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佩雷爾曼的普遍聽眾

      2014-03-06 02:11:00蔡廣超
      關(guān)鍵詞:聽眾理性概念

      蔡廣超

      (1.延安大學(xué) 政法學(xué)院,陜西 延安 716000;2.華東師范大學(xué) 哲學(xué)系,上海 200241)

      從20世紀80年代,國內(nèi)學(xué)術(shù)界開始關(guān)注、引介和研究佩雷爾曼的修辭論證理論,涉及修辭學(xué)、法學(xué)和邏輯學(xué)領(lǐng)域。*詳細論述參見修辭學(xué)著作:胡曙中《美國新修辭學(xué)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頁至380頁;劉亞猛《追求夢想的力量》,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版,第103頁至第159頁;溫科學(xué)《20世紀西方修辭學(xué)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頁至第97頁,第174頁至第198頁;劉亞猛《西方修辭學(xué)史》,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第315頁至第335頁;胡曙中《現(xiàn)代英語修辭學(xué)》,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87頁至第400頁;袁影《西方修辭學(xué)經(jīng)典文選》,江蘇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版,第223頁至第251頁。法學(xué)著作:沈宗靈《現(xiàn)代西方法理學(xué)》,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2年版,第387頁至第402頁;羅伯特·阿列克西[德](著),舒國瀅譯,《法理論證理論-作為法律證立理論的理性論辯理論》,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頁至第217頁;伊芙琳·T·菲特麗絲[荷](著),張其山,焦寶乾,夏貞鵬譯。《法律論證原理-司法裁決之證立理論概覽》,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版,第46頁至59頁。邏輯學(xué)著作:武宏志、周建武和唐堅《非形式邏輯導(dǎo)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頁至235頁,第487頁至第494頁。此外,臺灣學(xué)者廖一銘對佩雷爾曼的新修辭學(xué)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參見:廖一銘《佩雷爾曼之新修辭學(xué)》,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版。在此僅列舉部分代表性專著。修辭學(xué)側(cè)重于從宏觀方面把握佩雷爾曼的修辭理論;法學(xué)側(cè)重于研究佩雷爾曼的新修辭學(xué)法律論證思想;邏輯學(xué)則重于從非形式邏輯視角研究佩雷爾曼的論證理論。普遍聽眾作為理解修辭論證理論的關(guān)鍵性概念,上述領(lǐng)域雖有簡要分析和論述,但是它并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重視和準(zhǔn)確理解,與當(dāng)今學(xué)術(shù)界積極關(guān)注新修辭學(xué)與論證理論形成鮮明對比。為澄清學(xué)者對“普遍聽眾”概念的曲解與誤解,準(zhǔn)確理解此概念,本文試圖在這方面有所推進。

      一、聽眾何以必要:論證*“argumentation”一詞,在國內(nèi)有“論辯”與“論證”兩種翻譯方法。在愛默倫、赫羅敦道斯特等看來,“argumentation”一定是在現(xiàn)實的兩個主體之間展開(參見:Eemeren,F.H.van,R.Groodtendorst,F.Snoeck Henkemans.Fundamentals of argumentation theory. Mahwah (N.J).: Erlbaum. 1996,P.1-5.),故譯為“論辯”;在《新修辭學(xué)》序言中,佩雷爾曼指出,“argumentation”既包括在現(xiàn)實兩個主體之間,又包括演說者與想象聽眾之間展開的“argumentation”,也包括書寫的“argumentation”(參見:Chaim Perelman and L.Olbrechts-Tyteca. The New Rhetoric: A Treatise on Argumentation . 1969.6-7.),為與前者相區(qū)分,該詞譯為“論證”較妥。與聽眾

