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紀(jì)朋鄭小紅
傳統(tǒng)文化在道教建筑中的應(yīng)用
——宮觀祠廟的歷史考略
◎耿紀(jì)朋1鄭小紅2
宮觀祠廟等建筑是供奉、祭祀神靈的殿堂,是道教徒長期修煉、生活和進(jìn)行齋醮祈禳等儀式的場所,也是道教哲學(xué)思想和信仰的體現(xiàn)。本文梳理和考查了道教建筑宮、觀、祠、廟等字眼的來歷和區(qū)別,并輔以實(shí)例,還介紹了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宮觀祠廟,以求對道教建筑有更清晰的認(rèn)識。
道教建筑 宮 觀 祠 廟
宮、觀、祠、廟等是作為某處道教建筑群的總稱,其具體建筑可以是殿、堂、齋、舍,也可以是亭、臺、樓、閣等,而殿、堂、齋、舍、亭、臺、樓、閣等有時也作為某處道教建筑群的總稱。宮觀祠廟是泛指,道教建筑的門類很多,可以分為宮、觀、殿、堂、府、廟、樓、館、庵、園、院、舍、軒、齋、廊、閣、闕、門、壇、臺、亭、塔、榭、坊、橋等,這些建筑名稱有時是泛指,有時是特指。按建筑的性質(zhì)和用途,可把道教建筑群分為供奉祭祀的殿堂、齋醮祈禳的壇臺、修煉誦經(jīng)的靜室、生活居住的房舍和觀賞憩息的園林等。
“觀”是宗廟或?qū)m廷大門外兩旁的高建筑物,據(jù)《爾雅·釋宮》稱:“觀謂之闕?!惫弊ⅲ骸皩m門雙闕”,邢昺疏:“雉門之旁名觀,又名闕?!薄稜栄拧め寣m》;[晉]郭璞 注、[宋]邢昺 疏:《爾雅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版,下冊2597-2598頁。取其高峻且可登臨觀望之義。最早的道觀相傳是陜西終南山的樓觀?!稑怯^本起傳》稱:“樓觀者,昔周康王大夫關(guān)令尹(喜)之故宅也。以結(jié)草為樓,觀星望氣,因以名樓觀,此宮觀所自始也?!惫珜O卿對漢武帝說:“今陛下可為觀,如緱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樓居”;于是武帝下令在長安“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將招來仙神人之屬”?!妒酚洝罚?冊1400頁。據(jù)《新唐書·李叔明傳》載:“臣請本道定寺為三等,觀為二等。上寺留僧二十一,上觀留道士十四?!敝链?,“觀”已成為道教建筑的專稱了。
漢張道陵在巴蜀漢中創(chuàng)五斗米道時設(shè)二十四治所?!兑蘅苾x戒律鈔》卷十引《太真科》稱:“立天師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dāng)?shù),唯升陽之氣。治正中央名崇虛堂,一區(qū)七架六間十二丈,開起堂屋,上當(dāng)中央二間上作一層崇玄臺。當(dāng)臺中安大香爐,高五尺,恒火賁香。開東西南三戶,戶邊安窗。兩頭馬道。廈南戶下飛格上朝禮?!缧_北五丈起崇仙堂,七間十四丈七架,東為陽仙房,西為陰仙房。玄臺之南,去臺十二,又近南門,起五間三架門室。門室東門南部宣威祭酒舍。門屋西間典司察氣祭酒舍。其余小舍,不能具書。二十四治,各各如此?!苯ㄖ?guī)模不大而簡陋,多堂、室、房、舍、臺之類。
五斗米道的治所有的也稱靜室或靖,為道師修煉或為人治病、閉門思過之用,取安
