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鄉(xiāng)
摘 要: 本文運用McCabe(2004)對歷史課本情態(tài)的分析模式進行分析,并結合語料庫研究近代歷史語篇的情態(tài)變化。語料選自16世紀霍林西德和19世紀伯利的歷史語篇。研究發(fā)現,在情態(tài)各項分布上,限定情態(tài)功能詞和隱喻性情態(tài)在霍林西德語篇中比例較高,而情態(tài)附加語在伯利語篇中比例較高。從歷時角度看,歷史語篇情態(tài)整體的使用情況呈現出減少的趨勢,這說明了歷史語篇是向著更加客觀和權威的方向演變的。
關鍵詞: 歷史語篇 情態(tài) 語料庫
1.介紹
研究歷史語篇的人際意義有兩種方法,一是借助評價理論研究語篇中實現人際意義的各種語法詞匯手段。Coffin(2002)通過評價理論研究了歷史語篇中實現情感、判斷和鑒賞這些人際意義的語言資源。二是對歷史語篇的情態(tài)進行對比研究(McCabe,2004),相對于評價理論對語篇細致入微的研究,情態(tài)角度能夠揭示語篇人際意義的宏觀趨勢。
本文將采用第二種方法,把情態(tài)置于英語歷史語篇歷時演變的過程中,延伸對歷史語篇情態(tài)的研究。選用的語料選自兩位近代歷史學家的著作:一是霍林西德的《編年史》(Holinshed,1587/1965),二是伯利的《晚期羅馬帝國史》(Bury,1923)。研究發(fā)現,情態(tài)隨著歷史語篇的演變出現減少的趨勢,情態(tài)的減少意味著近代歷史語篇客觀性和權威性的提高。
2.英語歷史語篇的演變和代表作品
科學思想和方法的演變給語言帶來影響,從中世紀的經院主義到近代的觀察實驗思潮,再到之后的唯理主義,科學語篇的詞匯語法呈現出不同的模式和規(guī)律性的變化。和科學清晰的脈絡發(fā)展相比,歷史學的演變相對復雜。作為人文科學,歷史學一方面和文學關系密切,離不開文學的敘事模式。另一方面到了近代受到科學實證主義的影響,其研究方法開始靠攏科學。近現代歷史語篇繼承早期歷史語篇敘事傳統(tǒng)的基礎,不自覺地融合了科學的寫作模式。從題材眾多、體裁各異的歷史語篇中可以歸納出它演變的模式,英語歷史語篇的演變大致經歷了年代紀敘述體、編年體敘述體和歷史敘述體(White,1987)。年代敘述體出現在中世紀,編年體敘述體源于前者,延續(xù)到近代早期,即16世紀晚期,之后逐漸消亡。歷史敘述體在編年體的基礎上結合近現代考古、實證的研究方法發(fā)展而來。19世紀西方史學研究進入科學化和專業(yè)化的階段,歷史敘述體主導當時的歷史寫作。
按照White對歷史敘述體演變的階段劃分,近代英語歷史語篇的起始和終結點是16世和19世紀。16世紀編年體例史學家霍林西德用早期現代英語撰寫的《編年史》是當時編年體敘述體的垂范。19世紀專業(yè)歷史學家伯利用近現代英語書寫的《晚期羅馬帝國史》是近代歷史學完善的產物,是歷史敘述體的典范之作。
3.McCabe的情態(tài)分析模式
McCabe(2004)研究的語料是美國高中歷史課本,分析的單元是獨立小句和包含投射過程小句的小句復合體。她區(qū)分了三類情態(tài):限定情態(tài)功能詞、情態(tài)附加語和隱喻性情態(tài)。
限定情態(tài)功能詞位于動詞詞組之前,英語里常用的限定情態(tài)功能詞有may,can等。除了限定情態(tài)功能詞可以表示情態(tài)意義外,情態(tài)附加語和隱喻性情態(tài)也可以表示情態(tài)意義。Halliday(1994:81-83)把情態(tài)附加語定義為說話者對信息相關性的判斷。情態(tài)附加語主要通過副詞實現,在小句中表示作者對動詞和命題的態(tài)度。隱喻性情態(tài)上,McCabe借鑒了Halliday的情態(tài)隱喻。Halliday(1994:354-363)認為同樣一個情態(tài),如可能性可以有不同的語言表現形式,可以有主觀和客觀的取向,也可以有顯性和隱性的取向??茖W和歷史語篇大多使用客觀的可能性情態(tài),間接表示作者對命題的態(tài)度。McCabe把隱喻性情態(tài)分成三類:第一類是非人稱的投射小句,其中非人稱代詞it出現在主語的位置上作為外接小句的標志,it后面緊跟表示判斷的形容詞。第二類是使用名詞化情態(tài)的存在句。第三類是人稱投射的心理和言語過程小句。
4.語料統(tǒng)計