      在最近一個世紀,邏輯學(xué)經(jīng)歷了巨大變化,開始分析數(shù)學(xué)家實際使用的證明方法,而并非重復(fù)老的公式,因此,現(xiàn)代形式邏輯變成了對數(shù)學(xué)科學(xué)中所使用演證(demonstration)方法的研究。[1]10在佩雷爾曼看來,演證方法居于主導(dǎo)地位的形式邏輯,自明性、必然性的前提以及演繹的推理方式使其具有強制性的特征,這也是笛卡爾理性觀念工作方式的理想目標(biāo)。在《談方法》第一部分,笛卡爾明確表述了自己的觀點:“凡只具備看似合理的事物,幾乎都是虛假的?!盵2]8為展示理性自明的品質(zhì),佩雷爾曼認為只有從清楚、明確的觀念出發(fā)的演證才合乎理性,并通過不容置疑的證明把公理的自明性推廣到所有定理。[1]1

      然而,現(xiàn)代邏輯對演證方法的研究使形式邏輯的領(lǐng)域受到了限制,因為凡是被數(shù)學(xué)家所忽視的事物,與形式邏輯都不相干,佩雷爾曼認為邏輯學(xué)家應(yīng)當(dāng)用論證理論完善演證理論,但是“把論證與古典演證概念相對比,尤其是把論證與局限于證明演證方法檢測的形式邏輯相對比,并不能很好表達論證的特殊性質(zhì)和其研究內(nèi)在固有問題?!盵1]13

      雖然論證理論能補充、完善演證理論,但是它們并不一致。演證有其適用的特定領(lǐng)域,并不具有普遍適用性。諸如法律、道德、哲學(xué)等人文社會科學(xué)領(lǐng)域,它們屬于可靠、合情理與或然的領(lǐng)域,其范圍越出了演算的確定性,具有非強制性特征,對它們來說演證方法并不適用,只能運用權(quán)衡和論證的方法,誠如佩雷爾曼所言,沒有人會否認商議和論證能力是理智群體的一個顯著標(biāo)志。[1]1有別于演證的目的是為了從給定前提演繹出結(jié)論,論證的目的要增加聽眾對所要描述論題的遵從(adherence)*對“adherence”一詞,學(xué)者翻譯所用術(shù)語并不一致:廖一銘譯為“遵從”和“認同”(廖一銘著,佩雷爾曼之新修辭學(xué),唐山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初版,第35-36頁。);陳林林譯為“確信”( 陳林林(譯),[比]佩雷爾曼著,新修辭新,原載《浙江大學(xué)法律評論》第6期(2003卷,中國社科出版社,2004年1月版));舒國瀅譯為“認同”(舒國瀅譯,[德]羅伯特·阿列克西著,法律論證理論-作為法律證立理論的理性論辯理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00頁)??傊?,國內(nèi)對“adherence”一詞共有三種譯法:“遵從”、“確信”和“認同”。事實上,對于該詞的翻譯,《修辭王國》的英文譯者在序言中已給出清晰的說明,他說在討論每一個論證者修辭情況方面,佩雷爾曼給出了很好的術(shù)語選擇,相對于“接受”或“拒絕”主張,論者試圖“引出或增加聽眾的adherence”,“adherence”提醒我們更好的術(shù)語諸如“同意-不同意”、“接受-拒絕”或者“贊同-不贊同”是一個選擇,而非不可改變,由此,“adherence”應(yīng)譯為“遵從”為妥。程度,換言之,演證是非個人的,不需要考慮人的因素。論證是個人的,以人為中心的活動,必須要考慮聽眾的因素。

      在新修辭學(xué)中,佩雷爾曼把作為古典修辭學(xué)基本構(gòu)成要素的論證和聽眾獨具匠心地結(jié)合起來,形成以聽眾理論、日常論證結(jié)構(gòu)分析為主要內(nèi)容的論證理論,其目標(biāo)是研究推論技術(shù),這些技術(shù)被用來促成或增進思想(mind)對于尋求他人認同的爭議命題的遵從。[1]4既然論證的目標(biāo)在于確保演說對象的遵從,佩雷爾曼認為論證不可缺少的最低限度——公共語言和允許交流發(fā)生技巧必須被滿足,但是,他也承認最低限度并不充分;同時,他也指出實現(xiàn)論證目的之中存在假定理智的交流,即演說者和聽眾之間的合乎理性的交流。在佩雷爾曼論證理論中,論證和聽眾交織在一起,不可分割,論證的目的是為了聽眾,論證的好壞取決于聽眾,聽眾的特性也會影響演說者的行為和論證的模式。[1]26由此,他進一步指出論證的建構(gòu)必須依據(jù)聽眾,因而聽眾的遵從既是論證的起點又是論證的目的。

