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自由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讀”系列之“自由”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上“自由”被列在首位。自由是一個內(nèi)涵豐富的概念,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對自由的關注持久而熱情。在古代和近代社會,許多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都對自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并為此不懈追求。然而,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自由在當時往往成為一種理想難以真正實現(xiàn)。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帶領人民浴血奮戰(zhàn),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并通過一系列制度建設和改革為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這個終極目標努力奮斗著。當前,我們正朝著“中國夢”曙光初綻的方向前進,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正是“中國夢”的光榮與輝煌。
中國古代長期處于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之下,廣大人民是少有自由的。但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自由的向往早已有之,自由的思想基礎早已奠定。
袁宏《后漢紀·靈帝紀中》記載:“今方權宦群居,同惡如市,上不自由,政出左右?!边@里的自由,指的是漢靈帝被權臣宦官挾持,無法依照自己的本意行使權力,也就是權柄旁落。
蒲松齡《聊齋志異·鞏仙》一文中說:“野人之性,視宮殿如籓籠,不如秀才家得自由也?!边@里的自由則是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閑適心情。
明代畫家周臣的《柴門送客圖》。此圖以封建文人的隱居生活為表現(xiàn)題材,描繪的是主客二人分別時依依不舍的感人情景,反映了士大夫寄情山水、志耽林泉的自由閑適情趣。
身處亂世和困境的古代士人往往會選擇寫詩、作畫、彈琴、讀書、品茶、賞花、雅聚、清談等方式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這些陶冶心靈的行為,就是他們生命中的自由王國。
此外,中國傳統(tǒng)思想領域的代表——儒家、道家、佛家也分別對自由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孔子自述一生自我修養(yǎng)的經(jīng)過,就是儒家追求自由的一個寫照:“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钡狡呤畾q的時候,人已經(jīng)修煉到可以自由地馳騁,卻于規(guī)矩禮教秋毫無犯,于人際往來言行適度,從而成為一個最快活也最令他人感覺舒服的人。這就是儒家所理解的真正的、現(xiàn)實的自由境界。亞圣孟子追求的浩然之氣,也是一種自由。一個人養(yǎng)成浩然之正氣,才能張揚自己的個性與活力,享受“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的人生樂趣,并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抵御外界的種種誘惑,從而達到一種身心的自由。孟子還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的觀點,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自由觀。
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認為人對事物的欲望越多,精神越不自由,因此無欲、無事、無為而好靜,是化解欲望的束縛、實現(xiàn)身心自由的重要途徑。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里的“道法自然”,指的就是無人強求的、自由自在的存在與發(fā)展,是一種回歸自然、回歸本真的自由境界。老子之后的莊子則把人的自由生存狀態(tài)形象地稱為“游”,并刻畫了一系列正在“逍遙游”的“圣人、德人、神人、至人”形象。同時,他還幻想自己能“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上與造物者游,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從而進入一種超越人世間的成敗、利害、得失、生死的絕對自由的精神世界。
佛家同樣包含許多自由思想的成分。例如,佛教關于“眾生平等、普渡眾生”的觀念,就其超越精神層面來看,是可以與“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相通的。小乘佛教的“自渡”,追求的是個體的自由;大乘佛教的“普渡”,追求的則是群體的自由。
到了近代,嚴復、梁啟超、譚嗣同等思想家將自由作為哲學和政治范疇進行探討,指出中國的富強始于自由,甚至提出“不自由,毋寧死”的口號。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孫中山則更是將自由作為政治革命的價值目標。
可以說,自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傳統(tǒng),也是中國文化的深層價值。中國人以獨特的文化形式和行為方式表達著對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