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韓詩外傳》與《荀子》用《詩》之異同

      2014-03-03 07:43:52強中華
      關鍵詞:外傳大雅二者

      強中華

      (西華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南充 637009)

      一、前人的研究方法及存在的問題

      《韓詩》傳自《荀子》的說法非常晚,始于清人汪中,其云:“《韓詩》之存者,《外傳》而已,其引《荀卿子》以說《詩》者四十有四。由是言之,《韓詩》,《荀卿子》之別子也。”〔1〕后代學者多認同汪中之說。比如,皮錫瑞稱:“《韓詩》亦與《荀子》合”〔2〕。徐復觀先生也說:“他(韓嬰)在《外傳》中引用《荀子》凡五十四次,其深受《荀子》的影響,可無疑問。即《外傳》表達的形式,除繼承《春秋》以事明義的傳統(tǒng)外,更將所述之事與《詩》結合起來,而成為事與詩的結合,實即史與詩互相證成的特殊形式,亦由《荀子》發(fā)展而來?!薄?〕徐先生又說:“按汪氏之論……《韓詩外傳》,不僅引《荀子》者四十四處,其引《詩》之例,亦出《荀子》?!薄?〕朱金發(fā)云:“如果仔細看一下《韓詩外傳》中的內容,其中許多來源于《荀子》一書,這些一致的地方足以證明《韓詩》也是出于《荀子》?!薄?〕劉立志似乎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汪中、嚴可均根據《韓詩外傳》中有引《荀子》以說《詩》的四十四條材料,認為《韓詩》傳自荀子。他們忽略了《韓詩外傳》是雜取各家而成,諸子史傳亦在其取材范圍之內,不能據此論定其學源于某家。”但隨后他話鋒一轉:“雖然汪、嚴立論不免失之牽強,但《韓詩》與《荀子》有淵源關系,這一點是不能否認的。如《荀子·議兵篇》引《詩·商頌·長發(fā)》‘武王載發(fā)’,《毛詩》‘發(fā)’作‘旆’,《荀子》則同《韓詩》。又《韓詩外傳》征用《詩》句同于《荀子》者有三十多處,其中大部分釋義與《荀子》如出一轍,應該承認《韓詩》有相當多的釋義來自《荀子》。”〔6〕房瑞麗《〈韓詩外傳〉傳〈詩〉論》一文也認同《韓詩外傳》與《荀子》在師傳上的關系〔7〕。

      關于《韓詩外傳》(以下簡稱《外傳》)與《荀子》的關系,不管前人的研究結論是否正確,他們的文章幾乎未對《外傳》與《荀子》用《詩》①異同作出微觀的細致比對②,而且不少學者的研究方法存在兩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第一,以《外傳》多引《荀子》文為證據,推論《外傳》與《荀子》詩學之關系。這種研究方法其實并不一定可靠,因為《外傳》多引《荀子》文,并不一定能證明《外傳》與《荀子》詩學關系密切。舉例說明:

      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言己之光美,擬于舜、禹,參于天地,非夸誕也;與時屈伸,柔從若蒲葦,非懾怯也;剛強猛毅,靡所不信,非驕暴也。以義變應,知當曲直故也?!对姟吩唬骸白笾笾?,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贝搜跃幽芤粤x屈信變應故也。(《荀子·不茍》)③

      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道諛也。正言直行,指人之過,非毀疵也。詘柔順從,剛強猛毅,與物周流,道德不外?!对姟吩唬骸叭嵋嗖蝗?,剛亦不吐,不侮鰥寡,不畏強御。”(《韓詩外傳》卷六)④

      顯然,《外傳》化用《荀子》文,但它們所引之詩完全不相同。如果這種情況很多,就不能用《外傳》多引《荀子》文推導“《韓詩》傳自荀子”。

      第二,以《外傳》和《荀子》所用之詩較多相同為證據,推論二者在《詩》傳上之關系。這種方法其實也很危險,因為《詩經》的文本在戰(zhàn)國末期已經基本定型,《外傳》用詩的數(shù)量又遠遠超過《荀子》,所以二者所用之詩出現(xiàn)相同的情形實在不可避免。仍舉例說明: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濕。夫類之相從也,如此之著也,以友觀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对姟吩唬骸盁o將大車,維塵冥冥?!毖詿o與小人處也。(《荀子·大略》)

