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頻
內(nèi)容摘要:《新世紀短篇小說佳作評選》以客觀公允的學理精神,善意真誠的批評態(tài)度,輕靈睿智的詩性文字為主要特征,客觀、真誠、詩性地點評了近年來較有影響的一批短篇小說,不僅使一個學者文人的批評態(tài)度和批評風格躍然紙上,而且對推動當代短篇小說的發(fā)展和繁榮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關(guān)鍵詞:李遇春 短篇小說 客觀 真誠 詩性
《新世紀短篇小說佳作選評》(以下簡稱《選評》)收編了李遇春連續(xù)五年為《文學教育》雜志所做的60篇短篇小說評論文章中的22篇。這本評論選集,不僅展現(xiàn)了編者對潮起潮落的當代文壇諸多現(xiàn)象的睿智思考,更重要的是,從字里行間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一個堅守知識分子立場的學者文人不為外物和外力所奴役的個人化聲音,這種聲音經(jīng)得起作者、讀者和時代的三重審視與檢驗。
李遇春,1996—2002年求學于武漢大學文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之后一直執(zhí)教于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2006年冬,應(yīng)《文學教育》主編曉蘇先生之約,每月為《文學教育》寫一篇年度短篇小說的評點文章,這一堅持就是五年。李遇春在點評這些短篇小說的時候,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堅持學院派的文學批評立場,寫另一種有別于‘讀后感的文學評論文字”?!?】細讀李遇春的《選評》,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評論文章文采斐然,感情充沛,引人入勝,具有濃厚的文藝理性色彩。不僅如此,李遇春緊緊圍繞作家的主體精神,內(nèi)射藝術(shù)作品,外輻社會生活,使他的評論文章達到了真善美的完美統(tǒng)一。
一.客觀公允的學理精神
一篇優(yōu)秀的評論文章首先要能揭示作品的真面目和真價值,寫評論時既要沉浸到作品中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更要客觀、公正、理性地作出評判,好的評論文章永遠是情感和理智交織在一起譜寫的和諧樂章。在閱讀《選評》里的評論文字時,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求真”正是李遇春為文的首要條件。
正如他在《選評》自序中所說:“說實話,開這個欄目于我并沒有太多的功利之想,我只是憑著自己最初的熱情,一路寫了過來……我完全站在客觀的學術(shù)立場上來做文學評論的,沒有摻雜絲毫的銅臭味和市井氣。”【2】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求真的為文理念是李遇春寫評論文章的首要標準之一。
李遇春在為《選評》中的短篇小說寫評論的時候,他首先摒棄了先入為主的主觀臆斷或個人的情感性體驗,主動沉入文本的世界,察作者之所察,想作者之所想,完全摒棄個人喜好,沉潛到作家的精細世界中去感知、去觸摸,宛如自己也有那些情緒和思想要表達出來,以體味作者的酸甜苦辣。在評析張忌的《夫妻店》這篇小說的時候,李遇春仿佛也和作者一樣進入到了那個偏僻貧窮的小漁村,以一個本鄉(xiāng)人的身份真切地體驗著村民們麻木的靈魂?!斗蚱薜辍分v述了一對外鄉(xiāng)人在小漁村里開了一家理發(fā)店,這家夫妻店最終以家破人亡解體,女兒淹死女人也死了,丈夫則成了殺死自己妻子的殺人犯。李遇春深入文本之中,完全融入村民們隱秘的內(nèi)心世界,和他們一起經(jīng)歷了面對外鄉(xiāng)人的心理嬗變過程。把村民們對外鄉(xiāng)人的羨慕和嫉妒,仇恨和報復(fù),譴責和愧疚這些復(fù)雜矛盾的情感心理狀態(tài)赤裸裸地呈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如果沒有深入文本本身,沒有和作者筆下的人物一起同呼吸共命運,沒有從他們內(nèi)心深處隱藏的國民性出發(fā),是難以體會這些生活在底層的人們面對外面世界羨慕而又仇視的矛盾復(fù)雜的心理狀態(tài)的。李遇春在文章的結(jié)尾指出,“在中國,底層并不純潔,一味地同情底層并不能真正地拯救底層。沉默的底層社會固然值得同情,但也需要批判性的審視?!薄?】在這篇評論中,李遇春不僅為我們揭示了我們民族國民劣根性的遺傳,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向我們提供了一個走出當下道德化的底層敘事模式的藝術(shù)路向。
