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牙隱裂(cracked tooth),又稱不全牙裂或牙微裂或隱裂牙綜合征(cracked tooth syndrome,CTS),是指發(fā)生于活髓牙的不完全折裂[1]。牙冠表面的非生理性細小裂紋,牙隱裂的裂紋常滲入到牙本質(zhì),是引起牙痛的原因之一,也是人類常見的非齲性牙體硬組織病。牙隱裂的病因與牙體解剖生理因素、生物力學、咬頜創(chuàng)傷、遺傳因素密切相關[2]。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牙隱裂在致使人牙齒喪失的病因中位居第三,僅次于齲病和牙周病,主要發(fā)生在上頜磨牙、前磨牙和下頜磨牙。由于隱裂牙齒的致病因素復雜多樣且能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缺乏典型性,本研究通過牙隱裂的分布特征及危險因素的相關分析,了解牙隱裂的發(fā)病因素,為牙隱裂的預防與治療提供科學證據(jù)。
1.1 牙隱裂的臨床診斷標準 (1)較長期的咬合不適和咬在某一特殊部位時的劇烈疼痛;(2)叩痛顯著處為隱裂所在部位;(3)患牙隱裂處冷敏感最明顯;(4)用2.5%碘酊對裂紋染色結(jié)果陽性;(5)咬棉簽可引起疼痛;(6)測試牙透照檢查陽性。
1.2 入選標準 (1)依照以上診斷標準確診的隱裂牙;(2)牙列完整;(3)無充填體及修復體;(4)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有開髓、調(diào) 等破壞牙面結(jié)構(gòu)的治療史;(2)有急性牙創(chuàng)傷;(3)急性根尖周炎;(4)不能配合研究者。
1.4 正常對照組納入標準:(1)無隱裂牙;(2)無充填體及修復體;(3)無開髓、調(diào) 等破壞牙面結(jié)構(gòu)的治療史;(4)牙列完整。
1.5 對象 168例符合上述標準的牙隱裂患者,男97例,女 71例,年齡 16~60 歲,平均(46.36±11.57)歲。共計 182顆隱裂牙,男103顆,女79顆。另選30例符合入選標準的牙正常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8~60歲,平均(47.73±10.89)歲,牙隱裂患者與正常對照組性別、年齡基本一致,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6 方法
1.6.1 牙隱裂的發(fā)生類型 根據(jù)牙隱裂的診斷標準,檢查出上頜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下頜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的發(fā)生率(見表1)。
1.6.2 牙隱裂發(fā)生的性別比率 男、女上、下頜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的發(fā)生率(見表1)。
1.6.3 牙隱裂的年齡分布 按照本研究的入選年齡分成16~30歲、31~40歲、40~50歲、50歲以上 4個年齡段,統(tǒng)計各年齡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下頜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的發(fā)生率(見表2)。
1.6.4 牙體磨耗的分級 牙體磨耗是誘發(fā)牙隱裂的因素之一,根據(jù)牙體磨耗的Smith和Knight[3-4]分級標準,0級:釉質(zhì)表面無缺損;I級:釉質(zhì)表面外形發(fā)生改變;II級:因釉質(zhì)磨損而暴露的牙本質(zhì)小于牙面的1/3;Ⅲ級:牙本質(zhì)暴露大于牙面的1/3;IV級:牙體缺損深度超過2mm或髓腔、繼發(fā)性牙本質(zhì)暴露。按照此分級方法,檢測牙體磨耗的分級對上頜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下頜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的發(fā)生率的影響。
1.6.5 牙尖斜度的檢測 選擇有上、下頜有第一、第二磨牙隱裂的牙齒和對照組上、下頜第一、第二磨牙按常規(guī)用藻酸鹽印?!浯潺X科藻酸鹽印模材料(天津登士柏牙科有限公司)取印模,用超硬石膏——賀利氏牙科模型石膏(Heraeus Kulzer LLC 300Heraeus Way South Bend,in 46614 美國)灌工作模型,按照統(tǒng)一標準進行模型修整。經(jīng)螺旋CT(Somatom Simens Volume Zoom)在100mAs,120KV條件下冠狀位lmm斷層掃描后,數(shù)據(jù)圖像以DICOM格式輸入Efilml.8.3軟件進行三維重建,選取牙冠近遠中序列斷面近中及遠中頰舌尖頂所在的斷層片,測定牙的近中頰尖、近中舌尖、遠中頰尖、遠中舌尖的斜度。
1.7 觀察指標 (1)隱裂牙發(fā)生的部位;(2)隱裂牙發(fā)生的性別差異;(3)隱裂牙發(fā)生的年齡差異;(4)隱裂牙發(fā)生與牙磨耗的分級關系;(5)隱裂牙牙尖斜度與正常牙尖斜度的差異。
1.8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軟件包SPSS17.0統(tǒng)計計算,隱裂牙發(fā)生的性別分布差異用2×n格表χ2檢驗,牙隱裂的年齡分布、牙體磨耗的分級對隱裂牙的影響用經(jīng)方差齊性檢驗后采用F、q檢驗,隱裂牙牙尖斜度與正常牙尖斜度的差異用“”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隱裂牙的性別分布情況 隱裂牙的發(fā)生男 56.59%,女43.41%。男、女上、下頜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下頜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的發(fā)生率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 隱裂牙的年齡分布情況 上、下頜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16~30 歲、31~40 歲、40~50 歲、51歲以上隱裂牙的發(fā)生率之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下頜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16~30歲、31~40歲、40~50歲、51歲以上隱裂牙的發(fā)生率兩兩比較,只有上、下第一磨牙、第二磨牙隱裂牙的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1 不同類型牙隱裂的性別分布[n(%)]