      魏文侯之時,子質仕而獲罪焉。去而北游,謂簡主曰:“從今已后,吾不復樹德于人矣?!焙喼髟唬骸昂我砸?”質曰:“吾所樹堂上之士半,吾所樹朝廷之大夫半,吾所樹邊境之人亦半。今堂上之士惡我以君,朝廷之大夫恐我以法,邊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樹德于人也?!焙喼髟唬骸班?子之言過矣。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后種也?!薄对姟吩唬骸盁o將大車,惟塵冥冥?!保ā俄n詩外傳》卷七)

      《外傳》和《荀子》都用了“無將大車,惟(維)塵冥冥”這兩句詩,但《外傳》以事說理,《荀子》則直接說理,所用材料更是完全不同,因此,也不能說二者用了同樣的詩就一定在詩學上關系緊密。事實上,《外傳》與《荀子》所用相同之詩多屬以上情形??梢?,如果不作具體分析,僅以二者多用相同之詩為證據,推斷二者詩學關系密切,這也并不一定可靠。

      二、《韓詩外傳》與《荀子》用詩之微觀對比

      《外傳》和《荀子》以相同的詩言說不同的事或理不足以證明二者詩傳關系密切,換一個說法,那就是《外傳》和《荀子》在言說不同的事或不同的理時,即使二者引詩相同,也不能成為二者詩傳關系密切的證據。又,二者在言說不同的事或不同的理時,如果用詩不同,就更不能說明二者詩傳關系密切。因此,二者在不同語境下的用詩情況可以排除不研究,而只需集中考察二者在相同或相近語境下用詩之異同。所謂相同或相近語境,是指《外傳》與《荀子》文字基本相同、或大意相同的情況。這種情況近六十處⑤,其中,《外傳》處處用詩,而《荀子》只有十三處用詩。以這十三處為中心,研究《外傳》與《荀子》用詩之異同及其二者《詩》傳之關系,才最具說服力。為方便研究,本文將二者用詩情況分為用詩基本相同、用詩同異相雜、用詩完全不同三種,分別進行微觀比對。

      (一)用詩基本相同(三處)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对姟吩唬骸胺私环耸妫熳铀?。”此之謂也。(《荀子·勸學》)

      《外傳》卷四有大致相同文字。“匪交匪舒,天子所予”出自《小雅·采菽》⑥,《外傳》作“彼交匪紓”,二書以此說明交友應該選擇正確的對象。《外傳》還增加了“言必交吾志然后予”的解釋語,釋義比《荀子》更加清楚明白。

      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師云而云,則是知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則是圣人也。故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也。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故學也者,禮法也。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对姟吩疲骸安蛔R不知,順帝之則?!贝酥^也。(《荀子·修身》)

      《外傳》卷五有大致相同文字?!安蛔R不知,順帝之則”出自《大雅·皇矣》,二者均引之以深化依禮法而行事的道理。《荀子》特別強調以圣王為師⑦,詩中之“帝”即圣王?!锻鈧鳌烦龔娬{師法以外,還強調“天地之則”,從形上角度認識禮。

      ……⑧故仁人之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延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者斷;兌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圜居而方止,則若盤石然,觸之者角摧,案角鹿埵、隴種、東籠而退耳。且夫暴國之君,將誰與至哉?彼其所與至者,必其民也。而其民之親我歡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蘭;彼反顧其上則若灼黥,若仇讎。人之情,雖桀、跖,豈又肯為其所惡賊其所好者哉!是猶使人之子孫自賊其父母也,彼必將來告之,夫又何可詐也?故仁人用,國日明,諸侯先順者安,后順者危,慮敵之者削,反之者亡。《詩》曰:“武王載發(fā),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此之謂也。(《荀子·議兵》)

