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柳敏
摘要:《突然被邀》取自法國作家菲利普?德萊姆的短文集《第一口啤酒的滋味和其它微不足道的快樂》。該短文集由三十四個描寫日常生活片段的小短文構(gòu)成。在本集中,那些細(xì)微瑣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細(xì)節(jié)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細(xì)膩、生動且富有情感,讓人讀來倍感親切。本文就從《突然被邀》這篇小短文來探討德萊姆式的親切。文中分兩個角度來探討德萊姆式的親切:首先,從發(fā)出邀請者即主人的角度來分析這種邀請的親切,然后再從受邀者即客人的角度來探討。通過從這兩個角度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德萊姆式的親切就是一種慢慢品生活的生活態(tài)度,就是一種和親近的人在一起時無拘無束毫無顧慮的狀態(tài),就是一種貼近本性、回歸自然簡單的生活。
關(guān)鍵詞:《突然被邀》;菲利普?德萊姆;親切;慢生活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02
一:作品簡介以及“親切”的定義
《突然被邀》取自法國作家菲利普?德萊姆的短文集《第一口啤酒的滋味和其它微不足道的快樂》(以下簡稱<第一口啤酒>)。這本短文集由三十四個描寫日常生活片段的小短文構(gòu)成。在本書中,那些細(xì)微瑣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細(xì)節(jié)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細(xì)膩、生動且富有情感,作者像是一個攝影藝術(shù)家抑或是畫家,用文字‘拍攝下或者是‘描繪出一幅幅特寫放慢且精心描述的日常生活的畫面,畫中親切、閑適的生活氣息著實(shí)令人神往。本文就以《突然受邀》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德萊姆式的親切。
那么何為“親切”呢?新華字典中給出了六種詞義,而在本文中,我們主要研究“親近,親密”這一詞義。1親,是指有血緣(婚姻)關(guān)系,這里引申為“像有血緣(婚姻)關(guān)系一樣的”的意思。切,是指密切,有親近、距離近的意思。親切,指感情好,關(guān)系密切,形容兩個人之間像有血緣(婚姻)關(guān)系的親人一樣,彼此沒有距離。2比如,在冰心《去國?最后的安息》中這樣寫道:“惠姑覺得她在學(xué)堂里,和同學(xué)游玩的時候,也不能如此的親切有味?!敝芏鴱?fù)在《上海的早晨》中這樣寫道:“老街坊好久不見了,猛然碰到,感到格外親切。”對給予者來說,親切是一種行為、甚至一個細(xì)節(jié);而對于承受者來說,親切則是一種感覺、感受,可以放心的表現(xiàn)自我而不用偽裝。所以,親切作為人意識的一種表現(xiàn),只有當(dāng)承受者“通過”,才能“親切”,否則,不予成立。
那么《突然受邀》中是如何體現(xiàn)“親切”的呢?本文將從兩個角度——邀請者的角度以及受邀人的角度來分析這種德萊姆式的“親切”。
二:“親切”的具體體現(xiàn)
(一)邀請者的“親切”行為
首先,此文的標(biāo)題已經(jīng)留下了懸念,讓讀者不禁開始納悶:在現(xiàn)代社會,按照交際禮儀,一般邀請客人肯定要先預(yù)約,以顯示對別人私人空間的尊重,也為了確保別人有時間。尤其是對于法國人——這樣一個愛好社交并以其有著一套規(guī)范的宮廷禮儀而自豪的民族,更是謹(jǐn)守社交禮儀規(guī)范,不會突然邀請別人。
按照法國人的處世之道,一般會提前寄個賀卡或者寫封信發(fā)出邀請,邀請函中會指明邀請人,受邀時間地點(diǎn),以及受邀人的回復(fù)方式和最晚時間。當(dāng)然,為了節(jié)約時間,現(xiàn)在很多人是通過電子郵件和電話的方式發(fā)出邀請,等收到對方的肯定答復(fù)后才算邀請成功。3那么文中的邀請者和受邀者之間究竟是什么關(guān)系呢?
