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田
一
春秋兩季,喜歡到北京植物園閑適地走走停停。兩個季節(jié),給我兩種不同的印象,淺綠與鵝黃,常常讓人恍惚。尤其是無風的時候,在偌大的植物園,與一萬余種植物面對,間或經(jīng)停一位歷史名人的墓地,自然百感交集。
對植物學知之甚少,總覺得樹木好看,盡管說不出樹木的名字,寬闊的樹葉,虬曲的樹干,還有筆直的樹身,很容易找到昂揚的感覺。一春又一秋,在北京植物園,領略到了天地之大,歲月之遙。
去了多少次北京植物園,已經(jīng)記不清了,但是,我能記得,每一次來,都會去梁啟超墓地謁拜,看看碑文,鞠躬致敬,再看一看梁啟超后人的墓碑,似乎是對歷史的重溫。
梁啟超墓,位于植物園東北的銀杏松柏區(qū)內(nèi)。秋天,銀杏葉的薄黃與草地的深黃,還有綠意盈盈的松針,交織了詩意盎然的風景。墓地很多,有1.8公頃,分東西兩部分。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所設計的墓園位于東面,西面則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林地。
每一次謁拜墓園,都會去墓碑前默讀刻在上面的文字。可惜,墓碑上沒有多余的文字,而傳統(tǒng)的墓碑需要刻上表明墓主生平事跡的碑文,這是歷史的習慣了。梁啟超墓碑沒有碑文。據(jù)說,這是梁啟超生前的遺愿,他對子孫們說:行葬禮時,可立一小碑于墓前,題新會某某,夫人某某,碑陰記我籍貫及汝母生卒,子女及婿、婦名氏、孫及外孫名,其余浮詞不用。
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病逝于北京,享年56歲,可謂英年早逝。1929年,也就是中華民國18年,與那個超穩(wěn)定的大一統(tǒng)封建帝國,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梁啟超能夠超越現(xiàn)實,囑咐后代不在墓碑上刻下功德,一定是現(xiàn)代意識使然。貫穿了清末與民初的梁啟超,他明亮的眼睛,把世界看得很仔細,他知道,一個沉重的帝國,需要什么樣的力量,才能闊步前行。
我讀了梁啟超的部分著作,不敢輕言對他的思想學說有了認識,至少窺見冰山一角,懂得了他的重要性。
拜觀梁啟超墓碑,看見了歷史的風雨。每一次佇立,對墓主都會多幾分了解。梁啟超不在了,他的墓地還在;梁啟超不在了,他的文章還在;梁啟超不在了,他的墨跡還在。這些遺物存在,梁啟超就沒有走遠。
二
喜歡看民國文人、學人的書法,自然被梁啟超迷住。我有一本《梁啟超致江庸書札》,置于案頭,隨時翻閱。這是梁啟超擔任段祺瑞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時寫給江庸的手札,或言及公務,或敘私人情感,語暢字清,箋雅墨潤,是梁啟超書法的代表作品。
手札是一個人修養(yǎng)、品質(zhì)的體現(xiàn),是一個人思想、感情的表達。對手札的閱讀,會讓我發(fā)現(xiàn)隱于歷史暗處的人性光輝和游移于社會評價體系之外的精彩事件。在梁啟超的手札中,既能感受到梁啟超書法的雍容、端莊,也會在文辭里看到梁啟超的世俗生活,選擇或拒絕,入世與出世,讀書與問學,參政與做人,均會開闊我們的眼界,啟發(fā)我們的心智。