      二、普遍聽眾及相關(guān)問題

      (一)佩雷爾曼的聽眾分類

      聽眾是傳統(tǒng)修辭學(xué)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在古希臘時期,修辭主要是論證,修辭論證被用于演說來影響法庭、集會上的人或者稱贊、頌揚某些人,概言之,修辭論證是用來勸說聽眾的特別技巧。此外,自詡為演講藝術(shù)教師的智者派或詭辯派也特別強調(diào)戰(zhàn)勝對手的技巧和雄辯的能力,柏拉圖對古典修辭理論貢獻之一在于主張演說應(yīng)適應(yīng)聽眾。蘇格拉底也強調(diào)文體風(fēng)格要適應(yīng)聽眾的反應(yīng),亞里士多德把修辭學(xué)分為演說者、主題和聽眾三個部分,特別強調(diào)聽眾的作用??梢钥闯?,古典修辭學(xué)無論是把修辭作是獲勝手段,還是論證技巧研究,無不重視聽眾的因素。在此基礎(chǔ)上,佩雷爾曼把論證和聽眾相結(jié)合,形成獨具特色的修辭論證理論,其中聽眾居于核心地位。

      在修辭學(xué)中,聽眾的含義一般理解為聽者、讀者、觀眾和接受者等概念。那么,在修辭論證理論中“聽眾”所指為何?依佩雷爾曼之見,聽眾并非總是為演說者稱呼名字的人,也不必然為演講時演說者所見面前之人。就前者來說,演說者可能試圖勸說在議會中聆聽演講的人,也可能是針對全國的公眾;就后者而言,演說者可能忽視聽眾的一部分。在議會中,政府發(fā)言人會放棄令反對者信服(convincing)的希望,僅僅滿足獲得多數(shù)人的遵從,另一方面,一個接受采訪的人認為其聽眾是文章的閱讀者,而不是新聞工作者本人。[1]19基于修辭的目的,佩雷爾曼認為聽眾是演說者希望通過論證來影響人之整體,福斯(Sonja K.Foss)與特拉普(Robert Trapp)認為佩雷爾曼所言聽眾是演說者心理的建構(gòu),而非聚集在一起聆聽演講的人實際出現(xiàn)。[3]88

      在新修辭學(xué)中,聽眾的概念已大大地擴展,超越了市場上的人群或法庭上聽眾的概念。他們的概念包羅萬象,從只有一個人的聽眾到廣泛的聽眾以及哲學(xué)家所說的“一切有理智的人們”。[4]178聽眾在變體上是無限的,努力適應(yīng)聽眾的特殊性質(zhì)將會使演說者面臨很多問題,為保證以贏得聽眾遵從為目的的論證不因特殊聽眾的特別立場與理性相背離,佩雷爾曼將聽眾分為:普遍聽眾、單一聽眾和自我聽眾:[1]30

      普遍聽眾是由全人類或者至少是所有正常的成人所組成。

      單一聽眾是指對話過程中演說者的單獨對話者。

      自我聽眾是演說者本人,即自我權(quán)衡或者為自己的行為尋找根據(jù)。

      在修辭王國中,佩雷爾曼對普遍聽眾作了進一步解釋,認為它是由全體人類或者至少是所有有能力和理性的人組成。[5]14單一聽眾和自我聽眾都可以作為普遍聽眾的具體化,因為一個人在試圖說服普遍聽眾時不可能認為自己的觀點并非全然正確,赫里克(James A.Herrick)認為這三類聽眾非常重要,它們能可靠地檢驗論證的理性品質(zhì)。[6]197