靜之義。許謐曰:“所謂靜室者,一曰茅屋,二曰方溜室,三曰環(huán)堵。……此法在名山大澤無人之野,不宜人間?!蔽簳x時期江淮一帶道士修煉傳道之所則稱精舍、廬、館等。《三國志·吳志·孫破虜討逆?zhèn)鳌放崴芍⒁督韨鳌贩Q:“時有道士瑯邪于吉,先寓居?xùn)|方,往來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制作符水以治病,吳會人多事之。” 李寬的道室稱廬,許遜則稱館。南北朝時期,北方寇謙之、南方陸修靜分別創(chuàng)立了新的北、南天師道,很多崇道帝王在京邑大興道觀。如北魏太武帝為寇謙之建五層重壇道場;南朝宋建崇虛觀;齊梁建興世館、朱陽館;北周改館為觀等。北齊文宣帝高洋曾有“館舍(指道觀)盈于山藪,伽藍(lán)(指佛寺)遍于州郡”之說。這時道教建筑已達(dá)到了一定的規(guī)模,并趨于定型。
道教建筑到隋唐五代兩宋而極盛。據(jù)《舊唐書·高宗本紀(jì)》載,乾封元年(666),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下詔各州設(shè)一觀一寺。據(jù)《玄宗本紀(jì)》載,開元二十九年(741),在東、西兩京和各州置開元觀與玄元皇帝廟。天寶元年(742),將兩京玄元廟改為太上玄元皇帝宮,天下亦準(zhǔn)此例。天寶二年(743),將西京、東京及各州玄元廟分別改為太清宮、太微宮和紫微宮。宮室原指普通的房屋,《說文》曰:“宮,室也?!薄笆?,實(shí)也,從宀至聲,室、屋皆從至,所止也?!薄墩f文解字注》,第338頁。秦漢以后的“宮”和“殿”成了帝王居處的專名?!稘h書·黃霸傳》顏師古注:“古者室之高嚴(yán),通呼為殿,不必宮中也?!贝撕?,規(guī)模較大的道觀多稱宮。據(jù)《唐六典·祠部》記載,當(dāng)時天下宮觀總共一千六百八十七所。道教建筑統(tǒng)稱為宮觀,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規(guī)模較小,或未被皇帝敕封者,則有精舍、道院、庵、廟等稱謂,但宮觀始終是它們的代表名稱。
廟和祠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稱太廟。文獻(xiàn)記載,古代宗廟,是每廟一主,唐夏五廟,商七廟,周亦七廟?!抖Y記·王制》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于寢”漢代則不僅京城立廟,各郡國同時立廟,于是其數(shù)達(dá)一百七十六所。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私廟。宋朝改為家廟。宋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二:“文潞公作家廟,求得唐杜岐公舊址?!睗h代以后,廟逐漸與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成為陰曹地府、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謚有功德的文人武士。祠的本義是春祭,后指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賢的廟堂。如漢桓帝(劉志)延熹八年(165)管霸奉赦于苦縣祭拜老子而建祠,史稱老子祠。帝王為主神的稱為廟,所以有孔廟、關(guān)帝廟、岳王廟等。