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內容摘要:美國影片《心靈捕手》講述的是一位雖然天才卻是個問題少年的人物威爾,在心理醫(yī)生肖恩的幫助下,重獲新生的故事。影片以細膩溫婉的手法展現(xiàn)了自戀性人格威爾心理療愈的歷程,本文著墨于威爾行為和情感的分析,嘗試以心理動力學的思路描述威爾的身份彌散、親密障礙、命運重復。電影很好的展現(xiàn)了對于缺陷性人格,如何建立他們的意義感、身份感、關聯(lián)感。
關鍵詞:《心靈捕手》 心理動力學 威爾 分析
美國影片《心靈捕手》講述的是一位天才般的人物威爾,他才華橫溢,卻叛逆不羈,憤世嫉俗,常常打架滋事,舉止放蕩,是個不折不扣的問題少年。電影婉約細膩地著墨于威爾在心理醫(yī)生的幫助下,受創(chuàng)的心靈被揭示和重構的過程。面對桀驁不馴的威爾,心理醫(yī)生肖恩就像一個機敏的獵手,用真誠的態(tài)度,巧妙的自我揭露,嫻熟的咨詢技巧,當然,重要的是用愛讓威爾打開心扉,找到了威爾心理問題的癥結。最終幫助威爾找到自我,走出童年陰影,嘗試與人建立親密關系,開啟新的生活。本文的著眼點不在于心理咨詢的技巧和過程,而是威爾心理動力學的描述。
一.故事簡介
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shù)學教授,在系里的公告欄寫下一道他覺得十分困難的題目,希望他的那些杰出的學生可以解答,而事實上無人能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個年輕的清潔工卻在下課打掃時輕易解開了這道數(shù)學難題。數(shù)學教授在找不到解題人后,又出了一道更難的題目,決意要找到這個數(shù)學天才。
原來這個可能是下一世紀的愛因斯坦的年輕人叫威爾,聰明絕頂卻桀驁不拘,并因為打架被少年法庭宣判送進了少年監(jiān)護所。最后經過數(shù)學教授的保釋并向法官求情,才讓他免受牢獄之災。雖然教授希望威爾能夠重拾自己的人生目標,并安排威爾接受專門的心理輔導。但是威爾并不理會教授的用心良苦,請來的心理咨詢專家反被這個毛頭小伙子洞悉心理,并遭致羞辱,紛紛宣告威爾已“無藥可救”。
數(shù)學教授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學同學及好友——肖恩,一位心理咨詢師,希望由他來輔導這個前途岌岌可危的年輕人。不同于威爾以前的心理咨詢師,肖恩更加平等、尊重人性,也更加坦誠,最終,威爾卸下了防御,找到了真愛。
《心靈捕手》以一種新穎獨特的手法,細膩地展現(xiàn)了心理咨詢療愈的過程,男主角病態(tài)人格的呈現(xiàn),心理過程的變化,以及咨詢中移情-反移情的對峙,均表達得淋漓盡致。
二.心理動力學的界定
心理動力學是指深受精神分析理論與知識所影響的一種取向。精神分析理論,由弗洛伊德創(chuàng)建,強調無意識的心理生命,無意識是一個儲存庫,包括動力上被潛抑而無法覺察的內容,分析的途徑,就是把無意識的內容意識化。1923年,結構理論引入,包括自我、本我、超我,使弗洛伊德理論變得更為復雜。此結構理論帶來的是無意識的沖突理論,通常以內在沖突的結果來解釋心理現(xiàn)象的理論模型。之后,克萊茵創(chuàng)立的客體關系理論和科胡特創(chuàng)立的自體心理學對經典精神分析進行了整合和補充。他們放棄驅力理論,更加強調關系對自體形成的影響。
心理動力學取向至少包含了四個廣泛的精神分析理論框架:1、從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衍生而來的自我心理學;2、從梅蘭妮·克萊因與其他英國學派成員(包括費爾貝恩、溫尼科特與巴林特)的著作所衍生而來的客體關系理論;3、源于漢斯·科胡特及其后許多貢獻者的自體心理學;4、鮑比的依附理論。
三.對威爾心理動力學的分析
