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對明代《菽園雜記》所引香菇栽培史料的研究回顧和補充

    2014-03-05 08:56:10
    食藥用菌 2014年1期
    關(guān)鍵詞:雜記慶元縣縣志

    蘆 笛

    ?

    對明代《菽園雜記》所引香菇栽培史料的研究回顧和補充

    蘆 笛

    (倫敦大學學院)

    明陸容《菽園雜記》引用了一則關(guān)于香菇栽培技術(shù)的資料,注明出自《龍泉縣志》。前賢對于究竟是那一時期的《龍泉縣志》產(chǎn)生過兩種不同的意見。本文首先對相關(guān)史料加以回顧,然后引述前賢的觀點,同時補充必要的資料,認為張壽橙先生的觀點扎實可靠,即陸容所引用的《龍泉縣志》是南宋何澹于1209年修纂的嘉定《龍泉縣志》。

    菽園雜記;龍泉縣志;香菇;陸容;何澹

    明代陸容《菽園雜記》引用了一段注明出自《龍泉縣志》中關(guān)于香菇栽培的文字,是中國食用菌栽培技術(shù)史上極其重要的史料。然而關(guān)于該引文的具體出處和年代,學界有不同意見。本文試在相關(guān)的史料基礎(chǔ)上,對過去關(guān)于這方面的研究加以回顧,并進行必要的補充和評論。

    1 陸容、《菽園雜記》和香菇栽培史料

    陸容(1436—1494),字文量,號式齋,江蘇太倉人,成化二年(1466)進士,官至南京主事、兵部職方郎中、浙江參政等,著有《菽園雜記》15卷和《式齋集》38卷[1~3]。關(guān)于《菽園雜記》的成書年代,因書中卷15提及“甲寅六月六日”(1494年7月6日),而該年即陸容之卒年,可知此書最后之寫定即1494年[4]?!遁膱@雜記》卷14錄有一段香菇栽培史料,如下:

    “香蕈,惟深山至陰之處有之。其法,用干心木、橄欖木,名曰‘蕈樼’。先就深山下斫倒仆地,用斧班駁剉木皮上,候淹濕,經(jīng)二年始間出,至第三年蕈乃遍出。每經(jīng)立春后,地氣發(fā)泄,雷雨震動,則交出木上,始採取。以竹蔑穿掛,焙干。至秋冬之交,再用工遍木敲擊,其蕈間出,名曰‘驚蕈’。惟經(jīng)雨則出多,所制亦如春法,但不若春蕈之厚耳。大率厚而小者,香味俱勝。又有一種,適當清明向日處,間出小蕈,就木上自干,名曰‘日蕈’。此蕈尤佳,但不可多得。今春蕈用日曬干,同謂之‘日蕈’,香味亦佳。”

    對于腕表而言,同軸擒縱系統(tǒng)可減少機心內(nèi)部的摩擦,提高機械效率,保證腕表的長期耐用性。對于消費者而言,同軸擒縱系統(tǒng)可保證腕表在更長周期內(nèi)的精準走時,延長了腕表的保養(yǎng)周期。

    在這段文字之前,陸容還引了4則分別關(guān)于“五金之礦”、“青瓷”、“韶粉”和“采銅法”的資料,并注明“已上五條,出《龍泉縣志》。銀銅、青瓷,皆切民用,而青瓷尤易視之,蓋不知其成之之難耳。茍知之,其忍暴殄之哉!‘蕈’字原作‘葚’,土音之訛,今正之。又嘗見《本心齋蔬食譜》作‘蕁’,尤無據(jù)。蓋《說文》、《韻會》皆無‘蕈’字,《廣韻》有之?!盵5]事實上,《說文解字》中是有“蕈”字的[6]。根據(jù)注文,可知在《龍泉縣志》原文中,香蕈的“蕈”字寫作“葚”。引文中所述香菇栽培技術(shù),前人已有詳析[7],茲不贅述。那么,陸容《菽園雜記》所引用的《龍泉縣志》,究竟是歷史上哪一種《龍泉縣志》呢?