本文選擇的語料是霍林西德《編年史》中《英格蘭史》的第八章和伯利《晚期羅馬帝國史》的第十七章,分別用H和B表示。兩者體裁接近,都是歷史敘述。統(tǒng)計按照McCabe的模式,結果見表格。同時提供McCabe對歷史課本情態(tài)的統(tǒng)計數據,用M表示。例句里三種情態(tài)的標記如下:限定情態(tài)功能詞粗體表示,情態(tài)附加語斜體表示,隱喻性情態(tài)用下劃線表示。
5.語料分析
按照歷史語篇的歷時角度排列會發(fā)現,情態(tài)的總體比例在H中最高,82.2%,其次是B,49.2%,最后是M,20.3%,三者的差別十分明顯。這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隨著時間推移,歷史語篇宏觀的情態(tài)比例在降低。隨著各種情態(tài)用法總量的減少,作者的聲音在逐漸減弱。歷史語篇的情態(tài)可以看做是作者權威性和建立客觀知識的標記。Edling(2006)指出歷史課本中情態(tài)使用的越少,意味著課文更加遠離讀者、更加客觀,學生看到的是事實。有著較多情態(tài)的課本給讀者的印象是在字里行間有著作者的聲音,知識是以一種試探性的微妙方式被呈現出來的。換言之,歷史語篇的情態(tài)越多,作者的聲音越明顯,對過去的敘述越遠離客觀的標準。從H到B再到M,歷史語篇整體的權威性在逐漸加強,作者向讀者提供的是一個逐漸客觀化和事實化的過去世界。
在情態(tài)各項的具體分布里,在限定情態(tài)功能詞的使用上,H遠多于B。歷史語篇限定情態(tài)功能詞的使用主要體現了認識情態(tài),說明作者對歷史事實掌握的不確定性,如例1的could表示作者對過去歷史事件的猜測。限定情態(tài)功能詞的降低說明了歷史語篇在傳遞知識上的肯定程度有所增加,語篇的客觀性逐漸增強。
例1 The pride of Gelimer could not yet brook the thought.(B)
在情態(tài)附加語的比例上,B多于H。情態(tài)附加語的變化說明B比起H更傾向于使用副詞表達作者對小句命題的態(tài)度和立場,如例2、3、4中的情態(tài)附加語oftentimes、perhaps、probably分別表示動詞發(fā)生的頻率和命題的可能性。Biber(2004)對17世紀到20世紀戲劇、書信、報紙和醫(yī)學語篇里表示作者立場的語法詞匯變化作了一個宏觀統(tǒng)計,他發(fā)現不同語域語篇中表示立場的副詞比例隨著時間變化呈現增加的趨勢,特別是在17到19世紀這幾個世紀表現得最明顯。雖然Biber沒有統(tǒng)計歷史語篇,但從他對戲劇、書信、報紙和醫(yī)學語篇統(tǒng)計的結果和本文對H、B情態(tài)附加語的統(tǒng)計可以看到,歷史語篇在使用副詞表達作者立場的增加趨勢是符合Biber對更大語料庫統(tǒng)計結果的。
例2...when the Normans oftentimes went about to abrogate the same.(H)
例3 It was perhaps not much larger than the fortified residence.(B)
例4 He probably saw through Justinians designs.(B)
在隱喻性情態(tài)的統(tǒng)計上,我們發(fā)現有McCabe列舉的第一、三兩種類型,H較之B使用更多的隱喻性情態(tài)。在這兩種類型的隱喻性情態(tài)上,H和B傾向使用包含人稱投射心理和言語過程小句的第三種。H使用的言語過程動詞有例5的say,心理過程動詞有例6的gather。B使用的言語過程動詞有例7的declare,心理過程動詞有例8的know。值得注意的是,B出現了特殊的一類言語過程動詞,如例9的show。這些動詞出現在言語過程投射小句里,后面緊接著被投射小句,投射小句提供了事件、證據、數據、假設等,而被投射小句是作者得出的結論。整個小句是歷史學家在證據和結論之間做出的主觀解釋,歷史學家能夠通過概括的類似科學因果規(guī)律的陳述來解釋經驗,也被稱為內在因果關系,源于17世紀實驗科學的語篇(Halliday,2004)。H的人稱投射心理和言語過程小句主要是第三人稱作主語,如例5、6,或采用被動形式,如例10。B主要是第一人稱復數作主語,如例8,也有被動語態(tài),如例11。第三人稱作主語的投射小句把作者以外的聲音引入語篇。We代替I,降低了作者自身的介入程度。被動語態(tài)則省略了主語,無論是第三人稱還是第一人稱復數乃至被動語態(tài),它們都說明了作者在引入觀點時要把自己和命題的內容拉開一段距離,出于表示自己客觀性的立場的考慮。
