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春艷,孫占學,王學剛,陳功新,陳劍朝
(東華理工大學,江西 撫州344000)
據(jù)統(tǒng)計,我國2011年開采鈾礦石共計229.7 Mt,僅占全世界總量的0.68%,60%的鈾礦石U3 O8所占比例為0.1%~0.3%,鈾品位較低,浸出率不高,達不到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1-4]。如何有效提高鈾浸出率,成為近幾年來鈾礦業(yè)研究重點。微生物浸鈾具有成本低、投資少、流程短、環(huán)境友好等優(yōu)點,能從低品位鈾礦石中有效回收鈾資源,許多室內試驗以及野外生產(chǎn)均取得了一定成果[5-9]。
我國鈾礦床可劃分為火山巖型、花崗巖型、碳硅泥巖型和砂巖型四類,已探明的礦床中火山巖型占重要地位[10],其中部分礦石含有較多堿性礦物,它們主要是磷酸鹽和碳酸鹽,適于用碳酸鈉等試劑進行堿法浸出,但因其動力過程較為緩慢,浸出率較低,所以改用酸法浸出。然而隨著礦石品位的降低,單純的化學浸出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鈾資源需求,并且堿性礦石耗酸量大、浸出周期長、浸出過程易產(chǎn)生板結,因而選擇在室內進行微生物柱浸試驗,初步探究其試驗周期、耗酸情況和浸出效果,以達到為堿性鈾礦的開采提供科學依據(jù)、為實現(xiàn)工業(yè)堆浸生產(chǎn)提供工藝參數(shù)的目的。因此,對堿性鈾礦進行微生物浸出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試驗礦樣為某火山巖型鈾礦床的堿性鈾礦石,礦樣篩分粒徑分為6級,分別為>5mm、2.5~5 mm、1.25~2.5mm、0.63~1.25mm、0.3~0.63 mm、0.15~0.3mm、0.08~0.15mm,裝柱礦石總 質量為42.4kg,原礦品位為0.188%。
表1 堿性鈾礦石化學分析結果Table 1 Chemical analysisresult of alkaline uranium ore
從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礦石中所含F(xiàn)e2O3和FeO可為細菌的生長繁殖提供能量,對微生物浸礦有利。另一方面,該堿性礦中Fe2O3、CaO、P2O5質量分數(shù)較高,表現(xiàn)為鈾礦石中赤鐵礦化、方解石化、磷灰石化現(xiàn)象,而磷灰石、方解石都是強耗酸礦物,會加大浸出過程中硫酸的消耗量。礦石中高含量的CaO使得高酸浸出時易產(chǎn)生石膏板結包裹住礦石,削弱細菌作用,減緩難溶四價鈾化合物向易溶六價鈾化合物的轉化過程[11]。
細菌采用從該礦山酸性礦坑水中富集、馴化的氧化亞鐵硫桿菌(A.ferrooxidans)與氧化硫硫桿菌(A.thiooxidans)合并培養(yǎng)的混合菌,培養(yǎng)基為尾液(經(jīng)過吸附柱吸附過的浸出液),pH控制在適合細菌生長的1.80左右,菌液總鐵控制在3~5g/L左右,置于水浴鍋中30℃培養(yǎng),每24h可氧化2~5g/L硫酸亞鐵。
試驗所需柱浸裝置主要有浸出系統(tǒng)、生物接觸氧化槽系統(tǒng)、噴淋系統(tǒng)、分析測試系統(tǒng)。浸出系統(tǒng)為兩根內徑150mm、高2 000mm的有機玻璃柱。生物接觸氧化槽系統(tǒng)采用5L小型氧化槽充氣培養(yǎng)。噴淋系統(tǒng)由一臺恒流蠕動泵連接一個噴淋高位槽組成,采用體積法進行進出液流量計量。分析測試系統(tǒng)采用990型pH計測量每天分析溶浸液和浸出液的pH、Eh,采用 EDTA 法測量Fe3+、Fe2+,亞鈦還原釩酸銨滴定法測U6+,統(tǒng)計調節(jié)溶浸液加入的硫酸量。
試驗將浸出所用柱編號為Z1和Z2,其中Z1為對照柱,試驗階段包括酸化階段、菌浸階段和尾液浸出階段。酸化階段采用40g/L硫酸進行初始酸化,往后根據(jù)浸出液情況逐步降低加酸量,酸化介質均為尾液,酸化階段噴淋量為10%,噴淋時間為24h;菌浸階段以及尾液噴淋階段噴淋量均為5%,噴淋時間均為12h。
試驗共進行170d,其中酸化37d,菌浸23d,尾液浸出110d,翻柱3d。試驗過程
Z1和Z2浸出液pH、Eh情況、試驗耗酸率、液計鈾浸出率等的具體情況如下所示。
Z1和Z2浸出液pH、Eh值變化情況見圖1。
圖1 浸出液pH、Eh變化圖Fig.1 Variation of pH and Ehof leaching liquid
由圖1可以看出,酸化階段過后,浸出液pH值基本維持在2左右,根據(jù)反應方程FeS2+7Fe2(SO4)3+8H2O =15FeSO4+8H2SO4[12]可知,細菌在代謝過程中會產(chǎn)生硫酸,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約試驗總酸耗。浸出液Eh值從菌浸階段開始在550~650mV波動,當菌液Eh值大于500mV時說明體系內二價鐵氧化速率達到要求,通過圖形可以判定菌在柱子中的活性很好,滿足微生物浸鈾要求。從試驗第158d開始,Eh值逐漸降低至400mV,原因是在這期間停噴數(shù)日導致菌活性降低,浸出作用減弱。
Z1和Z2耗酸率與液計鈾浸出率見圖2。