    2 宋、明兩朝之《龍泉縣志》

    3 對前人研究的回顧和補充

    “今山中種香蕈,亦如此法。但取向陰地,擇其所宜木(楓、楮、栲等樹),伐倒,用斧碎斫成坎,以土覆壓之。經(jīng)年樹朽,以蕈碎剉,勻布坎內(nèi),以蒿葉及土覆之,時用泔澆灌,越數(shù)時,則以槌棒擊樹,謂之‘驚蕈’。雨雪之余,天氣蒸暖,則蕈生矣。雖踰年而獲利,利則甚博。采訖,遺種在內(nèi),來歲仍發(fā)復(fù)。相地之宜,易歲代種。新采趁生煑食,香美;曝干則為干香蕈。今深山窮谷之民,以此代耕;殆天茁此品,以遺其利也?!盵23]

    類似的觀點亦見于1997年出版的《中國食用菌百科》[21]。其中提到了《菌譜》佚文,以其所記栽培技術(shù)簡陋,而引文卻述之較詳,否定了出自南宋嘉定《龍泉志》的可能。但是該《菌譜》佚文現(xiàn)已被證明并非佚文,而是出自明方以智的《通雅》(約刊行于康熙七年[1668])[22],從時間上看,自然不能再作為早期資料和《菽園雜記》之引文作比較。另外,古人信息交流不如現(xiàn)在便捷,知識的積累并不是簡單的線性層累模式,加之技術(shù)的保密和多地區(qū)起源,以及古代作者并不都是食用菌栽培技術(shù)專家等因素,這就是為什么《通雅》中對食用菌栽培的記述反而不及《菽園雜記》詳細的主要原因。文字記載中信息的詳略程度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主證。事實上,在元人王禎(1271—1368)所著《農(nóng)書》中,雖采用的栽培技術(shù)有所不同,但也較為成熟和細致,且注重驚蕈:

    “《菽園雜記》引據(jù)的《龍泉縣志》,從時間上推斷,當然不可能是嘉靖志或萬歷志;再從栽培方法和技術(shù)發(fā)展水平來推斷,《菌譜》佚文所述臺州栽培方法,雖然具備了砍花法的雛形,但仍不夠成熟,而《菽園雜記》中的栽培方法,已臻至成熟,直到晚近,其法仍為菇民所沿襲,少有更新。因此,《菽園雜記》所據(jù)也不可能是嘉定志,而只能是正統(tǒng)志,這一推斷若能成立,我們將龍泉香菇栽培業(yè)的形成,系于明代初年,大體上是接近事實的?!盵20]

    陳士瑜先生認為陸容的引文出自那部不知撰人的明前期的《龍泉縣志》:

    總而言之,肌理作為一種新的繪畫語言,就應(yīng)該在繪畫作品中體現(xiàn)的恰如其分,不多不少,不偏不倚,這樣才能使肌理在工筆花鳥畫中得以繼續(xù)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無獨有偶,王菱菱在研究宋代銅礦開采冶煉技術(shù)時,也曾對《菽園雜記》中引自《龍泉縣志》的資料進行過獨立的考證。雖然王文只提及南宋嘉定《龍泉縣志》和明嘉靖《龍泉縣志》,且弄錯了前者的作者(誤作“陳百鵬”撰),但同樣給出了論證:

    張壽橙先生則主張《菽園雜記》之引文出自南宋嘉定《龍泉縣志》[25,26],并給出了證據(jù):

    宋、明兩朝,題名《龍泉縣志》的共有4部,均已亡佚:嘉定《龍泉志》(6卷,南宋龍泉何澹纂,修于1209年)、嘉靖《龍泉縣志》(20卷,明龍泉葉溥、李溥纂,修于1525年)、萬歷《龍泉縣志》(明懷遠夏舜臣纂,修于1598年),以及一部不知作者的《龍泉縣志》(9卷)[8-13]。其中,嘉定《龍泉志》或題“《龍泉縣志》”,增“縣”字,作者何澹(1146—1219),字自然,浙江龍泉人,乾道二年(1166)進士,所在何氏家族系宋代龍泉乃至浙東地區(qū)的名門望族,除《龍泉志》外,還著有《小山集》[14,15];最后一種《龍泉縣志》則錄于明人楊士奇等人編定于1441年的《文淵閣書目》之“新志”類[16],而該書目“新志”類收錄之地方志書除《安南志略》修于元代外,余皆修于永樂(1403—1424)至正統(tǒng)六年(1441)年間[17~19]。從成書時間上看,只有這兩部《龍泉(縣)志》是陸容所能得見的。那么到底是其中哪一部呢?

