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田
派往明天的教師,懷著虔誠之心擁抱教育,如懷抱自己的孩子,其愛源于他們對教育的深刻認識——教育是派往明天的曙光。
有人說,“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zhàn),教育看來是使人類朝著和平、自由和社會主義邁進的一張必不可少的王牌”;也有人說,“教育,對我們社會應該接待的兒童和青年是一種愛的呼喚”。由此可見,派往明天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教育為了社會得以延續(xù)而存在,教育使人類文化得以傳承,并通過師生經(jīng)驗的互動使學生獲悉、熟知人類已有的文明,學生將以現(xiàn)有文明積淀為基礎,建構和創(chuàng)生未來的文明。教育正是人類駛向明天的“航船”!
難怪,在1988年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的巴黎聚會上,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呢?”這位白發(fā)蒼蒼的學者回答道:“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能學到什么東西呢?”“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洗手,做錯事要表示道歉,午飯后休息,要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原來,他今天所獲得的一切,都受惠于“昨天”教育的那一束光芒。
一位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后來成為美國一所中學的校長。每當一位新教師來到學校,他都會交給新教師一封信,信中寫道:“親愛的老師,我親眼看到人類不應該見到的情景: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學識淵博的醫(y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吹竭@一切,我懷疑:教育究竟是為了什么?我的請求是:請你幫助學生成長為有人性的人?!边@位校長用自己全部的愛心祈愿教育能給明天帶來和平與幸福。
在英國,曾發(fā)生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幼兒園的老教師,在打掃塵封的閣樓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包,包里面是他以前的孩子們的一個夢想?,F(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證明這是孩子們自己寫的,還是老師記錄的,但反正是孩子們自己的夢想,孩子們有人想做王妃,有人想做教師,有人想做明星,有人想做模特……幾十年過去了,這個老教師突發(fā)奇想,他覺得應該把這些夢想還給孩子們。于是他就在當?shù)貓蠹埳系橇烁媸?,讓那些離開了他的幼兒園的孩子來找回他們童年的夢想。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時間,包里的夢想才與當年的孩子們對號入座,但還是有一個夢想沒送到。正當老教師想把這個夢想送到一個私人博物館時,收到了一封信。來信的人是英國的教育大臣——戴維。信中說:您不用找了,那個叫戴維的人就是我,我已不需要這封信了,因為從我有這個夢想開始,我沒有一天,沒有一刻停止過這個追求,我終于實現(xiàn)了我兒時的夢想。我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盲人教育大臣,但我想告訴我兒時的伙伴們,我想告訴我所有的朋友們,告訴我們的老師們,只要你能不斷地追尋你的夢想,你就能夠夢想成真。
看來,教育的確是“派往明天的曙光”,派往明天的教師身上承載著教育的光芒。教師不能僅僅拘泥于把教育當作一種職業(yè),而應當視之為一種事業(yè),一種充滿著夢想和朝氣的事業(yè),一種孕育著偉大力量的事業(yè)。
( 摘自《 派往明天的教師 》,有刪節(jié)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