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琴
[摘要]文章有長有短,可教學時間卻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講究適當?shù)牟呗?,面對一篇長文,可以直奔中心,可以從題眼入手,可以以點帶面,可以把細節(jié)串聯(lián)。只要運用得當,就能達到長文短教,甚至長文巧教的目的。
[關鍵詞]長文短教 題眼切入 以點帶面
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材都通過不斷增加閱讀篇目以提高課文的容量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面對越來越多的“長文”,教師們?nèi)绾卧谏钊胫斜苊鉄┈嵑椭?,來達到“長文短教”提高效率呢?
文章的長度不變,那么重要的就是在如何短教。文章的短教,應該怎么短?總不能只講一半吧?那是不行的。所以,短教,不僅僅是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完成教學目標,要求更高的就是要選擇好一個切入點,怎么樣選擇內(nèi)容和方法。我們一篇短文尚且有許多的內(nèi)容,豐富的文字含義背后,值得學生學習的東西是很多的,何況是長文呢?怎么去把這些內(nèi)容很好的和語文素養(yǎng)、學生的基本能力、學生的身心年齡特點、教師的授課方式、授課的風格等很好的聯(lián)系起來,這就要考慮內(nèi)容的取舍了。即我們老師要轉變觀念,要用“片言居要”、“要言不煩”作為處理教材的指導思想,切忌面面俱到。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與思考,以課為例,談談“長文短教”的策略:
一、 直奔中心法
我記得讀過這樣一句話:“最高明的雕塑家是把石塊的多余部分恰到好處的鑿掉的人,而最好的老師應當是那些刪繁就簡為孩子成長指明捷徑的人。大多數(shù)文章都有中心句(或者重點句,如: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等),很多教師都喜歡抓住中心句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如果在課堂上以中心句為切入點,將這個句子的理解和課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機糅合在一起組織教學,就可化繁為簡,使課堂教學主脈絡清晰,順藤摸瓜,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條理地思維,幫助學生形成思維的系統(tǒng)性,直達教學目標。
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主要是周曄在伯父去世時看到很多人來悼念他,不禁回憶起關于伯父的四件事。最后一句“的確,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笔俏恼碌闹行木洹I险n時就可以抓住這句中心句展開教學,學生初讀課文后就直接提問: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同學們找到中心句后,再提問:從哪些地方看出魯迅先生是這樣的人?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趣談《水滸》、笑談“碰壁”、救治車夫、關心女傭四件事情。教學過程中,每一個事例講完都回到這一個中心句。這樣,整個教學過程脈絡清晰,學生也能形成系統(tǒng)性的思維,感受到魯迅先生偉大的人格魅力。
二、 題眼切入法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文章的題目是全文的中心體現(xiàn),尤其是題眼,學生可以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從文章的題眼切入,可以準確地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以此為主線展開語文能力的訓練和優(yōu)美語言的感染。教師應把“文眼”作一個板塊來設計課堂教學,以點帶面展開相關的教學實踐,使文本的精華成為課堂的精彩。
《鳥的天堂》是巴金先生1933年春夏之交在廣東新會天馬河上蕩舟游罷后寫的一篇散文。它一直是人教版十二冊中的內(nèi)容,現(xiàn)在卻在人教版第七冊中出現(xiàn),這讓教慣老教材的教師們大吃一驚。這么樸實生動、流暢自然的文章,四年級的學生能理解嗎?他們能領悟出巴金先生對“鳥的天堂”的那種贊譽之情嗎?其實不然,在聽了某位老師執(zhí)教的《鳥的天堂》一課后,我深切地體會到執(zhí)教者對教材獨具匠心的理解,抓住了“教學文眼”——天堂,由此建構起“教學骨架”。這節(jié)課由“天堂”展開話題,解詞語,悟句子,層層閱讀,書愈讀愈美,情愈讀愈深。整節(jié)課顯得簡潔又不乏深度,靈活又不失梯度,語言文字訓練扎實而樸實??v貫全課的教學內(nèi)容,帶領學生對全篇課文進行閱讀分析,長文短教,長文巧教。這一切,我想,關鍵是緣于執(zhí)教老師用心尋找了一個恰當?shù)摹敖虒W文眼”,才能夠如此游刃有余地凝聚起課堂的靈魂。
