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宗緒盛
民國時期的故宮博物院報告
文 宗緒盛
故宮有著太多太多的故事和神秘,人們對它有著太多太多的向往和追求。
故宮博物院可說是國人心中的“圣殿”,神圣不可侵犯,敬畏有加,不得有失。北京青年報曾在頭版頭條以《游客有望漫步城墻賞故宮》通欄標題報道,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媒體通氣會上“向全社會透露了一個新的想法——讓參觀者登上故宮金碧輝煌的角樓和漫步城墻俯覽紫禁城勝景”。如此“想法”,讀后令人可喜可賀,但不知這一好“想法”,何日能夠成真。
筆者除了充滿期盼外,立即想
到1954年4月,毛主席他老人家曾在四日內(nèi)三登故宮城墻,漫步徐行繞行一周和那幅坐在馬扎上,滿臉笑容俯覽紫禁城的非常有名的老照片。同時也想到了筆者收藏的民國十九年(1930)12月,故宮刊行的那份《民國十九年北平故宮博物院報告》。據(jù)《報告》記載,早在82年前的1930年,游客就已可以“漫步城墻賞故宮”了,并且還可以“登城而望,全市風(fēng)景,歷歷在目”。這一點,恐怕是今天許多人不知道的,也是今天無論如何做不到的。
《民國十九年北平故宮博物院報告》是1930年12月故宮博物院對當年工作所做的總結(jié)報告。按規(guī)定,一方面要向國民政府行政院報告;另一方面要向本院專門委員和社會公布。筆者擁有的這份報告從其所鈐紅印來看,則是故宮博物院的“敬贈”本。
這份《報告》裝幀高檔,為白色宣紙線裝,豎行格鉛印;封面、封底均為藏青色紙;封面白紙箋上印有《故宮博物院報告——民國十九年十二月刊行》等字。
《報告》分為緒言、民國十九年要事表、事務(wù)報告(包括秘書處、總務(wù)處、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等各部門所做的主要工作)三部分,并附有故宮有關(guān)《處分皮貨藥材食品綢緞等物及宮門外破屋材料臨時監(jiān)察委員會規(guī)則》、《管理收支款項暫行條例》、《放行物品規(guī)則》、《職員請假規(guī)則》、《物品發(fā)售及管理售品款項規(guī)則》、《圖書館閱覽暫行簡章》等六項法令和來年工作《計劃及方案》以及《本院專門委員題名錄》和《本院職員一覽》等內(nèi)容。
民國十九年(1930),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故宮而言,都是不平凡的一年。當年的4月至11月,發(fā)生了民國史上一場著名的“軍閥大戰(zhàn)”,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聯(lián)合發(fā)動了反對蔣介石的戰(zhàn)爭,史稱“中原大戰(zhàn)”。戰(zhàn)爭因東北軍張學(xué)良率兵入關(guān)進占平津,最后以閻馮失敗、蔣介石勝利而告終。大戰(zhàn)歷時七個月,波及二十多省,雙方動員兵力一百一十萬人以上,支出軍費五億元,死傷三十萬人,人民傷亡在軍人的十倍以上,在中華民國內(nèi)戰(zhàn)史上是除三年解放戰(zhàn)爭外“唯一”空前的內(nèi)戰(zhàn)。
此時北平的故宮,日子也是十分的不好過。正如在其“緒言”所說:“本報告所包括之時期,系由民國十九年一月起,至十九年十二月止。此一年之時期內(nèi),有三分之二因院址在北平,環(huán)境皆敵,孤立其中,而溥儀方面,亦趁機煽亂,強索壽皇殿物品,聚精會神,僅能自衛(wèi),各種建設(shè)事業(yè)自減少很多。”即使在此情景之下,故宮博物院“因責(zé)任所在,對于內(nèi)部之整理,刊物之出版,仍于可能范圍之內(nèi),積極進行。此則稍可告無罪于社會者也”。