祠的主神地位稍低,如屈子祠、李杜祠、包公祠、海公祠等。老子祠先改稱為老子廟,在唐代成為玄元皇帝廟,又先后改稱紫極宮和太清宮。由此可見,宮、觀、廟、祠之間有一定的等級大小區(qū)別,后世這種等級區(qū)別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現(xiàn)存最早的祠廟建筑是唐代大和五年(831)建造的廣仁王廟正殿。廣仁王廟俗稱五龍廟,在山西芮城縣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遺址內(nèi),中龍泉村北的高阜上,為四合院形的廟堂建筑。廟由正殿、戲臺、廂房組成,四周有圍墻,東南角辟有小門。正殿坐北向南,五開間四架椽進(jìn)深三間,平面呈長方形,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拱為五鋪雙抄偷心造,各種斗欹部的幽度極深,拱瓣棱角顯明,內(nèi)部擱架鋪?zhàn)鞫饭按T大,叉手長壯,侏儒柱細(xì)短,構(gòu)成極平緩的廈坡。殿內(nèi)無柱,梁架全部露明。整個建筑結(jié)構(gòu)簡練,古樸雄渾。
北宋道觀修建始于太祖,改后周太清觀為建隆觀,還詔改揚(yáng)州行宮為建隆觀。宋太宗在全國各地大修宮觀。以其降生地建啟圣院,六年完成,殿宇九百多間,都用琉璃瓦覆頂。又建上清太平宮,共一千二百四十二區(qū)。真宗寵信道教,營建最多,非常奢侈華麗。大中祥符元年,建隆觀增建為玉清昭應(yīng)宮,二千六百一十楹,役工每日三四萬。初議營建此宮需要十五年,修宮使丁謂命令晝夜趕工,七年完成。制度宏麗,屋宇稍不中程式,雖然金碧輝煌,劉承珪也令毀而重造。不僅工程浩大,還注重制作工巧華麗。所用木石和彩色顏料等都是四方精選。殿宇外還有山池亭閣,環(huán)殿和廊廡都遍繪壁畫。南熏門外奉五岳的會靈觀和大內(nèi)南奉圣祖的景靈宮都制度華美。真宗又詔天下州府遍置天慶觀。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玉清昭應(yīng)宮因雷雨災(zāi),僅修葺兩殿。至和中又增繕兩殿,改名萬壽觀。神宗熙寧中,應(yīng)司天監(jiān)奏請,就五岳觀舊址改建中太一宮。太宗曾建東太一宮,仁宗天圣時建西太一宮。哲宗時重建上清太平宮,稱上清儲祥宮,共七百多間,規(guī)模雖不如太宗時,但尚可觀?;兆趯櫺诺朗苛朱`素等,作上清寶箓宮,建有大量亭臺館舍。開景龍門,城上作復(fù)道通宮內(nèi)。宮城中建神霄玉清萬壽宮,又鑄九鼎,在五岳觀后置九成宮。還詔令天下洞天福地修建宮觀、塑造圣像。宣和元年還詔令天下改寺院為宮觀,但次年作罷。
晉祠在山西太原西南,主體有正殿、殿前魚沼及飛梁、沼前獻(xiàn)殿、獻(xiàn)殿前金人臺等。正殿建于宋崇寧元年(1102)。殿重檐九脊頂,平面寬七間,進(jìn)深六間,殿身五間,周圍副階,前廊深兩間,非常寬敞。下檐斗拱,柱頭鋪?zhàn)鞒銎桨簝商瑔喂坝嬓脑?,昂兩層以華拱而將外端斫作昂嘴形。耍頭作螞蚱頭形,后尾為華拱兩跳以承乳栿。補(bǔ)間鋪?zhàn)鲉舞聠蜗掳?,與令拱相交的耍頭也斫作昂嘴狀,所以呈現(xiàn)單杪雙下昂的現(xiàn)象,形制與正定摩尼殿相似。后尾則出華拱三跳,昂尾斜上以承榑。上檐柱頭鋪?zhàn)鳛殡p杪單下昂,第一跳偷心,跳頭施翼形
