不落實。針對這一問題,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提出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的要求??偟乃悸肥前凑账姓吆凸芾碚叻珠_和一件事由一個部門管理的原則,落實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建立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人職責的體制,國家對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行使所有權并進行管理。這對于建立健全我國氣候資源產權制度提出了新的緊迫需求。

    (二)氣候資源產權制度的理論依據

    埃德勒·施拉格和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在深入研究眾多公共池塘資源案例的基礎上,提出了公共池塘資源“權利束”的觀點,進一步發(fā)展了西方傳統經濟學自然資源產權“兩分法”或者“四分法”的學說,對后來的研究者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1]他們認為,公共池塘資源的產權在實踐中包含了一攬子權利,而不是一種權利。這一攬子權利包括五種,即獲取權(或者說進入權)、收獲權(或者說提取權)、管理權、排他權和讓渡權(或者說轉讓權)。它們的參與者在很多情況下都只擁有權利束的部分內容,而這并不妨礙公共池塘資源在實踐中能夠得到很好的治理。[12]

    這種產權理論也可稱為混合產權理論,有別于傳統的簡單的共有產權和私有產權。所謂混合產權,是指多元的產權主體以多樣化的產權形式在同一社會經濟品上形成各自利益的權利組合關系。公共池塘資源的混合產權表現為共有產權和私有產權在某一資源系統和單位中并存,共有產權源于公共池塘資源的非排他性和資源系統的不可分性,私有產權源于其競爭性和資源單位的可分性。治理公共池塘資源的關鍵在于建立起連接共有產權和私有產權的制度性橋梁。

    混合產權制度是根據公共池塘資源在產權上的混合性而提出的,只有將公共資源的混合產權關系制度化,從公共所有權到私人使用權的銜接制度關系明確、可預期且操作性強,才能有效治理公共池塘資源。

    四、我國氣候資源產權制度設計原則及建議

    (一)我國氣候資源產權制度設計原則

    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下,氣候資源產權制度設計需要體現公平與效率相統一的原則。

    公平原則。氣候資源涉及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權利,因此應該成為產權制度設計的首要原則。公平原則強調的是,盡管每個社會成員在社會地位、經濟狀況、生活地域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人們在利用氣候資源的基本權利方面不能有差別。在經濟學中,基于制度主義的公平價值觀認為,制度對于人類社會秩序和行為規(guī)范至關重要,只有將社會成員的行為置于既定的制度約束之下,在資源稀缺和需求無限矛盾約束下的人類社會和個人行為才會出現理想的秩序。制度主義公平觀最集中的體現就是規(guī)則公平,即通過非歧視性的規(guī)則對個體行為加以約束,意在保障個人自由和他人自由的基礎。[13]氣候資源產權制度設計中的公平原則既包括商業(yè)性私人企業(yè)與普通公民之間的公平、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公平,也包括經濟發(fā)展和氣候資源稟賦不同的區(qū)域之間的公平,還包括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等等。

    效率原則。效率原則是資源配置最優(yōu)化的原則。效率以全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為特征,與“帕累托效率”直接相關。帕累托效率指的是“對于某種經濟的資源配置,如果不存在其他生產上可行的配置,使得該經濟中的所有個人至少和他們初始時的情況一樣,而且至少有一個人的情況比初始時更好,那么這個資源配置就是最優(yōu)的”。[14]同時,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的效率原則也包含這樣的涵義,即發(fā)展能夠保證當代人的福利增加時,也不會使后代人的福利減少,[15]因此,當福利的增加是以某種資源的消耗為前提時,要想在資源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增加福利,唯一的路徑就是提高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效率。[16]氣候資源產權制度設計,要充分考慮如何在保護氣候資源生態(tài)系統效益的前提下,盡量確保資源單位的最優(yōu)配置,實現氣候資源的最大經濟價值,發(fā)揮氣候資源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的社會效益,確保成本收益最大化。

    (二)我國氣候資源產權制度設計建議

    氣候資源產權制度的設計既要體現公平與效率原則,也要充分發(fā)揮政府、市場和社會多方治理氣候資源的力量,可以考慮采取切合實際的混合產權形式。氣候資源的公共屬性決定了氣候資源適宜采取公共所有權,同時,為了充分發(fā)揮氣候資源的生態(tài)、社會和經濟效益,在公共所有權之上,可以同時設置私人使用權、國家和個人收益權、國家管理權、私人轉讓權等,這些權利彼此聯系而又互相獨立。

