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沐
中國上下五千年,漢字的文化博大精深,帶有喜慶色彩的詞語不勝枚舉,可是卻為何不以祥瑞、吉祥、長壽之類的名稱來指代如意?
有研究學者告訴筆者,以名稱、原型為主體建立中國文化體系,這是深層次探尋一樣事物所應掌握的原則之一。下面我們就從字形和器型兩個方面,來看看“如意”的究竟。
首先,從字面上理解,如意的意字,分開來看是音加心,心音相和,從而虔誠地與神明進行溝通。這里需要補充幾句,魅,是古人生活的世界、意識形態(tài)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當以科技為本的現(xiàn)代人試圖回到古人的世界去理解他們,就不能不顧及到魅這種神秘色彩的存在,千萬不要簡單地將魅歸為迷信一類。
言歸正傳,談到“音”這個字,會讓人聯(lián)想到音律、樂律。而回歸本質(zhì)來看,在古代中國的早期,比如孔子以前,其實音樂是用來祭祀的,它是一種神圣的代表,早期的中國漢字中,“聲”與“圣”相通,由此可見一斑。而在古人看來,樂律與天律是相通的,因此,虔誠地以心音與神明進行溝通,方能“如”愿。從字面上看,如意二字,與古人世界中的律、例是相合的。
或許,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的性格不無關聯(lián)。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通常表現(xiàn)為一種“內(nèi)合”,你也可以理解成為一種含蓄。像長壽之類的詞語,是一種“外在”的體現(xiàn)(不妨理解成過于直白),而從“內(nèi)合”的層面分析,每個人的心意、所求都不一樣,“如意”反映出人作為個體的主體性,體現(xiàn)了實實在在的生命感。
另外,從器型上來看,筆者認為,如意應當是種信仰的產(chǎn)物。雖然流傳下來的每一把如意都有著自己細節(jié)工藝的不同,但大體上,它的形狀與北斗七星的分布非常相像。眾所周知,古人對于北斗七星的崇拜是無以復加的,掌管著一年四季、十二個月,甚至律法等等,也就是所謂的天律,核心是一個“氣”字。所以筆者更愿意將如意看成是一種古人聯(lián)系人際與天際的物品,與權力沒有多大關系,癢癢撓的起源恐怕更是不大靠譜。
在古人眼中,云實則也是由氣而生,有些如意頭做成云紋的圖案,筆者想也當是此解。
既然往上看與天際的“氣”相關,往下走同樣有跡可循。以靈芝造型的如意為例,古人認為菌類是很神秘的東西,靈芝就是如此,它由氣集合而生,是神仙賜予的,自古以來就是長壽的象征。
以“氣”為根本,從無生有的狀態(tài)、理念對于我們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重要。人執(zhí)如意,將人與自然界、萬事萬物聯(lián)系起來,實際上也是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道理。
綜上所述,據(jù)筆者的推測,也許魏晉時期傳入中國的佛教,對于如意的產(chǎn)生、發(fā)展有一定影響,文化原本也是社會不斷演變之中的雜交產(chǎn)物,但如意的根,主體還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寫到這里,想到一個例子很有些意味,是關于清朝嘉慶皇帝的,這一位對于如意可謂愛恨交加。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林清等率眾起義并攻進紫禁城,嘉慶皇帝在御旨中稱:“向年俱進如意,即日回賞,原上下聯(lián)情之意耳。今遇大不如意之事,豈可復行呈進?朕不見此物,轉(zhuǎn)覺安心,見物思名,益增煩悶?!?/p>
縱然有煩悶,但如意的地位以及對人們心理情感的暗示,卻又成為了一種側(cè)面的映射。(特別感謝北京古文字、經(jīng)學研究者吳雪君先生對本文撰寫提供的大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