讀久了,讀得如醉如癡,就會走到桌案前,打開硯臺,倒一些墨,再找一管上好的狼毫筆,靜靜臨寫。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也就是說,學書法要找一流的字帖臨習,王羲之、顏真卿、孫過庭、虞世南、蘇東坡、米芾、黃庭堅等人都行,唯獨不能寫同時代人的,更不能臨寫非專業(yè)書法家的字。此說不無道理,但是,在我的眼睛里,梁啟超就是一流的書法家,他的墨跡是值得臨習的。
我看字,有我的標準。對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對石鼓文、石門頌、西峽頌、張遷碑、曹全碑、禮器碑,我當然熱愛,只是有時候覺得他們離我很遠,臨寫的時候,找不到與古人會心的時刻。慢慢運行的筆,會因為空寂,產(chǎn)生疲勞感。一瞬間,眼前的字帖,突然呆板了。
梁啟超是可以觸摸的古人,他的文章似乎剛剛寫完,發(fā)表在報刊上,還能嗅到油墨的味道。他的字也是,手札、條幅,對聯(lián)、手稿,還在我們的生活中頻繁出現(xiàn),它們好像一位分別不久的朋友,僅僅過了一個季節(jié)便相逢了。所以,對梁啟超的書法倍感親切。因此,我愿意臨寫梁啟超的字,不管別人說什么,依舊堅持。我的理由足夠充分,梁啟超的字有太多的文化信息了,有太多的生命情感了,有太多的人生感喟了。與其是在臨字,毋寧說是在尋找一種感受和精神。對書法家而言,這種探求,比關注字形、筆畫會有更多的收獲。
今年秋天,再一次去北京植物園,再一次謁拜梁啟超的墓園。轉(zhuǎn)眼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了,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對社會的思考,對國家前途的憂患,沒有脫離梁啟超在一百多年前的認知,也就是說,我的眼界依舊在梁啟超的眼界之內(nèi)。我的確平庸,梁啟超著實偉大。如此偉大的人,他留給我們的墨跡一定有歷史的光芒,藝術的芬芳,熟視無睹怎么能行?
三
是一張箋紙引起了我的注意。對梁啟超手札的研讀,不能脫離他自制的箋紙,也就是梁啟超用來寫手札的載體。對中國歷史爛熟于心的梁啟超,不放過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細節(jié)。箋紙,是中國文人喜聞樂見的文玩,也是工具。寫在上面的文字,既有實用功能,也有審美意義。有趣的是,單單收藏一張箋紙也是風雅之事,如能得到文人的手札,則是值得驕傲的收獲了。一張箋紙,牽動著中國文人細膩的內(nèi)心。
梁啟超自制了許多種箋紙,他集漢碑、魏碑字體印于箋紙一端,“飲冰室用箋”、“啟超封事”、“集張博敦碑”,詮釋著梁啟超的文化趣味。他奇崛的字,書卷氣濃郁的字,或楷或草的字寫在上面,寫出了一個時代的酸甜苦辣,寫出了一位有抱負的政治家、學者、文人的廣度和深度。
梁啟超余事做書家。眾所周知,梁啟超是現(xiàn)代中國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1898年戊戌變法,梁啟超與他的業(yè)師康有為成為改變社會進程的中堅力量,轟轟烈烈的改良,最終以悲劇結尾。但是,十九世紀末的那一場變革,的確給中國人帶來了希望。事與愿違,康梁失敗了,他們遠走他鄉(xiāng),依舊鼓吹變革。他們希望的改良化為泡影,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他們親眼目睹了一個王朝的滅亡。
