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妍妍
電影《金陵十三釵》劇照
藝術是創(chuàng)造美、鑒賞美的活動,而宗教是人類追求真善美的產物,故二者在很多地方不謀而合。感知、想象、情感等諸多心理因素,在藝術與宗教領域中都占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審美感情與宗教感情一樣,往往是超脫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悅而非物質滿足,具有不少相似之處。在整體趨勢上,藝術和宗教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而電影這個年輕的藝術后生,同時接受著其它傳統藝術和宗教的滋養(yǎng)。
基督教作為全球信徒最眾的一種宗教,在西方不僅僅是一個神學體系,一種意識形態(tài),更是一種精神文化,早已滲透到西方文化的深層。在中國,自傳入以來,基督教也已慢慢滲透進人們的生活,根據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10年發(fā)布的《中國宗教報告》,中國基督新教人數為2305萬人。中國之社會、政治、文學、藝術,以至于整個的生活,無不直接間接與之發(fā)生關系。它不僅為電影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大量的故事題材,更在思想意識上影響著電影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風格。在華語電影中越來越多出現教堂的身影,教堂作為基督教與建筑的結合產物,有著其特殊的符號意義。
教堂是舉行彌撒禮拜的地方,教徒在這里進行紀念耶穌的活動。耶穌是基督教的中心人物,他傳播天國的福音,為清除世人原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是最典型的救世主形象。在教堂這個深有意味的空間,很自然會聯想到耶穌舍身救世的故事。
在一些電影中,教堂不僅為人提供活動場所,更與人物角色相互融合,彼此互動,不僅是故事空間,還進入到空間敘事的層面。
在電影《喋血雙雄》中一共出現三次教堂空間,第一次是電影開始段落,交代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第二次是小莊在殺人過程中,背部受傷回教堂治療傷口。第三次是最后的決戰(zhàn)。
在第二次教堂段落中,周潤發(fā)痛苦地抬頭仰望,鏡頭慢慢推進其面部,反打仰望的巨大十字架,再反打周潤發(fā),最后以十字架的特寫結束這個段落。在這組蒙太奇中,由周潤發(fā)的慘烈受傷,令人想到耶穌十字架上的受刑,給觀眾建立周潤發(fā)猶如救世主的形象——他這次受傷是因為勇救葉倩文飾演的珍妮造成的。電影末尾,周潤發(fā)攜手李修賢飾演的警察在教堂同匪徒展開慘烈槍戰(zhàn)。這時的教堂既承擔著槍戰(zhàn)發(fā)生的故事空間,又具有隱喻的含義——賞善罰惡的終極審判地域。在這里,殺手小莊和警察李鷹,“惡”與善不再對立,對善與義的共同追求讓他們惺惺相惜,攜手對抗真正的罪與惡。他們如上帝般懲治壞人,拯救弱者(珍妮),將個人英雄主義貫徹到極致。
在《非誠勿擾》中,葛優(yōu)所飾演的秦奮一角,在北海道的一個小教堂懺悔,從幼兒園開始做過的壞事全部向神父一一道來。不同以往影視作品中的教堂形象,電影中教堂不宏偉寬敞,而是局促狹小,正因如此,教堂正中的十字架顯得格外高大,好像可以包容所有的罪惡,秦奮不是跪倒在神父面前,而是面對內心的自己。嚴肅的教堂更反襯出一種詼諧的意味,也將秦奮善良、真實、質樸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生動。他不是大英雄,而是一個小人物,無私陪伴輕生的笑笑,讓她走出陰影,勇敢面對生活,接受新的愛情。在笑笑的世界,他就是帶來生機的救世英雄。
基督教是愛的宗教,上帝是一位通體都充滿了愛的神圣之父?!妒ソ洝穭t自始至終都貫穿了寬恕、愛人、博愛的基督精神,追求“救贖”的精神意向,人也只有出于愛才能戰(zhàn)勝惡、戰(zhàn)勝死亡而獲得靈魂的救贖。
在香港電影《桃姐》的片末,教堂中在舉行桃姐的追悼會,堅叔手持白色玫瑰花束緩緩步入,目無旁人般徑直走到棺木前放下花束,深深地鞠下一躬。這一刻,桃姐才真正完成對堅叔精神上的救贖。也只有在教堂這個環(huán)境,才能將桃姐的人性光輝放大到極點。桃姐不僅無私奉獻一生,服務Roger一家數十年,對養(yǎng)老院中剛認識的院友同樣付出愛與包容。桃姐雖然不認可堅叔嫖娼的行為,卻仍然無私地捐助嫖資,希望有感化他的一天。教堂的大環(huán)境不僅讓氛圍肅穆莊重,也將桃姐的人格魅力映襯得更加到位。
在電影《金陵十三釵》中,教堂更是直接地充當了救贖者的角色。它接納一個美國“神父”、一群女學生和14個風塵女子置身其中逃避戰(zhàn)火。片末,十三釵赴宴時腳踏鋪著“紅十字”標志的路面,以大教堂為背景,妓女贖得了她們的精神和靈魂,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她們不再是“不知亡國恨”的商女,而是圣潔的“天使”,她們拯救的不僅是一個個年輕的生命,更是在戰(zhàn)爭面前絕望的人心。
在另一部災難片《一九四二》中,張涵予飾演的神父一開始對信仰無比篤定,為過世的災民唱圣歌做彌撒,直到對信仰產生質疑,在教堂對傳教士痛苦地發(fā)問:“People here,the good people,why let them starve and die in the war?If the Lord can’t win,why believe?”。這時鏡頭反打到教堂中的圣母像,一如既往的慈愛與溫柔,可是此時她的溫柔凝視卻已無法慰藉受傷的心靈。在災難面前,神的缺席,才更加彰顯人性的偉大。為親人賣身的東家女兒,為孩子不惜一切的花枝,一個個動人的人和故事緩緩鋪開。
在華語電影中,教堂往往不是傳統意味上的宗教空間,導演們將其重新構建,使之成為獨特的敘事符號。電影故事和教堂結合,產生奇妙的結合反應。相信會有更多關于拯救與愛的故事,將會發(fā)生在銀幕的教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