    采用動力學求解器進行仿真,總仿真時長為0.000 2 s。計算結(jié)束后分析導(dǎo)線仿真模型對于方案2設(shè)定的外部加載的響應(yīng),提取芯棒中心單元繪制應(yīng)力時程曲線,如圖10所示。由圖10可以看出:在加載過程開始后,芯棒、外層鋁股的應(yīng)力快速上升,很快達到最大值,即達到最大應(yīng)力狀態(tài);而后隨著時間推移,鋁股間出現(xiàn)相互作用,應(yīng)力出現(xiàn)震蕩并逐漸達到穩(wěn)定。

    大海子水庫新建涵洞、閘井工程總投資284.92萬元,其中建筑工程、臨時工程、獨立費用所占比重較大。經(jīng)過經(jīng)濟評價,本工程在經(jīng)濟上合理可行,且項目投入使用后各受益方需要分攤費用,農(nóng)業(yè)灌溉作為最大的受益方完全可以承受新水價,因此該項目實施有較好的社會和經(jīng)濟效益。

    元朝國祚短暫,去宋不遠;據(jù)其描述,該技術(shù)已較成熟,必定是經(jīng)過了較長時期的實踐發(fā)展而來。陳士瑜先生也認為《農(nóng)書》中的種香菇法是對“唐末或五代初(9世紀中期至10世紀初)中原地區(qū)種香菇方法的繼續(xù)和發(fā)展”[24],可備一說。

    除了林下作物,麻類產(chǎn)品還被應(yīng)用到主糧的生產(chǎn)之中。據(jù)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副所長王朝云介紹,目前,全國水稻產(chǎn)區(qū)的水稻種植普遍采用機插秧,而機插水稻要成功,育秧是關(guān)鍵。在傳統(tǒng)育秧中,由于育秧盤運輸不便、散秧多,機插秧過后,需要人工補插秧,十分影響勞動效率。

    “處州原名括州,唐大歷十四年(779年)‘以括州犯太子名,改為處州,’兩宋時期一直沿襲此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即宋端宗景炎元年)攻克南宋兩浙路地區(qū),遂改稱處州為‘處州路’;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部攻克處州路,先改名為安南府,‘尋曰處州府’。上述材料證明,符合《龍泉縣志》所述‘處州’稱呼的不是元、明時期,而是唐大歷以后至南宋端宗景炎元年的近500年時期。因此,《龍泉縣志》的寫作時間必定在元代以前。

    ……

    據(jù)《宋史》卷192《兵志六·建炎后砦兵》記載:‘處州二砦(砦是‘寨’的異體字):管界、梓亭。’這一記載證明,梓亭寨始設(shè)于南宋建炎時期,是駐扎軍隊的營寨。另外,明代的《嘉靖建寧府志》卷20《古跡》中也明確提到:‘梓亭寨,在(松溪)縣北七十里,即處州龍泉縣松源鄉(xiāng)之地,宋時建,兼管龍泉、遂昌、松溪、政和四縣境?!罁?jù)梓亭寨的設(shè)置時間,我們最后可以確定《龍泉縣志》撰于南宋。”[4]