三、 以點帶面法
有些課文,我們?nèi)缒軠蚀_地把握知識點,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就可以起到“以一當十,以少勝多”的教學效果,而這種“點”往往集中在個別詞語上。如教學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九冊《白楊》一文,只需抓住“高大挺秀”和兩個“沉思”便可使學生對全篇課文的思路豁然貫通,與此同時也把讀書的“金鑰匙”交給了學生,①讀課文,把形容白楊樹的一個詞語找出來。(高大挺秀)②“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要想理解這個詞語,就得往下讀,請同學讀第三小節(jié)。練習:“你看那樹多高?”說明白楊樹( );“不,那不是樹,那是大傘?!闭f明白楊樹( );“你看它多直!”說明白楊樹( )。③為什么不說“高大挺拔”,卻說“高大挺秀”呢?請同學讀第一段。④作者贊美白楊樹僅僅因為它“外秀”嗎?請同學讀第14小節(jié)。爸爸這樣說只是在贊美白楊嗎?圍繞“高大挺秀”這個詞進行輻射式教學,使學生不僅掌握了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的方法,而且深刻領悟了文章的寫作意圖:借白楊的品質,來表白爸爸的心。最后抓住文中的兩個“沉思”引導學生探討兩次“沉思”的內(nèi)容有何不同,從而使學生知道,通過寫爸爸的兩次沉思,意在說明:老一代像高大挺秀的白楊樹那樣扎根邊疆,為建設邊疆作出貢獻;而新一代也像小白楊樹那樣,“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四、細節(jié)串聯(lián)法
有些文章設計巧妙,利用一些不為人注意的細節(jié)串聯(lián)全文。如果我們能當一 回慧眼珠的深海拾貝人,那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凡卡》講述的是九歲的凡卡在圣誕之夜給爺爺寫信,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并求爺爺接他回去的故事。在課文里,凡卡寫信過程中三次看窗戶的細節(jié)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凡卡第一次看窗戶是在課文的第2自然段?!霸趯懙谝粋€字以前,他擔心地朝門口和窗戶看了幾眼,又斜著眼看了一下那個昏暗的神像,神像兩邊是兩排架子,架子上擺滿了楦頭?!边@段描寫寫出了凡卡定寫信前提心吊膽的心情,說明他對老板等人的恐懼。這為后文寫凡卡的痛苦生活埋下伏筆。
第二次看窗戶是在課文的第4自然段?!胺部ǔ诤拇皯艨纯?,玻璃窗上遇出蠟燭的模糊影子……”在圣誕節(jié)這個歡樂的日子,窗戶上蠟燭的影子觸動了他對世上唯一的親人——爺爺?shù)乃寄钪?。他自然回憶起和爺爺在一起的快樂日子。鄉(xiāng)下的日子雖然清貧卻快樂,反襯出學徒生活的悲慘。
第三次看窗戶是在課文第13自然段?!胺部▊牡貒@口氣,又呆呆地望著窗口?!边@句話寫出了凡卡對現(xiàn)實生活的無奈及對鄉(xiāng)下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現(xiàn)了這3個九歲小男孩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獨和痛苦。
從文章的結構上看,三看窗戶也是三次很好的過渡。這篇課文是由作者的敘述、凡卡寫信的內(nèi)容和寫信過程中凡卡的回憶三部分內(nèi)容穿插而成的。三看窗戶的細節(jié)將這三部分內(nèi)容自然組合在一起。凡卡先看窗戶,再寫信;寫到爺爺時又看窗戶,自然地想起爺爺,回憶起爺爺在鄉(xiāng)下守夜和美麗的鄉(xiāng)村雪夜景色;信寫到圣誕節(jié)請爺爺拿禮物時又看窗戶,回憶起同樣是這個節(jié)日,爺爺帶他去砍圣誕時的自由和快樂。第一次看窗戶暗示他現(xiàn)在生活的不自由、可憐;后兩次看窗戶引起回憶,銜接自然、無痕,又與第一次和信中描寫的悲慘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三次看窗戶看似不經(jīng)意的小細節(jié),但無論從內(nèi)容還是結構上,都是我們理解課文的很好的突破口。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方法的選擇來自于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對教材的深入鉆研,我們在選擇具體的教法時,要從本班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做到靈活運用。
(作者單位:福建省上杭縣臨城城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