      《外傳》卷三有大致相同文字?!拔渫踺d發(fā),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出自《商頌·長發(fā)》,二書均以此證仁義之兵無往而不勝?!锻鈧鳌吩觥按酥^湯武之兵也”的解釋語,對詩句作出進一步的闡釋。

      (二)用詩同異相雜(三處)

      仁者必敬人。凡人非賢則案不肖也。人賢而不敬,則是禽獸也;人不肖而不敬,則是狎虎也。禽獸則亂,狎虎則危,災及其身矣?!对姟吩唬骸安桓冶┗?,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贝酥^也。故仁者必敬人。敬人有道:賢者則貴而敬之,不肖者則畏而敬之;賢者則親而敬之,不肖者則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若夫忠信端愨而不害傷,則無接而不然,是仁人之質也。忠信以為質,端愨以為統(tǒng),禮義以為文,倫類以為理,喘而言,臑而動,而一可以為法則?!对姟吩唬骸安毁圆毁\,鮮不為則?!贝酥^也。(《荀子·臣道》)

      《外傳》卷六有相似文字。《荀子》認為不可小視不肖之人,引《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語,強調對待不肖之人必須小心謹慎?!锻鈧鳌窡o此意,故連《荀子》所引《小旻》詩一同去掉。二書均引“不僭不賊,鮮不為則”,此詩出自《大雅·抑》?!百浴?,差錯、過錯之意,整句詩意思是說,賢者行為無有差錯、不殘賊,故為他人效法之楷模。

      子貢問于孔子曰:“賜倦于學矣,愿息事君?!笨鬃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疁毓С?,執(zhí)事有恪。’事君難,事君焉可息哉!”“然則賜愿息事親?!笨鬃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⒆硬粎T,永錫爾類?!掠H難,事親焉可息哉!”“然則賜愿息于妻子。”孔子曰:“《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妻子難,妻子焉可息哉!”“然則賜愿息于朋友?!笨鬃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笥沿鼣z,攝以威儀?!笥央y,朋友焉可息哉!”“然則賜愿息耕?!笨鬃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畷儬栍诿?,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y,耕焉可息哉!”“然則賜無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壙,皋如也,嵮如也,鬲如也,此則知所息矣?!弊迂曉唬骸按笤账篮?君子息焉,小人休焉?!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p>

      《外傳》卷八有相似文字。子貢倦于事君,《荀子》引《商頌·那》“溫恭朝夕,執(zhí)事有恪”戒之,意思是說不應該懈怠,而應該溫溫然恭敬,嚴守職責,為君效力?!锻鈧鳌凡灰嗽?,而改引《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耙蝗恕保鼜娬{君主的至高無上。強調孝敬父母不可懈怠,二書均引《大雅·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子貢倦于對妻子的責任,《荀子》引《大雅·思齊》“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戒之;《外傳》改“妻子”為“兄弟”,引《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二書雖均言及妻子、兄弟,但前者由家及國,后者僅限于家?!盾髯印芬洞笱拧ぜ茸怼贰芭笥沿鼣z,攝以威儀”言朋友之事不可懈怠,《外傳》無此。二書均引《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意思是說耕稼之事不可懈怠?!锻鈧鳌愤€增引《周頌·敬之》“日就月將”,強調人倫、耕稼之事不可一日而廢,《荀子》無。