表2 不同類型牙隱裂的年齡分布
2.3 隱裂牙的牙體磨耗情況 上、下頜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牙體磨耗Ⅰ級、Ⅱ級、Ⅲ級、Ⅳ級隱裂牙發(fā)生率之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下頜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牙體磨耗Ⅰ級、Ⅱ級、Ⅲ級、Ⅳ級隱裂牙發(fā)生率兩兩比較,只有上、下第一磨牙、第二磨牙隱裂牙的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類型牙隱裂牙體磨耗的級別分布
表4 隱裂牙牙尖斜度與正常牙牙尖斜度的對比分析
2.4 隱裂牙與正常牙尖斜度的檢測結(jié)果 上、下頜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牙尖的近中頰尖、近中舌尖、遠中頰尖、遠中舌尖的斜度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4)。
本文通過對168例隱裂牙患者182顆隱裂牙危險因素的研究分析,研究結(jié)果揭示了隱裂牙有關危險因素的幾個方面。
3.1 隱裂牙的發(fā)生部位 182顆隱裂牙上頜第一磨牙47顆、下頜第一磨牙44顆,共計發(fā)生率發(fā)生為50%,其次是上頜、下頜第二磨牙28顆、37顆共計35.71%,第一前磨牙11顆、4顆,共計8.24%,第二前磨牙6顆、5顆,共計6.04%,本研究的隱裂牙發(fā)生部位與國內(nèi)外一些報道的基本一致[5-7]。有國外學者[8]認為隱裂發(fā)生于下磨牙比上磨牙多見,是由于上磨牙 合面有強大的斜嵴與邊緣嵴相聯(lián),可以起保護作用。據(jù)杠桿原理,在上下頜關系中,接近支點處受機械力更大,與下頜第一磨牙相比,第二磨牙區(qū)因承受更大的力量,故多發(fā)于下頜第二磨牙。本研究182顆隱裂牙上頜第一磨牙、下頜第一磨牙多見,與國外報道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牙尖斜度大,咬合時劈裂力作用震動所致,或由于中國人牙的結(jié)構(gòu)與外國人有些差異的原因。
國外多數(shù)學者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最易發(fā)生隱裂的牙齒是下頜第二磨牙,其次是下頜第一磨牙,上頜前磨牙發(fā)生隱裂的比例高于下頜前磨牙。他們認為,上頜磨牙有可以穩(wěn)定 關系的斜嵴,可增強其抗折能力;下頜磨牙在咀嚼過程中承擔的咀嚼力要大于上頜磨牙,上頜磨牙的近中舌尖對下頜磨牙有楔力作用等諸多因素,導致下頜磨牙更易發(fā)折裂。而國內(nèi)學者則多認為上頜磨牙更易受累,因為在咀嚼過程中,上頜磨牙處于被動的撞擊狀態(tài),雖有斜嵴但因其萌出較早,常有較重的磨損,形成陡尖而增加其產(chǎn)生隱裂的可能。
3.2 隱裂牙發(fā)生的性別分布 隱裂牙發(fā)生的性別分布研究結(jié)果,男隱裂牙發(fā)生率為56.59%,女43.41%。男女上、下頜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發(fā)生牙隱裂的幾率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國內(nèi)外對上頜磨牙牙隱裂進行的性別分布的研究顯示男女無差異[9-11],本研究結(jié)果與其相似,但目前還無其他下頜磨牙牙隱裂性別分布的研究結(jié)論報道。
3.3 隱裂牙發(fā)生的年齡分布 隨著年齡的增長,由于牙齒磨損不均出現(xiàn)高陡牙尖,正常的咀嚼力則變?yōu)閯?chuàng)傷性 力,引發(fā)牙隱裂。本研究對隱裂牙發(fā)生的年齡分布的分析結(jié)果顯示,50歲以上牙隱裂的發(fā)生率35.71%,41~50歲為29.12%,31~40歲為23.62%,16~30歲為11.53%,牙隱裂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人到中老年后牙尖窩關系更吻合,牙尖磨耗較多而不均勻,產(chǎn)生創(chuàng)傷 力可能更大,同時由于原來就存在的窩溝底部劈裂力量明顯增大,致使窩溝底部的釉板可向牙本質(zhì)方向加深加寬,因而年齡越大牙隱裂的發(fā)病率越高,這與Christopber[12]的報道一致。本研究中患者年齡最小為16歲,20歲以下發(fā)生牙隱裂可能與牙齒發(fā)育和日常生活習慣有關。
3.4 牙隱裂與牙體磨耗分級的差異 牙體磨耗均屬于咬合相關的慢性硬組織損傷性疾病,牙體的不均勻磨耗是牙隱裂發(fā)生的高危因素,牙體磨耗亦能引起咬合關系的改變[13]。本研究分析了上頜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下頜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牙隱裂與牙體磨耗分級的關系,研究結(jié)果上頜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下頜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牙隱裂與牙體磨耗Ⅰ、Ⅱ、Ⅲ、Ⅳ級之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下頜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兩兩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頜牙體磨耗Ⅰ、Ⅱ、Ⅲ、Ⅳ級牙隱裂的發(fā)生率分別為 8.69%、51.08%、29.34%、10.86%,下頜牙體磨耗Ⅰ、Ⅱ、Ⅲ、Ⅳ級牙隱裂的發(fā)生率 8.88%、50.00%、34.44%、6.67%,Ⅱ級發(fā)生率最高,Ⅲ級次之。