國家不幸詩家幸。在日本逃亡的梁啟超一方面參與政治活動,一方面于書齋問學寫字。1898年,登上日本島的梁啟超開始檢視隨身攜帶的碑帖。看著這些布滿歲月煙塵的碑帖,梁啟超的心情不能平靜。他知道,在日本,自己將和它們廝守,它們會緩解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會鞏固自己對中華文明的記憶。他想起13歲時在廣州越秀山三君祠所見到的一副魏碑楹聯(lián),那是陶濬宣寫的,結體整飭,線條剛勁,氣息古樸,如同一個迷路的孩子,突然找到了方向。梁啟超看著這副對聯(lián),書寫的興趣油然而生。
陶濬宣,字云心,號稷山,浙江會稽人,同光年間,其魏碑體字,深得書界稱道。
1890年,18歲的梁啟超來到康有為創(chuàng)辦的萬木草堂。他接受康有為的教導,在孜孜以求經(jīng)世之學的空隙,梁啟超不忘向康有為討教書法問題。于書法,康有為可謂專家,他的《廣藝舟雙楫》梁啟超已經(jīng)拜讀,對先生的書法觀念深信不疑。
眼下,業(yè)師康有為不知去向,他在日本也是茫然四顧,何年才能回到祖國,他也不知道。好吧,讀書吧,寫字吧,對于讀書人,不應該有荒涼的時間。
梁啟超在日本,一住就是十余年。1910年,梁啟超所寫的《雙濤閣日記》,記載了他羈居日本時讀書、寫作和臨寫碑帖的情況。細膩的廣大新會人,似乎格外看重自己的硯邊生涯,他仔仔細細地記下了每一天的寫字過程,臨寫什么碑帖,臨寫了多少,感覺是什么,一一記錄。他對《張猛龍碑》喜愛有佳,臨寫了數(shù)十過。1911年9月,他看到自己一份滿意的臨本,在尾端寫了一段題跋:“居日本14年,咄咄無俚,庚戌辛亥間,頗復馳情柔翰,遍臨群碑,所作殆成一囊。今茲烏頭報白,竟言歸矣。世務方殷,度不復有閑情暇日以從事雕蟲之技,輒撥萬冗,寫成茲卷,其末四紙,則瀕行前一夕醉后之作也?!?/p>
1912年,梁啟超回國。讓他欣慰的是,他所熟悉的滿清帝國崩潰了,這是他早已預料到的。眼下是中華民國,是一個百廢待興的新國家,自己會有什么作為,他也不知道。
不管在中華民國梁啟超有什么樣的機遇和感想,他沒有放棄治學、寫字。1918年,曾在中華民國政府擔任要職的梁啟超告別政壇,回到書齋,開始了他最后的人生十年,也是頗有文化光彩的十年。這十年,書法一直是他的最愛。
四
冀亞平等人編寫的梁啟超所藏金石拓本目錄引起了我注意,這份目錄列舉了梁啟超一生收藏的歷代金石拓本1284件——商代碑刻5件、周代14件、秦代4件、西漢13件、東漢125件、三國13件、西晉5件、東晉9件、十六國3件、南朝17件、北朝434件、隋代93件、唐代393件、五代十國7件、北宋26件、南宋18件、遼國1件、金國5件、西夏國1件、元代3件、明代5件、清代73件、民國4件、無紀年6件。
金石拓本涵蓋金文、小篆、大篆、漢隸、魏楷、唐楷等書體,形制有鐘鼎、碑石、墓志、造像、摩崖、刻石,這是梁啟超累年積存,或購買,或友朋贈送。
在廣州尋訪萬木草堂的時候,我想起這份目錄。當時我推斷,梁啟超大規(guī)模收藏金石拓本,一是歷史研究的需要,一是書法藝術魅力的感染。我們沒有能力從這些拓本中讀出歷史深處的政治風雨、戰(zhàn)爭緣由,以及天災地禍、冷暖人情,畢竟是遙遠的書寫與鐫刻了,畢竟被寒風苦雨吹打得斑斑駁駁了,依稀可見的文字,還有不明語意的異體字,還有斷痕,需要什么樣的學問能夠讀懂?讀懂了又有什么意義?