      孔子為魯司寇,有父子訟者,孔子拘之,三月不別。其父請止,孔子舍之。季孫聞之不說,曰:“是老也欺予,語予曰:‘為國家必以孝?!駳⒁蝗艘月静恍?,又舍之?!比阶右愿???鬃涌粐@曰:“嗚呼!上失之,下殺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聽其獄,殺不辜也。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罪不在民故也。嫚令謹誅,賊也;今生也有時,斂也無時,暴也;不教而責成功,虐也。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書》曰:‘義刑義殺,勿庸以即,予維曰未有順事?!韵冉桃病!惫氏韧跫汝愔缘?,上先服之;若不可,尚賢以綦之;若不可,廢不能以單之;綦三年而百姓往矣。邪民不從,然后俟之以刑,則民知罪矣?!对姟吩唬骸耙洗髱?,維周之氐,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天子是庳,卑民不迷?!笔且酝柖辉?,刑錯而不用,此之謂也。今之世則不然:亂其教,繁其刑,其民迷惑而墮焉,則從而制之,是以刑彌繁而邪不勝。三尺之岸而虛車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數(shù)仞之墻而民不逾也,百仞之山而豎子馮而游焉,陵遲故也。今夫世陵遲亦久矣,而能使民勿逾乎!《詩》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眷焉顧之,潸焉出涕!”豈不哀哉!(《荀子·宥坐》)

      《外傳》卷三有相似文字。此段強調為政者以身作則,以禮化民?!盾髯印芬缎⊙拧す?jié)南山》“尹氏大師,維周之氐,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天子是庳,卑民不迷”。《外傳》僅引“俾民不迷”一句,且“卑”作“俾”?!锻鈧鳌吩鲆吨茼灐ぞ粗贰笆疚绎@德行”,再次強調在位者以德教民,《荀子》無。《荀子》引《小雅·大東》“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眷焉顧之,潸焉出涕”,既表達了對周禮的眷戀,又表達了對現(xiàn)狀的哀傷?!锻鈧鳌芬嘁⒎轴屍淞x:“‘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言其易也”,意思是說,周朝實行的正道很容易實行;“‘君子所履,小人所視?!云涿饕病?,意思是說,執(zhí)政者所作所為,老百姓都清楚地看在眼里;“‘眷言顧之,潸焉出涕?!洳宦劧Y教而就刑誅也”,意思是說,哀悼百姓沒有接受禮樂的教化而被刑罰誅殺。《外傳》分而解詩,意思更加清晰?!锻鈧鳌吩鲆盾L·相鼠》“人而無禮,胡不遄死”及《魯頌·泮水》“載色載笑,匪怒伊教”,強化以禮教民、刑法不用的觀點,《荀子》無?!盾髯印反硕坞m強調以禮教民,但并不排除“邪民不從,然后俟之以刑”,《外傳》弱化了這一點。

      (三)用詩完全不同(七處)

      ……故曰:君子行不貴茍難,說不貴茍察,名不貴茍傳,唯其當之為貴?!对姟吩唬骸拔锲溆幸?,惟其時矣?!贝酥^也。(《荀子·不茍》)

      《外傳》卷三有相似文字,但引詩不同?!拔锲溆幸?,惟其時矣”出自《小雅·魚麗》,《鄭箋》云:“魚既有,又得其時?!薄?〕《荀子》斷章取義,強調君子名實相副,不可浪得虛名?!锻鈧鳌犯囊渡添灐らL發(fā)》“不兢不求,不剛不柔”,意思是說,“不驕傲也不諂媚,不剛強也不柔弱”〔9〕。二書用詩各異,用意相同。

      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言己之光美,擬于舜、禹,參于天地,非夸誕也;與時屈伸,柔從若蒲葦,非懾怯也;剛強猛毅,靡所不信,非驕暴也。以義變應,知當曲直故也。《詩》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贝搜跃幽芤粤x屈信變應故也。(《荀子·不茍》)

      《外傳》卷六有相似文字,但引詩不同。此段強調應實事求是地對待他人的優(yōu)點和缺點,絕不阿諛逢迎、畏懼強暴?!盾髯印芬缎⊙拧ど焉颜呷A》“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形容君子無往而不當?shù)钠犯??!锻鈧鳌犯囊洞笱拧A民》“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鰥寡,不畏強御”,更強調不畏強暴、不欺弱小。《荀子》認為,君子實事求是,言己之美,無可厚非;《外傳》舍而不取。