拱。第二三兩跳都施單拱。耍頭出作昂嘴形,昂后尾壓于栿下。補(bǔ)間鋪?zhàn)鳛閱舞轮匕海簽槠街玫募侔?,耍頭為螞蚱頭形。殿角柱生起非常顯著,尤其是上檐柱。獻(xiàn)殿為三間小殿,九脊頂,四周不筑墻壁,欄墻上安叉子,如涼亭。斗拱與正殿下檐斗拱幾乎完全相同,形象靈巧。正殿與獻(xiàn)殿之間的方池稱為魚沼,上面架平面十字形橋稱為飛梁。池中立若干方石柱,柱頭用普拍枋聯(lián)絡(luò),上面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拱以承橋的承重梁,即所謂的石柱橋。
奉仙觀大殿在河南濟(jì)源城西北二里,以形制論當(dāng)屬金初。大殿寬五間,進(jìn)深三間半,單檐,不廈兩頭造,前坡短而后坡長。檐柱用八角石柱,欄額狹而高,上無普拍枋。外檐前面斗拱單杪單昂,重拱計心造。殿內(nèi)內(nèi)柱僅二根,前四椽栿,后三椽栿,山南丁栿,都交于此柱上,所以屋頂重量大部分集中于這二柱。
玄妙觀三清殿在江蘇吳縣城中央,殿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三清殿平面寬九間,進(jìn)深六間,重檐九脊頂。柱的分布非常規(guī)則,內(nèi)外柱共七列,每列十柱。殿的斗拱下檐單昂,柱頭鋪?zhàn)靼鹤欤瑢?shí)際為華拱的延長,上承月梁,梁頭出耍頭斫成霸王拳狀。補(bǔ)間鋪?zhàn)靼何蔡羝鹨猿邢缕綐_下令拱。上檐斗拱柱頭補(bǔ)間都是雙杪雙昂,昂僅為華拱前端雕出假昂形,后無昂尾挑起的杠桿作用。上檐內(nèi)槽斗拱雙杪上則前后對施上昂。
山西芮城永樂宮原在永濟(jì)永樂鎮(zhèn),后因黃河水庫工程遷至芮城。本是唐代呂嵒(字洞賓,號純陽)的故居,初為呂公祠,金末改祠為觀,后毀于火。元中統(tǒng)三年(1262年)重建,名為“大純陽萬壽宮”,也稱永樂宮。主要建筑沿縱向中軸線排列,有山門、龍虎殿(無極門)、三清殿、純陽殿(混成殿)、重陽殿(七真殿)和丘祖殿(已毀)主要大殿三清殿體積和殿前院落空間最大,自此向北建筑體積和院落逐漸縮小,是一組保存得較完整的元代建筑。永樂宮的大門即宮門,一進(jìn)宮門為左右碑廊,東西各二十間,其后是長長的甬道。龍虎殿建在二米高的臺基上,外形非常古樸。三清殿是宮中主殿,面闊七間,34米,進(jìn)深四間,21米,單檐四阿頂。建在五層高的臺基上,屋頂用黃色琉璃瓦,組成三個菱形圖案,做琉璃剪邊。平面中減柱甚多,僅余中央三間的中柱和后金柱。檐柱有升起及側(cè)腳,檐口及正脊都呈曲線。檐子上部有兩條額枋,一為由額,二為大闌額,上部一道為普柏枋,在由額與闌額之間沒有眼龍窗。每大間安裝槅扇四扇,槅扇窄而且高,比例古拙。殿前有月臺二重,踏步兩側(cè)仍保持象眼做法。殿身除前檐中央五間及后檐明間開門外,都用實(shí)墻封閉。純陽殿略小,臺基很高,設(shè)臺階兩塊,殿身為五間,當(dāng)中三間裝槅扇,兩盡間砌實(shí)墻,各間同樣由額與欄額各一條,中間施用眼龍窗。殿頂用黃色琉璃瓦,沒有紋樣及圖案,歇山式頂。最后為重陽殿也為五間,現(xiàn)存四殿中這是最小的一個殿。
北岳廟在河北省曲陽縣城內(nèi),是自唐至明遙祭北岳的地方。清初改北岳祭典于山西渾源,此廟遂廢棄,僅德寧殿保存較好。殿建于高臺上,重檐四阿頂。殿身平寬七間,進(jìn)深四間,周邊圍以回廊,所以成寬九間進(jìn)深六間的形狀。殿下檐斗拱重昂重拱造,第一層假昂上華頭子為長材,與第二層昂后尾斜挑達(dá)榑下。上檐斗拱單杪重昂,昂也是昂嘴形華拱。后尾第二、第三兩跳,重疊三分頭與菊花頭,尤為奇特。殿于宋淳化二年和元至元七年(1270)兩度重建,現(xiàn)存殿宇為元代遺物。殿壁尚存一部分元人壁畫。
