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悅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7)
淺析當代懷舊電影的形式美學
李心悅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7)
近年來日益火熱的懷舊電影以一種深邃渺遠的時代追念和富有沖擊力的立體美學成為了電影消費市場一道別致的風景。同時這種行之有效的、充滿了濃厚商業(yè)氣息的“懷舊旋律”也成為了眾多營銷宣傳手段當中的一個熱點噱頭,引發(fā)了一大批電影愛好者和懷舊粉的追隨。這些影片中有很多經典鏡頭值得我們去思考、去推敲、去細細斟酌和品茗,它傳遞的是一種具有溫情的人文關懷,是一種穿越時代的反思與感悟。
懷舊 形式美學 人文情懷
現如今,精神層面日益匱乏的都市青年群體們在百無聊賴的閑暇時光都渴望通過網絡這樣的虛擬環(huán)境來充斥自己日益空虛的靈魂世界。這種“麻醉劑式”的精神路徑依賴在現實生活中直接轉化為對于藝術上、視覺上的時尚審美的感官訴求,“用審美因素來裝扮現實,用審美眼光來給現實裹上一層糖衣……這就是相應我們的形式感覺和形式情愫,對一個更美好現實的需求?!彼哉f,電影中強有力的視覺沖擊力是可以迅速讓觀眾產生一種短暫的快感,而影片當中展示或者推崇的那些男女主人公的生活方式和情調也點燃了受眾炙熱追慕的火焰。
精致考究奢華富麗的《花樣年華》、天真爛漫狂放無邪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明麗輕快濃墨重彩的《我的父親母親》、純潔干凈無私無暇的《山楂樹之戀》以及激情纏綿憂郁沉醉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影片都是以風情萬種的姿態(tài)呈現在我們面前,無論是影像風格、人物服飾還是道具包裝的視覺審美都引領觀眾陷入無邊的沉醉和遐想中,使觀眾不知不覺、情不自禁的揭開已經塵封的點滴回憶錄。其中,第五代導演張藝謀執(zhí)導愛情片《我的父親母親》就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靜靜地綻放在當代懷舊電影這片幽靜的花圃里。
影片講述的是三十多年前,城市青年駱常余就是“我”的父親,從師范學校畢業(yè)后就自愿來到三合屯當小學教師,章子怡飾演的招娣也就是“我”的母親是方圓十幾里出了名的美人胚子,可自從見了父親以后,內心便不再安寧,暗自喜歡上了他,由于當時學校還未蓋好,村長就讓村里人給建學校的人送“公飯”,有心思的母親便換著花樣給父親做好吃的,滿心希望他能吃上她親手做的,還特地用了一個青花瓷碗盛好,不久之后,二人便擦出了愛的火花。嬌嗔甜美可人疼愛的母親,淳樸憨厚內斂正直的父親,“我”的母親為了得到父親的關注和回眸,穿著紅色的棉襖在滿是盛開的白樺林間一次次的奔跑追逐著,善良的母親為了一次派飯,一個紅發(fā)夾,一個不知未來如何的誓約而盡情的守候著?!案赣H”的憨笑,是那么的純樸善良,這個典型的造型,在當時是很時髦的,也是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象征。年輕時候的“母親”,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扎著兩個小辮兒,身穿紅色的花棉大衣和花棉褲子,特別在跑起來的時候,是那么的笨拙,有一種笨拙的美,這是一個典型的鄉(xiāng)村女孩的形象,顯得那么的純真與可人。
張藝謀的另一部作品《山楂樹之戀》則像一首幽怨含蓄的小詩,清新明亮的場景,靜秋清澈明冽的雙眸,干凈整潔的白襯衣藍褲衩,永恒的山楂樹這些代表著純愛的物象和影像裝飾都鮮明的襯托出諸如類似單純而又執(zhí)著、真摯而又唯美的愛戀是我們當下社會正漸次失落的信仰,這已不單單是視覺上的沖擊轉而升華為一種情感上的沖擊。
如果說上文提到的情感是一種精致的追憶,那么《花樣年華》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兩部影片則營造了一種迷離、講究、奢華、浮華的一種生活調調,不遺余力地在向觀眾呈現多數人無法企及的富有浪漫主義情懷的生活方式。影片中極具誘惑力的視覺性沖擊最大限度地滿足和刺激人們的窺視欲望:老式陳舊的樓房走廊、舊時玩耍的胡同弄堂、歌舞升平的舞廳歌廳、裝修考究的餐館咖啡館、變幻莫測的旗袍貂絨等等這些物象符號的展現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過去,重構了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的觀眾都能夠從色彩、影像、道具、服裝乃至配樂帶來的感官刺激中找回昔日兒時美好的記憶場景。這些影片與創(chuàng)作者的個人經歷緊緊維系在一起,帶有深刻的個人烙印,為每個喜歡懷舊風格電影題材的人提供了一次重返記憶的心靈旅程,情景交融的共鳴感油然而生。
