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劼 李清
云南“濕地使者”在行動
□ 楊劼 李清
2014濕地使者行動的志愿者們 (楊劼 攝)
2月21日,2014年度“濕地使者行動”啟動儀式在洱源縣西湖國家濕地公園舉行?;顒佑稍颇鲜×謽I(yè)廳、世界自然基金會、深圳華會所生態(tài)保護基金會共同舉辦。這次活動主題是:發(fā)揮濕地功能,應對極端天氣。
云南舉辦“2014年濕地使者行動”,目的是提升公眾對云南高原濕地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吸引和推動更多民眾參與到濕地保護中來,直觀地把濕地保護、恢復與可持續(xù)利用知識傳遞給濕地周邊基層干部、群眾和學生。
據了解,啟動儀式后,13名濕地使者行動志愿者將在西湖濕地周邊社區(qū)開展問卷調查和社區(qū)6個村中對100戶農戶開展為期3至4天的入戶調查探訪活動,通過文字和鏡頭記錄社區(qū)與西湖、以紫水雞為代表的濕地鳥類的故事,吸引和推動更廣泛的公眾參與到保護行動中來。
“濕地使者行動”是國家林業(yè)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等單位與世界自然基金會為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而開展的一項大型公益活動,旨在組織生態(tài)環(huán)保愛好者,利用其業(yè)余時間開展?jié)竦乇Wo和宣傳工作。自2001年以來,濕地使者行動每年舉行一次,先后在我國多地持續(xù)開展10多年,直接將濕地保護、恢復與可持續(xù)利用知識傳遞給數百萬濕地周邊地區(qū)的群眾。
隨著政府、公眾對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重要性認識的逐漸清晰,越來越多的民間環(huán)保組織積極參與到濕地保護中。成立于2012年11月18日的深圳華會所生態(tài)保護基金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簽署合作備忘錄,致力于濱海濕地瀕危鳥類的保護,成為“2014年濕地保護使者行動”資助單位。
2月17日,“2014年濕地使者行動”的13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已經先期到達洱源縣西湖國家濕地公園,分成2組,用3天對濕地周邊6個村莊、7個島嶼的100戶村民進行了“最美水鳥——紫水雞”的問卷調查和社區(qū)探訪活動。
李思琪1月份在云南新聞網看到“2014年濕地保護使者行動”志愿者招募資訊,幸運地成為此次活動唯一的鳥類專業(yè)科班出身的志愿者。20日下午,記者在濕地棧道上遇見她時,她正因發(fā)現了1只黑翅鳶興奮呢,指著她的11點方向,迅速把望遠鏡塞到記者手里。“你快看,對面蘆葦里,它多萌呀。”李思琪是云南大學生物學基地班鳥類基因專業(yè)大四學生,今年22歲。活動徽標底板上一只展翅欲飛的紫水雞就是她的手繪作品。
21日,李思琪在啟動儀式上說:“2014年濕地保護使者行動讓我們這些素不相識,支持環(huán)保、熱愛自然的小伙伴們,有機會歡聚一堂,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為在一定范圍內提升公眾對濕地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做宣傳,使更多人關注高原濕地鳥類的生存狀況,了解高原濕地對極端天氣的緩解作用?!?/p>
志愿者徐素瓊從大理祥云縣來,落落大方,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祥云缺水,她喜歡西湖的碧波漣漣。入戶調查問卷設置有50個問題,她每進一戶人家,都用方言詳細介紹“2014年濕地使者活動”的情況,從橙色背包里取出《大理洱源西湖濕地及鳥類保護區(qū)調查問卷》,面對面跟接受調查的村民解釋:“調查表,主要想了解您對周圍環(huán)境和動物保護的意見和看法?!闭{查一戶,用通俗易懂的話問完50個問題,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徐素瓊表示,除了考察濕地,宣傳生態(tài)環(huán)保理念、推廣先進的濕地保護與開發(fā)技術和理念外,他們還將為農民工留守子女提供課程教授、學業(yè)輔導等志愿服務。 2月21日,徐素瓊在微信上跟大家分享:志愿者,體驗付出的快樂!
村民顯然已經把西湖濕地保護當成跟自己休戚相關的事情。村民李江才說:“以前,用西湖水烤出來的酒非常好喝,現在,誰敢喝西湖水烤出來的酒呢?他認為讓西湖往好的方向改變,是件很簡單的事情。政府嚴格科學管理,定期封湖,投放魚苗,讓魚吃水草,形成健康的生物鏈。對西湖的治理,他舉雙手贊成,水質好、環(huán)境好,才好在嘛?!?/p>
村民張慶標對村民把生活污水、養(yǎng)牛產生的牛尿直接倒入西湖擔心得很。從2011年開始,他家開始購買飲用水,西湖的水只能用來灌溉農地了。他認為多種蘆葦是個好辦法,可以凈化水質。
村民張玉虎則希望隨著西湖的治理開發(fā),可以弄個“農家樂”,讓更多的游客來感受西湖的美,自己也可以從西湖濕地保護中有收益。
洱源西湖是洱海的重要水源。另外,西湖濕地的泥炭沼澤,埋藏水下,平均厚度4米,最深處超過15米,儲量達到390萬噸,成為滇西湖泊中極為特殊的類型。2009年12月29日,洱源西湖被國家林業(yè)局批準為國家濕地公園。2010年5月,洱源西湖國家濕地公園珍稀物種(紫水雞)棲息地核心區(qū)保護規(guī)劃出臺。近年來,洱源縣委、縣人民政府按照“總量控制、點面結合,活水疏導、退塘(耕)還湖,生態(tài)恢復、發(fā)展經濟,人文景觀、天地人合一”的治理方針,堅持“在保護中開發(fā),在開發(fā)中保護”的原則,整體推進西湖生態(tài)環(huán)境綜合整治。《西湖流域環(huán)境綜合治理規(guī)劃》出臺。退塘還湖,取締湖內網箱養(yǎng)魚,種植蘆葦、茭草,投放魚苗,封湖禁漁,鋪設疏水管道,清除外來物種,全面推行“農戶交費、政府補助、袋裝收集、定時清運”的農村垃圾管理新模式。完善管理體制,層層簽訂責任書,推行鎮(zhèn)、村、組干部環(huán)保風險抵押金制度,充分利用西湖濃厚的白族風情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
云南省濕地保護辦公室主任鐘明川認為,濕地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已成為西南生態(tài)安全屏障建設和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載體。要通過保護,讓更多民眾體驗到大自然的美,大好河山教育是濕地保護發(fā)展的重要目標。
鐘明川說,云南省是我國濕地類型最為多樣,濕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8公頃以上濕地總面積約56萬公頃,其中自然濕地面積約39.2萬公頃,自然濕地面積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云南的高原濕地蘊育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尤以濕地鳥類為其最具代表性的類群,全省濕地范圍內分布有全國67%的濕地鳥類。云南省擁有大山包、拉市海、碧塔海、納帕海等4處國際重要濕地,17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qū)和紅河哈尼梯田、洱源西湖等7處國家濕地公園。
根據《云南省濕地保護“十二五”規(guī)劃》,云南省將用5年時間,建立和完善濕地保護的協(xié)調、監(jiān)督管理機制,進一步增強各級濕地管理機構保護管理能力;初步形成全省濕地監(jiān)測和宣教網絡體系;加強濕地科研平臺建設,使?jié)竦乜茖W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力爭使?jié)竦鼐C合治理面積達到1萬公頃,基本遏制高原濕地的萎縮和退化;充分發(fā)揮濕地的綜合效益,構筑生態(tài)安全屏障,為全省社會經濟發(fā)展提供基礎資源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