圣姑廟在河北省安平縣城北門外,為周孝女郝女君廟。今廟為元大德十年(1306)建。廟立于寬大的高臺上,正殿平面在前后二殿之間以柱廊聯(lián)接成工字形,前后二殿都為單檐九脊頂。工字形平面建筑在金、元極為盛行。此殿在結(jié)構(gòu)上斗拱單昂為平置假昂,后部挑斡為襯枋頭所延長,開明清通常做法的先例。柱雖為梭柱,但卷殺的方法是下段三分之一垂直,以上三分之二逐漸削小,至頂僅等于櫨斗的底,權(quán)衡缺乏秀麗之感。梁架富于變化,盡量利用木材的天然形狀,不加斫削。
湖北丹江口武當(dāng)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627-649)。明代是其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永樂年間在武當(dāng)山興建了大批建筑,到嘉靖三十一年(1552)“治世玄岳”牌坊建成,武當(dāng)山建筑群形成了今天以八宮兩觀為主體的布局?,F(xiàn)在武當(dāng)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宮、南巖宮、紫霄宮、遇真宮四座宮殿,玉虛宮、五龍宮兩座宮殿遺址,以及各類庵堂祠廟等共二百余處。建筑面積達(dá)5萬平方米,占地總面積達(dá)100多萬平方米,規(guī)模龐大。主要有太和宮、紫霄宮、南巖宮、復(fù)真觀、“治世玄岳”牌坊等。太和宮位于武當(dāng)山主峰天柱峰的南側(cè),包括古建筑二十余棟,建筑面積1600多平方米。太和宮主要由紫禁城、古銅殿、金殿等建筑組成。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是一組建筑在懸崖峭壁上城墻,環(huán)繞于主峰天柱峰的峰頂。古銅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位于主峰前的小蓮峰上,殿體全部由銅鑄構(gòu)件拼裝而成,是中國最早的銅鑄木結(jié)構(gòu)建筑。金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四年(1416),位于天柱峰頂端,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南巖宮位于武當(dāng)山獨(dú)陽巖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F(xiàn)保留有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龍虎殿等建筑共二十一棟。紫霄宮是武當(dāng)山古建筑群中規(guī)模最為宏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道教建筑,位于武當(dāng)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擴(kuò)建。主體建筑紫霄殿是武當(dāng)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構(gòu)建筑,殿內(nèi)有金柱三十六根,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其建筑式樣和裝飾具有明顯的明代特色?!爸问佬馈迸品挥置靶篱T”,位于武當(dāng)山鎮(zhèn)東四公里