      兼服天下之心:高上尊貴,不以驕人;聰明圣知,不以窮人;齊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后為德。遇君則修臣下之義,遇鄉(xiāng)則修長幼之義,遇長則修子弟之義,遇友則修禮節(jié)辭讓之義,遇賤而少者,則修告導寬容之義。無不愛也,無不敬也,無與人爭也,恢然如天地之苞萬物,如是則賢者貴之,不肖者親之。如是而不服者,則可謂訞怪狡猾之人矣,雖則子弟之中,刑及之而宜?!对姟吩疲骸胺松系鄄粫r,殷不用舊。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此之謂也。(《荀子·非十二子》)

      《外傳》卷六有相似文字,但引詩不同。為政者以德服人,若有不服,則待之以刑,《荀子》引《大雅·蕩》:“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根據《荀子》上下文,此處之“刑”既包括禮義法則⑨,又包括刑法。《外傳》改引《大雅·抑》:“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孫承承,萬民靡不承”,更強調德行。

      ……故人主欲強固安樂,則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則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國,則莫若求其人。彼或蓄積而得之者不世絕,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于是獨好之;以天下之民莫欲之也,然而于是獨為之;好之者貧,為之者窮,然而于是猶將為之也,不為少頃輟焉。曉然獨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國之安危臧否若別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則天下為一,諸侯為臣,小用之則威行鄰敵,縱不能用,使無去其疆域,則國終身無故。故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对姟吩唬骸敖槿司S藩,大師為垣?!贝酥^也。(《荀子·君道》)

      《外傳》卷五有相似文字,但引詩不同?!盾髯印芬洞笱拧ぐ濉贰敖槿司S藩,大師為垣”,從正面強調重用賢才的重要性?!锻鈧鳌犯囊缎⊙拧な轮弧贰八膰鵁o政,不用其良”,從反面說明不用良臣的惡果。

      至道大形,隆禮至法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纂論公察則民不疑,賞克罰偷則民不怠,兼聽齊明則天下歸之。然后明分職,序事業(yè),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則德厚者進而佞說者止,貪利者退而廉節(jié)者起?!稌吩唬骸跋葧r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人習其事而固,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故職分而民不探,次定而序不亂,兼聽齊明而百姓不留。如是,則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誠能而后敢受職,百姓易俗,小人變心,奸怪之屬莫不反愨。夫是之謂政教之極。故天子不視而見,不聽而聰,不慮而知,不動而功,塊然獨坐而天下從之如一體,如四胑之從心。夫是之謂大形。《詩》曰:“溫溫恭人,維德之基?!贝酥^也。(《荀子·君道》)

      《外傳》卷六有相似文字,但引詩不同。《荀子》認為國家實行良政,則民眾自覺砥礪品德,忠于職守,引《大雅·抑》“溫溫恭人,維德之基”,強調統(tǒng)治者的德行與政策的重要性。《外傳》亦引《抑》,但不引《荀子》所引之句,而引“吁謨定命,遠猶辰告。敬慎威儀,惟民之則”四句,強調執(zhí)政者規(guī)劃宏偉藍圖,適時告示天下,并以身作則,為民模范。二者用意相同,用詩有異。

      川淵深而魚鱉歸之,山林茂而禽獸歸之,刑政平而百姓歸之,禮義備而君子歸之。故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能以禮挾而貴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詩》曰:“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贝酥^也。(《荀子·致士》)

      《外傳》卷五有相似文字,但引詩不同。《荀子》引《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強調刑政平、禮義備,則國人得利,天下歸心?!锻鈧鳌犯囊洞笱拧ひ帧贰坝杏X德行,四國順之”,更強調為國者以德服天下。

      曾子曰:“無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無身不善而怨人,無刑已至而呼天。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不亦遠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反乎!刑已至而呼天,不亦晚乎!《詩》曰:‘涓涓源水,不雍不塞。轂已破碎,乃大其輻。事已敗矣,乃重太息?!湓埔婧?”(《荀子·法行》)