    如果說引文中“處州”一詞還可能是元代“處州路”和明初“處州府”的省稱的話,那么關(guān)于“梓亭寨”的設(shè)置和行政區(qū)劃的情況就成了論證的焦點。按,明黃仲昭《八閩通志》(成書于1486年)卷80《古跡》篇載有“梓亭寨”,云:“梓亭寨,在縣北七十里,即處州龍泉縣松源鄉(xiāng)之地,界龍泉、遂昌、松溪、政和四縣境。宋時建,元改隸龍泉縣,后廢?!盵28]可見在1486年時,“梓亭寨”已是古跡;而且“梓亭寨”是屬于松源的。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94在“慶元縣”條下載:“梓亭寨,在縣西,宋置梓亭巡司,元因之,后廢?!盵29]其中“巡司”即“巡檢司”之簡稱,屬于一種主要在武裝和治安方面發(fā)揮作用的基層組織;而“梓亭寨”之所以被列在慶元縣內(nèi),是因為松源是慶元縣的治所。明李賢等《大明一統(tǒng)志》卷44《處州府》篇載:“慶元縣,……本唐龍泉縣地,宋置慶元縣,治松源鄉(xiāng),因紀年為名,屬處州;元因之入龍泉縣;十四年復(fù)置?!盵30]《明史?地理志》在“慶元”縣條下注云:“洪武三年三月省,十三年十一月復(fù)置。”[31]。又光緒《慶元縣志》卷1載:“宋寧宗慶元三年,吏部侍郎胡紘請于朝,以所居松源鄉(xiāng)置縣治,因以紀年為名?!笨芍?,慶元縣建縣于慶元三年(1197)[32],以年號得名,其后雖在洪武三年(1370)并入龍泉縣,但又于洪武十三年(1380;按,《大明一統(tǒng)志》謂“十四年”復(fù)置,不確)復(fù)置。因此,“梓亭寨”在1380年以后是屬于慶元縣的,也就不會出現(xiàn)在永樂(1403—1424)至正統(tǒng)六年(1441)年間修纂的《龍泉縣志》中。這一點,張壽橙先生已經(jīng)指出。此外,《明史?地理志》在“處州府”之“龍泉”縣條下注云:“南有慶元巡檢司”[33]??芍诿鞔ㄖ辽?380年以后),龍泉已經(jīng)沒有“巡檢司”的設(shè)置了。而據(jù)《八閩通志》,即使是慶元梓亭寨的巡檢司,在1486年時也是久已廢棄的情形,儼然成了“古跡”。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陸容《菽園雜記》所引《龍泉縣志》當即南宋何澹所撰的《龍泉縣志》。在吳學謙和陳士瑜先生合撰于2002年的《中國香菇栽培技術(shù)的變革與發(fā)展》一文中,也開始接受南宋《龍泉縣志》之說。

    4 小 結(jié)

    明代陸容《菽園雜記》引用了5段出自《龍泉縣志》的文字,最后1則涉及香菇栽培技術(shù),前人或認為其出自南宋嘉定《龍泉縣志》,或認為出自明正統(tǒng)《龍泉縣志》,且各自都作出推斷和論證。在前人論證的基礎(chǔ)上,筆者經(jīng)過核查引文其余部分中的地名“梓亭寨”的行政區(qū)劃變遷,以及龍泉和慶元縣的建縣過程,方知“梓亭寨”早在1197年就隨著松源鄉(xiāng)被劃入慶元縣;其后慶元縣雖在洪武三年(1370)又并入了龍泉縣,但自1380年以后即再次置縣,終明之世未復(fù)變動。而且至少在1380年以后,龍泉就沒有了“巡檢司”的設(shè)置,而慶元縣梓亭寨的巡檢司到了1486年也因久廢而成古跡。因此,陸容所引的《龍泉縣志》,只能是南宋何澹撰的嘉定《龍泉縣志》(或稱《龍泉志》)。

    [1] (清)張廷玉,等. 明史[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2433, 2469, 7343.

    [2] 昌彼得, 等. 明人傳記資料索引[M].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78: 567.

    [3] 伍躍. 談《菽園雜記》十五卷本[J]. 文獻, 1987, (4): 240-246.

    [4] 王菱菱. 明代陸容《菽園雜記》所引《龍泉縣志》的作者及時代——兼論宋代銅礦的開采冶煉技術(shù)[J]. 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 2001, (4): 96-101.

    [5] (明)陸容. 菽園雜記[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178-179.

    [6] (清)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書店, 1992: 36.

    [7] 張壽橙, 賴敏男. 中國香菇栽培歷史與文化[M]. 上海: 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 1993: 115-120.

    [8] 洪煥椿. 浙江方志考[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4: 448-449.

    [9] 林平, 張紀亮. 明代方志考[M]. 成都: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1: 167.

    [10] 顧宏義. 宋朝方志考[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202.

    [11] (明)薛應(yīng)旂, 等. 嘉靖浙江通志[M]. 見: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 (第26冊). 上海: 上海書店, 1990: 468.

