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銳,顧 明,何乾文,劉 曦,柯振武
近年來隨著CT 機硬件技術(shù)的突破,軟件的快速開發(fā),CT增強、CT血管造影的廣泛應(yīng)用,在急腹癥中腸系膜血管栓塞越來越多被發(fā)現(xiàn),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的死亡率逐年下降[1],但腸系膜血管栓塞仍是一種威脅生命的血管急癥,因此早期診斷、及時恢復(fù)腸系膜血供,防止腸管壞死非常重要[2],現(xiàn)回顧性分析20例腸系膜血管栓塞的影像學(xué)資料,探討螺旋CT 對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診斷價值,提高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診斷的準確性。
1.1 一般資料 搜集近4 年來診斷腸系膜血管栓塞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41~79 歲,平均年齡64.2 歲,7例手術(shù)病理證實外,其余13例內(nèi)科保守治療后,血管內(nèi)充盈缺損消失,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平掃及增強檢查。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腹痛(14例),腹脹(18例),便血(7例),惡心嘔吐(6例),白細胞升高(15.0×109/L~18.0×109/L)(8例),因病情不明,所有病例掃描均未口服對比劑。就診時間4小時至3天。
1.2 檢查方法 采用SOMATOM SENSATION CARDIAC 64層CT 機型,患者取仰臥位,在屏氣狀態(tài)下從膈頂掃描到恥骨聯(lián)合下緣,再經(jīng)肘靜脈注射非離子型對比劑優(yōu)維顯(300mg/ml)80~100ml 增強檢查,注射流速3.0~4.5ml/s,注射后在動脈期(25~30s)、靜脈期(50~60s)、平衡期(120~180s)掃描,將螺旋掃描重建后的原始圖像數(shù)據(jù)傳到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積再現(xiàn)(volume rending,VR)。
2.1 病灶部位 腸系膜上動脈栓塞12例,腸系膜上靜脈栓塞7例,腸系膜下靜脈栓塞1例。
2.2 螺旋CT掃描直接征象 CT增強血管成像顯示血管內(nèi)充盈缺損20例,顯示所有血栓位于管腔內(nèi),CT平掃血栓較正常相鄰血管密度高,CT值為40~67Hu,平均52Hu,無強化,血管內(nèi)完全性充盈缺損5例,腸系膜上動脈2例,腸系膜上靜脈3例,腸系膜血管不全性栓塞15例,腸系膜上動脈10例,腸系膜上靜脈4例,腸系膜下靜脈1例。
2.3 螺旋CT掃描間接征象 腸壁增厚12例,顯示腸壁厚度為6.8~13.4mm,平均厚度為10.3mm,5例腸壁厚度<3mm,稱為薄紙樣腸壁變薄,4例腸系膜血管增粗、聚集,呈纜繩狀改變,稱為纜繩征,3例腸壁內(nèi)見小氣泡狀低密度影,2例患者顯示門脈及其分支積氣,表現(xiàn)類似肝內(nèi)膽管積氣,腸系膜密度混濁6例,8例顯示腸腔擴張積液,9例腹腔積液。
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早期診斷較困難,表現(xiàn)為非特征性腹痛,腹痛位置不固定,腹痛程度常與體征不吻合,不能為止痛劑或解痙藥緩解。有學(xué)者將腸系膜血管栓塞分為三種類型[3]:(1)腸系膜上動脈栓塞,常見病因為心源性病變,心臟栓子脫落形成栓塞、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瘤血栓形成、動脈夾層、血管纖維性肌發(fā)育不良等,其中心源性病變是造成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腸系膜上動脈栓塞約占60%~75%。(2)腸系膜上靜脈栓塞約占12%~21%,腸系膜上靜脈栓塞主要有門脈高壓、炎癥性或腫瘤性形成,門脈高壓是主要原因。(3)非血管性閉塞少見,8%~17%,主要是由于血管痙攣或體循環(huán)血容量下降所致。腸系膜血管栓塞,造成腸道供血減少或腸道血液淤積,腸道缺血可引起腸壞死,腸缺血可分為三期:(1)初期:腸壁發(fā)生缺氧時,會造成腸腔痙攣,腸壁顯示充血水腫,由于黏膜層對缺氧最敏感,故變化最明顯,黏膜層可出現(xiàn)淺表性潰瘍或小出血點,臨床上出現(xiàn)程度不一腹痛、出血,此期為可逆性腸缺血,最后可以治愈。(2)中期:缺血、缺氧損傷發(fā)展至黏膜下層和肌層,繼而腸壁持續(xù)缺血,中期無特殊臨床癥狀,大部分仍可恢復(fù)血供。(3)晚期:全層或局部腸壁壞死,引發(fā)腸栓塞,該期死亡率較高,應(yīng)及早手術(shù)[4]。DSA為腸系膜血管栓塞金標準,又能展開微創(chuàng)治療,但DSA 為有創(chuàng)檢查,臨床上不能作為常規(guī)檢查項目開展,螺旋CT 是診斷腸系膜血管栓塞最快捷、最準確及無創(chuàng)檢查方法,最初Smerud等[5]報告CT對于腸血管診斷的敏感性為39%,隨著多層螺旋CT的迅速發(fā)展,目前螺旋CT診斷符合率已提高到82%。