    氣候資源公共所有權,也可稱為“全民所有權”。公共所有權確認了氣候資源具有公共自然資源的基本屬性,同時也確認了我國社會全體成員對氣候資源的公共所有權利。有些國家規(guī)定,氣候資源為全民共同所有,比如1996年頒布的《烏克蘭憲法》規(guī)定:“土地、礦藏、大氣、水資源以及烏克蘭境內的其他自然資源、烏克蘭大陸架的自然資源和專屬(海洋)經濟區(qū)是烏克蘭人民所有權的客體。國家權力機關和地方自治機關在本憲法規(guī)定的范圍內代表烏克蘭人民行使所有者權利。”1970年,美國薩克森教授提出了“環(huán)境公共信托論”,他認為:空氣、水、陽光等人類生活所必須的要素,在受到嚴重污染和破壞,以致威脅人類正常生活的情況下,不應再視為“自由財產”而成為所有權客體,應該是全體國民的“公共財產”,任何人不能隨意對其進行占有、支配和損害。為了合理支配和保護這種共有財產,共有人委托國家來管理。[17]

    氣候資源的全民所有并不等同于國家所有。從權利主體來看,全民所有的主體為本國的全體公民,國家根據公共信托原則,作為公共管理機構,充當氣候資源的管理人和保護人,保障全體公民享有氣候資源的權利。而國家所有的主體是單一的,即國家。通常意義上,我國的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指的就是國家作為民事主體對自然資源享有排他性的民事權利。在這種情況下,國有自然資源相當于國家私產。任何公民或者組織使用自然資源,都需要先獲得國家的授權。國家對國有自然資源,不僅享有控制所有權,而且享有收入所有權。因為我國憲法將“全民所有”等同于“國家所有”,通過民法,將國家確認為自然資源所有權的民事主體,所以,在實踐中,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就被國家通過各種無償或者低價的方式層層轉化為地方政府所有,最終成為企業(yè)所有。而我國公民既無法獲得自然資源的開發(fā)收益,而且還要承受因自然資源耗竭式開發(fā)所造成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與資源退化,憲法規(guī)定的所有權人權益被虛置。①正因如此,社會各界對《黑龍江省氣候資源探測與保護條例》規(guī)定氣候資源屬于國有的反應才會如此激烈。氣候資源全民所有權則不同,它賦予每一個公民平等地享有氣候資源的權利,提出共同保護氣候資源的義務,讓本來屬于社會全體成員的共有之物回歸本位,既體現了“天賦人權”的自然法精神,也順應了“公序良俗”的道德精神,并符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落實自然資源全民所有權的改革精神,更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意愿。

    氣候資源全民共有并不排除私人使用權利的設置,民法可以根據氣候資源開發(fā)利用和保護的特點,設置氣候資源使用權,比如碳排放權,風能、太陽能和空中云水資源的使用權等。該類權利類似我國《物權法》中確立的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等準物權。不過由于氣候資源具有與其他自然資源不同的特點,因此,對于氣候資源使用權利的確立及管理,要根據使用的方式、意義等區(qū)別對待。對于氣候資源的公益性使用,比如通過人工影響天氣等作業(yè),利用區(qū)域空中云水資源緩解地區(qū)干旱等,無須為資源付費,只要依法即可實行。對氣候資源進行商業(yè)性質的清潔可持續(xù)利用的,如對風能、太陽能的利用,除了依法取得資源探測權、獲得項目準入、通過氣候可行性論證和環(huán)境影響評估外,可以免繳資源費或稅。對于氣候資源的破壞性使用,如工業(yè)生產排放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則要征收碳稅。政府還應該幫助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利用市場機制,促使企業(yè)改造生產技術,降低碳排放量,共同維護氣候系統的平衡。

    在氣候資源產權制度中,國家一方面根據環(huán)境公共信托理論,成為全民氣候資源所有權的代理人,對氣候資源承擔保管和看護等職責;另一方面,對氣候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私人行為和市場行為,也要承擔必要的行政管理職能??傊瑖易鳛楣补芾頇C構,應當采取各種措施,維護當代人以及后代人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氣候環(huán)境與資源。具體措施包括開展氣候資源普查,進行氣候資源動態(tài)監(jiān)測,實施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候環(huán)境影響評估等。