為了挖掘隱藏在文本內(nèi)容深處的作品真面目與真價值,李遇春嚴格要求自己“一定要在所評小說文本中盡量發(fā)掘出別人看不見的東西,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能對自己放松了警惕,不能放任自己沿著慣性思路寫作,而常常是要在構(gòu)思之中想到多種評論備選方案,最終又選擇那種別人輕易不會立論的角度和思路進行寫作。這就是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評論‘陌生化寫作境界。”【4】李遇春在這里提出了所謂的“陌生化”寫作方式,在寫作評論文章的同時,堅持獨立的批評精神,不隨波逐流,不按既定思維方式寫作,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求評論者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同時也要求評論者對所評文章的作者有深入了解。
評論家在評論一篇文章的時候,不僅要知道作品中“說的是什么”,還要知道“為什么這樣說”。所以,評論家必須了解作者生活的社會及環(huán)境,這樣才能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的真意?!哆x評》很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在《神圣的底層敘述——評〈大漠人家〉》一文中,李遇春把作者紅柯的人生經(jīng)歷與其作品結(jié)合起來談,很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他認為青年紅柯從陜西遠走新疆十年,他最初的沖動據(jù)說是為了感受西部的血性和英雄氣,是為了尋求藝術(shù)的大美。然而,紅柯無意把底層的苦難生活展覽給人們看,他要做的是發(fā)掘底層的生命力量和精神操守。在這個意義上,紅柯的西部小說充滿了尋根文學的意味。在這里,李遇春完成了對紅柯這部作品的全方位解讀,準確、中肯地評價了《大漠人家》這部作品,體現(xiàn)了李遇春對作者對文本真實面目的理解與尊重。如果沒有對作家深具理解與同情的感情體驗,沒有對作家筆下的人物一種深刻的把握和情感的體察,沒有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到他的評論對象中去的自覺,是絕對不會有如此感情至深的評論文字的。正如蒂博代說:“批評只有吸取了感情交流的力量才能變?yōu)閯?chuàng)造性的批評?!薄?】
二.善意真誠的批評態(tài)度
李長之先生指出,對于評論對象,“要同情的了解,無忌憚地指責,可以有情感而不能有意氣,可以有風趣而不必尖酸刻薄。”【6】因為李長之先生堅信如果對評論對象沒有同情以及在同情基礎(chǔ)之上的深入理解,評論就會陷入意氣用事,就會失之尖刻。對評論對象,要多一些贊揚和評賞,要給作家創(chuàng)造的自由,鼓舞他戰(zhàn)斗,支持他勇敢,對于任何作家,不管老少,不論資歷,都不要采取一棍打死的看法,而是善意地平和地帶著希望地評論其作品。在《選評》一書中,李遇春始終堅持著對作品及其作家善意的批評,使他們獲得前進的自信心與進取心。在他所選編的這22篇評論文章中,李遇春與這些作者大都素昧平生,他完全是站在客觀的學術(shù)立場上來做文學評論。正如李遇春自己所說:“無論他們的身份是平凡還是顯赫,是身居鬧市的著名作家還是偏安一隅的無名作者,在我的心目中,他們在藝術(shù)面前都是平等的,他們都是新世紀中國最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家!”【7】對寫的好的作品,李遇春毫不吝惜贊美之詞,而對當前一些文學寫作上的通病,李遇春也是毫不留情,一針見血地予以指出。endprint
如在評論《打墻》這篇文章時,李遇春毫不掩飾自己對作者石舒清的贊賞之情?!啊洞驂Α烦錆M了道心禪意。乍一看,不顯山露水,深思之,則處處布滿了玄機。無論敘述者的語言還是人物的語言,抑或自然風景與民情風俗的描繪,雖信口道來,隨意點染,卻綿里裹針,暗藏機鋒。”【8】但李遇春也不是一味地在唱贊歌,作為一位有著深重責任意識的杰出學者,李遇春對當下眾多的底層敘述模式也表示了自己的擔心。當下眾多的底層敘述把重點都放在展示底層的貧窮與落后、愚昧與閉塞、頹敗與荒涼、墮落與沉淪上,這些底層敘事的苦難化模式往往讓作品失去了自身的吸引力,也讓讀者朋友們避之不及。李遇春呼吁有更多健康、催人向上的,能展示底層的莊嚴與崇高、底層的血性與偉力、底層的精神亮色的作品大量涌現(xiàn)。在作者充滿善意的評論中,大量關(guān)注、描寫社會底層的小說受到了李遇春的青睞。在《選評》22篇評論中,其中有六篇就是描寫底層人物的生存生活現(xiàn)狀的。在這些評論文章中,李遇春不僅關(guān)心這些底層人物的生活現(xiàn)狀,還關(guān)心他們的情感生活。比如《黎明之刃》這篇短篇小說,講述了兩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屠宰場工人之間的同性戀故事。在評析這篇小說時,李遇春向我們分析了現(xiàn)實的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所釀成的底層的同性戀現(xiàn)象?!皵啾场钡陌l(fā)生是與主人公低賤卑微的社會地位分不開的。卑微、殘酷的生活環(huán)境剝奪了他們追求異性情感的權(quán)利,他們只有把自己正常的情感需要寄托在同性身上。這種正常的感情需求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和同情,李遇春尖銳地指出,人類已經(jīng)習慣把“非?!钡臍埧嵝袨橐曌鳌罢!?,而把原本“正?!钡耐詰僖曌鳌胺浅!钡慕麉^(qū)。