這一年在故宮發(fā)展史上最值得記載的,是過去分屬于古物陳列所、歷史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的紫禁城內(nèi)外廷,統(tǒng)歸于故宮博物院管轄。對此,報告“緒言”充滿喜悅地做了如下的特別記載:“紫禁城內(nèi),向有內(nèi)廷外廷之分。午門以北乾清門外以南,所有三大殿,及各殿廷,均為外廷。乾清門以北,則稱內(nèi)廷。所謂故宮博物院者,從前只包括內(nèi)廷一部分。本年十一月,經(jīng)理事會之提議,政府之核準,自中華門(今注:此原為大清門,民國改稱中華門;1959年擴建天安門廣場時拆除;1976年在其原址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以內(nèi),均劃歸故宮博物院管轄。從此整個故宮,完全統(tǒng)一。此亦本年一宗大可紀念之事?!睂Υ?,故宮人的喜悅之情,全部躍然紙上。
而在這一年里,漫步城墻賞故宮,也已成為中外游客游覽故宮的一大快事。正如《緒言》所說,“紫禁城上,馬道寬闊,登城而望,全市風(fēng)景,歷歷在目。而尤惹人注意者,則為角樓四座,其建筑之精美,式樣之奇特,為中國建筑中之不可多得者。惜年久失修,已將倒塌。前年中華教育文化基金委員會,曾允于捐助本院之補助款內(nèi)撥出一部分,修理東北西北兩角樓,并北面馬道。本年又由美國柯洛齊將軍夫婦,周作民、倪幼舟兩先生及中山公園董事會等,合捐洋一萬余元,修理環(huán)城馬道及東南西南二角樓。從此春秋佳日,士女登臨,可以環(huán)游一周,亦快事也?!庇纱丝梢姰斈晷蘅槨㈤_放紫禁城城墻馬道、角樓游覽的大致情況以及故宮人對開放城墻馬道、角樓充滿的喜悅之情。
另在《報告》中的《民國十九年要事表》中,對有關(guān)馬道、角樓的捐款、修繕和參觀情況也做了具體翔實的記載。如“二月二十八日,招待美國鹽業(yè)大王摩登等參觀;二月二十九日,接收美國鹽業(yè)大王摩登之捐款”;“三月三十日,摩登氏捐款修理之景仁宮及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撥款修理之紫禁城北面城臺馬道兩處工程開標”;“六月十五日,修理紫禁城南面角樓及東西南三面城臺委員會成立,接收美國柯洛齊將軍夫婦并中山公園董事會、銀行團等捐款”;“七月十五日,修理紫禁城上東西南三面馬道動工”;“十月十日,本院成立五周年紀念并值國慶日,五路同時大開放三天,并開始出售紫禁城環(huán)游券”;“十一月十五日,本院會同內(nèi)政部及衛(wèi)戍司令、公安局、各機關(guān),接收古物陳列所完畢,因?qū)m內(nèi)初次南北統(tǒng)一,招待平市新聞界參觀內(nèi)外廷”;“十一月二十六日,招待外國新聞記者參觀內(nèi)外廷”。
從上可以看出,從馬道、角樓修繕的接收捐款、工程開標到成立專門的委員會,再到開工、正式環(huán)游,接待參觀,《要事表》都作為“要事”做了記載,為故宮的建設(shè)與管理留下了重要的史料。