    五、結 語

    公共自然資源不僅是地球上美麗的風景,也為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墒?,人類對大自然無限制的掠奪已經讓風景變得滿目瘡痍,環(huán)境被污染、生態(tài)被破壞、資源逐漸枯竭、氣候異常變化,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遭受破壞甚至瀕臨危險。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如何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人們一直在努力思考,不斷從實踐中發(fā)現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總結出了許多成功經驗。目前,以美國學者埃莉諾·奧斯特羅姆教授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提出的公共池塘資源理論,為公共自然資源的治理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可以為我國自然資源管理提供參考。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我國在經濟、社會各方面有飛速的發(fā)展,但公共自然資源問題也日益凸顯,應對氣候變化、保護氣候資源、開發(fā)利用氣候資源、減少氣象災害,是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面對當前嚴峻的形勢,加強制度建設,用法律制度和規(guī)范來保護我國的氣候環(huán)境、氣候資源迫在眉睫。氣候資源具有公共池塘資源的典型特征,可以借鑒公共池塘資源的混合產權形式,確立氣候資源的公共所有權(即全民所有權),并在此基礎上設置私人使用權、國家和個人收益權、國家管理權和私人轉讓權。通過這樣的制度設計,體現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促進我國氣候資源在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方面的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

    [1]楊惜春.完善我國氣候資源保護立法的思考[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2][8]楊惜春.氣候資源的法律概念及其屬性探討[J].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2007,(1).

    [3]楊惜春.尚需完善的我國氣候資源保護立法[J].環(huán)境經濟,2007,(1).

    [4]黃春雷.公共池塘資源及其治理模式初探[J].甘肅農業(yè),2010,(1).

    [5][10][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M].余遜達,陳旭東,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39,109.

    [6]楊惜春.我國氣候資源保護立法初探[J].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2007,(2).

    [7] [英]朱迪·麗絲.自然資源:分配、經濟學與政策[M].蔡運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41.

    [9][11][13][16]劉燦.我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構建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36,47,324,325.

    [12][加]波蒂特,[美]詹森,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共同合作:集體行為、公共資源與實踐中的多元方法[M].路蒙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88-90.

    [14]車圣保.效率理論述評[J].商業(yè)研究,2011,(5).

    [15][英]戴維·皮爾斯,杰瑞米·沃福德.世界無末日——經濟學·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M].張世秋,等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

    [17] 王曦.美國環(huán)境法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76.

    〔責任編輯:沈 丹〕

    Study on the Climate Resources Property Right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ublic Pool Resources

    YANG Xi-chun1,XIAO Zi-niu2
    (1.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hangsha 410125,China; 2.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1,China)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natural resources,climate resource is complex,and has typical characteristic of Common-Pools resources.It is neither pure public goods,nor pure private goods.To develop,utilize and protect climate resource properly,we first need to define and establish climate resource property rights system,clearly define the borders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ownership of the state,citizens,legal person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as well as use and benefits.The performance ofmixed ownership of Common-Pools resources is that both common property rights and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exist in a particular resource system and unit.The key tomanage Common-Pool resources is to establish an institutional bridge to connect common property rights and private property rights.The design of climate resources property rights system under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s us to stick to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and efficiency,give full play to the power of the government,market and society in managing climate resources,and take a form ofmixed property rights that is suitable to actual circumstances.On one hand,the country should become the agent of the climate resources property rights to perform responsibilities of custody and care to climate resources,on the other hand,undertake necessary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to the private behavior and market behavior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limate resources.

    Common-Pool resources;climate resources property rights system;climate capacity resources;mixed ownership

    D922.6;X2

    A文章分類號:1674-7089(2014)02-0045-07

    2014-01-22

    中國氣象局氣象軟科學研究項目“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立法研究”([2014]M29號);中國氣象局氣象軟科學研究項目“氣候資源產權制度研究”([2013]第022號)

    楊惜春,女,湖南衡山人,碩士,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學院湖南分院高級講師,主要從事氣象法律政策研究;肖子牛,男,云南昆明人,博士,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氣候和氣候變化研究。

    猜你喜歡
    氣候資源產權制度所有權
    祥云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
    商品交換中的所有權正義及其異化
    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路徑分析
    為氣候資源立法 推動生態(tài)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人大建設(2018年6期)2018-08-16 07:23:08
    試述開明書店產權制度的歷史演變
    華中學術(2017年1期)2018-01-03 07:25:08
    動產所有權保留
    日本法中的所有權保留
    奇臺縣氣候資源變化分析
    內江市東興區(qū)旅游氣候資源的評價及開發(fā)利用
    安徽:氣候資源開發(fā)利用和保護標準出臺
    青神县| 翁牛特旗| 天祝| 武义县| 华容县| 莒南县| 西平县| 大姚县| 梅州市| 龙里县| 仁寿县| 鞍山市| 搜索| 古田县| 三河市| 仁布县| 福鼎市| 屏东市| 松溪县| 临泉县| 乡城县| 凤阳县| 乃东县| 北川| 渭南市| 康保县| 体育| 宝坻区| 贵南县| 北辰区| 千阳县| 远安县| 宝清县| 南京市| 白沙| 石楼县| 报价| 临朐县| 阳东县| 苏尼特左旗|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