腸系膜血管栓塞的直接征象為腸系膜血管內(nèi)完全或不完全充盈缺損,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積再現(xiàn)(VR)圖像可以客觀、準確、完整顯示血栓的形態(tài)、大小、部位、范圍[6],腸系膜血管內(nèi)栓子剛開始時可能為高密度影,隨著時間的推移,腸系膜上動脈栓子密度逐步降低,直至低密度影,無強化,腸系膜血管管徑增粗,動脈、靜脈管徑比例失調(diào),如腸系膜上靜脈血栓可伴發(fā)門靜脈或脾靜脈血栓。腸系膜血管栓塞的間接征象為:腸壁增厚、腸壁薄紙樣改變、纜繩征、腸壁積氣、門脈積氣、腸系膜密度混濁、腸腔擴張積液及腹腔積液等,依據(jù)病因不同[7],腸系膜血管栓塞的CT 表現(xiàn)有一些差異:⑴當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時,疾病較急,腸管開張、腸腔內(nèi)積液積氣多見,腸壁強化減弱,有較明確基礎(chǔ)病變可查,如瓣膜性心臟病、心率失常-房顫、新近心肌栓塞、動脈粥樣硬化;⑵當腸系膜上靜脈栓塞時,病程較長,起病緩慢,CT表現(xiàn)以腸壁增厚、腸系膜腫脹、腹水多見,可能與腸靜脈回流受阻,滲出增多有關(guān);⑶根據(jù)栓塞的程度不一,腸系膜血管栓塞的CT征象不同,當腸系膜血管不全栓塞,CT 血管成像腸顯示腸腔內(nèi)不全性充盈缺損,腸壁主要為環(huán)形增厚,中度強化,腹腔內(nèi)可見少量積液,當出現(xiàn)腸壁壞死、甚至穿孔時,可有以下CT征象:腸壁薄紙樣改變提示可能腸道缺血達到黏膜下層及肌層;腸系膜血管增粗、聚集形成血管纜繩狀改變;但腸道細菌的過度生長,產(chǎn)氣菌侵入腸壁黏膜下層和靜脈或腸道破使氣體進入腸壁和靜脈,腸壁積氣、門脈積氣,往往提示不可逆腸道損傷,應(yīng)盡快手術(shù)治療[8]。
腸系膜血管栓塞臨床表現(xiàn)和實驗室檢查缺乏特異性,當腸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時,目前影像學(xué)檢查是主要手段,其中螺旋CT容積掃描、多期增強檢查、CT血管成像可以準確判斷腸系膜血管栓塞的部位、數(shù)量、大小,準確率高達100%,除可以觀察腸系膜血管內(nèi)外結(jié)構(gòu),還可以辨別腸壁周圍的異常密度、推測腸系膜血管供血腸道的血流動力學(xué)情況,VR 圖像提供立體血管整體形態(tài),為腸系膜血管栓塞的治療提供了詳細的影像學(xué)信息,具有很大的臨床意義。
[1]楊婷,吳子剛.缺血性腸病診斷方法的研究進展[J].國際消化雜志,2010,32(2):101-123.
[2]Ofer A,Abadi S,Nitecki S.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J].Eur Radiol,2009,19(4):24-28.
[3]Furukawa A,Kanasaki S,Kono N,et al.CT diagnosis of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from various cause[J].AJR Am J Roentgenol,2009,192(2):408-416.
[4]孫瑾,董理,胡兵,等.急性腸系膜缺血性疾病的多層螺旋CT診斷[J].臨床放射學(xué)雜志,2009,28(10):1409-1411.
[5]楊明英,梁宗輝,曹厚德.CT血管成像后處理技術(shù)在腸系膜血管栓塞診斷中的應(yīng)用[J].生物醫(yī)學(xué)工程學(xué)進展,2012,33(2):104-107.
[6]孫瑾,董理,胡兵,等.急性腸系膜缺血性疾病的多層螺旋CT診斷[J].臨床放射學(xué)雜志,2009,28(10):1409-1411.
[7]強金偉,李若坤,馮曉源,等.腸系膜靜脈結(jié)扎致急性腸缺血的多層螺旋CT 研究[J].中華放射學(xué)雜志,2009,43(16):1314-1315.
[8]徐忠飛,陳再智,吳玉林,等.腸系膜上動脈梗死的CT表現(xiàn)[J].放射學(xué)實踐,2008,23(10):112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