      (二)普遍聽眾與論證理論

      佩雷爾曼意識到現(xiàn)實聽眾所面對與價值論證相關(guān)的嚴重問題,修辭學(xué)嚴格基于特殊群體的信念是有偏見的、狹窄的和狹隘的,贏得特殊聽眾遵從的論證經(jīng)常不為大多數(shù)理性人所接受。[6]199并且,目標(biāo)為特殊聽眾的論證容易遭到對手反駁,為此,他提出普遍聽眾以避免針對特殊聽眾的論證所產(chǎn)生問題。

      普遍聽眾概念并非憑空產(chǎn)生,它的思想來源可以追溯到古典西方修辭傳統(tǒng),在與高登(James Golden)的交談中,佩雷爾曼承認受到亞里士多德的影響:“在1982年秋天,佩雷爾曼告訴我,理解普遍聽眾的本質(zhì)和重要性的出發(fā)點就是亞里士多德的《論題篇》,他深信相比于其他著作,這本書是辯證或?qū)嵺`推理的基礎(chǔ),也是普遍聽眾理論建立的基礎(chǔ)?!盵7]288在《論題篇》中,論證的前提有兩類:普遍接受的意見與真實和原初的前提,亞里士多德認為修辭者的論證應(yīng)建立在普遍接受的意見之上,追隨亞里士多德運用所有可利用的方法進行說服的傳統(tǒng),佩雷爾曼的修辭論述重新激起對修辭者和聽眾的“可接受意見”重要性的興趣。[8]57

      在佩雷爾曼看來,普遍聽眾作為演說者內(nèi)心建構(gòu)的理想概念具有歷史的偶然性,隨著演說者和文化的不同而變化。在西方傳統(tǒng)哲學(xué)中,普遍聽眾的一致性被認為是對正確性而非對事實性的認可,面向普遍聽眾的論證因理由具有無條件性、自明性,擁有絕對有效性,獨立于社會或歷史的偶然性,必然能令讀者信服。理性的自明性在此發(fā)揮著作用,思想的遵從似乎被無條件的真所懸置,論證過程中無角色而言,個體權(quán)衡、選擇的自由服從于理性的束縛。[1]31-32這與新修辭學(xué)的核心——分歧的必然性截然對立,佩雷爾曼并不認為普遍聽眾是一個不隨時間、地點變化的絕對實體。選擇術(shù)語“普遍”表明其在使用上的語義變換,相對于實證主義內(nèi)涵中“普遍”的傳統(tǒng)解釋,這一術(shù)語表明一個包容性的視角,它的成員由有理性的聽眾(reasonable audience)所構(gòu)成。然而,“普遍聽眾”極少被用于實踐以及把標(biāo)簽“普遍”賦予聽眾概念導(dǎo)致同事多年的批評和誤解,在萊萬(Lindsay Lewan)看來,這也許是因為他錯誤使用“普遍”一詞來辨識他的聽眾概念,批評者拒斥普遍聽眾,把它作為一個削弱或與新修辭學(xué)最初目的自相矛盾的絕對概念。其實,普遍聽眾不應(yīng)被看作與普遍真理相等同,也就是說絕對的或普遍的真理獨立于修辭者而作為理想存在,并不是普遍聽眾的例子,因為普遍聽眾隨每一修辭者、每一論證者而變化。[8]59-60

      普遍聽眾并非必然由許多人構(gòu)成,單一聽眾、自我聽眾以及精英聽眾都可能被看作是普遍聽眾的具體化。然而,單一聽眾和精英聽眾并非總是普遍聽眾的具體化,單一聽眾也許是一個特殊聽眾的具體化,精英聽眾使普遍聽眾具體化只是對承認領(lǐng)導(dǎo)、模范共同體角色的人而言,所以,單一聽眾具體化普遍聽眾的選擇依賴于演說者的目標(biāo)以及他描述群體方式的思想,精英聽眾能否具體化普遍聽眾依賴于演說者的態(tài)度。[1]31-45

