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鵬,許麗君
(唐山師范學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楷書筆畫組合關系與傳統(tǒng)文化
張學鵬,許麗君
(唐山師范學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楷書筆畫的組合大致可以歸納為平行、對稱、垂直三種基本關系,這體現(xiàn)了楷書造型崇方正、尚平穩(wěn)、和而不同的基本美學特點??瑫P畫組合關系與傳統(tǒng)文化思想有著緊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是儒學“中和”之美和道家陰陽圓融思想共同滲透和影響的結(jié)果,是漢字作為中國民族文化思想載體的必然選擇。
楷書;筆畫組合;傳統(tǒng)文化;中和之美;陰陽圓融
伴隨著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需要,篆、隸、草、行、楷等五種漢字書體經(jīng)歷近2000年,以實用性作為最主要的動力,不斷地演變,最終一勞永逸地定格在楷書上[1]??瑫墓P畫形態(tài)多種多樣,但是其組合關系卻有規(guī)律可循,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哲學和美學思想。
清代書家馮班《鈍吟書要》云:“書法無他秘,只有用筆與結(jié)字耳”[2]??瑫墓P畫關系指的是筆畫之間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或法則所形成的關系,其實質(zhì)是漢字筆畫在空間上的位置關系和時間上的前后連續(xù)關系??瑫P畫的組合關系包括長短、方圓、彎直、粗細等,概括而言,楷書筆畫有以下幾種組合關系:
1.平行
這里的平行指的是,漢字結(jié)構(gòu)中形態(tài)相同的兩個或若干筆畫組合在一起,方向一致,相互之間處于平行不交叉的狀態(tài)。這種平行從不同層面來看,有各種不同的具體情況。首先,從空間位置上來看,可分為上下平行、左右平行、直接平行、隔筆平行等不同形態(tài)。上下平行是橫向筆畫間的平行關系,如“二”“三”“工”“王”等;左右平行則是縱向的平行關系,如“川”“田”“日”“同”等;直接平行是指兩個筆畫之間沒有別的筆畫阻隔,如“二”字的兩個橫;隔筆平行指在平行的兩畫之間存在其他筆畫,如“立”字的兩個橫。其次,從筆畫長短的角度來看,又可分為等筆平行、不等筆平行、整筆與半筆平行等情況。等筆平行就是筆畫長短相近的平行關系,反之,則是不等筆平行。如“月”字的兩個短橫就是等筆平行,而“工”的橫、“川”字的豎則是不等筆平行。整筆與半筆平行是指在平行的兩個筆畫中,一個是完整的一筆,一個則是某個筆畫的一部分。如“田”字左邊的一豎是整筆,而右邊的豎則是橫折的一部分。此外,在一個漢字中有時很多筆畫的方向是相同的,如“里”有五個橫向的筆畫,“而”字有四個豎向的筆畫。這些方向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筆畫之間的關系也屬于平行關系。除了橫畫、豎畫外,傾斜的筆畫同樣存在著平行關系,如“多”的撇,四點底的后三點等。
平行關系可以使筆畫呈現(xiàn)出和諧勻稱的態(tài)勢,顯示一種秩序感。如果字中的平行關系被打破,字形就可能變得雜亂無章。
2.對稱
這里的對稱指的是,在漢字中心線兩側(cè)的筆畫之間存在著一一對稱或相互呼應的關系??瑫P畫組合的對稱關系存在不同層面上的具體情況。首先,從空間位置上看,有左右對稱和上下對稱之分。如“山”“出”“巾”“金”等是左右對稱關系,而“哥”“巨”“臣”“圭”等是上下對稱關系。其次,從對稱筆畫的特點來看,有撇捺對稱、點點對稱和點撇對稱三種類型。如“木”“未”“兼”“柬”等是撇捺對稱,“小”“樂”“雜”“親”等是點點對稱,而“立”“平”“共”“兵”等是點撇對稱。撇捺對稱的撇和捺從中線向兩邊分開,方向相反;而點點對稱和點撇對稱的兩畫或左右或上下沿中線相對分布,角度相同或相反。另外,根據(jù)對稱筆畫之間是否有其他筆畫存在,還可以將對稱關系分為直接對稱和隔筆對稱兩種情況,如“立”“共”“巨”等是直接對稱,而“木”“平”“小”等是隔筆對稱。
筆畫組合的對稱關系使得漢字在左右上下四方呈現(xiàn)一種均衡勢態(tài),給人以既緊湊穩(wěn)重又舒展平和的美感。
3.垂直
這里的垂直指的是,漢字的兩個筆畫之間的夾角為90o,呈相互垂直狀態(tài)。這兩個筆畫一般是橫和豎以及由它們衍生出來的橫折和豎折兩種垂直折線。從類別上說,筆畫組合的垂直有上部垂直、中部垂直、下部垂直和交叉垂直等類型。如“丁”“下”“不”等是上部垂直,“中”“子”“丐”等是中部垂直,“丘”“世”“上”等是下部垂直,“主”“岡”“千”等是垂直交叉。這幾種垂直情況在一個漢字中往往是并存相容的。另外,撇和點、捺之間有時也構(gòu)成垂直關系,只是在水平方向上呈傾斜姿態(tài),如“人”“今”“艮”“谷”等字的撇和捺,“司”“同”“用”等字中的橫折鉤,“馬”“與”“虧”等字的豎折鉤,等等。
垂直關系使字形端莊穩(wěn)重,站得住、立得穩(wěn)。
總而言之,楷書筆畫組合對平行、對稱、垂直三項法則的運用,使得楷書的書寫不僅嚴謹、端莊、穩(wěn)重,而且脈絡貫穿、氣息暢通。一方面,楷書的每一個起筆和收筆都交待清楚,工整規(guī)范、干凈利落、堅實有力、不潦草、不粘連;另一方面,筆畫與筆畫之間又有內(nèi)在的呼應關系,停而不斷、直而不僵、彎而不弱、流暢自然,充分地體現(xiàn)了漢字筆畫線條的動態(tài)美和力度美。因此,正是這三項法則的運用,形成了楷書筆畫組合均衡分布、重心平穩(wěn)、比例適當、字形端正的基本特點,從而使得楷書成為最成熟、最規(guī)范的漢字書寫形體,綿延千年,沿用至今。
