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艷,曹紅敏
(池州學院 體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鼓與武術套路淵源關系的思考
楊廣艷,曹紅敏
(池州學院 體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運用文獻資料法對武術套路與鼓之間的淵源關系進行了研究梳理,認為鼓與武術套路都源于原始巫術。鼓由于原始巫術行巫的需要成為神器,而武術套路又衍生于模仿巫術,正因為二者的同源關系,武術套路與鼓之間產(chǎn)生了密不可分的關系,也正因此在武術的發(fā)展歷史過程中始終有鼓相伴,尤其是在武術套路演練、表演時必有鼓與之相配。
鼓;武術套路;巫術;淵源關系
1.1 鼓的產(chǎn)生
馬克思指出:“人的根本屬性是社會性?!比嗽诟鞣N意識的支配下進行生產(chǎn)勞動,勞動成果最終為人服務。由于原始社會生產(chǎn)力的低下和人類文明處于原始時期,所以,對自然現(xiàn)象不甚了解,以至于在原始生產(chǎn)活動的社會實踐中遭遇種種自然困難,如洪水泛濫、猛獸襲擊、狂風暴雨、閃電雷鳴,他們認為這種現(xiàn)象是神靈在發(fā)怒,進而也就對自然之力產(chǎn)生了敬畏崇拜之情。而雷電這種奇特的自然現(xiàn)象,更激發(fā)原始人對其探索的極大興趣。實踐經(jīng)驗告訴人們在狂風暴雨來臨之前必有閃電雷鳴,而這種宏大的雷聲還能把平時異常兇猛的野獸猛獸嚇得四處逃竄。于是,原始人一旦遭遇猛獸襲擊,就利用雷這種奇特的自然現(xiàn)象創(chuàng)造出來的器物,敲擊使其發(fā)出的聲響驅趕野獸。根據(jù)弗雷澤的“交感巫術”理論,這便是由相似律產(chǎn)生的順勢巫術。這些敲擊的器物便是鼓的原始雛形。在我國古籍中如《淮南子·本經(jīng)訓》中也有記載:“雷震之聲,可以鐘鼓寫也?!薄妒酚洝ふx》中講到:“萬物雖以氣生,而物未發(fā),故雷霆以鼓動之,如樂用鐘鼓以發(fā)節(jié)也?!边€有如《山海經(jīng)》《周禮》《呂氏春秋》等一些古籍中,也多處談及雷與鼓的字句,都顯示了雷與鼓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揭示了鼓產(chǎn)生的原因,也就是說鼓的產(chǎn)生與原始巫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1.2 武術套路形成的原因
有關武術套路形成的原因,在武術界有著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要了解武術套路的形成原因,首先我們要知道什么是武術?武術的定義是一個歷史性的定義,是隨著體育工作者對武術研究的深入實踐而不斷變化的。根據(jù)中國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編寫的教材可以把武術基本定義為: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方法,以攻防格斗等為技擊形式,并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組成的徒手和器械的各種套路和單式練習。
根據(jù)對武術定義的理解,武術最基本的特性應該是技擊性,并以套路和單式練習的形式而存在。所以武術套路是武術除技擊本質特征以外最鮮明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為什么在武術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會有武術套路的出現(xiàn),而在其他國家的武技中沒有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對此,武術界有著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有專家認為武術套路的產(chǎn)生是由于健身和表演的需要,這也是最常見的觀點;也有人認為套路有保存武術技擊技術動作的功能和可作為武術技擊基本訓練的一種手段手段。根據(jù)程大力教授的觀點,這些都不是武術套路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因為武術的本質是技擊,如果武術套路僅僅是由于健身、表演而形成的,這就脫離了武術的本質;其次,世界其他民族的武技,多無套路的形式或套路形式不突出。并且保存動作實際上并不一定依賴套路。在中國武術的許多拳種中最典型的如僧門拳法就有十八捶、十八掌、十八肘、十八雙手的分類,而這四個“十八”僧門拳法除保存技擊動作外沒有別的用意;再次,武術的實戰(zhàn)不是套路而是單一的招數(shù),武術在練習時有套路的形式,而這些組合的宗旨則是為了銜接流暢、更能表現(xiàn)出勇猛與威風等。所以說,這些觀點是武術套路形成的原因沒有太大的說服力。程大力教授認為武術套路的形成來源與模仿巫術[1]。因為巫術的整個表演過程是有一定程式的,并有一定的情節(jié)和表達一種情感,這種現(xiàn)象和武術套路是完全吻合的,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的武術更能直接、明了的展現(xiàn)出武術就是來源于模仿巫術。