處,是進(jìn)入武當(dāng)山的第一道門戶。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坊身全部以榫鉚拼合,造型肅穆大方,裝飾華麗,雕刻有多種人物、花卉的圖案,是明代石雕藝術(shù)佳作。
四川梓潼七曲山文昌宮,殿堂多座為明代所建。其中天尊殿在院內(nèi)最高處,結(jié)構(gòu)宏麗。殿寬三間,進(jìn)深四小間,單檐九脊頂。前面斗拱單杪雙下昂,背面和兩側(cè)則僅在柱頭施櫨斗挑梁,如鷲峰寺兜率殿的形制。前面斗拱兩昂不平行,第二層昂尾挑在承下平榑下。內(nèi)部梁架作叉手、襻間、替木等,梁栿上施蜀柱和十字斗拱。殿營建年代當(dāng)為明初或明中葉。
明清以降,雖然道教已經(jīng)趨于衰落,特別是進(jìn)入清朝以后,道教在官方的地位大幅度下降。但是,民間對于道教信仰,特別是對于民俗神祗的信仰并未受到影響。又因距今時近,故現(xiàn)存宮觀祠廟多于這一時期重修?,F(xiàn)存主要宮觀祠廟在不同地區(qū)保存情況不同,部分宮觀祠廟已經(jīng)成為純粹的文物保護(hù)單位,也有的仍然作為宗教場所。作為道教宗教場所的宮觀祠廟在北京主要有白云觀、呂祖宮、火神廟、桃源觀等;上海市主要城隍廟、欽賜仰殿、圣堂廟、三元宮、朱家角城隍廟、欽公堂(龍王廟)、東岳道觀等;重慶主要有老君洞道觀和紹龍觀等;黑龍江主要有牡丹江天仙宮道觀、阿城海云觀、鐵力關(guān)帝廟、明月島萬善宮等;吉林主要有通化玉皇閣、遼源福壽宮、梅河口青龍宮、輝南龍?zhí)秾m、吉林三清宮、白山玉皇廟等;遼寧主要有沈陽太清宮、沈陽蓬瀛宮、沈陽關(guān)岳廟、大連響水觀、千山無量觀、千山五龍宮、千山普庵觀、鐵剎山云光洞、平頂山玉皇廟、鳳凰山紫陽觀(三官廟)、鐵嶺園道觀等;內(nèi)蒙古主要有呼市太清宮等;山東主要有泰山碧霞祠(玉女祠、昭真觀)、泰安王母池、嶗山太清宮、峰山玉皇洞、濟(jì)南蓬萊院、棗莊三清觀等;河北主要有鹿泉十方院(金闕宮)、鹿泉青華宮、鹿泉水簾洞、靈壽關(guān)帝廟、石家莊關(guān)帝廟、石家莊奶奶廟、平山青龍觀、邯鄲呂祖宮、邯鄲呂仙祠、永年玉皇宮、沙河甄澤觀、邢臺樓霞觀、邢臺火神廟、沙河玉龍觀、平鄉(xiāng)東岳廟、平鄉(xiāng)三霄圣母觀、沙河天齊廟、平鄉(xiāng)關(guān)帝廟、威縣三霄奶奶廟、威縣天仙圣母廟、曲陽北岳廟、涿州泰寧宮、易縣后山廟、定興奶奶廟、易縣老君堂、涿州三義宮、淶陽泰山宮、滿城曹仙洞、定州贛祖宮、定州大道觀、定州天師殿、任丘莫州廟、青縣青云觀、秦皇島海神廟、天馬山玄真觀、景忠山三霄殿、遵化二郎廟、遵化三皇廟、遵化藥王廟、灤縣崇道觀、三河二郎廟、館陶三霄奶奶廟、懷來老君山道觀、滿城龍母宮、唐山玉清觀等;山西主要有芮城永樂宮、大同朝陽宮、恒山北岳廟、五臺山白云觀、青龍山武當(dāng)玄帝宮、方山武當(dāng)?shù)烙^、綿山大羅宮等;陜西主要有西安八仙宮、延安太和山道觀、華陰祖師殿、安康藥王殿、安康鯉點(diǎn)山道觀、漢中天臺山道觀、寶雞長壽山道觀、寶雞吳山廟、寶雞五圣宮、寶雞磨性山道觀、隴縣龍門洞、隴縣藥王洞、隴縣火燒庵、隴縣景福山道觀、咸陽小靈山道觀、佳縣白云山道觀、華陰華山東道院、華陰鎮(zhèn)岳宮、華陰玉泉院、驪山老母宮、丹風(fēng)縣黃龍洞、山陽天竺山道觀、山