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筱華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弊鳛榻處煟瑧l(fā)揮課堂提問的效能,提高提問的有效性,有效組織教學、深化學生的學習,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有效的提問能促使學生深入地思考工具、軟件的內在含義,培養(yǎng)學生學工具并應用工具解決問題的意識和習慣,從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兩點:
一、避免提問誤區(qū),深化課堂教學
一堂好的課應該是師生因感動而產生靈感的溫床,應該能閃現(xiàn)師生心靈互相撞擊產生的智慧火花。而課堂上靈感的產生大多來源于教師對問題的思考,因此,教師在課堂設計時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1.問題難易不適中
古人云:“學貴知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庇幸蓡柌庞刑剿鞯膭恿Γ拍芗ぐl(fā)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要精心設計,把握好難度和深度,既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過于復雜。要像掛在樹上的桃子,讓學生站著夠不著,跳一跳才能摘到手。提問必須是經(jīng)過思考、討論才能解決的問題。這樣可以一直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最近發(fā)展區(qū),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2.提問時機不合適
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應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竅門,形成自己的見解。對于稍有難度的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在小組之間進行討論,互相學習、互相啟發(fā),進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很多時候,我們總希望問題一出,學生即能報出答案,殊不知問題的探究需要過程,需要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與支撐。
3.問題的主體不正確
在一些課堂中,教師提出問題后,先分別講解,再要求學生逐一記憶。學生長期這樣學習,將會出現(xiàn)教師講的會、沒講的就不會的現(xiàn)象,形成思維定勢,不能靈活運用。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給學生一定的主動權。在提出問題后,讓學生以喜歡的方式,大膽實踐與探索。教師的作用是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點撥、引導。教師要做到既不能過早,導致與學生思維銜接不起來,又不能太遲,讓學生走過多的彎路。
4.學生自由提問的環(huán)節(jié)不可缺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殿堂的鑰匙毫無疑問的是問號?!闭n堂的主角應該是學生,也就是說學生的問題才是課堂上最應該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師千萬不要喧賓奪主,應該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問,并且引導學生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適時參與,實現(xiàn)真正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作為教師,要學會對自己課堂教學中的提問進行“把脈”,總結好的經(jīng)驗,尋找不足之處,在課堂中巧設提問點,打造魅力課堂。
二、巧設提問點,打造魅力課堂
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只有教師善問,才能使學生善學,有時問之得法,事半功倍;問之不當,事與愿違。巧妙有趣的問點能啟迪思維,激發(fā)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取得成效。
1.抓住興趣點提問
興趣不是生來就有的,是靠教學中創(chuàng)造良好的情境誘發(fā)出來的。因此,教師要從教材中選擇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熱點,使學生樂學。
例如教學《體驗繽紛色彩》一課時,就有教師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讓學生當當小偵探,為什么信上沒有字?可能是什么原因?你有辦法讓字顯示出來嗎?從而引出改變字體顏色的方法。等信上的字顯示出來,又發(fā)現(xiàn)字非常小,無法看清。緊接著教師又提問:信上的字非常小,無法看清,我們可以想什么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一探信上的秘密?學生一聽是秘密,學的興趣就更高了。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和一連串的問題中,一一解決。
2.抓住矛盾點提問
深入鉆研教材,有意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決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如在學習完幻燈片模板設計后,我馬上設置障礙(出示一張與模板并不匹配的幻燈片):“你們看這張幻燈片使用的模板怎么樣,達到效果了嗎?”學生通過觀看模式中不匹配的例子,產生認知沖突,為了尋求答案,必然對下一個環(huán)節(jié)“配色方案”的學習產生強烈的探究意識。值得注意的是,課堂上設置的“矛盾”應從實際出發(fā),不能故弄玄虛,還需要教師適當引導和點撥,否則會把學生弄糊涂。
3.抓住發(fā)散點提問
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抓住發(fā)散點提問,進行發(fā)散思維訓練,這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抓住發(fā)散點提問,所提問題靈活性強,具有多問性、發(fā)散性的特點,學生可以從各個角度去回答。例如,在教學《精益求精話美食》這一課,確定版式的環(huán)節(jié)中,啟發(fā)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去觀察思考小報的版式,多問幾個“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還可以怎么想、怎么做”,讓多種信息互相交流,開拓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散;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尋找答案。
4.抓住閃亮點提問
亮點即高潮,在一堂課中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有數(shù)個,它能起到畫龍點睛或是推波助瀾的作用,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和亮點。如在最后“學以致用”的反饋環(huán)節(jié),當提問:“大家究竟運用得怎么樣呢?”學生爭先恐后地急于展示,筆者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我們先不著急展示,一起來進行比賽如何?那么比賽題目你們想如何進行設計呢?”此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課堂氣氛也推至了高潮。沒想到這一改變,既實現(xiàn)了知識的鞏固,又真實地反饋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遠比學生展示、老師點評的效果好。
提問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門教學藝術。有效的提問要求教師對問題進行精心設計,但這只是達到有效提問的第一步。課堂提問的具體實施、教師對學生應答的評價等都屬于有效提問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有待進行深入研究,使我們的課堂真正走上有效的軌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