根據(jù)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鼓的產(chǎn)生是由于巫術活動的需要,鼓與巫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也可以說,鼓產(chǎn)生于原始巫術;同樣,武術套路的表演程序、動作的劈砍擊刺以及整個套路表達的情節(jié)都和模仿巫術活動機械的相似,更具程大力教授的觀點,武術套路就是來源于模仿巫術??傊呐c武術套路都源于原始巫術,鼓與武術套路具有同源性。
2.1 巫術行巫的神器——鼓
巫術是企圖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對某些人、事物施加影響或給予控制的方術?!敖瞪駜x式”和“咒語”是構成巫術的主要內容,儺舞也是巫術最典型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是一種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禮。
鼓是行巫的法器,沒有鼓就沒有巫術。蒙古勃額的薩滿歌就有“神鼓是沒有字的經(jīng),鼓槌是神靈的筆,沒有鼓唱不出神的歌聲,顯不出神的形”;滿族薩滿跳神有“舞刀進牲致祝如朝儀。唯伐銅鼓作淵淵聲,主人亦擊手鼓、架鼓,以銅鼓聲為應。誦益急,跳益甚”。著名的民俗學家烏丙安也說“沒有神鼓就沒有薩滿教,神鼓是全部薩滿活動的根基”[2]。所以,在行巫時就必須有鼓的存在,而作為巫術中降神儀式的儺舞,在表演時必有配樂,而對樂器的選擇、使用必少不了鼓,以至于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這么一句話“有鼓聲的地方不一定是在跳儺,而跳儺時一定有鼓聲”?,F(xiàn)今儺舞保存比較完整的安徽貴池儺戲、貴州地戲、江西孟戲、廣西師公戲、兩湖儺黨戲以及少數(shù)民族中的儺戲、儺舞表演時就是很好的見證。比如貴池儺戲使用的樂器包括:堂鼓、大鑼、小鑼、饒錢、篩金、板鼓、牙子(扎板)、項吶等,鼓最為重要,這些樂器在儺戲音樂中的地位重要,有“半臺鑼鼓半臺戲”之說,因為鼓在樂隊中起指揮樂隊作用,要唱或停時就有唱腔鑼鼓引領、而演員舞蹈時就要伴有表演鑼鼓、儺戲開始之前的打鬧臺配的是打鬧鼓,三種鑼鼓的節(jié)奏各異,且不互用[3];再如江西婺源儺舞的伴奏也是以鑼鼓為主,鑼鼓在整個舞蹈表演中烘托氣氛、控制節(jié)奏、并且把鼓點的輕、重、緩、急,靈活多變的音樂效果與演員們表演時動作的閃展騰挪、快慢疾徐的各種動作轉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2 武術套路來源于模仿巫術
巫、武都是依靠人的身體運動實現(xiàn)行為目的的,巫術中的儺舞表達的是對神靈的一種情感、同樣武術中的武術套路的編排也是遵循一定的情節(jié),通過練武者的表演表達一種情感,所以說三者在原始狀態(tài)下是合一的。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弗雷澤認為原始巫術有兩類,一類是模仿巫術(匝勢巫術),一類是接觸巫術(感染巫術)。模仿巫術建立在相似的聯(lián)想上,認為相似的事物可以成為同一事物,即所謂“同類相生,或結果相似于原因”。所以,武術中所有的砍、殺、擊、打動作都能在儺舞表演中看到蹤影;儺舞表演中的對打也正好與武術對練套路相吻合。還有武術中的散手、搏擊也同樣和巫儺中以假想敵人為對象的攻防動作極其相似;武術套路演練的節(jié)奏、閃展騰挪、抑揚頓挫也與巫儺表演時的情景出奇的吻合。
典型的例子如納西族原始巫教東巴跳有跳東巴的巫術活動就有“東巴跳中有拳法,有刀、槍、劍、棍、矛、單打、群打,三斗打,四門破、五佛跳、擒勾術等。東巴跳驅鬼時,刀舞、弓舞、盾舞,動作粗獷豪放,氣勢兇猛。左手搖板鈴,右手握長刀,上下?lián)]舞,左右砍殺,力度較強時蹲時立,伸腰彈腿,如在戰(zhàn)場上與敵廝殺,誓決生死的架勢。跳弓舞時動作緊湊,東巴左手持弓,右手拉弦,身體變化多端。跳盾舞,手持盾牌,左遮右擋,進退自如,威武雄壯,氣勢磅礴”[4]。這都說明,武術與巫儺有著很深的淵源關系,武術套路的雛形應該就是從模仿巫術中演化而來的,只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武術從巫儺中分離出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體系而已。
2.3 鼓與武術套路的融合
鼓在武術的運用從古至今比比皆是,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的武術更是與鼓有著更深的淵源關系。據(jù)張鳳貴《云南少數(shù)民族武術的特點》載“多數(shù)都有各種鑼、鼓、鈸伴奏。如傣族拳、阿昌拳、德昂拳,就有象腳鼓、铓鑼伴奏;景頗族拳術以鼓、風笛伴奏;佤族以木鼓伴奏;彝族以花鼓、鈸、鑼、嗩吶伴奏。在一定程度上,練武術的節(jié)奏、快慢、力點等,都受伴奏的制約”;流行于華北的“五虎棍”表演,“有場面和擊打的節(jié)奏相應”,練習時,“習鑼鼓者練習鑼鼓,習五虎棍者即在鑼鼓聲中練習棍法,村中童子亦相率持棍作成套之練習”[5]。