而本文中,邀請者即主人是怎樣發(fā)出邀請的呢?在客人來自己家詢問一個消息的時候,“突然”問道,“你和我們一起吃晚飯嗎?就是留下來,吃個便飯?!?(La première gorgée de bière, p.44)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猜測主人和客人關(guān)系非比尋常:首先他們用“你”來相互稱呼,在法語中,一般情況下稱呼對方都要用“您”;其次法語中“吃個便飯”是“有什么就吃什么”的意思,沒有精心的準(zhǔn)備,請注意,此處完全沒有我們中文的寒暄的意思,我們中國人請客時總是準(zhǔn)備得很豐盛,嘴上卻說是“便飯”。由以上兩點(diǎn),可以看出主人和客人的關(guān)系遠(yuǎn)遠(yuǎn)勝過一般的朋友關(guān)系,而是很熟悉很親切的好朋友關(guān)系。
其次,既然關(guān)系那么親切,那么主人也就沒有按禮節(jié)規(guī)定的來約束客人,在客人答應(yīng)留下來吃頓“便飯”之后,沒有按照規(guī)矩把客人“限制”在客廳里,喝餐前開胃酒4,一起聊天。而是讓客人行動自如,不受約束:客人和主人一起在廚房里面準(zhǔn)備飯菜,一起聊天。在法國,按照社交禮儀,客人一般是不允許進(jìn)去主人的廚房,更不用說幫主人準(zhǔn)備飯菜,這可和中國的習(xí)俗完全不同,法國人一般是比約定時間晚到一刻鐘甚至半小時,為了讓主人有充分的時間準(zhǔn)備。在本文中,客人的行動完全沒有限制,不僅進(jìn)了廚房,還進(jìn)了書房,甚至還隨手翻起了主人的書。由此可見,主人完全信任客人,沒有限制其在自己家里的行動,這樣就給了客人一種好像置身在自己家里一樣的感覺,很是“親切”。
再次,從主人與客人的談話來看,法國社交禮儀中這樣規(guī)定到,主人要準(zhǔn)備一些話題活躍氣氛,避免冷場的尷尬。5而主人沒有刻意地安排話題以活躍氣氛,而客人非但不覺得這談話之間的安靜有什么尷尬之處,而是悠閑地去了書房。
(二)受邀者的“親切”之感及其具體體現(xiàn)
正如“親切”的定義所指出的那樣,親切是要由承受者來決定的,在本文中也就是要由客人來決定。本文中的受邀者一直是以人稱代詞“on”自稱,在法語中,“on”在不同語境下可以指代不同的人稱代詞,如“人們、大家、他(她)、你、我們”,它的使用從情感上很容易拉近讀者和文中所描述的生活的距離6,就仿佛讀者、作者和書中人物融為了一體,一起被邀請了一樣。
首先,在聽到主人突然發(fā)出的邀請之后,“on”感到那幾秒思考的時間是“有趣的,快樂的”。對于“on”而言,這意味著要打破原有的時間安排,但是也意味著享受“一段美好時光”,于是“on”接受了提議,沒有一絲一毫的尷尬與懊惱,反倒是有一絲快樂,一種找回自己安排時間的自由與親切,在此時,“on”沖脫了世俗的束縛,重新和自己建立起了聯(lián)系,這樣隨心而為的舉動讓人深感親切。
再次,主人對“on”的態(tài)度,也讓“on”深感親切,我們將試著從原文的一些詞匯中來分析“on”的感受。意外被朋友留下來吃晚飯,主客之間都很隨性?!皁n”沒有被安置在客廳里,一起按規(guī)矩喝餐前酒,而是和主人一起進(jìn)了廚房。“談話在廚房里慢慢地煨燉著”(La première gorgée de bière, p.44),在這句話中,“煨燉”這個詞很是形象,讓人不由得想起周末或是假期里媽媽燉的老湯?!办袩酢边@個詞在這里一語雙關(guān),不僅說出不緊不慢準(zhǔn)備飯菜的過程,也道出了主客雙方談話時悠閑自得的心態(tài),在這樣親切的環(huán)境中?!霸诮?jīng)過的時候嚼著小胡蘿卜”,在讀到這一句的時候,耳中仿佛聽到脆脆得嚼胡蘿卜的聲響!而此處,“on”這樣做的時候完全沒有任何顧慮,可見“on”已經(jīng)完全把這里當(dāng)自己家了,這種親切之感已經(jīng)在客人心里融化,讓人感到如此親切溫暖。
最后,吃飯時,看到主人家“盤膝而臥的黑貓”,“on”感到自己就像這只臥在那里的貓一樣,悠閑自得,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樣親切自如?!吧罹瓦@樣靜止了——她就這樣突然地被邀請了。”
三:小結(jié)
本文僅對《突然被邀》這篇小短文做了分析,但是這些已經(jīng)足夠讓我們體會到:德萊姆式的親切就是一種慢慢品生活的生活態(tài)度,就是一種和親近的人在一起時無拘無束毫無顧慮的狀態(tài),就是一種貼近本性、回歸自然簡單的生活。
注釋:
[1]http://xh.5156edu.com/
[2]http://wenwen.soso.com/z/q94157180.htm
[3]http://fr.wikipedia.org/wiki/Invitation#R.C3.A8gles_de_politesse
[4]http://www.cmonanniversaire.com/soiree-reussie.aspx
[5]同4
[6]吳娟,德萊姆與細(xì)微主義文學(xué),法國研究,2006
參考文獻(xiàn) :
[1] http://xh.5156edu.com/
[2] http://wenwen.soso.com/z/q94157180.htm
[3] http://fr.wikipedia.org/wiki/Invitation#R.C3.A8gles_de_politesse
[4] http://www.cmonanniversaire.com/soiree-reussie.aspx
[5] 吳娟,德萊姆與細(xì)微主義文學(xué),法國研究,2006
[6] http://fr.wikipedia.org/wiki/Philippe_Delerm
[7] 翟華?大恩,《十二億火星人六千萬火雞人》,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
[8] Philippe Delerm, La première gorgée de bière et autres plaisirs minuscules, Gallimard,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