在當代具有懷舊風格的電影中,有些導演會運用畫外音的形式來塑造一個擁有特殊視角的敘述人由此來彌補畫面描摹、場景鏡頭方面的不足,以一種娓娓到來的“說”的形式勾起人們對往事年華的回憶和追思。
姜文導演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一部劇情片,影片把我們拉回到了發(fā)生在文革時期的北京。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忙著“鬧革命”的大人根本無暇理會自己的小孩,加之學校停課,生活在部隊大院以馬小軍為突出代表的一群熱血少年們便開始自己找樂子玩了起來,又是打架抽煙,又是起哄鬧事的,玩的不亦樂乎。馬小軍還有一個特殊的癖好,就是趁主人不在家的空當用萬能鑰匙開鎖進去玩耍一番,正是用這樣的方式,他發(fā)現了自己的夢中情人米蘭。在那個懵懂無知更加不識愁滋味的少年心里,代表情欲的荷爾蒙開始隱隱作祟了……而在影片一開始,導演就開門見山的通過旁白敘述的方式告訴觀眾這段青蔥歲月是主人公“我”所經歷的一段縈繞心間的青春期的記憶。這種帶有強烈主觀色彩和個人主義情感的畫外音拉近了觀眾與主人公之間的心靈距離,這種美的特點就在于它擁有神奇的帶入感,讓你在不知不覺中以敘述人的視角和平臺來審度這描繪的一片藍圖。觀眾跟隨著馬小軍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一起蹦蹦跳跳玩耍打鬧,一起無憂無慮頑皮地成長,一起經歷那似曾相識的青澀情愫。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泰戈爾
徐靜蕾導演的影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則書寫了一個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女主人公在她生命的最后時刻,也是對人世最絕望的時刻,飽含著一生的熱情與癡情對暗戀了十八年的男人傾訴所有的衷腸,寫下了一封令世人凄婉的長信,這是愛的呼喚,是發(fā)自內心的呻吟,同時也道出了她愛的深沉,寫出了愛的重量。女主人公幾乎是從始到終都在敘述自己這一生從遇見的第一眼開始對男作家產生的愛慕之情,那種一往情深的、真切的、熱忱的、帶著無限懷念和遺憾的傷感落寞無不讓觀眾跟著她一起走進那個獨白世界中去,就好似一個閨蜜朋友在面對面地和你訴說著她的情感故事,傾吐著那段珍藏在她心底的隱秘回憶。那片心靈深處最柔軟最私密的地方被毫不掩飾的和盤托出,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觀眾的期許和窺探欲望。
我認為影片最大的亮點和不同就是導演站在一個女性本位的視覺角度和思考角度來細膩的刻畫出女主公豐富而又復雜的心理活動,讓觀眾更快的進入角色從而進一步的走近人物內心深處,那么最要歸功的就是畫外音了。徐靜蕾以一個女主淡淡的、憂傷的口吻溫婉動人地為我們徐徐展開那一段不為人知的情感書卷。更加為之增色的要數如泣如訴的琵琶配樂了,兩相配合就無不讓人黯然神傷了。“只要你叫我,我即便是在墳墓里,也會涌生出一股力量,站起來,跟著你走”。記得南朝有一首民歌是這樣寫的,“儂做北斗星,千年無轉移。歡行日月星,朝東暮旋西?!币馑际俏覍δ愕膼凼翘焐系谋倍沸?,千年不變,而你呢,卻如天上的太陽,早上在東邊夜晚卻去了西邊。就像影片里的她與他,她是至死不渝,為愛寂寞一生,而他卻流連在鶯鶯燕燕里,記不清楚誰曾纏綿在他的懷抱,總是輕易承諾,輕易忘卻。歌德說得好,我愛你,但與你無關。這樣深情的情感誓言,這種聲音之美讓人動容讓人懷舊的同時也讓人唏噓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年輕人浮躁、拜金、膚淺、經不起歲月沉淀和洗刷的快餐式的愛情。正因為得不到,很難遇見所以才倍感珍惜和無限感慨往日的純真。
作為兩會代表之一的第五代導演馮小剛歷來是被媒體們所公認的“開炮”能手,當他的“拍攝文革電影”提案一出,就立刻引發(fā)了網民和中國電影界的高度關注。在馮小剛看來,一定程度上放寬對于文革電影的限制,有助于讓青少年一代了解中國發(fā)展史,同時銘記歷史的磨難。
相關調查顯示,高達65%的網友表示因為影視、文學等相關題材的稀缺自己對文革時期的歷史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在此之前反映“十年浩劫”這個特殊背景特殊年代下的故事的電影屈指可數,這一歷史性的符號無法磨滅,唯有正視歷史和反思過去并向未來正確前進。在僅有的幾部刻此標簽的大陸懷舊電影風潮中,第五代導演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是反思文革最優(yōu)秀的影片之一?!栋酝鮿e姬》講述的是京劇伶人程蝶衣對師兄段小樓從一而終的感情,出于本身對京劇的酷愛和對角色虞姬出神入畫的演繹,程蝶衣人戲如一,在現實生活中也愛上了扮演霸王劉備的同性師哥段小樓,然而師哥卻不以為意,沖動之下取了風塵女子菊仙為妻。