3.5 牙尖斜度對牙隱裂的影響 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來看,牙尖斜度對牙隱裂的發(fā)生有一定的影響。錢蘊珠[14]隱裂牙模型的研究表明,近中頰、舌尖和遠中頰、舌尖牙尖斜度比對照模型依次大10°、9°、9°、7°、在加載條件下隱裂模型應力峰值均比對照模型大,說明在同樣加載條件下,牙尖斜度較大者可產(chǎn)生較大的應力峰值,拉應力隨著載荷的方向與牙長軸交角的增大而不斷增大,在水平向加載時達到最大,尤其是隱裂模型的拉應力,在斜向和水平向加載時分別是軸向時的1.73倍和4.31倍,同時拉應力集中于磨牙的近中舌尖、近遠中窩溝、腭側(cè)牙頸部及近遠中邊緣嵴,提示水平向 力易造成該牙的近中舌尖和近遠中窩溝發(fā)生隱裂甚至折裂。本研究對上下頜第一、第二磨牙隱裂牙牙尖斜度與正常牙牙尖斜度的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隱裂牙近中頰尖、近中舌尖、遠中頰尖、遠中舌尖斜度比正常牙大近70至100,隱裂牙牙尖斜度與正常牙尖斜度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牙尖斜度的大小是磨牙隱裂病因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述研究從隱裂牙的發(fā)生部位、隱裂牙發(fā)生的年齡、性別分布、牙隱裂與牙體磨耗分級的關系、牙尖斜度對隱裂牙發(fā)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研究結(jié)果進一步證明了牙體磨耗、牙尖斜度增大是誘發(fā)隱裂牙的主要原因,因此,臨床上可通過對隱裂牙調(diào) ,適當降低牙尖斜度和拉應力值,改善不良應力分布,減少或防止隱裂牙齒完全性劈裂的發(fā)生。
[1] Paul RA,Tamse A,Roseaberg E.Cracked and broken teeth:definitions,differential,diagnosis and treatment[J].Refuat Hapeh Vehashinayim, 2007,24(2):7-12,68.
[2] Lynch CD,McConnell RJ.The cracked tooth syndrome[J].J Can Dent Assoc,2002,68(8):470-475.
[3] Al-Omiri MK,Harb R,Abu Hammad OA,et al.Quantification of tooth wear:conventional vs new method using toolmakers microscope and a three-dimensional measuring technique[J].J Dent,2010,38(7):560-568.
[4] Abrams S.Improving the way to detect cracks in teeth[J].Dent Today,2013,32(7):104-106.
[5] 姜利偉,李偉力.牙隱裂的臨床觀察和病因分析[J].口腔醫(yī)學,2003,23(2):96-97.
[6] 魯?shù)?冠修復與根管治療同步治療隱裂牙牙髓病的臨床應用[J].當代醫(yī)學,2014,20(22):33-34.
[7] Seo DG,Yi YA,Shin SJ,et al.Analysis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racked teeth[J].J Endod,2012,38(3):288-292.
[8] Ghorbanzadeh A,Aminifar S,Shadan L,et al.Evaluation of three methods in the diagnosis of dentin cracks caused by apical resection[J].J Dent(Tehran),2013,10(2):175-185.
[9] Lubisich EB,Hilton TJ,Ferracane J,et al.Cracked teeth: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Esthet Restor Dent,2010,22(3):158-167.
[10] 陳宇.牙隱裂的臨床研究[J].國際口腔醫(yī)學雜志,2009,36(3):355-357,360.
[11] 馬慧.全冠修復牙隱裂病例臨床療效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17(29):72-73.
[12] Christopber I,Hamid J.Cracked Tooth Syndrome: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among Adults in a Nigerian Teaching Hospita[J].JOE,2009,35(3):334-336.
[13] 易新竹. 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83.
[14] 錢蘊珠,李建.牙尖斜度對上頜第一磨牙牙體應力分布的影響[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07,23(2):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