      此外,普遍聽眾概念服務(wù)于演說者的兩個目的:[3]89首先,它作為論證與訴求選擇的補助手段——起著創(chuàng)造工具(inventional tool)的隱喻的作用。演說者從普遍聽眾的概念開始,作出最適合于那種聽眾訴求類型的決定,在選擇訴求和論證時,演說者實際在選擇論證所適合的普遍聽眾或特殊聽眾;其次,作為區(qū)分好壞論證的標(biāo)準(zhǔn)或規(guī)范,與日常論證相比,這個目的與哲學(xué)論證更相關(guān)。對于哲學(xué)論證來說,普遍聽眾贊同他們認為好的論證,拒絕他們認為壞的論證,所以,它提供了一種理性意識。佩雷爾曼并不認為論證中的真理和有效是絕對的,主張論證應(yīng)為現(xiàn)實提供不同解釋,為了使哲學(xué)主張的合理性與多元哲學(xué)體系相一致,我們必須承認訴諸理性是訴諸于聽眾的遵從而非訴諸某個真理。[1]285

      三、普遍聽眾:肯定與批判

      作為修辭論證理論的核心,普遍聽眾在學(xué)者之間引起頗多異議,有積極肯定,也有批判質(zhì)疑,后者更多是曲解與誤解,也難怪佩雷爾曼曾經(jīng)抱怨,在他的修辭學(xué)讀者中對普遍聽眾概念產(chǎn)生的誤解最多。[9]190

      普遍聽眾提出以后,諸多學(xué)者在給予肯定的同時,對普遍聽眾進行解釋和探討,格羅斯(Alan Gross)與格羅斯懷特(James Crosswhite)是兩位最具代表性的學(xué)者。在格羅斯看來,佩雷爾曼擁有一個完整、一致的由演說者建構(gòu)的修辭聽眾理論,聽眾包括普遍聽眾和特殊聽眾,普遍聽眾由所有理性的人組成,專注于他們令人信服的論述主題化(thematize)的是事實和與真理。特殊聽眾是由一部分人組成,專注于他們的論述主題化的是價值。最后,演說者開始所使用的聽眾概念與論述結(jié)束時使用的聽眾概念不同。[10]210與格羅斯的解釋不同,格羅斯懷特認為一個有效力的論證僅對特殊聽眾是有效的(effective),一個有效論證對佩雷爾曼所謂的“普遍聽眾”是有效的,它能使我們的理性概念具體化,因此,一個論證的價值依賴于贊同它的聽眾的價值。在佩雷爾曼的計劃里,“普遍”是一個自身程度的問題,并且什么當(dāng)作普遍聽眾是由特殊的修辭情景決定。[11]388在格羅斯的解釋中,演說者在普遍聽眾和特殊聽眾之間進行轉(zhuǎn)換,而在格羅斯懷特的解釋中,演說者并沒有在兩者之間進行轉(zhuǎn)換,可以看出,兩位學(xué)者對同一個理論作出了兩種不同解釋,其原因在于格羅斯把佩雷爾曼所反對的觀點當(dāng)作其本人意思的真實表達。此外,格羅斯懷特也充分肯定了普遍聽眾的作用:[12]164-165一是區(qū)分說服和信服;二是區(qū)分有效力論證和有效論證;三是區(qū)分事實和價值;四是辨別哲學(xué)論證、科學(xué)論證和道德論證的聽眾;五是被作為一個相干的標(biāo)準(zhǔn)。