楷書筆畫組合關系的形成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和影響密不可分。首先,漢字書寫形體的演變是與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變化相伴隨的。社會生活諸方面的發(fā)展對漢字的書寫形體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規(guī)范著漢字書寫形體在一定歷史時期演變的方向。因此,漢字的書寫形體和筆畫組合的方式必然會受到一定歷史時期的哲學、倫理學、美學、文學等社會思想文化諸方面的影響。其次,楷書的筆畫組合關系形成也與漢字書寫的主要群體的思想文化素質(zhì)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古代社會中,漢字的書寫多掌握在享有受教育權(quán)利的文人士大夫階層手中。漢字不僅是他們所掌握的一項權(quán)利,更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基本手段。所以,文人士大夫們在書寫漢字時,在規(guī)范化的要求中必然滲透著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意趣,這些觀念和意趣逐漸被固化在漢字的形體結(jié)構(gòu)之中,推動漢字筆畫組合的規(guī)范和定型。如隋之智永,唐之張懷瓘、歐陽詢,明之李淳、姜立綱,清之黃自元等,都對美化楷書的法則和規(guī)律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做出了卓著貢獻。
楷書筆畫組合關系中所滲透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主要源自兩個方面:一是儒家的“中和”美學思想,二是道家陰陽圓融的哲理思想。
1.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對楷書筆畫組合的影響主要是指其對審美原則的影響,也就是說楷書的筆畫組合按照什么樣的原則生成,整體上追求怎樣的審美效果。這其中主要的思想就是基于儒家“中庸”哲學的“中和”美學思想。
“中和之美”是從儒家哲學延伸到儒家美學的審美范疇?!抖Y記·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又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笨梢姟爸小钡谋玖x指的是一種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中間狀態(tài)。所以,“中”的意思,就是合理、合宜、恰如其分,就是公正、正直、合乎正道。這種思想應用到漢字的書寫上來,就是要求結(jié)字端正,重心穩(wěn)定,不偏不倚。從漢字的各體書寫形式來看,篆書取縱勢,字形偏瘦長,筆畫線條圓潤,呈流線型;隸書取橫勢,字形偏寬扁,筆畫線條有起伏輕重,呈波浪型。這兩種書體都不太合乎“中”的審美要求。只有楷書橫豎相當,各種筆畫圍繞一個中心,四面八方基本均勢,呈方塊狀,線條平直,端莊穩(wěn)重,舒展大方,不偏不倚,完美地體現(xiàn)著“中”的思想原則。
至于“和”,《說文解字》云:“和,相應也?!薄稄V雅》云:“和,諧也?!眲t“和”的本義是應和、和順、和諧之意。《論語·子路》中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國語·鄭語》記載有史伯答桓公的一段話:“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薄昂汀迸c“同”的最大不同在于:“同”是相同事物的相加、是已有事物的重復,而“和”
則是不同事物的有機組合與統(tǒng)一,各種不同的事物共同存在,相互依存,各保持其獨特性,同時又通過有機的方式和諧統(tǒng)一,從而不斷促進新的事物的出現(xiàn)。從漢字結(jié)構(gòu)的角度來說,所謂“和”,就是要求各種不同的筆畫按一定方式有機地組合成一個和諧穩(wěn)固的結(jié)構(gòu)體。概括來說,“和”所要求的就是,一個漢字首先在整體上是平衡的,筆畫雖有長短曲直的變化,但組合在一起之后,這個字整體是平穩(wěn)均衡的。其次,組成漢字的各個筆畫要按照一定的有序方式(如上述的平行、對稱和垂直)組合在一起,相互補充、相互協(xié)調(diào),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還有,不同的漢字應該有不同的筆畫結(jié)構(gòu)形態(tài),要千變?nèi)f化;同時,看似紛繁雜亂的筆畫結(jié)構(gòu),又有其基本規(guī)則,體現(xiàn)著多樣性中的統(tǒng)一性[3]。
儒家的“中和之美”是與其“仁”“善”“至德”等思想密切關聯(lián)的,它所追求的是一種內(nèi)蘊深厚、浩氣充沛而剛強正大的精神人格之美。同時,又強調(diào)適度平衡不逾矩,追求的是一種外圓內(nèi)方的和諧美??瑫谕庥^上,筆畫疏密變化不大、布白勻稱,轉(zhuǎn)折以方為主、方圓兼?zhèn)?。較之于行書或草書,雖然不夠流動飄逸,但卻平正安穩(wěn),剛直正大。宛如道德高潔的謙謙君子,既堂堂正正、令人肅然起敬,又內(nèi)蘊深厚、讓人為之嘆服??瑫倪@種特征,正和儒家倡導的不激不厲、溫柔敦厚、博大包容的精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2.道家思想