陽縣山陽道觀、紫陽擂鼓臺道觀、城固洞陽宮、眉縣井溝老君洞、眉縣二郎廟、眉縣玉皇宮、武功縣龍王廟、長安天興山道觀、興平黃山宮、興平老君唐師洞、戶縣重陽宮、周至樓觀臺道觀、周至萬壽宮、乾縣城隍廟、太白老君廟等;甘肅主要有蘭州白云觀、蘭州金天觀、蘭州藥王洞、蘭州城隍廟、崆峒山天仙宮、崆峒山太和宮、張掖道德觀、天水玉泉觀、天水玉香觀、天水王陽觀、清水紫山道觀、甘谷永寧觀、甘谷龍山道觀、臨夏萬壽觀、臨夏二圣宮、臨夏玉虛觀、夏河關(guān)帝廟、隴西六宮殿、隴西祖師廟、隴西老君殿、隴西關(guān)帝廟、隴西雨師宮、臨洮黑雯殿、臨洮老君廟、渭源老君山道觀、渭源首陽山道觀、白銀接云觀、榆中興隆山老爺?shù)?、古浪靈山道觀、敦煌西云觀、武山水簾洞、西和薩爺?shù)?、臨夏大妙山三清觀、永靖叭咪山道觀、永靖金花廟、和政清虛觀、禮縣角山早陽洞等;青海主要有西寧土樓觀、樂都武當(dāng)山磨針觀、大通娘娘山道觀、湟中南朔山道觀、貴德三清觀等;新疆主要有天山天池王母廟和烏魯木齊紅廟子道觀等;江蘇主要有句容茅山道院(九霄宮)、蘇州玄妙觀、蘇州城隍山道院(城皇山道院)、金壇茅山乾元觀、如皋靈威觀、宜興洞靈觀、南通城隍廟、常州白龍觀、鎮(zhèn)江潤州道院、蘇州城隍廟等;河南主要有嵩山中岳廟、南陽武侯祠、南陽獨(dú)山玄妙觀、南陽獨(dú)山祖師宮、方城三賢山道觀、洛陽邙山上清宮道觀、洛陽邙山下清宮道觀、洛陽呂祖廟、淮陰太昊陵、南召興陽觀、南召南石廟、??h碧霞宮、鹿邑太清宮、焦作藥王廟、襄縣五岳廟、商城觀音山云極觀、開封無梁廟等;安徽主要有涂山禹王宮、蕪湖一天門、風(fēng)臺茅仙洞、宿松七祖宮、宿縣太子廟(梁儲宮)、休寧齊云山太素宮、金寨雙河觀、渦陽老子廟(天靜宮)、壽縣帝母宮等;湖北主要有武漢長春觀、仙桃玄妙觀、咸寧太乙觀、黃陂木蘭山道觀、黃陂太平山道觀、麻城五腦山道觀、黃梅關(guān)王廟、石首小南岳、武當(dāng)山太和宮、武當(dāng)山紫霄宮、通山九宮山道觀(瑞慶宮)、長陽武當(dāng)?shù)烙^、宜昌石門洞道觀、浠水白龍宮、襄樊真武山道觀、監(jiān)利上車祖師廟等;四川主要有成都青羊?qū)m、西昌滬山文昌宮、新津老君山老子廟道觀、新津純陽觀、彭縣丹景山、彭縣葛仙山、彭縣審魂殿、青城山常道觀、青城山祖師殿、青城山建福宮、青城山飛仙洞、青城山朝陽洞、青城山天師洞、青城山上清宮、青城山圓明宮、青城山玉清宮、都江堰二王廟、都江堰八角廟、大邑鶴鳴山迎仙閣、江油金光洞、三臺云臺觀、綿陽西山觀、綿陽玉皇觀、蓬溪高峰山老君廟、射洪金華山道觀、安岳
朝陽洞、汶川黃龍洞、什邡大王廟、南充老君山道觀、廣元靈臺山道觀、小金縣觀音閣道觀、洪雅五斗觀等;浙江主要有杭州葛嶺抱樸道院、臺州小白云山龍翔道觀、黃巖翔山太霄宮、溫嶺道源洞、玉環(huán)呂祖殿、天臺山桐柏宮、溫州紫霄宮、溫州翠微山玉泉樓、甌海潘云觀、永嘉天然觀、樂清城隍廟、樂清紫芝觀、樂清北斗洞、瑞安鎮(zhèn)海道院、平陽南雁仙姑洞、平陽東岳觀、平陽三臺道院、平陽玄天道觀、蒼南瑞云道觀、蒼南龍隱觀、蒼南天真觀、蒼南安龍觀、蒼南清華池、洞頭紫云道觀、蒼南仙巖觀、蒼南鳳風(fēng)道觀、金華黃大仙廟、蒼南鳳池道觀、蒼南鳳山道觀、蒼南鳳仙觀、蒼南東華觀、蒼南東安觀、蒼南三元觀、蒼南三官宮、蒼南清靜道觀、蒼南玄妙道觀、蒼南五老道觀、蒼南延壽道觀、蒼南古樓道觀、蒼南靈山道觀、溫嶺歧峰宮、湖州古梅花觀、金華黃大仙祖宮等;江西主要有南昌萬壽宮、鷹潭天師府、九江廬山仙人洞道觀、新建縣西山萬壽宮、贛州萬松山玉虛觀、贛州三清