    [12] (清)顧國詔. 光緒龍泉縣志[M]. 見: 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3: 665.

    [13] 宋晞. 方志學研究論叢[M]. 臺北: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 1990: 54.

    [14] 昌彼得, 等. 宋人傳記資料索引[M]. 臺北: 鼎文書局, 1984: 1265.

    [15] 鄧小南. 何澹與南宋龍泉何氏家族[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 50(2): 113-130.

    [16] (明)楊士奇, 等. 文苑閣書目[M]. 上海: 商務(wù)印書館, 1935: 260.

    [17] 李艷秋. 明文淵閣地方志收藏述略[J]. 圖書與情報, 1998, (2): 11, 28-30.

    [18] 張升. 明代方志數(shù)質(zhì)疑[J]. 中國地方志, 2000, (3): 64-67.

    [19] 巴兆祥. 論明代方志的數(shù)量與修志制度——兼答張升《明代地方志質(zhì)疑》[J]. 中國地方志, 2004, (4): 45-51.

    [20] 陳士瑜. 中國方志中所見古代菌類栽培史料[J]. 中國科技史料, 1992, 13(3): 71-82.

    [21] 黃年來主編. 中國食用菌百科[M]. 北京: 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1997: 3-4.

    [22] 蘆笛. 關(guān)于日本《驚蕈錄》所引南宋陳仁玉《菌譜》文字的考證[J]. 食用菌, 2013, (3): 75-77.

    [23] (元)王禎著, 王毓瑚校. 王禎農(nóng)書[M]. 北京: 農(nóng)業(yè)出版社, 1981: 110.

    [24] 陳士瑜. 中國方志中所見古代菌類栽培史料[J]. 中國科技史料, 1992, 13(3): 71-82.

    [25] 張壽橙. 中國香菇的砍花法栽培(連載)[J]. 中國食用菌, 1993, 12(2): 5-7.

    [26] 張壽橙. 浙閩贛粵等省、區(qū)的香菇發(fā)展史(一)——浙江在香菇發(fā)展史上的重大貢獻[J]. 浙江食用菌, 2010, 18(2): 50-52.

    [27] 張壽橙, 賴敏男. 中國香菇栽培歷史與文化[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1993: 80.

    [28] (明)黃仲昭. 八閩通志(下冊)[M]. 福建: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9: 891.

    [29] (清)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 4333.

    [30] (明)李賢等. 大明一統(tǒng)志[M]. 臺北: 臺聯(lián)國風出版社, 1965: 2957.

    [31] (清)張廷玉, 等. 明史[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1115.

    [32] (清)林步瀛, 等. 光緒慶元縣志[M]. 見: 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3: 574.

    [33] (清)張廷玉, 等. 明史[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1114.

    S646.1

    A

    2095-0934(2014)01-061-04

    猜你喜歡
    雜記慶元縣縣志
    慶元縣舉行《靈韻菇鄉(xiāng)》一書首發(fā)儀式
    食用菌(2021年4期)2021-07-29 01:22:12
    慶元縣舉行《蕈山客》專著首發(fā)式
    食用菌(2021年3期)2021-06-03 09:55:16
    歐拉秀瑪雜記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44
    縣志里的鄉(xiāng)賢
    飛天(2020年8期)2020-08-14 10:07:31
    慶元縣美術(shù)教師作品選登
    泰安雜記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42
    村居雜記
    散文詩(2017年17期)2018-01-31 02:34:18
    文心雜記
    縣志
    方圓(2015年15期)2015-09-10 07:22:44
    2013年山西省市縣志編纂工作成績喜人
    史志學刊(2014年3期)2014-03-27 05:25:32
    双城市| 金寨县| 宁南县| 丰县| 视频| 理塘县| 昆山市| 喀喇沁旗| 白山市| 霍邱县| 文登市| 禄丰县| 田东县| 永顺县| 茌平县| 柯坪县| 高密市| 华坪县| 三原县| 塔城市| 英山县| 电白县| 楚雄市| 晴隆县| 平潭县| 和静县| 耒阳市| 淳安县| 潞西市| 福州市| 呼和浩特市| 怀柔区| 吕梁市| 外汇| 怀安县| 出国| 仲巴县| 城口县| 闽清县| 韶山市| 大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