不僅在大陸,臺灣也有“跳鼓陣”活動。據(jù)說是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之后,“在臺竭力整軍經(jīng)武,日日練兵,蓄意反清復明。于是當時各方英雄豪杰均聞風來歸,舒展才華,因此集中武術各幫派大成,以致開搏擊比武盛會,每逢舉行時便有一、二擊鼓者在旁擊鼓助威。或進或退,跟著比武的人而跳躍進退。……施瑯攻臺,滿清領有臺灣,一般豪杰志士不愿事清者,多散居本省各地墾拼,農(nóng)閑無事時,便重演此戲”[5]。
武術發(fā)展至今,武術競賽和表演中,規(guī)則明確規(guī)定,不管是競技武術套路還是傳統(tǒng)武術套路在表演和比賽時都必須配與音樂相配合,且在樂器的選擇上鼓更是必不可少的,武術與鼓音樂的完美結合,通過鼓聲節(jié)奏的抑揚頓挫,把武術演練時的動靜疾徐、跌宕起伏氣氛感染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升華了武術表演的藝術氣息,也成為武術套路的競賽表演成敗的關鍵因素。
鼓與武術套路都與原始巫術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為了滿足原始巫術活動的需要,尋求一種能與神靈溝通或傳達信息的神器,鼓也就應運而生,成為巫術活動在行巫時必不可少的法器。武術套路的產(chǎn)生和模仿巫術有很大的關系,武術套路演練的節(jié)奏、閃展騰挪、抑揚頓挫和巫儺表演時的情景出奇的吻合,武術套路表演具有一定的情節(jié),表達一種主題思想和巫儺表演具有一定的程式,表達對神靈的敬畏與祈求之情,以及武術套路中每個動作都有一定的積極含義和作用于巫儺表演中的踢打砍刺等動作都是一樣具有技擊內涵。所以,武術打擂有鼓、武術表演有鼓、武術配樂鼓更是必不可少。
[1] 程大力,武術套路的最初形態(tài)與模仿巫術有關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3(1):32-40.
[2] 烏丙安.神秘的薩滿世界[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9: 286.
[3] 周顯寶.安徽貴池灘戲中樂器和音樂的儀式性功能探究[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3):29-37.
[4] 張偉岱.云南民族武術與宗教云南[J].民族教育,1983(3): 43-50.
[5] 程大力.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233.
(責任編輯、校對:孫海祥)
On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rum and Wushu
YANG Guang-yan, CAO Hong-m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zhou College, Chizhou 247000,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ushu and the drum is studi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It is considered drum and martial arts are derived from the original witchcraft. Drum becomes artifact due to the primitive witchcraft witch and martial arts are derived from imitation of sorcery. Because of the homolog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martial arts, 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drums. Especially in Wushu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drum is always with it.
drum; Wushu; witchcraft; origin
G852
A
1009-9115(2014)02-0083-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2.024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項目(SK2013B34)
2013-10-27
楊廣艷(1980-),女,江蘇連云港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運動訓練學。
曹紅敏(1982-),女,河南新鄉(xiāng)市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