例5 Girald Cambrensis says that...(H)
例6 Some do gather that...(H)
例7 The historian declares that...(B)
例8 We know that...(B)
例9 The events of the campaign show that...(B)
例10 It has been said that...(H)
例11 It may be doubted whether...(B)
無論通過何種方式弱化自己的聲音,心理和言語過程投射小句的存在都說明了語篇多聲的可能性和語篇對歷史呈現出多種解釋的現實。大量運用的結果是語篇對話性的增強,作者權威性的降低。從B顯著減少使用投射類小句可以看到,近代歷史語篇出現的是一個抑制語篇對話性、增強權威性的傾向。
緊隨人稱投射心理和言語過程小句的是表示作者判斷的非人稱投射小句。相對于人稱投射心理和言語過程小句,非人稱投射小句使用很少。非人稱投射小句結構是It is/seem+形容詞,如例12、13。后面被投射小句中命題被賦予的情態(tài)意義以客觀和顯性的方式表達出來。
例12 It is certain that...(H)
例13 It seems clear that...(B)
6.結語
本文就近代歷史語篇情態(tài)的分布情況進行初步分析,發(fā)現較之霍林西德,伯利在語篇整體上使用情態(tài)的比例要低。從語篇和情態(tài)關系角度可以看出,伯利語篇的客觀性要明顯強于霍林西德,歷史事實的肯定性逐漸增強。在表達立場和觀點上,歷史語篇作者的權威性逐步提高。19世紀的歷史敘述是建立考古、科學研究基礎上的,歷史知識的確定性間接影響了語篇情態(tài)的使用,研究歷史語篇情態(tài),我們能夠從宏觀上看到歷史語篇的語言變化,了解歷史學的發(fā)展給歷史語篇的語言使用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Biber,D.Historical patterns for the grammatical marking of stance:a cross-register comparison[J].Journal of Historical Pragmatics,2004,5(1):107-136.
[2]Bury,J.B.The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M].London:Macmillan,1923.
[3]Coffin,Caroline.The voices of history:Theorizing the interpersonal semantics of historical discourses[J].Text,2002,22(4):503-528.
[4]Edling,Agnes.Abstraction and authority in textbooks:The textual paths towards specialized language[D].Uppsala:Uppsala University,2000:121.
[5]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1994.
[6]Halliday,M.A.K.The Language of Science[M].London:Continuum,2004:140-159.
[7]Holinshed,Raphael.Chronicles of England,Scotland and Ireland[M].New York:AMS Press.1587/1965.
[8]McCabe,Anne.Mood and modality in Spanish and English history textbooks:The construction of authority[J].Text,2004,24(1):1-29.
[9]White,Hayden.The Contents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M].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