威爾是一個略帶自戀傾向的人格障礙患者。自體表象呈現(xiàn)出兩極化:特殊、理想化與貶低、卑微;沖動的控制力較差,腦子里想到什么,立馬就行動;缺乏同理心,親密關系障礙。防御機制比較原始,包括分裂、投射性認同。
在鮑比的依附理論中,強調親附對象不僅是在身體上可以靠近,更強調心理的呈現(xiàn),如情感的可獲得性。科胡特的鏡映,即由母親的眼神所傳遞的內容,以及溫尼科特的抱持的環(huán)境等概念均暗示環(huán)境的影響。由此,精神分析擴展了病理學的范疇,病理性不只是結構內的沖突,也包括系統(tǒng)內的缺失,如自我的缺陷,身份彌散,缺乏客體恒常性,分裂等,也就是說,自我結構的發(fā)展已經損壞。對于威爾來說,并非是驅力占主導地位(性和攻擊),而是更加生命攸關的需要,如自我確認的需要,自我存在的需要等。
1.身份彌散
影片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威爾非常極端的自體表象:一個表象是天才般的人物,狂妄自大、聰明絕頂,一個表象非常糟糕,打架滋事、臟話連篇,自卑、脆弱、孤獨,生活無所事事、隨意放逐。十全十美與一無是處這兩個表象絕對無法整合,壞的威爾躲在面具背后,影響他、操縱他、吞噬他。他不知道自己是誰?他想要成為誰?他內心混亂而又迷茫,無法統(tǒng)整。
影片一開始,威爾就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形象,他天才般的能力令人折服。威爾設置了很多好奇,令人想要找到他,靠近他,贊賞他。如同很多自戀性人格一樣,威爾渴望贊賞,否則,他就不會偷偷解題了。然而,威爾更多的自卑感和羞愧感阻止了他洋洋自得。所以,威爾既渴望炫目,又害怕炫目。從威爾以自負嘲弄的心態(tài)修理哈佛小子,我們可以看到,哈佛小子象征著威爾的另一個自我,天才、聰明的那一部分,威爾對待哈佛小子的態(tài)度如同對待自己的一部分,是嘲弄的、不屑的、貶低的。如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有人想要高薪聘請他,他卻不屑一顧了。因為威爾的內心,是自卑而又孤獨的。在他的內心,埋藏著深刻的羞恥感,所以,他害羞且壓抑。
而另一方面,當威爾在和諸多心理醫(yī)生相處的時候,則表現(xiàn)出他外向的且攻擊性的一面。他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沉浸自身,過度夸耀,呈現(xiàn)出“陽具”夸大型特征。以至于諸多心理醫(yī)生都無法承受這般的羞辱和攻擊,就連肖恩,也在被威爾無情地漠視自己的情感,詆毀自己的妻子之后,勃然大怒,甚至近乎崩潰。這兩個部分就是威爾分裂的兩個自我。無論是哪一個自我,威爾要么傷害自身,要么傷害他人。
2.親密障礙
威爾從小被拋棄的經歷,使他在成長中,沒有穩(wěn)定的親附,精神上被遺棄,身體上被虐待是他無法逃脫的夢魘。被雙重虐待長大的孩子,心靈是破碎的,每當有人靠近時,都會令他恐慌。因為小時候情感上想要接近時,養(yǎng)育者就拋棄他了,所以,情感接近是危險的信號。endprint
影片中,威爾否認自己需要撫慰養(yǎng)育的需求,并呈現(xiàn)出一種假性自足的現(xiàn)象。喜歡一個女孩,卻不敢靠近;鼓足勇氣撥打電話,響了之后又馬上掛掉??拷峙艿?,這是威爾的親密模式。威爾的內心,空虛而又寂寞,他與人建立的關系非常表面,行為和理性思考完全不和情感發(fā)生關聯(lián)。一旦他意識到自己的情感,馬上情緒爆發(fā),甚至是口無遮攔的咆哮。肖恩溫柔地點了他一下:“你上過床,但你不知道和一個女人情感交流的味道;你打過架,你不知道,戰(zhàn)場上失去戰(zhàn)友的感受;你不知道從一個女人身邊醒來,內心的喜樂?!边@一切是圍繞威爾意識和潛意識層面的連結,幫助他建立意義,即恢復情感的可獲得性,創(chuàng)造一種“我們”的關聯(lián)感,打破孤立。