梁啟超能讀懂,也能讀出意義,這是我們與梁啟超的距離。
梁啟超不僅僅讀懂了,他還要厘清書寫的規(guī)律。對一位書法家而言,不能放過金石拓本所蘊含的審美力量,這樣的力量,是每一個中國人不能漠視的。
梁啟超不斷地臨寫,不斷地在拓本上寫下自己的感受。不知不覺間,他寫在拓本上的語言和墨跡,就讓我們看到了政治家、思想家、歷史學家之外的才情,這是書法家、書法理論家的智慧與技能。
我向來看重手札和題跋。文人學者,于手札、題跋中所表達和闡揚的各種觀點,是需要關心的,其中率性而為的贊揚、惱怒,信口開河的藏否、激動,只要細致思忖,則會發(fā)現(xiàn)一個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這個世界真情彌漫,空氣透明。
梁啟超的拓本題跋,當然不僅僅如此,還有理性精神,還有美學判斷,還有指謬勘誤。在《北魏鞠彥云墓志》的拓本上,他寫道:“龍門造像多出尋常百姓手,非書家之出,謂其別有風味,取備一格則可,謂必如此然后高古,非篤論矣。此志亦然,如山肴野簌,雖亦悅口,終不足比思伯、猛龍之鼎烹也?!?/p>
梁啟超的業(yè)師康有為抑帖揚碑,在他的眼睛里,平民書法家所書的北魏碑刻墓志,有著純粹的鄉(xiāng)野之美,是文人士大夫手澤所缺乏的質(zhì)樸和單純,因此,以推動社會變革為己任的康有為,發(fā)出了一股清新的聲音。開始,我被康有為的宏論陶醉,我也相信沒有被雕琢的玉才是好玉,就如同沒有被文獻記載下來的書寫北魏碑刻墓志的書法家是偉大的書法家一樣。是梁啟超告訴我,這樣看是片面的,是對書法史的誤解,也是對康有為的不了解??涤袨橹摚姓蝺A向,學術思想一旦被政治傾向左右,自然需要警惕。“山肴野簌,雖亦悅口,終不足比思伯、猛龍之鼎烹也?!钡拇_,經(jīng)典有經(jīng)典的理由,經(jīng)典有經(jīng)典的特征,經(jīng)典有經(jīng)典的生命。
五
梁啟超因腎病開始接受治療。1923年4至6月間,梁啟超在北京西郊翠微山秘魔巖養(yǎng)病,每天清晨,梁啟超會親自推開軒窗,讓山氣徐徐飄入。飲茶、用餐之后,他就在案頭翻開一本喜愛的碑帖,一筆筆地臨寫。他的字寫得足夠好了,他還要臨帖。后來我有了結論,中國文人不間斷地臨帖,以一生的時間臨帖,是有宗教情懷的。正如同他于1925年,在《張壽殘碑》題跋中寫道:“此碑豐容而有骨,遒勁而流媚,與我筆路最近,今后擬多臨之。”
筆路即心路。
1926年3月,梁啟超入住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等待醫(yī)生的手術。3月10日,也就是手術之前,他在寫給孩子們的手札中幽默地寫道:“我這封信寫得最有趣的是坐在病床上用醫(yī)院吃飯用的盤子當桌子寫的。我發(fā)明這項工具,過幾天可以在床上臨帖了?!?/p>
學貫中西的梁啟超,在這種時候還是放不下書法。手術是糟糕的,誤診加速了梁啟超的死亡??墒牵簡⒊琅f樂觀,他說,只要能為科學做貢獻,死又如何?
1926年秋,梁啟超拖著沉重的身體,饒有興趣地為清華學校教職員書法研究會上作了一次書法演講。他說:“今天很高興,能夠在許多同事所發(fā)起的書法研究會上,討論這個題目。我自己寫得不好,但是對于書法,很有趣味。多年以來,每天不斷的,多少總要寫點,尤其是病后醫(yī)生教我不要用心,所以寫字的時候,比從前格外多。今天這個題目,正好投我的脾味,自己樂得來講講?!?/p>
梁啟超諳熟國學,對西方文化也不陌生。在這次演講中,他結合自己的學術研究和臨帖實踐,闡明了書法現(xiàn)代美學思想,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被稱為中國現(xiàn)代書法研究的一次超越。
學生周傳儒記下了梁啟超的演講,同年,以《書法指導》為題,刊于《清華周刊》第392期,后收入《飲冰室合集·專集》10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