“求善”的評論立場使得李遇春深知,評論的任務(wù)并不是專門一味的指摘或批判,而是在贊揚或欣賞。他完全領(lǐng)會了戈得斯密的論斷:“一篇好作品之所以好,并不在它沒有毛病,而是在它有些好處。”【9】
三.輕靈睿智的詩性文字
讀《選評》中的評論文章時,給我們最深的感受就是李遇春對自己的評論文章要求極高,他并沒有因為自己所做的是評論性的文章就忽略其對藝術(shù)美的追求,這些評論文章每一篇都是優(yōu)美而有力的文學創(chuàng)作。不僅言之有理,富有創(chuàng)見,還能把道理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既精確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又言之有文,生動活潑。綜觀《選評》中的評論文章,濃厚、優(yōu)美的文學色彩是貫穿始終的主要特征之一。
李遇春的評論文章具有詩性的特質(zhì),表現(xiàn)在這些評論文章的語言感情色彩豐富,能夠激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如其評論郭文斌的《吉祥如意》:“與其說它是一篇小說,毋寧說它是一首意境優(yōu)美的詩,是一曲天真淳樸的歌謠,是一幅童趣盎然的風俗畫?!薄?0】這些排比句式的運用,本身就像一首優(yōu)美的詩,酣暢淋漓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閱讀感受。當我們讀到這些評論文章之時,輕松暢快,充滿詩性的文筆使李遇春的評論文章成為不可多得的美文。比喻在李遇春的評論文章中也比比皆是,原色原味地描繪出了閱讀的體驗和感悟,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說明了自己的觀點?!傲餍牵瑒澾^曠遠的天宇,就像天堂里在放小小的焰火。雖然耀亮,但迅忽縹緲;雖然璀璨,卻高遠難求。”【11】“于是每逢黃金周,城市人便像蝗蟲一般涌向鄉(xiāng)村,涌向那些剛剛開發(fā)或者尚未完全開發(fā)出來的所謂新興旅游熱點。”【12】“真正的愛情在她的筆下悄然流淌,如小河彎彎,有細微的波瀾,有短暫的回環(huán),沖破了時空的壁障,直至最終淹沒了讀者的心田?!薄?3】李遇春把流星比喻成天堂里在放的小小火焰,把洶涌如潮的城市人比喻成蝗蟲,把愛情比喻成小河彎彎,抓住事物的特征進行描繪,比喻貼切,形象生動,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評論別人的文章,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shù)。有的評論文章理性思辨色彩較濃,內(nèi)容晦澀,除專業(yè)人士之外,很難吸引讀者。我們讀李遇春的評論文章,較少“論”的架勢,較重“文”的綽約輕靈,于邏輯中透著散淡,在睿智中散發(fā)著浪漫。隨意、從容、不疾不徐、娓娓道來是李遇春的評論文章的另一大特色。在評析方格子的《像鞋一樣的愛情》時,李遇春并沒有開篇就對文本進行解讀和評析,而是首先介紹了法國人巴什拉寫的《火的精神分析》,進而像道家常一樣,把歷來人們對火的理解以及火的真實象征性娓娓道來,從而印證出“五行”:金、木、水、火、土,十二生肖,日月風雨以及花鳥魚蟲等等宇宙萬象,都隱含了豐富的文化心理內(nèi)涵,是進行精神分析的極佳原型和標本之一。就這樣,李遇春的評論文章完全散文化了,脫離了論文化評論文章的框架。散淡從容,隨性而發(fā)的評論文章展現(xiàn)了一個坦率而真摯的靈魂。
掩卷沉思,我不由得想到了博爾赫斯的詩《準最后審判》中的詩句:
別人隨波逐流的時候,我作驚人之語,
面對平淡的篇章,我發(fā)出熾烈的聲音……
這正是對《選評》主題內(nèi)涵與批評風格的最好概括。
注 釋:
【1】李遇春編:《新世紀短篇小說佳作評選》,02頁,珠海出版社,2011年。
【2】【4】李遇春編:《新世紀短篇小說佳作評選》,05頁,珠海出版社,2011年。
【3】李遇春編:《新世紀短篇小說佳作評選》,78頁,珠海出版社,2011年。
【5】蒂博代:《六說文學批評》,208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
【6】伍杰、王鴻雁編:《李長之書評》第一卷,73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7】李遇春編:《新世紀短篇小說佳作評選》,03頁,珠海出版社,2011年。
【8】李遇春編:《新世紀短篇小說佳作評選》,234頁,珠海出版社,2011年。
【9】郜元寶、李書編:《李長之批評文集》,203頁,珠海出版社,1998年。
【10】李遇春編:《新世紀短篇小說佳作評選》,12頁,珠海出版社,2011年。
【11】李遇春編:《新世紀短篇小說佳作評選》,64頁,珠海出版社,2011年。
【12】李遇春編:《新世紀短篇小說佳作評選》,197頁,珠海出版社,2011年。
【13】李遇春編:《新世紀短篇小說佳作評選》,293頁,珠海出版社,2011年。
(作者介紹:武漢大學文學院2012級現(xiàn)當代文學博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