電影多次出現(xiàn)這樣的畫面:在疾馳的火車車廂里,威爾孤獨落寞,窗外萬籟寂靜的夜景與曙光顯露的晨曦交響輝映,一曲淡淡憂傷的音樂,伴隨著他一個人的靜默沉思,勾勒出威爾孤獨無助的復雜情感。交織出現(xiàn)的這種畫面,再次表現(xiàn)出威爾親密于我是種障礙的主題。
3.命運重復
威爾的生活是不幸的,早年被母親拋棄,被繼父毆打的家庭無法給予孩子做人的尊嚴,更無法培育孩子的自尊,建構他們作為人的存在感。所以,威爾過著一種自毀的生活,無情地糟蹋才華,粗暴地拒絕女友,打架、偷竊、做苦力。這種生活雖頹廢,卻是威爾所熟悉的,帶給他安全感。所有的變化,比如,成功或享受親密關系都會打破威爾的常規(guī)。因而,不管他擁有怎樣的才華,都注定他無法過一種高質量的生活。
弗洛伊德發(fā)現(xiàn),嬰兒遵循快樂原則,當他們經歷快樂之后,會制造重復。然而,令弗洛伊德意想不到的是,孩子在經歷了痛苦之后,同樣會制造重復,即力比多具有粘滯性,力比多會痛苦地固守無法得到的舊客體或被阻礙的欲望。費爾貝恩對強迫性重復給出了新的解答,力比多并非尋求快樂,而是尋求客體。兒童會借助父母所提供的任何接觸形式與父母建立聯(lián)結,這些形式成為他們與人依戀和聯(lián)系的終身模式。比如,被虐待的孩子對父母仍懷有強烈的依戀和忠誠,快樂和滿足的缺乏完全沒有削弱親子聯(lián)結。這些孩子反而轉向尋求痛苦作為與他人聯(lián)系的形式,并且是偏好的交往形式。兒童成年后,會尋求早年相同的關系模式。
心理動力學的理論為威爾重復的命運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假說,威爾強烈的攻擊性,是從施虐-受虐的關系中學來的。在和人的關系中,威爾永遠在制造施虐-受虐,拋棄-被拋棄的關系,因為這兩種關系模式是威爾生命的主題。還有一個更加核心的問題,被虐待或被拋棄的孩子,在潛意識層面都會認為是自己的錯。威爾從小是個孤兒,不斷地被更換寄養(yǎng)的家庭,其中有一個家庭,養(yǎng)父還是醉鬼,有暴力傾向。這樣,帶給孩子一個強烈的感覺,我不被接納、不被喜歡,他很迷惑,到底是誰的錯呢?肖恩反復地說:我知道的不多,但孩子,這不是你的錯。這樣的表達是基于咨詢師對于威爾整體的理解,涵蓋了很多的無意識。他為什么是個問題少年?為什么有這么多的行為偏差?就是他認為自己是壞的,他不希望是這樣,但又不知道這是從何而來。只有通過咨詢師不斷反饋、解釋、理解并自始至終的涵容才能連結意識和無意識,改變他的自我表象。
該影片是對心理咨詢的藝術化的過程,盡管一些違背咨詢設置的問題有待商榷,但毫無疑問,肖恩的尊重、溫暖、平等和人性化為威爾營造了一個抱持性的咨詢空間,消除了威爾的心靈迷障,安撫了他受傷的脆弱心靈。威爾是一個缺陷性人格,自我表象不穩(wěn)定,是碎片狀。咨詢中,應該建立一個安全的親附關系,幫助來訪者對當下的情緒進行標定、識別和探索,讓其自體有真實的存在感。肖恩沒有急于共情、急于解釋,而是首先建立關系,在沉默中等待,涵容他的攻擊性,這樣的過程可以連結碎片,建立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感。如此一來,穩(wěn)定的自體表象可以建立,親密關系可以發(fā)展。影片結尾的背景,道路在延伸,代表另一個充滿希望的人生會開始,因為路的那頭,是另一個靈魂的象征。
參考文獻:
[1]斯蒂芬.A.米切爾等著,陳祉妍等譯,弗洛伊德及其后繼者[M].商務印書館2007年
[2]李宇宙等合譯.動力取向精神醫(yī)學——臨床應用與實務(第四版)[M].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7
[3]胡龍春,《心靈捕手》的心理路程[J].電影文學,2010,03
(作者單位: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課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