古觀、景德鎮(zhèn)斗姥閣、萍鄉(xiāng)市橫龍洞純陽觀、沿山葛仙山道觀、修水普濟(jì)道院、武寧太平山佑圣宮、南昌西古宮、貴溪鬼谷洞道觀、豐城萬壽宮、會昌翠竹祠等;湖南主要有長沙岳麓山云麓宮、長沙河圖觀、長沙陶公廟、瀏陽祖師殿、湘潭福佑宮、湘潭東岳廟、湘潭天師宮、常德善德觀、衡陽東岳觀、衡陽南岳玄都觀、衡陽南岳大廟三元宮、衡陽南岳紫竹林道觀、衡陽黃庭觀、衡陽南岳朱陵宮、衡東靈山觀、攸縣陽升觀、溆浦景星觀、桃源九龍觀、益陽城隍廟、郴州景星觀、茶陵南岳宮、張家界紫霞觀、芷江天后宮等;貴州主要有貴陽東山仙人洞道觀等;云南主要有昆明棋盤宮、保山三清殿、保山太保山玉皇閣、昭通大龍洞、騰沖云峰山道觀、騰沖玄天觀、騰沖仙樂觀、騰沖三棋宮、騰沖玉皇閣、騰沖文昌宮、騰沖瑯琊山、騰沖元龍閣、臨滄三清宮、風(fēng)慶東山宮、風(fēng)慶三清殿、風(fēng)慶龍華宮、騰沖元天宮、安寧紫霞道觀、魏寶山長春洞道觀等;福建主要有福州裴仙宮、福州照天君廟、福州于山九仙宮、福州烏山呂祖宮、泉州元妙觀、泉州城隍廟、泉州花橋慈洛宮、武夷山桃源洞道觀、福清石竹山道院、龍海濟(jì)祖宮、同安桃源宮、福安鶴山觀、福安景屏宮、福安真空宮、福安景元觀、柘榮天后宮、柘榮瓊云觀、柘榮鐘鼓山玄妙觀、柘榮燈火山清陽觀、柘榮長春宮、福鼎清云觀、霞浦大崗坪觀、漳州古武廟、平和西山侯山宮、南靖關(guān)圣帝君廟、漳州天公壇、漳州鳳霞祖廟、漳州崇福宮、漳州關(guān)帝廟、龍海琵琶巖、龍海鳳山岳廟、莆田東岳觀、莆田鯉江廟、莆田東岳觀、莆田城隍廟、南安榮溪宮、尤龍白鶴樓、南平德云觀、寧德玄天觀、石獅城隍廟、古田臨水宮、閩侯溪源宮、晉江崇真殿等;海南主要有安定玉蟾宮等;臺灣主要有宜蘭三清宮、宜蘭日月宮、臺北指南宮、淡水福佑宮、臺南岳帝廟、臺南府城隍廟、臺南藥王廟、彰化元清觀等;香港主要有黃大仙祠和圓玄學(xué)院等;澳門主要有蓮峰廟等。
歷史上究竟創(chuàng)建過多少宮觀祠廟,沒有也難有確切的統(tǒng)計。經(jīng)過千余年的屢廢屢興,延至近代,再經(jīng)兵燹和人為破壞,留存至今者,僅為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唯其留存甚少,更彌足珍貴。宮觀祠廟命名之根據(jù)并不一致,或據(jù)經(jīng)書,如玉隆萬壽宮、常道觀等;或據(jù)尊神名,如玉清宮、上清宮、太清宮、天寶宮、靈寶宮、玉皇觀等;或據(jù)主奉神祗名,如太一宮、紫微宮、東岳廟、西岳廟、南岳廟、文昌宮、真武廟、斗姆宮、碧霞元君祠等;或據(jù)道士名號,如純陽宮、海蟾宮、重陽宮、長春宮等;或據(jù)地名、山名,如桐柏觀、紫霄宮、龍泉觀等;或據(jù)歷史傳說故事,如鐵柱宮、酥醪觀、九仙觀、二仙庵、黃庭觀等。諸如此類,難以具述。但如此命名之宮觀祠廟,難免同名,多依據(jù)其所在地名加以區(qū)別。殿閣名稱則多用三清殿、四御殿、玉皇殿、三官殿、斗姥殿、三皇殿、天師殿、關(guān)公殿、四圣殿、八仙殿、呂祖殿、重陽殿、邱祖殿、七真殿、藥王殿、文昌殿、財神殿、元君殿、救苦殿、真武殿、雷神殿、元辰殿、靈官殿、青龍殿、白虎殿等。
(作者單位:1.四川音樂學(xué)院綿陽藝術(shù)學(xué)院;2.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
(責(zé)任編輯 姜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