除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之外,道家文化中陰陽圓融的思想對漢字筆畫組合關系的形成和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吨芤住は缔o上》云:“一陰一陽之謂道?!标?、陽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基本概念,指的是同一事物內(nèi)在的矛盾統(tǒng)一性。陰、陽產(chǎn)生于“道”?!兜赖陆?jīng)》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薄暗馈笔怯钪娴谋驹?,所謂“一”,即太極;“二”,即天、地,即陰、陽;“三”,即天、地、人,然后有世間萬物。道家所講的這種宇宙的起源方式,從文字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來說,可以說漢字最早起源于一些簡單的象形符號,然后不斷地組合變化,趨于豐富復雜,蔚為大觀。當然,作為一種哲學觀念,古代的陰陽思想對于書法藝術的理論和實踐有著更為深刻的作用[4]。
陰陽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兩者相互對立,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轉(zhuǎn)化、難以分割、變化無窮。這種對立統(tǒng)一、相反相成、互補和諧的陰陽圓融的辯證思想是古人認識世間事物的一種基本思想,他們以此來理解和把握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于是,這種思想及其所派生的如虛實、順逆、奇正、張弛、治亂、正反等思想范疇就滲透在社會思想文化的諸多方面。陰陽學說的基本觀念深入到古代書法藝術之中,形成了在漢字書寫中一些重要的藝術辯證范疇,如黑白、虛實、大小、粗細、濃淡、枯潤、方圓、奇正、向背、呼應、順逆、剛?cè)帷⑹杳?、巧拙等等。通過對這些辯證關系的千變?nèi)f化的精妙處理,漢字書寫中就出現(xiàn)了千姿百態(tài)、生動美妙的藝術形象。所以,欣賞和練習書法的過程,也就是在感受和領悟陰陽變化、和諧圓融的宇宙和人生哲理的過程。
楷書的筆畫組合關系處處體現(xiàn)著這種對立統(tǒng)一、陰陽圓融的哲理思想??瑫牲c與橫、豎等基本筆畫線條變化組合而成,這些點與線在組合的時候就遵循著陰陽協(xié)調(diào)、不可偏廢的思想,講究天覆地載、迎讓朝揖、欹正向背、縱橫呼應等,在相互的呼應和補讓中追求著整體的和諧與均衡,融陰柔與陽剛之美為一體,陰陽調(diào)和、剛?cè)嵯酀?。這與儒家“中和之美”的思想在審美原則上是相通的。
總而言之,楷書的筆畫組合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楷書的筆畫角度組合看似復雜,可以概括提煉為平行、對稱和垂直三種關系,依此可以以簡馭繁地掌握楷書筆畫組合的基本規(guī)律??瑫P畫組合的形成受到了儒家“中和之美”思想和道家陰陽圓融思想的共同影響,這充分地說明中國的文字和書法藝術乃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思想文化深厚積淀的成果,是中華文明的璀璨明珠。
[1] 盧中南.楷書教程[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6:3.
[2] 馮班.鈍吟書要[A].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553.
[3] 葛承雍.中國書法與傳統(tǒng)文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117.
[4] 姚淦銘.漢字與書法文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9:113.
(責任編輯、校對:宋春淑)
The Stroke Combination of Regular Script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ZHANG Xue-peng, XU Li-jun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Regular script’s combinations of stroke have three basic forms: parallel, symmetric and vertical, which result in the basic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dvocating upright and foursquare, smooth and steady in regular script’s modeling. These basic forms come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ought, which are the effects of both Confucian’s beauty of neutralization and Taoism’s yin-yang harmony. The result is inevitable because Chinese is a bearing body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and thought.
regular script; the stroke combin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beauty of neutralization; yin-yang harmony
J292.33
A
1009-9115(2014)04-0158-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4.045
2013-06-21
張學鵬(1971-),男,河北灤縣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為書法教育。