不僅如此,在其“工程”一項的報告中,首先對故宮博物院管轄下的紫禁城北面城臺馬道修繕前后的不同情景做了記載:“紫禁城之北面城臺馬道,因上年北面東西兩角樓修理竣事,往游客甚多。無如城臺馬道,高低不平,游客舉步艱難,大阻游興。汝墻欄水墻殘破不堪,觀瞻亦覺不雅。故仍由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捐助之款內(nèi),撥出一千四百九十六元修理。計自東至西,磚地面積,長八百八十余方丈,全體刨開重砌。汝墻欄水墻,遇殘破處亦根本改造。五月中旬完工時,適值本院開游園會,中外來賓予散會后登城游覽。時值夕陽西下,紅樓一角,遠襯西山,風(fēng)景之佳,遠勝圖畫,來賓散步于平坦之城臺上,均有依依不忍去之意。”不長的文字,仿佛將人帶入圣境一般。修理后的城臺馬道平坦寬闊,墻內(nèi)的宮殿、墻外的筒子河和巍峨的西北角樓以及北邊北海公園高聳的白塔相映成輝,構(gòu)成一幅美麗的畫面,令人心馳神往。
爾后,《報告》又對涉及到古物陳列所、歷史博物館和故宮三家所屬的紫禁城東西南三面城臺馬道及南面兩角樓的修繕過程做了報告:“因北面城臺馬道及角樓修理后,留有好印象于游觀者之故,有美國退休將軍柯洛齊夫婦來平游歷,慨然愿做捐款之發(fā)起人,興修東西南三面城臺馬道并南面兩角樓。彼時外廷尚無歸并故宮博物院之消息,修理之范圍與外廷之古物陳列所,及午門樓上之歷史博物館均有關(guān)系,本院不便單獨主持,故另組織超然之紫禁城及角樓修繕委員會,承受捐款并主持招商投票及監(jiān)督各事?!标P(guān)于經(jīng)費的來源和使用:“先估計工程洋一萬三千元,由柯將軍自捐半數(shù),計洋六千五百元;余由中山公園董事會,周作民、倪幼舟兩先生擔任;不敷之數(shù)則由古物陳列所補足之。修繕完竣后,計共用洋一萬三千八百七十五元。今遇有特別開放時,四面城臺均開放,可以環(huán)游一周?!庇纱?,故宮四面馬道及角樓全部開放,也使人們對紫禁城城臺馬道和角樓的“環(huán)城游”的來龍去脈有了全面的知曉。
還要說的是,《報告》扉頁的正反面分別是孫中山先生的《遺像》和《總理遺囑》。其中特別還配有一幅故宮博物院的平面全圖以及20幅故宮各處的照片,這恐怕是故宮最早的“全圖”。
故宮有著太多太多的故事和神秘,人們對它有著太多太多的向往和追求。轉(zhuǎn)眼六十多年過去了,除了毛主席,其間恐怕沒有幾人“環(huán)城游”過故宮的城臺馬道和角樓。筆者那個年代的很多人,也只是聽說過“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根脊”的一座角樓曾被人按根畫圖拆過,但最終有一根怎么也裝不上去的神奇故事。讓我們期待著那“漫步城墻賞故宮”一天的早日到來。不對,確切地說,應(yīng)該是期待那“重新”到來的一天早早到來,這恐怕不是筆者一個人的心愿。而真到了那一天,人們又將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呢?
最后要說的是,《報告》附錄中所記載的民國十九年(1930)的故宮專門委員,個個都是文博方面的“大腕”人物,如朱希祖、徐炳昶、許寶衡、盧弼、郭寶昌、葉恭綽、沈尹默、容庚、趙萬里、傅斯年、鄧以蟄、羅家倫、劉半農(nóng)、陳垣、齊如山、陳寅恪以及美國人福開森等等,個個史上留名。今天的故宮不知還有沒有這樣的專門委員,如果有,是否像這些前輩一樣富有學(xué)問?當時擔任院長的易培基,古物館副館長的馬衡,圖書館館長的江翰、副館長袁同禮,文獻館館長的張繼、副館長沈兼士,秘書長李宗侗,秘書吳瀛等等也都是著名的學(xué)者。就是在當時最“低等”的一等辦事員那志良、單士元等許多人,也都在隨后的幾十年中為故宮做出了自己一生的貢獻,這是故宮值得驕傲的,也是值得人們尊敬和應(yīng)該記住的。
責(zé)任編輯 劉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