在經歷了抗戰(zhàn)、文革等社會變遷后,歷經滄桑的師兄倆十一年后再次排練《霸王別姬》,程蝶衣感情依舊卻被師哥提醒自己終究還是男兒郎,對段小樓的愛只不過是一場唯美凄涼的夢幻罷了。不愿意面對真相的程蝶衣如虞姬一樣拔劍自刎了此殘生,懷著對師哥的癡愛永遠的倒在了血泊里。暮然回首,段小樓終于醒悟,他對蝶衣,蝶衣對他,都不僅僅是兄弟之情。這部影片很完整地將劇中的幾個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濃縮在整個大時代背景時期的政治動蕩和歷史變遷之中,它把時代的轉換與人物命運的轉折緊緊聯系在一起,集中呈現了人物命運軌跡的悲劇性一幕。段小樓、程蝶衣和菊仙三人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恨情仇讓人百感交集。這一感情無比強烈、情節(jié)坎坷曲折以及充滿了生生死死的諸多矛盾沖突仿佛帶著觀眾一同穿越到了那個我們不曾熟悉、也不甚了解的壓抑黑暗的混亂年代,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去,是一個從人到鬼的地獄旅程。華麗麗的背后所潛藏的是其中蘊含的深刻的文化內涵和人生哲理,被人們認為是“通俗中見斑斕,曲高而和者眾”。國際影評聯盟評委認為:“《霸王別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國文化歷史及人性、影像華麗、劇情細膩?!庇捌捎昧酥袊哂袧夂裎幕瘹庀⒌木饩﹦∷囆g以及藝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通過幾十年的風云變幻來透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哲思,尤其是對于文革的思考和領悟。此外還有張藝謀的《活著》,田壯壯的《藍風箏》等影片都把鏡頭的焦點指向了那個向來被人所禁忌的特殊時期。這就是美的東西,雖然展現的內容可能是殘酷的,但是依然有發(fā)光的亮點值得我們去關注。
在這浮夸環(huán)境中,懷舊像是一股清風徐徐飄來,給正在逐漸迷失自己靈魂的人們一個干凈的思考空間。在這個時候,電影所傳達的已經不只是一種簡單的娛樂方式了,而是在藝術效果的基礎向人們傳達一種正確的、向上的、積極的價值觀導向,而懷舊電影是最好的反思過去展望未來的例證。
當代懷舊電影既是個性化的也是符號化的,它以一種極度內涵美的姿態(tài)向世人展示出一種獨具一格的電影形態(tài)。它是在人們走進電影院后滿心歡喜的重溫一幅舊時的記憶畫卷,當幕布落下,曲終人散,才發(fā)現這原來是一場夢,一場獨屬于懷舊的夢幻。夢醒來之后,又讓人回味無窮,耐得追思。
[1][德]沃爾夫岡·韋爾施著.陸揚,張巖冰譯.重構美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190-192.
[2][法]安德烈·巴贊著.崔君衍譯.電影是什么?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87-88.
[3]Xia Li,Christopher Gan,Baiding Hu.Accessibility to microcredit by Chinese rural households [J].Journal of Asian Arts,Volume 22,Issue 3,June 2011,Pages 235-246.
[4]王德勝.擴張與危機[S].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1153.
[5][美]馬泰·卡林內斯庫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S].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258.
[6][美]戴衛(wèi)·赫曼著.馬海良,譯.新敘事學[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11.
[7]李顯杰.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例[S].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277.
[8][英]邁克·費瑟斯通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S].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39.
[9]董立超.懷舊與社會現代性[J].文藝評論,2011(03).
[10]吳加才.本雅明理論的懷舊主題及其當下意義[J].美與時代(下),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