      《外傳》卷二有相似文字,但引詩不同?!盾髯印窂娬{加強自身德才修養(yǎng),不可怨天尤人,不可受刑而后才知悔,所引之詩不見于四家詩。《外傳》改引《王風·中谷有蓷》“惙其泣矣,何嗟及矣”,所表達意思與《荀子》相近。

      以上十三處相同語境的文字中,《荀子》用詩十九處,《外傳》用詩二十一處。如果我們用“同”表示《荀子》、《外傳》用詩完全相同,用“異”表示二者用詩完全不相同,用“同異”表示二者用詩大同小異,用“異同”表示二者用詩大異小同,用“有”、“無”表示《荀子》、《外傳》二書只有其一用詩,且以《荀子》引詩數(shù)為標準,則十九處中,完全相同的六處,不到三分之一,完全相異的九處,近二分之一。如果把大同小異歸入同類,把大異小同及《荀子》有而《外傳》無的歸入異類,則同者七處,不同者十二處。即使把大異小同、大同小異的均歸入同類,同者也僅有八處,而不同者十一處。從嚴格意義上講,大異小同、大同小異,《荀子》有而《外傳》無這三種情況均屬不同,這樣,就僅有六處完全相同,十三處不同。無論怎樣分析,將《外傳》與《荀子》相比較,用同樣的理或同樣的事證同一句詩或同幾句詩的情況都是少數(shù)??梢姡n嬰在言說與《荀子》相同的事件或道理時,大量舍《荀子》所引之詩而不用,而改用其他的詩。由此看來,在用詩方面,《外傳》受《荀子》的影響并不像汪中等人說的那么大。所以,以《韓詩外傳》與《荀子》為數(shù)不多的幾處相似用詩作證據,證明《韓詩》傳自《荀子》的做法還需慎重。

      三、《韓詩外傳》與《荀子》用詩方式之異同

      前人認為《外傳》詩學出自《荀子》,還有一點理由就是認為《外傳》用詩方式受到《荀子》的影響。明人王世貞稱,《外傳》“雜記夫子之緒言與諸春秋戰(zhàn)國之說家,稍近于理者也,大抵用詩以證事,而非引事以明詩,故多浮泛不切,牽合可笑之語,蓋馳騁勝而說詩之旨微矣”〔10〕。清人范家相贊同王說〔11〕,四庫館臣也認為王說“至確”〔12〕。今人基本沿襲前說,并認為《外傳》用詩方式多與《荀子》相同。筆者認為,關于《外傳》的用詩方式,應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第一,從創(chuàng)作動機來說,《外傳》乃以事證詩、以理證詩。理由如次:其一,韓嬰畢竟是解《詩》的學者而不是立說的學者,因此從整體上看,《外傳》所載之事、所言之理沒有相對集中的主題,正如司馬遷所說“韓生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shù)萬言”(《史記·儒林列傳》),又如班固稱韓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內、外《傳》數(shù)萬言”(《漢書·儒林列傳》),《外傳》是以詩為中心的。其二,“傳”是對經的解釋,這是漢代的慣例,漢代稱“外傳”者,除了《韓詩外傳》,還有《春秋外傳》、《公羊外傳》、《谷梁外傳》等,都與經密切相關。可見,《韓詩外傳》之稱“傳”,初衷也是為了證經。其三,如果《外傳》為言事或立說而成書,就有可能如同《孟子》、《荀子》等,必要時才用詩,而不一定處處用詩;可是《外傳》恰恰相反,幾乎每段事、每段理后均用詩,可見詩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四,《外傳》用詩基本上按風、頌、小雅、大雅的順序而不凌亂,顯然經過精心安排。其五,《外傳》往往把同樣的詩句或出自同一首詩的詩句集中放在一起,而不是毫無規(guī)律,分散各處,這顯然也是有意安排。種種跡象表明,《外傳》處處以詩為中心。綜上幾條理由可見,韓嬰的初衷是以事證詩、以理證詩,只不過證的是某一句或某幾句詩,而不是整首詩。從這個意義上說,《外傳》用詩的動機與《荀子》立說而用詩明顯不同。