圖2 耗酸率、液計鈾浸出率變化圖Fig.2 Acid consumption and liquid meter leaching rate of uranium ore
由圖2可以看出,因為Z1和Z2進液條件基本相同,所以耗酸率情況幾乎一致。耗酸率主要集中在酸化階段(6.8%),菌浸階段和尾液浸出階段總耗酸(Z1為2.3%,Z2為2.34%),進一步說明采用微生物浸出可以降低酸耗。截至試驗結束,液計鈾浸出率Z1為73.86%,Z2為76.75%,Z2比Z1高出2.89%,結合圖1可知,從噴菌開始到尾液浸出結束,Z2浸出液氧化還原電位普遍高于Z1,說明菌在Z2中的生長情況優(yōu)于Z1,因而Z2浸出率較高。
Z1和Z2浸出液所含鈾濃度變化見圖3。
由圖3可知,0~27d的酸化階段和27~60d的菌浸階段都會出現(xiàn)波峰,60~170d的尾液浸出階段出鈾濃度逐漸降低。當出鈾濃度降到20mg,停止噴淋,試驗結束。Z1出鈾最大值(604.03mg/L)出現(xiàn)在酸化階段,Z2出鈾最大值(658.91mg/L)出現(xiàn)在菌浸階段,其中個別異常點可能是由分析誤差造成。整個試驗過程共進行了三次翻柱,分別在第26、78、150d,結合圖2、3,翻柱過后,出鈾量顯著增加,會出現(xiàn)新的波峰,液計鈾浸出率曲線增幅變大,第一次翻柱最為明顯,第二、三次翻柱也能提高浸出率,但作用逐漸減弱。
圖3 浸出液鈾濃度變化圖Fig.3 Uranium concentration of leaching liquid
圖4清晰地表明試驗過程三次翻柱情況:第一次礦石板結嚴重,呈20~30cm高的柱狀,不易擊碎;第二次板結情況有所緩解,結塊厚度為5~10 cm;第三次翻柱礦石干燥稀松,板結現(xiàn)象消失。隨著礦石的翻攪、拌勻,不斷增大溶浸液與噴淋不完全礦石的接觸概率,使得浸出更加充分。由此可知,翻柱可以保持浸出柱內鈾礦石的均勻性、良好的滲透性,為細菌的生長和鈾的浸出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最終提高鈾的浸出率,縮短浸出周期。
圖4 三次翻柱情況對比圖Fig.4 Comparison of three column turnings
1)堿性鈾礦石中磷酸鹽、碳酸鹽含量高,耗酸大,試 驗 過 程 總 耗 酸 4 122.1kg,耗 酸 率 達 到9.14%。生產(chǎn)中可以采用除碳酸鈣預處理等手段減少硫酸使用量,降低生產(chǎn)成本。
2)細菌在柱中代謝活躍,生產(chǎn)狀況良好,通過連續(xù)噴淋菌液能有效節(jié)約酸耗,提高液計鈾浸出率,試驗證明微生物浸出在堿性礦石中的應用是可行的。
3)浸出過程翻柱不僅能消除板結現(xiàn)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液計鈾浸出率,考慮翻柱的經(jīng)濟成本,每個階段翻柱1次為宜。
[1] Mudd G M.The future of Yellowcake:A global assessment of uranium resources and mining[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4,462:590-607.
[2] 陳元初,趙聲貴,梁 毅 .我國核電工業(yè)及鈾資源供應對策[J].中國礦業(yè),2011,20(1):19-22.
[3] 楊明霞,佘冠軍 .微生物浸鈾技術的研究歷史及現(xiàn)狀[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09(15):5-6.
[4] 牛學軍,譚亞輝,蘇艷茹,等 .我國鈾礦采冶技術發(fā)展方向和重點任務[J].鈾礦冶,2013,32(1):22-26.
[5] 鄭志宏,張衛(wèi)民,劉亞潔,等.721礦山南鈾礦石微生物槽浸的適應性實驗研究[J].華東地質學院學報,2002,25(3):190-194.
[6] 李 江,劉亞潔,周谷春,等 .低品位鈾礦石微生物柱浸試驗[J].有色金屬(冶煉部分),2012(6):36-39.
[7] 李健健,劉金輝,周義朋 .某鈾礦石生物浸出[J].有色金屬工程,2013,3(5):28-30.
[8] 張亞鴿,孫占學,史維竣 .某鈾礦石微生物浸出工藝實驗研究[J].有色金屬(冶煉部分),2010(5):32-35.
[9] 趙志斌,文冬林,孫占學,等 .某鈾礦微生物柱浸翻柱對比試驗[J].有色金屬(冶煉部分),2013(5):31-34.
[10] 王 莉 .鄒家山鈾礦石浸出過程中鈾的相態(tài)變化及稀土浸出特征分析[D].南昌:東華理工大學,2013.
[11] 劉軍強,劉金輝,張衛(wèi)民,等 .山南鈾礦石耗酸機理初探[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6(3):278-281.
[12] Umanskii A B,Klyushnikov A M.Bioleaching of low grade uranium ore containing pyrite using A.ferrooxidans and A.thiooxidans[J].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2013,295(1):15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