      對于普遍聽眾,當(dāng)代學(xué)者也提出了頗多異議,以約翰斯頓(Henry W.Johnstone)、約翰雷(John W.Ray)、伊德(Lisa Ede)為代表,他們認為普遍聽眾不一致、無用以及選擇普遍聽眾的隨意性。在他們中間,以約翰斯頓的批評最為強烈、措辭最為嚴厲,他說普遍聽眾概念中的模糊、困惑使我懷疑,普遍聽眾的概念對于新修辭學(xué)所要從事的目標(biāo)是否真有必要,并指出普遍聽眾概念并沒提供理解新修辭學(xué)所展示修辭技巧的方法。[13]105-106質(zhì)言之,在約翰斯頓看來,普遍聽眾概念和佩雷爾曼的修辭論證理論不相干,應(yīng)該予以拋棄。事實而言,普遍聽眾概念是新修辭學(xué)論證理論的核心,也是新修辭學(xué)論證理論建立的基礎(chǔ),依福斯之見,普遍聽眾概念暗含論證的品質(zhì)依賴接受演說者論題的聽眾之品質(zhì)。

      此外,對普遍聽眾的批評多數(shù)是基于對此概念的誤解或曲解。究其原因,誠如佩雷爾曼所言,在新修辭學(xué)中,我以充分令人信服的方式描述所要反對的觀點,導(dǎo)致某些修辭學(xué)的讀者認為這些論述在表達我自己的觀點。[9]190約翰雷和伊德是佩雷爾曼所言修辭學(xué)的讀者的代表。約翰雷指出,佩雷爾曼一方面強調(diào)普遍聽眾的內(nèi)容是純粹、非經(jīng)驗的理性產(chǎn)品,另一方面又把普遍聽眾作為演說者自己文化、歷史的經(jīng)驗產(chǎn)品,這兩種普遍聽眾的形式不相容并產(chǎn)生嚴重問題。[14]364,373萊萬認為約翰雷的論述是基于一個類似數(shù)學(xué)推理類型的二分法,即表面上對立的兩個主張不能同時為真,他認為運用佩雷爾曼的不相容而非矛盾概念就可以說明兩個主張可同時為真,即一個聽眾可以同時既是概念產(chǎn)品又經(jīng)驗產(chǎn)品。[8]63

      約翰雷認為,佩雷爾曼相信“當(dāng)訴諸理性之時,針對普遍聽眾的訴求應(yīng)該是自明的,并且獨立于社會或歷史的偶然性而具有絕對、永恒的有效性?!盵14]364伊德用不同話語表達了與約翰雷相同的觀點,他認為佩雷爾曼的基本信念——合情論證理論必須反對自明的觀念與主張“面向普遍聽眾的論證因理由具有無條件性、自明性,擁有絕對有效性,獨立于社會或歷史的偶然性,必然能令讀者信服”相矛盾。[10]203佩雷爾曼認為,約翰雷相信他是一位依賴自明性的理性哲學(xué)家,其結(jié)果是修辭學(xué)被排除于哲學(xué)之外。事實上,在新修辭學(xué)的序言中,佩雷爾曼已表達得非常清楚,“論證理論允許運用理性來指導(dǎo)我們的行動,并影響他人行為,要使論證理論有立足之地,就必須挑戰(zhàn)作為自明性觀念的理性特征?!盵1]3

      總的來看,學(xué)者的異議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認為普遍聽眾概念并不一致或太空,并不能限制論證;二是演說者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普遍聽眾。對于前者,艾金(Scott F.Aikin)認為,可以通過區(qū)分普遍聽眾在論證中的語用和認知功能來澄清異議。[15]238對于后者,語用辯證學(xué)者范愛默倫和荷羅頓道斯特因此放棄了普遍聽眾概念,認為佩雷爾曼的理論是極端相對主義,J?rgensen Charlotee認為這是對佩雷爾曼觀點的誤解,并進一步指出普遍聽眾并非主觀建構(gòu),而是與主體間理性相聯(lián)系,在演說者建構(gòu)普遍聽眾時,重點之一是把什么當(dāng)作合理性依賴時間和地點。這個概念意味著與理性主義理想和理性概念的分離,后者由獨立歷史、文化和情景的永恒真理或標(biāo)準(zhǔn)組成。[16]12-13