      第二,落實到《外傳》具體每一處用詩,又與《荀子》相通?!锻鈧鳌冯m以事證詩、以理證詩,但證的僅是某句或某幾句詩,因此,對這些詩的理解就不一定完全符合整首詩的原意,而多為斷章取義,表現(xiàn)出“咸非其本義”(《漢書·藝文志》)的特征。就這一點來說,《外傳》又體現(xiàn)出與《荀子》類似的以詩證事、以詩證理的特征。不過,這種用詩方式并非《荀子》所獨有,而是自先秦以來形成的歷史慣性,因此,言說《外傳》在用詩方式上多受《荀子》啟發(fā)也須謹慎。

      綜上,筆者認為,《外傳》在引前人典籍以成書時,確實受到《荀子》的極大影響。在引用《荀子》的材料時,《外傳》也有可能同時在用詩方面受到《荀子》的影響,但影響并沒有汪中等人所說的那么大,認為“《韓詩》傳自荀子”更需謹慎。我們與其籠統(tǒng)言說《外傳》與《荀子》之詩學關系,不如從文本出發(fā),客觀比對二者究竟有何異同。

      注釋:

      ①實際上,《荀子》才是嚴格意義上的用《詩》,而《外傳》則是以事證詩、以理證詩。關于二者的區(qū)別,后文將詳述。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均以“用詩”來表述。

      ②此處僅就目前所見文章而言,前人私下是否作過微觀對比,則不得而知。

      ③《荀子》引文皆出自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后不再出注。

      ④《韓詩外傳》引文皆出自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中華書局1980年版),后不再出注。

      ⑤學者統(tǒng)計數(shù)目不一,筆者曾以表格形式比較二者相同、相似文字,近六十處。

      ⑥為了方便研究注明詩歌篇目,由于《韓詩》篇目已不可考,故以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為準。后同。

      ⑦《荀子·解蔽》:“故學者,以圣王為師,案以圣王之制為法,法其法,以求其統(tǒng)類,以務象效其人。”

      ⑧省略號表明二書其前還有相同或相似語,為了行文簡潔,本文作省略處理。后同。

      ⑨《鄭箋》:“猶言常事故法可案用。”見《毛詩正義》第1160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汪 中.荀卿子通論〔C〕∥王先謙.《荀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21.

      〔2〕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4:29.

      〔3〕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三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5.

      〔4〕徐復觀.徐復觀論經學史二種〔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34.

      〔5〕朱金發(fā).先秦詩經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301.

      〔6〕劉立志.漢代詩經學史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7:36.

      〔7〕房瑞麗.《韓詩外傳》傳《詩》論〔J〕.文學遺產,2008,(3):18.

      〔8〕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609.

      〔9〕賴炎元.韓詩外傳今注今譯〔M〕.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140.

      〔10〕王世貞.弇州四部稿〔C〕∥紀 昀,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0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763.

      〔11〕范家相.詩沈〔C〕∥紀 昀,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608.

      〔12〕永 瑢,紀 昀,等.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第1冊)〔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361.

      猜你喜歡
      外傳大雅二者
      大雅新風
      大雅新風
      大雅新風
      隋唐外傳(第二集)
      隋唐外傳(第一集)
      隋唐外傳(第三集)
      隋唐外傳(第二集)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搖曳
      筆墨筑大雅 撇捺寫真意
      中國三峽(2014年3期)2014-03-15 07:02:39
      咸丰县| 鄯善县| 焦作市| 星座| 西吉县| 仪征市| 明溪县| 通许县| 客服| 北辰区| 抚松县| 吉首市| 乌审旗| 渭源县| 和硕县| 托克逊县| 离岛区| 彰化市| 克拉玛依市| 新竹县| 莱芜市| 绥宁县| 青神县| 南陵县| 托克逊县| 许昌市| 潢川县| 涟源市| 黔东| 英德市| 虞城县| 城步| 阜南县| 湟源县| 蕲春县| 延寿县| 阆中市| 鄂托克前旗| 旅游| 临安市| 仁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