      普遍聽眾作為新修辭論證理論的核心是理解、掌握佩雷爾曼論證理論的關(guān)鍵,普遍聽眾概念難以理解、令人困惑是其受到批判的根源。不可否認,批判、質(zhì)疑客觀上能夠促進人們對普遍聽眾概念的關(guān)注和理解,然而,在獲得普遍聽眾對“普遍聽眾”概念的遵從過程中,批判和質(zhì)疑始終是人們理解普遍聽眾概念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ChaimPerelman and Lucie Olbrechts-Tyteca.The New Rhetoric:A Treatise on Argumentation[M].trans.J.Wilkinson and P.Weaver.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69.

      [2]Descartes.Discourse on Method and Meditations [M].Translated by Elizabeth S.Haldane and G.R.T.Ross.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2003.

      [3]Sonja K.Foss and Robert Trapp.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 [M].Waveland Press,2002.

      [4]溫科學(xué).20世紀西方修辭學(xué)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

      [5]Chaim Perelman.The realm of rhetoric [M].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2.

      [6]James A.Herrick.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Rhetoric: An Introduction [M].Boston: Allyn and Bacon,1997.

      [7]James L. Golden The Universal Audience Revisited [J].In James L.Golden and Joseph J.Pilotta,eds.,Practical Reasoning in Human Affairs: Studies in Honor of Chaim Perelman.Dordrecht: D.Reidel,1986.

      [8]Lindsay Lewan,Practical reasoning as pedagogy: Chaim Perelman and the reasonable practice of argumentation in the composition classroom [D].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2001.

      [9]Chaim Perelman.The New Rhetoric and the Rhetoricians: Remembrance and Comments [J].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1984(70):188-196.

      [10]Alan. GrossA theory of the rhetorical audience: Reflections on Chaim Perelman [J].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1999,85:203-211.

      [11]J. Crosswhite Being unreasonable: Perelman and the problem of fallacies [J].Argumentation,1993(7):385-402.

      [12]J. Crosswhite University in rhetoric: Perelman’s universal audience [J].Philosophy and rhetoric,1989(22):157-173.

      [13]Henry W. Johnstone,Jr.The Ideal of a Universal Audience.Validity and Rhetoric in Philosophical Argument [J].An Outlook in Transition.University Park,Pa.: The Dialogue Press,1978.105-106

      [14]John W Ray ,Perelman’s Universal Audience [J].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1978,64:361-375.

      [15]Scott F.Aikin,Perelmanian Universal Audience and Epistemic Aspirations of Argument [J].Philosophy and Rhetoric,Volume 41,Number 3,2008:238-259.

      [16]J?gensen Charlotee.Interpreting Perelman’s Universal Audience: Gross versus Crosswhite [J].Argumentation.2009(23):11-19.

      猜你喜歡
      聽眾理性概念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讓聽眾“秒睡”的有聲書
      幾樣概念店
      好太太都是好聽眾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8:04
      學(xué)習(xí)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yīng)用
      老年聽眾需要電臺長篇連播
      新聞傳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學(xué)會傾聽(一):做哪一種聽眾
      “本轉(zhuǎn)職”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歸
      理性的回歸
      汽車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5:28
      巴东县| 宜宾县| 福建省| 泰宁县| 仪陇县| 青海省| 荥经县| 申扎县| 博野县| 鹰潭市| 衡阳市| 兴城市| 海南省| 娱乐| 屯昌县| 于都县| 内黄县| 桐城市| 鄂托克旗| 南汇区| 沈阳市| 连山| 丹寨县| 南乐县| 通化县| 象州县| 新昌县| 疏附县| 沅江市| 孝义市| 福泉市| 黄大仙区| 西充县| 阜康市| 牙克石市| 潜山县| 日喀则市| 莱州市| 聂拉木县| 南投市| 井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